第五章 婁東詩派
一 婁東詩派的興起
當(dāng)錢謙益給仿古的七子遺風(fēng)以毀滅性打擊并提倡宋詩時,立即激起了毛奇齡的堅決抗議:“詩擬唐人,意在矯前人(指錢謙益)推重宋元之枉?!?sup>[1]這時,與毛同屬浙江籍的“西泠十子”(陸圻、丁澎、柴紹炳、毛先舒、孫治、張丹、吳百朋、沈謙、虞黃昊),也在陳子龍所立登樓社的影響下,繼續(xù)走明七子的老路。而在后七子領(lǐng)袖王世貞的故鄉(xiāng)江蘇太倉(古稱婁東),也出現(xiàn)了緊守七子衣缽的“婁東十子”(周肇、王揆、許旭、黃與堅、王撰、王昊、王攄、王曜升、顧湄、王忭),與“西泠十子”遙相應(yīng)和。
吳偉業(yè)是“婁東十子”的前輩,他和云間派主將陳子龍本為摯友,詩歌見解基本相同,不過后來持論逐漸轉(zhuǎn)向錢謙益,創(chuàng)作也不墨守盛唐,而是出入白(居易)、陸(游),特別是從中唐的元、白長慶體入手,發(fā)展為長篇歌行的梅村體(亦稱婁東體)。這種歌行,內(nèi)容上主要描摹明清之際各階層的人物情態(tài)、頗具影響的政治歷史事件;形式上嚴格律,重鋪敘,詞句清麗,音節(jié)和婉。這種長詩表現(xiàn)出既委婉含蓄,又沉著痛快的藝術(shù)特色?!皧鋿|十子”中有的人即深受其影響。但真正繼承梅村體而有所成就的,是吳兆騫和陳維崧。其后則是楊芳燦、黃晟、陳文述、趙晉涵、奎林、章靜宜。近代如樊增祥、王甲榮、薛紹徽、王闿運、王國維、張懷奇、饒智元、張鵬一、吳之英、周鍾岳、孫景賢、金兆蕃、丁傳靖、楊圻、曾廣鈞,亦皆受其影響,所作歌行,無不哀感頑艷。
婁東派的尊崇唐音,實為清代論詩宗唐的濫觴。
二 吳偉業(yè)
(一)生平
吳偉業(yè)(1609—1671),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太倉人。明崇禎四年一甲二名進士,歷官至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南都福王立,召拜少詹事。以馬士英與阮大鋮當(dāng)權(quán),赴官兩月即辭歸。入清,杜門不出。順治十年(1653),江南總督馬國柱疏薦,有詔敦促赴京,授秘書院侍講,轉(zhuǎn)國子監(jiān)祭酒。十四年,以繼母喪南歸,從此家居十四年,卒年六十三。有《梅村集》。
偉業(yè)嘗自述其志行:“余好覈人物,持臧否,不能與時俯仰”,但“坦懷期物,不立町畦,遇有急難,先人后己”[2]。這正是晚明南方士大夫聚眾結(jié)社、標(biāo)榜清議的共同性格。但入清后,“憂時感命,坎無聊生”,終于和錢謙益一樣“好佛”,以此自懺自遣。而“口不識杯鐺”[3],不能以酒澆愁,只有把一腔矛盾的思想感情,托之于吟詠。所以他遺命以僧服斂,題“詩人吳梅村之墓”。
偉業(yè)平生最為人詬病的是失節(jié)仕清。這一點,他自己也是極為矛盾、極為痛苦的。特別是想到自己的老師張溥、摯友陳子龍,他們的節(jié)義,使自己惶愧得無以自容。因而他對入清而不失節(jié)的黃觀只充滿艷羨之情:“西銘(指張溥)之有觀只,中郎(指蔡邕)之于仲宣(指王粲)也;大樽(指陳子龍)之有觀只,廬陵(指歐陽修)之于子瞻(指蘇軾)也。兩賢既沒,友道淪亡,賴遺逸之尚存,庶微言之不墜?!嘁采賶训浅?,羈棲末路,犬馬之齒,未填溝壑,獲與觀只稱齊年。而困厄憂愁,頭須盡白,其視觀只逍遙乎網(wǎng)羅之外,蟬蛻乎塵壒之表,不啻醯雞腐鼠仰睹黃鵠之翱翔寥廓也?!?sup>[4]特別是陳子龍,矢志抗清,臨難不屈,成為凜然大節(jié)的民族英雄,更使偉業(yè)自恨其艱難一死。他曾這樣回憶:“往者余偕志衍(偉業(yè)少時同學(xué),亦姓吳,名繼善,志衍其字,太倉人,崇禎進士,知成都縣,工詩文,后為張獻忠所殺)舉于鄉(xiāng),同年中,云間彭燕又(名賓,江蘇華亭人,崇禎三年舉人,入清,官汝寧府推官,與夏允彝、陳子龍友善,而文章各成一格)、陳臥子(陳子龍,字臥子,號大樽,江蘇華亭人,崇禎進士,官至兵科給事中。后事福王于南京,南都失,又受魯王職,結(jié)太湖義兵欲起事抗清,事泄被執(zhí),投水死)以能詩名。臥子長余一歲,而燕又、志衍俱未三十。每置酒相與為歡,志衍偕燕又好少年蒱博之戲,浮白呼盧,歌呼絕叫。而臥子獨據(jù)胡床,戁巨燭,刻韻賦詩,中夜不肯休。兩公者目笑之曰:‘何自苦!’臥子慨然曰:‘公等以歲月為可恃哉?吾每讀終軍、賈誼二傳,輒繞床夜走,撫髀太息。吾輩年方隆盛,不于此時有所紀(jì)述,豈能待喬松之壽,垂金石之名哉?曹孟德不云乎:壯盛智慧,殊不吾來。公等奈何易視之也?’其后十馀歲,志衍不幸沒于成都;臥子則以事殉節(jié),其遺文卓犖,流布海內(nèi),不負所志。余與燕又偷活草間,又六、七年于此矣?!w余年過四十,而發(fā)變齒落,志雖盛,而其氣亦已衰矣。追念臥子疇昔之言,未嘗不為之流涕也!”[5]
關(guān)于偉業(yè)的仕清原因,歷來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被逼說。偉業(yè)本人的詩、詞、文多次反映了這一點。如《礬清湖》:“天意不我從,世網(wǎng)將人驅(qū)。親朋盡追送,涕泣登征車。……一官受逼迫,萬事堪欷歔?!薄肚矏灐吩疲骸肮嗜送侦芷拮?,我因親在何敢死?憔悴而今至于此,欲往從之愧青史?!薄顿R新郎·病中有感》:“故人慷慨多奇節(jié),為當(dāng)年沉吟不斷,草間偷活?!彼拈T人顧湄也說:“本朝世祖章皇帝素聞其名,會薦剡交上,有司敦逼,先生控詞再四,二親流涕辦嚴,攝使就道?!?sup>[6]鄭方坤也說:“及入本朝,逼于征召,復(fù)有北山之移。”[7]李慈銘更指出:“其出也,以蒙復(fù)社黨魁之名,杭人陸鑾劾其有異志,故不得不應(yīng)詔?!?sup>[8]陸鑾事見杜登春《社事始末》:陸鑾,杭人,借江上(指順治十六年鄭成功率師陷鎮(zhèn)江攻南京事)以傾梅村而擊兩社(慎交社與復(fù)聲社),上書告密,首及梅村,云系復(fù)社馀黨,興舉社事,大會虎丘,將為社稷憂。發(fā)外審查,當(dāng)事力雪之,置陸鑾于法,士心始安。[9]按:陸鑾告密在順治十七年,而偉業(yè)應(yīng)清廷征召在順治十年,李慈銘所言不足為據(jù)。據(jù)王撰自訂年譜云:“(順治)十年上巳,吳中兩社(慎交與同聲)并興,……大會于虎丘,奉梅村先生為宗主。……是秋九月,梅翁應(yīng)召入都,實非本愿,而士論多竊議之,未能諒其心也?!?sup>[10]所謂“士論”,據(jù)說偉業(yè)準(zhǔn)備應(yīng)召時,“三吳士大夫皆集虎丘會餞。忽有少年投一函,啟之,得絕句云:‘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語婁中吳學(xué)士,兩朝天子一朝臣?!e座為之默然?!?sup>[11]可見即使是被逼,也有很多人反對他應(yīng)召。
另一種是求官說。生年略后于偉業(yè)的阮葵生,在其《茶馀客話》中說:“陳海昌之遴薦吳梅村祭酒至京,蓋將虛左以待。比至,海昌已敗,盡室遷謫塞外。梅村作《拙政園山茶歌》,感慨惋惜,蓋有不能明言之情?!鼻迥┟癯醯膭⒙暷菊f得更清楚:“吳梅村祭酒偉業(yè),才華綺麗,冠絕千古。及其出仕國朝后,人憐其才,每多恕詞,蓋不知當(dāng)時情形也。祭酒因海寧陳相國之遴所薦起,時在順治十五年(應(yīng)為十年)。當(dāng)時相國獨操政柄,援引至卿相極易。未薦之先,必有往來書札,雖不傳于世,意其必以卿相相待,故祭酒欣然應(yīng)詔,早已道路相傳,公卿餞送。迨至祭酒已報行期,而相國得罪遣戍,欲中止則勢有不能,故集中詠拙政園山茶以志感慨,園即相國產(chǎn)也。及其到京,政府諸公以其為江南老名士,時方延攬人才,欲不用,恐失眾望,因其前明本官祭酒(應(yīng)為司業(yè)),仍以祭酒官之,非祭酒所及料也。祭酒若早知其如此,必不肯出。世但知其為老母,而不知亦為妻少子幼(偉業(yè)于順治十五年始生一子名暻,十年應(yīng)召時尚無子,此云子幼,誤),故偷生忍死,甘事二姓。人生一有系念,必不能以節(jié)烈稱。祭酒所系念有四:官也,母也,妻也,子也,宜其不克以身殉義,得享令名。”[12]近人鄧之誠明確指出:“順治十年,陳名夏、陳之遴同為大學(xué)士柄政,與馮銓、劉正宗爭權(quán)。名夏(與偉業(yè)為社盟舊人,而之遴與偉業(yè)兒女姻親)思借偉業(yè)文采以結(jié)主知,因囑江南總督馬國柱具疏力薦偉業(yè),敦促就道。阻其行者甚眾,經(jīng)年不能決,終于就道。比入都,補官宏文院侍講,轉(zhuǎn)國子監(jiān)祭酒,僅委以修書,所謂虛相位以待者,竟無其事?!?sup>[13]清初的王曾祥有一段話很值得注意:“勝國之際,乾坤何等時乎?梅村甲申以前,無一憂危之辭見于毫牘。其出也,以陳海昌之援。既而陳以權(quán)敗,遂置不任用。嗚呼!天下之惡一也,陳父子(指陳祖苞與其子之遴)負貳于昔,而竊柄于今,他日沈陽之竄,不待智者而可決矣,又足附乎哉?或猶以病中一詞(即“故人慷慨多奇節(jié)”之詞)為原心之論。夫梅村惟不用也,斯沮喪無聊作此愧恨語耳;梅村而用,則陽和回斡(原注:梅村頌海寧語),梅村且有以自負矣。抑請發(fā)陵寢者為誰(此指陳之遴向清廷上條陳,請發(fā)掘明列祖陵墓,使朱明子孫不能復(fù)興),獨無一言相正乎?于舊君故國乎何有!”[14]這種評論,正如當(dāng)代名記者黃裳所說:“是嚴酷的,但也不能不說是深刻的?!?sup>[15]乾隆時人荊如棠亦同此看法,他曾函靳榮藩(《吳詩集覽》撰者)云:“梅村當(dāng)勝國時,身負重名,位居清顯。當(dāng)改玉改步之際,縱不能與黃蘊生、陳臥子諸公致命遂志,若隱身巖谷,絕口不道世事,亦無不可。乃委蛇好爵,永貽口實,雖病中口占有‘一錢不值’之語,悔之晚矣!”[16]所謂“委蛇好爵”,即指陳之遴虛相位以待一事。王曾祥說偉業(yè)“于舊君故國乎何有”,清初人都有這種看法。如魏惟度《梅村詩引》說:“先生詩篇流在天壤,近有摘而疵瑕之者,曰:‘……某篇不為明人諱過,……’”[17]另如“王伯重作令江西,刻史可法幕客虞山周鶴臞所著《霜猿集》四卷,并題其后云:‘如聽哀猿啼曉霜,竟凝血淚漬成行。遺聞盡自宮中出,直筆無須井底藏。細寫憂勤多史闕,極言災(zāi)害信天亡。長歌不解吳詹事,偏把明皇比烈皇!’自注:‘梅村在明為少詹兼侍讀,其詩動稱天寶,可謂擬不于倫。牧翁詠南都云:‘豈有庭花歌后閣,也無杯酒勸長星?!反鍎t云:‘尚言虛內(nèi)主,廣欲選良家?!枪蕠f君之思,錢過于吳也?!?sup>[18]
這里和吳偉業(y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閻爾梅。陳之遴伙同陳名夏,為了和馮銓等爭權(quán),形成“南北各親其親,各友其友”的局面[19],他們也曾拉閻爾梅出仕清朝,卻被嚴辭拒絕。[20]閻氏不但峻拒二陳的拉攏,還函吳偉業(yè),責(zé)其不該仕清。據(jù)魯一同編《白耷山人年譜》癸巳十年(即順治十年)下注:“孫氏心仿云:‘按是年吳梅村應(yīng)詔出,補祭酒。山人移書責(zé)之,見《蹈東集》。’”這樣一對比,更可以看出吳偉業(yè)的骨頭確實太軟。
同樣是貳臣,清高宗何以貶錢而褒吳?他特地“御制題吳梅村集”,稱之為“西崑幽思杜陵愁”,自稱“往復(fù)披尋未肯休”,而題錢氏《初學(xué)集》,則斥之為“真堪覆酒甕”。我看,原因不外三點:
第一點:錢的《初學(xué)集》、《有學(xué)集》和《投筆集》始終直斥清廷,而且錢氏本人一直參加反清復(fù)明的斗爭。吳偉業(yè)的詩文集刻于清代,既無一語觸犯新朝,對自己的失節(jié)也只一味自怨自艾。
第二點:錢諱明之惡,吳則顯揚明之過。
第三點:吳詩另一注釋者程穆衡說:“明末詩人,錢、吳并稱,然錢有迥不及吳處。吳之獨絕者,征詞傳事,篇無虛詠,詩史之目,殆曰庶幾。夫安史煽兇,明、肅播越,非少陵一老,則唐代紀(jì)事稱缺陷矣。況大盜移國(指李自成部隊攻占北京),天王死社(指崇禎帝自縊于煤山),勇將收京(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guān)戰(zhàn)敗李自成部隊,攻占北京),真人撥正(指清世祖稱帝),以是為詩,題孰大焉?詠此不能,何用公(指偉業(yè))為?……知此而《梅村集》之所系大矣,謂少陵后一人也,誰曰不宜?”[21]吳詩確以“詩史”面目起了美化清統(tǒng)治者的作用,難怪偉業(yè)的曾孫吳枋會在“御制題吳梅村集”后“恭記”如下的話:“伏念先臣遭逢圣世,畢生矻矻,唯以文章上報國恩,下垂來葉?!?/p>
可笑的是,清高宗雖然這樣貶錢褒吳,但是,出于“教忠”的目的,最后還是把吳偉業(yè)擺在《貳臣傳·乙》,和錢謙益同列。據(jù)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上諭:“錢謙益素行不端,及明祚既移,率先歸命,乃敢于詩文陰行詆謗,是謂進退無據(jù),非復(fù)人類。若與洪承疇等同列《貳臣傳》,不示差等,又何以昭彰癉?錢謙益應(yīng)列入乙編,俾斧鉞凜然,合于《春秋》之義焉?!?sup>[22]可見在清統(tǒng)治者心目中,吳偉業(yè)同樣“非復(fù)人類”,連遺臭萬年的大漢奸洪承疇也比不上,“更一錢不值何消說”,吳偉業(yè)總算有自知之明,早就給自己一生作了鑒定了。
一個骨頭軟的詩人,是不可能寫出真正的詩史的。吳詩刊刻于清初,其前明之作多所刪改,所謂“慎之又慎”[23]。即反映明清之交的,如《避亂》第六首:“曉起嘩兵至,戈船泊市橋。草草十?dāng)?shù)人,登岸沽村醪。結(jié)束雖非常,零落無弓刀。使氣撾市翁,怒色殊無聊。不知何將軍,到此貪逍遙?官軍(指清兵)昔催租,下令嚴秋毫。盡道征夫苦,不惜耕人勞。江東今喪敗,千里空蕭條。此地村人居,不足容旌旄。君見大敵勇,莫但驚吾曹。”靳、程箋注都不言本事,惟吳翌鳳注謂“兵至”指陳墓之變,而于《礬清湖》序“陳墓之變”注中,引徐秉義《明末忠烈紀(jì)略》云:“大兵(指清兵)之蘇州,鄉(xiāng)兵四起,諸生陸世鑰聚眾百馀屯陳湖中。有十將官者,亦屯千人于左近。已而所部有被獲下獄者,陳湖之師伏力士劫之,焚城樓,城中士兵多應(yīng)之。”趙翼也指出:“按:此系順治二年,太湖中明將黃蜚、吳之葵、魯游擊,吳江縣吳日生、好漢周阿添、譚韋等糾合洞庭兩山,同起鄉(xiāng)兵,俱以白布纏腰為號,后入城圍巡撫吐國寶,為國寶所敗,散去。此事見《海角遺編》。(原注:福山人所著,不著姓名)”[24]吳翌鳳和趙翼所說是一回事。順治二年,江南抗清義師正在風(fēng)起云涌,偉業(yè)此時正杜門不出,而在此詩中盛贊“官軍”(即清兵)秋毫無犯,對義師則抱反對態(tài)度?!兜\清湖》亦云:“世事有反覆,變亂興須臾。草草十?dāng)?shù)人,盟歃起里閭。兔園一老生,自詭讀穰苴。漁翁爭坐席,有力為專諸。舴艋飾馀皇,蓑笠裝犀渠。大笑擲釣竿,赤手搏於菟。欲奪夫差宮,坐擁專城居?!睂懙氖峭患?,充滿了嘲弄的口吻。這兩首詩如果不是刊刻詩集時改作,而是原詩本來如此,那吳在仕清以前早就背棄了明室了。
過去人們盛稱《圓圓曲》為詩史,偉業(yè)亦以此自負;說者尤艷稱其不受吳三桂重賂而刪改“痛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二句。其實《圓圓曲》抹掉吳三桂出賣明室的漢奸罪行,以及清人乘亂奪取明朝天下的史實,只在“英雄兒女”的艷情上做文章,根本夠不上“詩史”。證之以他阿諛另一大漢奸洪承疇的事,更可見他不會有直筆。據(jù)全祖望說:“洪承疇為秦督,其殺‘賊’(指李自成等部隊)多失實。蓋既仕本朝,梅村輩諛之也。此惟梨洲先生嘗言之,然予求其征而不得。今讀陸太仆年譜,言其(指洪承疇)尾‘賊’而不敢擊‘賊’。是譜出于甲申之前,可以見梨洲之言不誣。據(jù)太仆之子惠迪言:洪督待太仆甚不相能,太仆死事,其得恤者,由于巡按練國事之力,則洪督幾掩其忠矣,是不可因梅村輩雷同之口而附和之也。”[25]洪承疇和吳三桂都是大漢奸,吳偉業(yè)對洪鎮(zhèn)壓農(nóng)民部隊的“戰(zhàn)績”可以虛夸,不求著為信史,對吳三桂叛國罪行自然也不會堅持實錄精神。拒饋云云,不過是吳三桂叛清失敗后,某些文人附會而成的。這種傳說顯示了人們對吳三桂的譴責(zé),卻不能據(jù)此斷定吳偉業(yè)品格高尚。
(二)詩學(xué)淵源
(1)繼承云間詩派而又有所發(fā)展
同治年間的朱彭年曾稱:“妙年詞賦黃門亞,復(fù)社云間孰繼聲?”[26]“黃門”指陳子龍,“復(fù)社云間”指復(fù)社與幾社。復(fù)社為偉業(yè)之師張溥所創(chuàng),而偉業(yè)被稱為“十哲”之一。幾社為陳子龍等所創(chuàng)。朱彭年這兩句詩正指出陳(子龍)吳(偉業(yè))并稱,如王士禛所說:“(臥子)殆冠古之才,一時瑜亮,獨有梅村耳!”[27]而偉業(yè)實在是繼承復(fù)社與幾社的文學(xué)傳統(tǒng)的。云間詩派最大特點是走明七子的老路,偉業(yè)對這點特別稱賞:“弇州先生(指王世貞)專主盛唐,力還大雅,其詩學(xué)之雄乎!云間諸子繼弇州而作者也?!L(fēng)雅一道,舍開元大歷,其將誰歸?”[28]他推尊云間詩派在當(dāng)時詩壇上的宗主地位:“云間者,湖山之奧區(qū),騷人雅士所奉為壇坫者也?!?sup>[29]“于是天下言詩者,輒首云間”[30]。他非常惋惜云間詩派的影響在日益消失:“云間固才藪,而詩特工。在先朝(指明朝)由經(jīng)術(shù)取士,士之致身者,廢風(fēng)雅于弗講,獨云間壇坫聲名擅海內(nèi),至今日零落盡矣!”[31]他分析了消失影響的原因:“云間之以詩聞天下也,三四君子(指陳子龍、宋徵輿、李雯等)實以力還大雅為己任。遭逢世故,投淵蹈海,碎首流腸。其英風(fēng)毅魄,流炳天壤,可以弗憾。獨其文章之在當(dāng)世者,猶冀后死之知己,整齊而收輯之,如燕又者是也。而燕又自為之詩,乃亦避忌散佚而不盡出,則夫仁人誼士感時悼俗之章,其零落于兵火者,不知凡幾矣,可勝嘆耶!”[32]從這一分析,可見云間詩派的沒落,完全是明清易代的結(jié)果。偉業(yè)之所以要繼承云間,一方面是繼續(xù)“以力還大雅為己任”,即力辟公安、竟陵,沿著明七子——陳子龍的道路,恢復(fù)唐音;另一方面是繼承“仁人誼士感時悼俗之章”,即陳子龍等揭露閹黨禍國、東北邊患以及反映民生疾苦的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應(yīng)該指出,偉業(yè)是注視現(xiàn)實與民生的,他曾指出戰(zhàn)火所加給人民的沉重負擔(dān),和由此造成的巨大痛苦:“今自黃達鄖二千里,方事之殷,民之轉(zhuǎn)運而死者,不知紀(jì)極,呻吟痛苦之聲,至今未改也?!?sup>[33]因而我們可以推知,偉業(yè)在詩歌創(chuàng)作道路上,自覺地走“詩史”的道路(由于他的骨頭軟而不能完成這一歷史任務(wù)),不但在五、七言格律詩中,對明末清初的黑暗現(xiàn)狀多所反映,而且繼承并發(fā)展元、白的長慶體而創(chuàng)為“梅村體”(“婁東體”)以紀(jì)述明清之際的史事,從而抒發(fā)自己的無限感愴,實在是和自覺地繼承云間傳統(tǒng)分不開的。
但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偉業(yè)所繼承于云間的,從詩歌體裁說,實在只限于五、七言格律詩。他稱贊陳子龍“詩特高華雄渾,睥睨一世”,是就七律而言。陳子龍所自負的也是這一詩體:“‘禁苑起山名萬歲,復(fù)宮新戲號千秋’,此余中聯(lián)得意語也?!艄倭魈樗娠L(fēng)路,回首長陵出塞年’,又‘李氏功名猶帶礪,斷霞落日海云黃’,此余結(jié)法可誦者也。”[34]王士禛說:“一時瑜亮,獨有梅村”,也是指“(臥子七律)諸聯(lián),沉雄瑰麗,近代作者未見其比,殆冠古之才”,只有偉業(yè)可相伯仲。趙翼說偉業(yè)“不落宋以后腔調(diào)”[35],徐世昌說他“作詩原本唐人,不涉宋以后一字”[36],都是就格律詩而言。李慈銘更明顯指出:偉業(yè)“五律七律沿襲云間?!?sup>[37]因此,在五、七言格律詩方面,他的創(chuàng)造性并不顯著。
但是,作為一代詩人,即使在近體詩方面,偉業(yè)也是有發(fā)展的。這表現(xiàn)為以下兩點。
(2)杜、韓為主,輔以白、蘇、陸
錢謙益曾指出偉業(yè)的詩學(xué)淵源:“若其攢簇化工,陶冶今古,陽施陰設(shè),移步換形,或歌或哭,欲死欲生,或半夜而啼,或當(dāng)餐而嘆,則非精求于杜、韓二家,吸取其神髓,而佽助之以眉山、劍南,斷斷乎不能窺其籬落,識其阡陌也?!?sup>[38]靳榮藩也說:“梅村當(dāng)本朝定鼎之初,親見中原之兵火,南渡之荒淫,其詩如高山大河,如驚風(fēng)驟雨,而間之以平原沃衍,故于少陵為近,時出入于退之、香山?!?sup>[39]所以鄧之誠說:“偉業(yè)漸涉宋人藩籬?!?sup>[40]從“不落宋以后腔調(diào)”到“漸涉宋人藩籬”,正說明吳詩的發(fā)展。至于楊際昌說“太倉具體元、白”[41],那純粹是就七言歌行而言。
(3)李頎的影響
在歌行方面,陳子龍對偉業(yè)說:“卿詩絕似李頎。”并誦其《洛陽行》,“謂為合作”[42]。李頎擅長五古及七言歌行,其獨辟蹊徑處,在于鋪敘夸飾,表現(xiàn)出事物的特征;描繪人物,尤能寫態(tài)傳神,其筆下出現(xiàn)了一群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顯得“纏綿情韻,自然深至”[43]。偉業(yè)確實吸取了李頎歌行的這些長處,再和長慶體的“思深語近,韻律調(diào)新,屬對無差,而風(fēng)情宛然”[44]相融匯,所作歌行便“使讀之者性情搖蕩,如身生其時,親見其事”[45]了。
另外,李頎的七律,今雖只存七首,然音節(jié)響亮,氣勢雄壯,為明七子所師法,偉業(yè)七律亦深受其影響。
(三)詩論
偉業(yè)論詩,是有針對性的。他認為:“夫詩人之為道,不徒以其才也,有性情焉,有學(xué)識焉。其淺深正變之故,不于斯三者考之,不足以言詩之大也?!?sup>[46]在他之前,公安逞才氣,主性情,卻空疏不學(xué);竟陵亦主性情,而趨于隱僻;七子之失在仿古而失性情之真。偉業(yè)針對三者之失,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性情為本,充之以學(xué)識,發(fā)之以才氣。這種認識是比較全面的,深刻的,對整個清詩的發(fā)展起了正確的導(dǎo)航作用。
和前人一樣,他論詩也強調(diào)詩歌的社會功能:“今燕又之詩,雖出于亡失之馀,而其言皆發(fā)乎性情,系乎風(fēng)俗,使后人讀其詩,論其世,深有得于比興之旨,雖以之百世可也?!?sup>[47]這種看法雖非偉業(yè)所獨創(chuàng),卻是他深造自得之言,他的“梅村體”歌行正是按照這一原則來創(chuàng)作的。
實際上他是把上述兩點認識加以綜合的:“君子之于詩也,知其人,論其世,固已參之性情,考其為學(xué),而后論詩之道乃全?!?sup>[48]偉業(yè)本人進行創(chuàng)作時,是清醒地遵循這一原則的,我們在論析其作品時,也完全可以運用這把鑰匙。
因此,他對虞山派的昌言攻擊七子是不滿的,認為它連七子的精華也拋棄了:“挽近詩家好推一二人以為職志,靡天下以從之,而不深究源流之得失。有識(指錢謙益)慨然,思拯其弊,乃訾謷排擊,盡以加往昔之作者(指七子);而豎儒小生,一言偶合,得躐而躋于其上,則又何以稱焉?即以瑯琊王公(指王世貞)之集觀之,其盛年用意之作,瓌詞雄響,既芟抹之殆盡,而晚歲頹然自放之言,顧表而出之,以為有合于道。詘申顛倒,取快異聞,斯可以謂之篤論乎?”[49]王世貞由于主張文必西漢,詩必盛唐,仿古太甚,引起反對派的攻擊,晚年頗自悔,自己承認所作《藝苑卮言》未足據(jù)為定論。病危時,尚諷玩《東坡集》不已。這正是王世貞認識進步之處,偉業(yè)反斥為“晚歲頹然自放之言”,批評謙益不該加以肯定,這正說明偉業(yè)當(dāng)時的認識還有較大的局限性。由于這種認識的局限,他甚至直率地指出:“(牧齋)既手輯其全集(指《初學(xué)集》),又出馀力以博綜二百馀年之作(指《列朝詩集》),其推揚幽隱為太過,而矯時救俗以至排詆三四巨公(指七子中之李夢陽、何景明、李攀龍、王世貞),即其中未必自許為定論也?!?sup>[50]仍然是反對謙益的攻擊七子。
后來他還這樣指出:“當(dāng)今作者,固不乏人,而獨于論詩一道,攻訐門戶,排詆異同,壞人心而亂風(fēng)俗?!似溆诶?、杜之高深雄渾者,未嘗望其崖略,而剽舉一二近似以號于人曰:我盛唐,我王(世貞)李(攀龍),則何以服竟陵諸子之心哉?竟陵之所主者,不過高(適)岑(參)數(shù)家耳,立論最偏,取材甚狹。其自為之詩,既不足追其所見;后之人復(fù)踵事增陋,取侏木強者附而著之竟陵?!怯袑ふ芍畨?,五尺之矛,足以致人之師而相遇于境上。茍有勁敵,必過而去之,不足乎攻也。吾只患今之學(xué)盛唐者粗疏鹵莽,不能標(biāo)古人之赤幟,特排突竟陵以為名高。以彼虛
之氣,浮游之響,不二十年,嗒然其消歇,必反為竟陵之所乘。如此,則紛糾雜揉,后生小子,耳目熒亂,不復(fù)考古人之源流,正始元聲,將墜于地。噫嘻!不大可慮哉?雖然,此二說者,今之大人先生(指錢謙益)有盡舉而廢之者矣。其廢之者是也,其所以救之者則又非也?!穹蝤櫲鍌ト耍戮奘?,為世所流傳者,其價非特千金之璧也。茍有瑕颣,與眾見之足矣;折而毀之,抵而棄之,必欲使之磨滅。而游夫之口號,畫客之題詞,香奩白社之遺句,反以僻陋故存。且從而為之說曰:‘此天真爛漫,非猶夫剽竊摹擬者之所為?!蜇飧`摹擬者固非矣,而此天真爛漫者,插齒牙,搖唇吻,斗捷為工,取快目前焉爾。原其心,未嘗以之夸當(dāng)時而垂后世。乃后之人過從而推高之,相如之詞賦、子云之筆札,以覆酒瓿,而淳于髡、郭舍人詼諧啁笑之辭,欲駕而出乎其上,有是理哉?然則為詩之道何如?曰:亦取其中焉而已?!?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4/14/10020863593719.jpg" />宮》之章,《清廟》之作,被之管弦,施諸韶箾者,固不得與《兔罝》之野人、《采蘩》之婦女同日而語。孔子刪詩,輒并舉而存之。夫詩者,本乎性情,因乎事物,政教流俗之遷改,山川云物之變幻,交乎吾之前,而吾自出其胸懷,與之吞吐,其出沒變化,固不可一端而求也,又何取乎訾人專己,喋喋而呫呫哉?”[51]這一段話首先指出七子的末流和竟陵派互相攻擊,將使唐音從詩壇上消失。再指出謙益的虞山派既反七子,又反竟陵,而提倡宋詩。他承認七子的仿古風(fēng)氣是應(yīng)該反對,但不能因此連盛唐元音都反掉,更不能認為宋詩勝于唐詩。最后,他再一次提出自己的觀點:詩固緣情而出,情必感事而發(fā),不但要求情景交融,而且應(yīng)能考鏡政教得失。
雖然從上述言論中只能看到他一味推尊盛唐元音而菲薄宋詩,但從詩道取其中,孔子并舉貴族與野人、婦女之詩而存之這幾句話,可見他也并不否定宋詩(盡管他把唐詩比為《宮》、《清廟》,而把宋詩比為《兔罝》、《采蘩》)。這正是他的詩論將有發(fā)展的契機,也是他后來能和謙益的觀點漸趨一致的所在。在“性情”、“學(xué)識”、“知人論世”、“考鏡得失”這些根本問題上,錢、吳兩家其實充滿著共同語言,以杜為主 ,轉(zhuǎn)益多師,兩家也是采取同一步調(diào)的。清初這兩大家由于擇術(shù)甚精,取途甚正,為清詩的創(chuàng)作與理論開拓了廣闊的道路。
(四)吳詩特色
對吳偉業(yè)來說,詩歌,既是他對當(dāng)代巨大事變的紀(jì)錄,寄寓著他無盡的感傷和評騭,也是他的思想苦悶的升華。這苦悶,是種種矛盾的集合體:他有政治抱負,希望見之于事功,然而前明階段陷于黨爭,不可能有所作為;清人開國十年后,他終于甘愿失節(jié)出仕,正是原有的政治抱負的邏輯體現(xiàn)。而且這種思想和行為并非偉業(yè)所獨具,而是當(dāng)時一部分名士的共識。和陳子龍同為幾社核心人物的李雯,出仕清朝后,友人責(zé)他不應(yīng)改節(jié),他說:創(chuàng)立幾社,本為考取功名。明朝既不能得,則出仕新朝是應(yīng)該的。[52]偉業(yè)也是同此心理。然而徒然失節(jié),未遂初衷,真是名實俱喪,所以悔恨靡已。然而他又是一個懦弱的文人,不敢得罪新朝,為了全生(實則茍活),只好盡量美化新的統(tǒng)治。但是,他的傳統(tǒng)文化影響又使他不甘與草木同腐,總希望在文史方面做點貢獻,做到三不朽中的“立言”,所謂“豈甘不死愧良友,欲使奇字留人間”[53]。就是在這樣重重矛盾的網(wǎng)絡(luò)中,他立志要像杜甫那樣寫作“詩史”??墒乔优呈顾麩o法實錄,他只能婉轉(zhuǎn)纏綿、愁腸百結(jié)地為前明的繁華舊夢唱挽歌,而絲毫不敢抵觸新朝,甚至還要詆毀前明的失德,以見新朝確是天命所歸。而這樣做,又只能加深他的負罪感,所以晚年會由于在舊簏中發(fā)現(xiàn)明朝崇禎皇帝的“御翰”而突然病死。他遺命以僧服斂,是企圖空諸所有,連自己的罪孽也空掉。
只有懂得這位詩人這種特殊心態(tài),才能理解他的詩何以具有如下特色:
(1)熟精諸史
這個特點是洪亮吉和趙翼同時指出的,見于《北江詩話》卷一和《甌北詩話》卷九?!锻砬绾m詩話》重復(fù)趙翼的話:“梅村熟于兩漢書、三國志、晉書、南、北史?!眳窃娋叽颂攸c,和當(dāng)時的學(xué)風(fēng)分不開,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一般都是經(jīng)史專家;同時,也是七子馀風(fēng):不讀唐以后書。但偉業(yè)由于意在寫作“詩史”,因而更著重運用史實;同時,這樣用典,更便于以古喻今,記難言之事,抒難顯之情。
(2)古勝于律
這和他蓄意創(chuàng)作“梅村體”詩史有關(guān)。趙翼首先指出這點,并稱他“尤善歌行”。王士禛分析說:“明末及國初歌行,約有三派:虞山源于杜陵,時與蘇近;大樽源于東川,參以大復(fù);婁江源于元、白,工麗時或過之?!?sup>[54]所謂工麗過于元、白,即紀(jì)昀所謂“敘述類乎香山,而風(fēng)華為勝”。今人對此有具體分析: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創(chuàng)敘事體七言歌行的長慶體后,自宋迄明少有佳構(gòu)?!秷A圓曲》后,此體始大行于世,且有所發(fā)展。梅村好用詞藻與大量用典,比清暢的長慶體更博麗繁富。長慶體以直敘為主的結(jié)構(gòu),至梅村則以敘事的跌宕起伏取勝?;虻箶ⅲ蜃窋?,或插敘,或側(cè)寫,或暗寫,運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使結(jié)構(gòu)曲折多姿。且偶句、排句比比皆是,并大量運用上下蟬聯(lián)的頂針手法,比長慶體格律更為精工整飭。[55]袁枚論“梅村體”云:“生逢天寶亂離年,妙詠香山長慶篇。就使吳兒心木石,也應(yīng)一讀一纏綿。”[56]指出他有意以七言歌行作成詩史,特能以情感人。因此,李慈銘稱:“梅村長歌,古今獨絕?!贝_實,偉業(yè)在清詩史上的地位,主要是“梅村體”所造就的。
但是,從詩史的高度看,“梅村體”不但對杜甫望塵莫及,就是和白居易也難以比肩。這有主觀因素和客觀條件的差異。主觀因素,除如前所述外,還由于他不能像杜甫那樣接近人民,更缺乏杜甫那種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激情,也缺少白居易那種諷諫的勇氣??陀^形勢,唐代文網(wǎng)疏闊,而清人以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忌諱極多,偉業(yè)自稱“日虞收者在門”,在這種精神狀態(tài)下,如何能效董狐的書法不隱呢?
(3)哀感頑艷
文廷式曾說:“梅村詩當(dāng)以《清涼山贊佛》四首為壓卷,凄沁心脾,哀感頑艷,古人哀蟬落葉之遺音也,非白香山《長恨歌》所及。”[57]吳詩善于言情,正如龔自珍說的“生就燈前兒女詩”[58]。白居易堅持詩教說,寫《長恨歌》先有一個“懲尤物,窒亂階”的思想,因而對李隆基和楊玉環(huán)的愛情,總是帶著旁觀的描述態(tài)度。吳偉業(yè)則不然,在《清涼山贊佛》詩中,他就是福臨和董鄂妃,也可以說,他是把自己的豐富、復(fù)雜、矛盾的深情,融注在這一奇特的故事中,福臨和董鄂妃成為他這種深情的載體。他摹寫這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實際是低吟自己的人生哀曲。鄧方說他“一曲圓圓絕代情”[59]。確實,他就是陳圓圓。試吟“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你不可以想像他的失節(jié)出仕時的心情嗎?
五言古詩也是一片深情?!睹訒x齋中讀吳匏庵手鈔宋謝翱〈西臺慟哭記〉》:“……看君書一編,俾我愁千斛。禹跡荒煙霞,越臺走麋鹿。……嗟乎誠義士,已矣不忍讀?!睂懙氖侵x翱在宋亡后哭文天祥,實際是偉業(yè)在哭陳子龍等烈士,也在自哭不能成為皋羽式的義士。所以靳注引顧瞻泰言:“慷慨悲歌,梅村無窮難言之隱,已盡此數(shù)十言中,讀者可以悲其志矣!”
其他各體,凡有佳作,亦皆以情勝。吳騫說:“梅村五律《課女》一首,寫老年襟抱,一語是喜,一語是悲,間入八句中。其實喜中亦有悲,悲中亦有喜,令人纏綿悱惻,不能自已,覺左家嬌女遜此情致?!?sup>[60]吳喬說:“(梅村)《北上》云:‘身是淮王舊雞犬,不隨仙去落人間?!Ц邪l(fā)于至情,唐人句也?!?sup>[61]
(4)鏤金錯彩
前人在嘆賞吳詩之馀,也指出過其不足之處,如嘉、道時女詩人汪端“嘗取唐、宋、元、明及國朝人詩,閱一過輒棄去,留青邱、梅村兩家。已又去吳,曰:‘梅村濃而無骨,不若青邱淡而有品?!?sup>[62]高啟和吳偉業(yè)都是學(xué)唐高手,而高少變化,吳有發(fā)展。汪端作此評騭,并非從兩家的政治品格考慮,而是就詩論詩。偉業(yè)本人早已承認:“吾于此道,雖為世士所宗,然鏤金錯彩,未到古人自然高妙之極地,疑其不足以傳?!?sup>[63]“鏤金錯彩”即“濃”,“古人自然高妙之極地”即“骨”。所謂“古人”,是指建安七子以迄李、杜諸人?!肮恰保磩③闹帮L(fēng)骨”,鍾嶸之“風(fēng)力”。優(yōu)秀的詩篇,應(yīng)該是“干之以風(fēng)力,潤之以丹采”[64]?!叭糌S藻克贍,風(fēng)骨不飛,則振采失鮮,負聲無力”[65]。汪端所謂“濃而無骨”,實在就是《文心雕龍·風(fēng)骨》篇這四句的意思。怎樣才能有“風(fēng)骨”呢?劉勰說:“結(jié)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fēng)清焉。”如前所述,偉業(yè)的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都使他不可能“結(jié)言端直”、“意氣駿爽”,如何能使所作詩歌具有強勁的風(fēng)力呢?趙翼說偉業(yè)詩“本從香奩體入手”,似乎“濃而無骨”由于入手不正。其實一個詩人對于學(xué)習(xí)對象的選擇,是和他的素質(zhì)分不開的。偉業(yè)的個性(當(dāng)然是后天環(huán)境形成的)決定了他對香奩體的喜愛,而這種柔靡之作通過他以后的種種經(jīng)歷,更使他耽嗜陰柔之美,以致形成趙翼所謂“有意處則情文兼至,姿態(tài)橫生;無意處雖鏤金錯彩,終覺膩滯可厭”[66]。朱庭珍所謂“雖情文兼至,姿態(tài)橫生,未免肉多于骨,詞勝于意,少沉郁頓挫、魚龍變化之巨觀”[67]。“其詩雖纏綿悱惻,可歌可泣,然不過《琵琶》、《長恨》一格,多加藻采耳。數(shù)見不鮮,惜其僅此一枝筆,未能變化;又惜其琱金鏤玉,縱盡態(tài)極妍,殊少古意,亦欠自然”[68]。
趙翼也把偉業(yè)和高啟進行了對比:“若論其氣稍衰颯,不如青邱之健舉;語多疵累,不如青邱之清雋,而感愴時事,俯仰身世,纏綿凄惋,情馀于文,則較青邱覺意味深厚也?!?sup>[69]
(五)吳氏影響及末流之失
偉業(yè)和謙益一樣,都保留了明末集會結(jié)社的遺風(fēng),廣事交游,招聚徒侶,自執(zhí)詩壇牛耳。當(dāng)時追隨他的人就很多,如他的省闈同年鄒子介,就遣次子鄒于度及其孫鄒黎眉先后從之游。[70]黎眉名顯吉,“少學(xué)詩于吳駿公”,“惲正叔嘗謂及門曰:‘我身后,汝等宜師黎眉?!?sup>[71]劉友光“早歲師吳梅村,而詩不效其體,……凄切婉秀,善于言情”[72]。所謂“不效其體”,是指不作“梅村體”歌行;而“凄切婉秀,善于言情”,正是吳詩的風(fēng)格。沈受弘“弱冠以詩受知于吳偉業(yè),比偉業(yè)沒,乃于柩前執(zhí)贄稱弟子”[73]。王攄“詩有才筆,師事錢、吳,七言歌行,一唱三嘆,有極似梅村者”[74]?!霸崎g王農(nóng)山廣心詩,秀氣成采。長篇如《大梁行送林平子》,韻致仿佛梅村”[75]。江都吳次綺“歌行如《青山下望黃將軍墓道》,淋漓頓挫,亹亹逼梅村”[76]。
乾隆時,注釋吳詩的靳榮藩“其所自作,亦與之相近,但不逮其華贍耳”[77]??帧八厥让反逶姡痴b如流水,故其所作詩,辭藻宏富,音節(jié)高亮,猶有婁東馀響”[78]。戴文燈“詩才綺麗,粲舌馨牙,幾與梅村相頡頏,但少魄力風(fēng)骨”[79]。吳詩本少魄力風(fēng)骨,戴則更出其下。章靜宜“歌行清麗激楚,頗近《梅村集》門徑”[80]。法式善曾列舉乾、嘉時一批學(xué)“梅村體”歌行的人:“紀(jì)事之詩,委曲詳盡,究以長慶一體為宜,不得議其格之卑也。然元、白合作亦少,至梅村而始臻極盛,則此體自當(dāng)以婁東為大宗。近日學(xué)此體者雖不乏人,若獨擅勝場者,則蓉裳(楊芳燦)、香涇(黃晟)、云伯(陳文述)外,以蘇州趙艮甫秀才晉涵為佳?!?sup>[81]陳文述“詩少學(xué)梅村,游京師,與楊蓉裳尤多唱和,時有楊陳之目”[82]??渍羊姟帮L(fēng)骨高騫,辭藻豐縟?!鳌肚鋺z曲》,同時陳云伯文述亦賦斯篇,皆效梅村體,異曲同工”[83]。卿憐,和珅妾,和珅敗后,她被官發(fā)賣。嘉慶時人頗多賦《卿憐曲》者,除上述孔、陳外,還有李遂。[84]賦者“皆仿梅村為之”。另如張祥河,嘉慶時人,“詩亦守婁東宗派”[85]。
道光時人徐漢蒼“詩整贍流利,陸祁孫謂在梅村、漢槎(吳兆騫)、其年(陳維崧)之間”[86]。高錫恩“詩典麗自喜,多近梅村”[87]。徐崇文之父“有讀吳祭酒集七言古詩,即效梅村,頗稱具體”[88]。光緒時人李宗言“于近代出入陳元孝、吳梅村、宋荔裳諸家”[89]。李希圣“辛丑以還,感事成詩,……屬辭哀艷,寄懷綿邈”,論者以為“蒙叟(錢謙益)、鹿樵(吳偉業(yè))只以多勝,時涉淺易,遜此幽窈”[90]。王嘉詵“其詩宗樊南(李商隱),近代亦出入梅村、竹垞間”[91]。李稷勛為王闿運弟子,“不盡守師說,七古喜學(xué)梅村”[92]。
清末民初的樊增祥“前后《彩云曲》,哀感頑艷,……論者謂樊山二曲,猶是梅村”[93]。王闿運崇尚《選》體,曾笑梅村詩集為《天雨花》彈詞,但是“所作《圓明園宮詞》,大半摹擬梅村,不能脫彼窠臼也”[94]。周鍾岳有《后圓圓曲》,“纏綿悱惻,居然梅村矣”[95]。楊圻“集中七古長歌,哀感頑艷,確可以嗣響梅村”[96]。王國維辛亥革命后作《頤和園詞》,致函日本學(xué)者鈐山豹軒云:“前作《頤和園詞》一首,雖不敢上希白傅,庶幾追步梅村。蓋白傅能不使事,梅村則專以使事為工?!?sup>[97]
當(dāng)然,不喜“梅村體”的也有,如道光時人陳克家,其“詩思力骨韻俱超俗,有贈人句云:‘師法不推吳祭酒,騷壇可壓沈尚書’,可見微尚”[98]。所謂“俗”,就是偉業(yè)同時人錢陸燦指出《蕭史青門曲》“自家兄妹話酸辛”句,說是“可付盲女彈詞也”[99]。王闿運所謂《天雨花》彈詞,也是這個意思。但是,這種不避俗,甚至化俗為雅,正是“梅村體”的長處。他的長篇敘事詩本來是提供更廣大的讀者群去欣賞、玩味的。
至于末流之失,如“無病而呻,令人齒冷,甚至以委巷見聞,形容宮掖,讕言自喜,雅道蕩然”[100]。大概是指王闿運所作《圓明園詞》。據(jù)說王詩出后,姚大榮曾批評說:“其巨謬則在不考事實,就所見聞,一斷以心,而為莫須有之案證?!薄坝诖艘郾灸?,尚在云霧之中,而又傳述脫節(jié),信筆舞文?!薄坝谑聦嵅恍夹加懻?,……置巴酋(指英駐華使館參贊巴夏禮)修怨之師不講,只歸獄于園居過侈以垂炯戒,豈非言之成理而隔膜太甚?譬諸村媼出入侯門,雖復(fù)醉臥泉石,指陳亭館,頌德陳箴,均違事實,無當(dāng)芻蕘之采也?!瓊髟唬骸渍Z不實,流為丹青’,其湘綺之謂歟!”[101]
另外一點是“學(xué)梅村而失之靡曼”,主張“七言古佳處,多寓跌宕于平淡中”[102]。這倒指出了關(guān)鍵所在,因為梅村歌行聲情哀婉,辭采典麗,本來就容易流于靡曼。但這是否一種失誤呢?
三 “梅村體”傳人之一——吳兆騫
(一)生平
吳兆騫(1631—1684),字漢槎,江蘇吳江人。少有雋才,又能苦讀,“最耽書,一目數(shù)行,然短于視,每鼻端有墨,則是日讀書必數(shù)寸矣”[103]。師事吳偉業(yè)(《秋笳后集》卷七有《繭虎追和梅村夫子》等七律三首),偉業(yè)把他和華亭彭師度、宜興陳維崧合稱為“江左三鳳凰”。父名晉錫,以進士為永州推官;清人入關(guān)后,曾為南明將領(lǐng)以抗清。故明亡后,兆騫多家國之痛。如《秋感八首》,自注:“甲申九月在湘中作?!逼淙疲骸疤旄咚窔庋莿?,地入邊笳御宿空?!敝背馇迦??!顿浧钷认病吩疲骸榜闩_麋鹿非吾土,江左衣冠異昔游?!鞭认矠槠畎鄬O之字,明亡,聚眾謀恢復(fù),此詩即其時所贈。《遺事》云:“夜雨挑燈到草堂,偶談遺事一沾裳。南溟日月蓬萊外,東海樓船牛女旁。甲帳惟聞椎晉鄙,滄洲何處哭田王?鼎湖龍去無消息,目斷神仙水一方?!钡磕罟拭?,中情若揭。《送宇三歸楚》七古有“滿目山川恨若何?洛中遺事泣銅駝。陸機自草辨亡論,劉章漫作耕田歌”之句,既咎弘光君臣荒宴,更揭非種當(dāng)鋤之義,其反清之意尤顯。至于托名豫章女子劉素素題虎丘壁二十絕句,小序中公然指出:“北兵肆掠,遂陷穹廬”,揭發(fā)清兵劫掠江南婦女北行的暴行,更觸時忌。
兆騫兄弟六人,長兄兆寬,次兄兆夏,皆有才望。順治六年,結(jié)慎交社(文藝團體)于吳江,四方名士參加的很多。兆騫與兩兄主持社務(wù),為爭操選政(選刻社友所作八股文),和另一文藝團體同聲社的章在茲、王發(fā)兩人發(fā)生矛盾。順治十四年,兆騫應(yīng)江南鄉(xiāng)試,中舉人??茍霭钙?,勒令各中式舉人一律殿前復(fù)試。兆騫憤而交白卷,遂致遣戍寧古塔。而真實原因則是章在茲和王發(fā)挾嫌告他有異謀。故兆騫之子振臣跋《秋笳集》,謂“為仇家所中”;而李孟符《春冰室野乘》卷下亦謂《秋笳集》“于故國惓惓不忘,滄桑之感,觸緒紛來,始悟其得禍之由,不隨力田、赤溟輩湛身赤族者,蓋亦幸耳!”力田,潘檉章字;赤溟,吳炎字。兩人共撰《明史》,書未成,遭烏程莊氏史獄,遂及于難。李氏引以為比,可見兆騫及振臣的硬骨頭精神(《秋笳集》刊刻行世在雍正四年,某些觸忌之處,仍然一字未改)。
兆騫居塞上凡二十三年,侘傺無聊之情,盡發(fā)之于詩??滴跛哪?,與其他流人結(jié)“七子詩會”,“分題角韻,月凡三集”[104]。流放期間,目睹帝俄入侵及黑龍江流域廣大軍民英勇抗擊的情形,每以詩記之,極富愛國主義激情。后因其摯友顧貞觀乞援于納蘭性德(著名詞人,權(quán)相明珠太傅之子),始由徐乾學(xué)等友人醵金贖歸。歸三年而卒,年五十四。著有《秋笳集》。
(二)詩論
兆騫以曠代才人而獲無端奇禍,謫徙塞外二十馀年,其內(nèi)心的憤懣哀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他對詩歌創(chuàng)作別有深刻理解。他認為:“古今文章之事,或曰窮而后工,仆謂不然。古人之文自工,非以窮也。彼所謂窮,特假借為辭,如孟襄陽之不遇,杜少陵之播遷已爾;又其甚者,如子厚柳州,子瞻儋耳已爾;至若蔡中郎髡鉗朔塞,李供奉長流夜郎,此又古文人困厄之尤者,然以仆視之何如哉?九州之外,而欲引九州之內(nèi)之人以自比附,愈疏闊矣!同在覆載之中,而邈焉如隔泉夜,未知古人處此,當(dāng)復(fù)云何?以此知文莫工于古人,而窮莫甚于仆。惟其工,故不窮而能言窮;惟其窮,故當(dāng)工而不能工也。萬里冰天,極目慘沮,無輿圖記載以發(fā)其懷,無花鳥亭榭以寄其興,直以幽憂惋郁,無可告語,退托筆墨,以自陳寫。然遷謫日久,失其天性,雖積有篇什,亦已潦倒?jié)y,不知其所云矣。”[105]這段話指出了兩點:一,文之工非以窮;二,窮則文不能工。這番血淚交迸的話,說出了人生和創(chuàng)作的真諦。魯迅說過:陶淵明所以能做詩,是因為他還有酒喝(飯更不在話下),如果他真是餓昏了,那是無此雅興的。吳兆騫處境奇窮,放逐后的詩篇,只是長歌當(dāng)哭,根本不可能考慮內(nèi)容的提煉,技巧的提高。特別是和遭禍前相比,那時,他是少年名士,“英朗雋健,忠孝激發(fā),凡感時恨別、吊古懷賢、流連物色之制,莫不寄趣哀涼,遺音婉麗,情盛而聲葉”[106];而遭禍后,那種殘酷的沉重打擊,漫長的流徙歲月,真所謂“遷謫日久,失其天性”,哪里還有閑情逸致去推敲文字呢?可以說,吳兆騫即使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也是極其不幸的。
遭禍前,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受了時代風(fēng)氣的影響,主要是模仿六朝、初唐,而且是走明七子的老路。所以,前人評騭他的詩作,都是眾口一辭,如沈德潛云:“吳詩乃‘王楊盧駱當(dāng)時體’,當(dāng)時無人可抗行,故為梅村首肯?!?sup>[107]袁枚說:“能本七子而自出精神?!?sup>[108]至于朱庭珍說:“高者近高、岑及初唐四子,次亦七子派中不空滑者?!?sup>[109]則是包括他遭難后全部詩作而言的。也就是說,他的全部詩作只達到這個水平,而沒有進一步提高,盡化模擬的痕跡,形成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沈德潛就指出:“倘以老杜之沉郁頓挫出之,必有更高一格者?!?sup>[110]鄧之誠也說:“惜學(xué)業(yè)無成,格律亦未更進,固一時之秀,而非蓋代所宗?!?sup>[111]朱庭珍干脆只承認他:“亦一小作家也?!?sup>[112]
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新的啟發(fā):憤怒固然出詩人,但這首先得有個允許你憤怒的環(huán)境。如果處身于極端專制的高壓之下,你連憤怒也不可能,哪里還會有真正的創(chuàng)作。秦朝沒有文學(xué)(除了李斯的歌功頌德之作),而其他最黑暗的專制野蠻時代也沒有真正的文藝(只有瞞和騙的文藝),不僅是客觀條件不允許作家說真話,某些作家甚至主觀上也喪失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吳兆騫這則詩論就說出了作家主觀條件的問題,所以,它是深刻的,是前無古人的。他的靈魂深處的躁動和苦悶,實在類似司馬遷。但司馬遷能利用私家修史的地下活動,創(chuàng)造出偉大的“謗書”——《史記》,吳兆騫遭難后的二十三年,卻始終生活在專制魔掌之下,連內(nèi)心世界也毫無自由。他只能在“失其天性”的情況下,被扭曲地寫出自己的某些痛苦。這就是紀(jì)昀等人所謂“自知罪重譴輕,心甘竄謫,但有悲苦之音,而絕無怨懟君上之意”[113]。
(三)詩作特色
吳兆騫詩多所散失,據(jù)其子吳振臣說:“先君垂髫之歲,即好吟詠,加以身際艱難,著作頗富。奈屢丁顛沛,存者無幾。”所謂“屢丁顛沛”,一指流放塞外時,“值有老羌之警,遺失過半”。一指兆騫歿后,振臣“扶柩南還,復(fù)覆舟于天津,而沉溺者又過半”[114]。估計一定有不少特別抵觸時忌之作,振臣藉口這兩次顛沛,有意銷毀。根據(jù)現(xiàn)有詩作,分類統(tǒng)計:七絕37首,五絕10首,七律210首,五律113首,五排20首,七古67首,五古47首(包括擬古雜體詩30首)。由以上數(shù)字可以看出,他寫得最多的是七律、五律和五排。前人評議所謂逼肖盛唐者,即指此數(shù)種。而所謂學(xué)六朝的主要指五古,不但擬古雜體詩酷似,即其馀幾首如《秋笳前集》中的《贈友》、《夜燕吳閶》,都神似六朝人作,至于《湘水曲效齊梁體》更不用說了。這種學(xué)六朝的五古,《秋笳集》和《秋笳后集》都沒有,可見只是前期的仿作。
如所周知,五律成熟于初唐,七律成熟于盛唐。它們一致要求屬對工切,韻律精嚴。同時煉字琢句謀篇以至運用成語和典故,都極費匠心(杜甫所謂“頗學(xué)陰何苦用心”)。所以,律詩不比古體,不能任才使氣,率爾成篇。即使詩人內(nèi)在情意騫騰狂烈,也必須作冷處理,即冷靜思考,仔細推敲。兆騫少負狂名,天才駿發(fā),又從幼受吳偉業(yè)的影響,注重對律詩的練習(xí),所以十三歲時所有感時之作,都是七律,而且“悲涼雄麗,便欲追步盛唐”[115]。到遭難后,滿腔憤懣,以其狂縱才性,本應(yīng)運用五、七古體盡量加以發(fā)泄。然而由于少數(shù)民族貴族統(tǒng)治的高壓,特別是身為謫徙的刑徒,跼蹐六合,虎視鷹瞵,加罪有辭,動輒得咎。在如此境遇中,他當(dāng)然不能像李白那樣狂呼大叫,一任翻沸的情思肆意噴吐,只能斂才就范,把全部幽情暗恨寓寄于惝恍迷離之境。這就不可能出之以平鋪直敘的古體,而只能安排在律詩的緊密結(jié)構(gòu)之中。
但是,他的律詩,無論五律或七律,都并非一味模擬初、盛唐人。一般說,“初、盛唐之詩,真情多而巧思寡,神足氣完而色澤不屑屑也”[116]。而兆騫的律詩除了“真情多”(侯元泓所謂“情盛”),也“神完氣足”(徐世昌所謂“出塞后,詩境沉雄,得朔方蒼莽之氣”)[117];同時很注意“巧思”和“色澤”。如《曉登東嶺寄楊友聲次姚琢之韻》:“雙峰霜凈削觚棱,倚馬高寒試一登。曉色迥添雕嶺雪,春風(fēng)不坼菟河冰。名污久擬淪屠釣,身廢空憐有愛憎。鄉(xiāng)國茫茫徒極目,圖南誰道是鯤鵬?”前半寫景,后半抒情,這也是唐人律詩的結(jié)構(gòu)(或篇法)。先看寫景的前四句。首句寫未登時東嶺給自己的印象:雙峰色白而陡峭。次句寫登山,用“試”字,正見東嶺太高寒,沒有必能登上峰頂?shù)男判?。三、四句分寫嶺上所見。先寫遠眺雕嶺,點出“曉”字扣題,曉色即曙光,表示天亮,由于遠處雕嶺的雪光映射過來,顯得天色更明亮了。再寫俯瞰,菟河仍然冰封,即使現(xiàn)已入春,氣溫依然極低。這兩句是寫景,卻已含情,暗喻自己仍在冰雪封鎖中,因而自然地轉(zhuǎn)到明顯的抒情上:自己無辜陷獄,名在爰書,被人斥為囚徒,辱何如之!即使有朝一日能由流放地釋放回家,也不愿再廁跡士林,以玷辱斯文,寧肯與屠夫漁父為侶了。正如司馬遷一樣,身已廢矣(精神上的宮刑),為士類所共棄,然而還有楊友聲、姚琢之這樣少數(shù)知交,仍然同情我,愛憐我,盡管他們無力援救我。這樣,第七句便由對“鄉(xiāng)國”知交的懷念,回到眼前現(xiàn)實中來,站在東嶺之上,盡管極目遠望,也無法看到相隔萬里的江南故鄉(xiāng)。第八句寫自己多么希望能像北溟之鯤,化而為鵬,展開若垂天之云的大翅,摶扶搖而上九萬里,迅速地飛返南方去。然而自己清醒地意識到,這只是自己純粹的幻想!把異族政權(quán)殘酷的鎮(zhèn)壓,故鄉(xiāng)知交無盡的懷念,自恨不能奮飛而歸故鄉(xiāng)的深沉痛苦,都這么巧妙地微婉地反映出來,詞句充滿色澤,毫不抽象枯燥,這是在初、盛唐的基礎(chǔ)上,繼承了優(yōu)良傳統(tǒng),而又克服了不足之處的。其所以能“巧思”,是因難見巧。他的嚴酷處境,使他更激發(fā)出對自由的想望,卻又更難顯豁、直率地表露出來?,F(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迫使詩人運用“巧思”以抒發(fā)“真情”。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的七言歌行。唐人七古有其共同特色,即為了充分表達詩人內(nèi)心沸騰的情思,詩的語言不假雕飾,一氣呵成,幾乎不用典故,使詩意明顯,毫不晦澀,語氣音節(jié)都富于口語傾向。即使吳偉業(yè)所直接繼承的長慶體,其代表作《長恨歌》,也只用“小玉”、“雙成”兩個常用典故。而偉業(yè)出于塑造惝恍迷離之境的需要,在長慶體的敘事框架上,不僅裝飾上初唐四杰的華麗詞藻,而且獨創(chuàng)地多處用典,使其七言歌行的詞句富于聯(lián)想力、表現(xiàn)力,更能調(diào)動讀者的思考力,從而提高其理解水平,與作者相喻于言外之意、景外之象。兆騫師法“梅村體”,其著力處也正在這幾方面。簡言之,(1)風(fēng)華出于四杰,敘事法夫長慶;(2)對偶不僅工麗,富于色澤,而且使用頻率極高;(3)音節(jié)鏗鏘,力避板滯、沉悶的音韻;(4)典故使用頻繁。但偉業(yè)歌行易流于靡曼,而兆騫所作則氣勍辭工。如果說兆騫歌行有出藍之處,就在這里。
兆騫學(xué)“梅村體”的幾篇七言歌行,都是遭難后所作,如《白頭宮女行》作于西曹(刑部獄),《榆關(guān)老翁行》作于流放途中,《?;纷饔诹鞣诺貙幑潘?。
《白頭宮女行》立意同《琵琶行》,所謂“悲紅粉之飄零,感羈人之淪落”(小序),但更主要的是對亡明的悼念。全篇通過白頭宮女的自述,先寫崇禎初年宮中的太平樂事,再寫闖王進京,明王朝“海竭山崩”;再寫此宮女逃出深宮,出家為尼,而自嘆“仙家龍種尚飄零,賤妾蛾眉亦何有!”敘事部分到此結(jié)束,而這兩句其實已暗貫下文。這“賤妾”同時也暗喻兆騫本人。正因為明朝覆滅了,自己才這樣落難??!這就自然生發(fā)出篇末八句的抒情:“我來故國幾沾翰,摩挲銅狄北風(fēng)酸。昭陽舊侍悲通德,長樂姬人識佩蘭。從古存亡堪太息,凄涼無處尋遺跡。麥秀偏傷故客情,柘枝還下宮人泣!”“故國”(指北京這前明舊都)、“銅狄”、“存亡”、“遺跡”、“麥秀”,盡是悼念亡明的詞語和典故。從文藝創(chuàng)作心理去探索,兆騫這篇長歌雖然毫不涉及清人一字,而其仇視清王朝的潛意識不是昭然若揭嗎?這樣直率的內(nèi)心獨白,《梅村集》里是找不到的(即使有,刊刻前也已經(jīng)芟夷凈盡了)。
如果說,白頭宮女的自述,兆騫僅得之傳聞(同獄難友陳直方轉(zhuǎn)告的),那么,《榆關(guān)老翁行》就是他親身的見聞了。這首長歌的格調(diào),和《白頭宮女行》不同。《白頭宮女行》的形式(四句一轉(zhuǎn)韻;每一韻的三、四句必為對偶;全詩用韻平仄相間),類似駱賓王的《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而《榆關(guān)老翁行》的形式恰好相反(每一韻句數(shù)不定;用韻基本上平仄相間,但有兩處是仄韻相承,一由上聲韻轉(zhuǎn)為入聲韻,一為去聲韻轉(zhuǎn)為入聲韻;除了第九韻的三、四兩句,通篇沒有對偶句)。這種形式類似高適、岑參某些歌行。何以要采用這種較為自由的形式?這和內(nèi)容極有關(guān)系。詩意是說,詩人流放,途經(jīng)榆關(guān),在酒樓下遇一江蘇同鄉(xiāng)老人。以下全是老人的陳訴。他先說自己少時學(xué)武,后來多次來邊州經(jīng)商,由于常往青樓買笑,以致落魄,只好從軍。正逢清兵入寇,他所投的明軍固守松山。以下描寫松山守衛(wèi)戰(zhàn)的慘烈:“老邊墻直長城隈,梯沖百道如山來。寧前(地名)列屯晝城閉,旌旗黯慘紛黃埃。雄邊健兒十三萬,鼓聲欲死弓難開。磧西降丁最翹健,日暮分營夜催戰(zhàn)。吁嗟萬騎無人回,射盡平州(今遼寧省遼陽市一帶)鐵絲箭。曙光曈曈海生綠,戰(zhàn)血無聲注空谷。嚴霜如刀箭如猬,欲上戎鞍淚交續(xù)。堅城就墮將軍降,幾部殘兵向南哭?!蔽覀冎?,松山之戰(zhàn)是導(dǎo)致明、清政權(quán)易手的一次關(guān)鍵性戰(zhàn)役?;侍珮O圍攻松山取勝,同時攻下錦州,招降了洪承疇和祖大壽,從此清人直驅(qū)中原,終于取代明朝而入主中夏。兆騫在《白頭宮女行》中只字不提清人,在這首長歌中,卻充滿激情地描繪了這次關(guān)鍵性戰(zhàn)役?!皥猿蔷蛪檶④娊怠?,這將軍不是指叛降清人的松山城守副將夏承德,因為松山城是由于他私通清方,請其派兵“乘夜豎梯登城”[118]才失守的。這句的“將軍”是指遼薊總督洪承疇,他為了偷生茍活,不惜背明降清。而他所率領(lǐng)的八總兵師十三萬人,除了“死五萬有奇”[119],降的只有“殘卒三千有奇”[120],其馀的“幾部殘兵向南哭”,寧愿逃散,決不從降。兩句這樣對比,反映出詩人十分鮮明的愛憎。這位“榆關(guān)老翁”,當(dāng)年的殘兵,他就是“相隨散卒臨榆城”而不肯降清的,到榆關(guān)后,立即“橫刀更隸龍驤營”,打算繼續(xù)抗清。但是明朝很快就覆亡了,他不愿為清政權(quán)當(dāng)兵,便棄甲歸田了。這樣突出一個下層小人物的民族氣節(jié),正是更深一層地誅伐所有的貳臣。詩人的勇氣還表現(xiàn)在對清人暴力統(tǒng)治的指責(zé):“故國他鄉(xiāng)盡荊棘,窮黎何處還聊生!”故國,指故鄉(xiāng),即江南;他鄉(xiāng),指他棲身的北方。這就是說,整個中國都因戰(zhàn)亂而荊棘叢生,窮苦人民簡直無法生活了。最后,寫“榆關(guān)老翁”既自抒思鄉(xiāng)之情,又深悲詩人的窮邊遠戍,而以“天涯相見且相悲”結(jié)束全詩。由全詩安排,可以看出重點在描寫松山保衛(wèi)戰(zhàn)。這首七言歌行一共七十句,而描寫松山保衛(wèi)戰(zhàn)用了十六句,轉(zhuǎn)了三次韻:先用平聲十灰韻寫六句,顯示出明方戰(zhàn)士心情的沉重;再用去聲十四愿韻寫四句,立即轉(zhuǎn)入聲一屋韻再寫六句,寫出了感情的激化。其次是寫兩人“相悲”,這是全詩的另一重點,反映出詩人對前途的悲感。因為“榆關(guān)老翁”的“羈戍塞垣”,“夢斷吳關(guān)”,僅僅不能還鄉(xiāng)而已,總還是自由人;而自己則“莽莽邊沙路何極”,而且是囚徒。這樣對比,自己的命運就更可悲了。而這種悲慘命運的構(gòu)成,和明朝的滅亡是分不開的,這就把兩個重點從內(nèi)部作了有機的統(tǒng)一。說是內(nèi)部,就是說這種寫法能引起讀者深思,而不是外露的。因此,詩人寫這一重點時,先用去聲七遇韻寫四句,寫老翁自抒鄉(xiāng)思;再轉(zhuǎn)入聲錫、職韻寫六句,寫老翁悲詩人之謫戍。這樣轉(zhuǎn)韻,也是有意深化感情的激楚程度。由此可見吳兆騫真是“為情而造文”,而不是僅僅追求詞藻和音節(jié)。楊鍾羲評此詩“票姚跌蕩,鋒發(fā)韻流”[121],似乎過于抽象了。
《?;小返膶懽鳎嚯x《白頭宮女行》和《榆關(guān)老翁行》大約二十年。在這么長久的時間內(nèi),由于清政權(quán)的日益鞏固,社會生活的日益安定,加上老羌(俄羅斯)對東北邊境頻繁入侵,當(dāng)?shù)馗髯迦嗣裨谇遘娬L官領(lǐng)導(dǎo)下的奮勇抗敵,不斷取得勝利。面對這種現(xiàn)狀,吳兆騫個人盡管受到清政權(quán)特別重大的打擊,也和大多數(shù)漢族士人一樣,慢慢地轉(zhuǎn)變了對清政權(quán)的敵視情緒,最后表現(xiàn)為完全擁護它了。這種轉(zhuǎn)變,從其晚期詩賦中可以看出。如五律《長白山》尾聯(lián):“登封如可作,應(yīng)待翠華游。”《長白山賦》既于序中稱頌“我國家肇基震域,誕撫乾圖,景歷萬年,鴻規(guī)四表”,又于賦中稱頌“啟潛躍于圣祖(指清始祖布庫里雍順,所謂長白山天女吞朱果而生的),臻景鑠于皇圖,藏瑤牒兮可俟,涌金精兮詎誣?”最后說:“瑞我清兮億載,永作固兮不渝!”兩年后,他在《寄顧梁汾舍人三十韻》中“漫說逢楊意”句下自注:“前歲侍中對公以予長白山詩、賦進呈。”他希望康熙帝能因此而賞識自己,就像漢武帝賞識司馬相如一樣。正是在這種思想感情支配下,他寫出了《?;小?。《?;小愤@首長篇敘事詩的故事情節(jié),張維屏有個簡介:“公主下嫁北部蕃王。王愛琵琶小伎,公主妒,致伎于死,由是夫妻反目,隔絕不相聞。后公主姊妹為之調(diào)停解釋,遂為夫婦如初。”[122]哪個公主,哪個蕃王,什么時候下嫁,楊鍾羲有說明:“嫩江水濱科爾沁汗(汗,hán,國主)奧巴(蕃王名),先諸蒙古入朝。天命(清太祖努爾哈赤年號)十一年,以貝勒舒爾哈齊女孫(即此公主,無名)妻焉,授和碩額駙(皇帝妃嬪所生女稱和碩公主,此以尊寵舒爾哈齊的孫女。額駙,猶駙馬),封土謝圖汗。”公主那位妹妹(亦無名)是一位郡主,奧巴叔父名莽古斯,其孫(亦無名)尚此郡主,清帝賜號“滿珠習(xí)禮”。奧巴在右翼中旗,莽古斯在左翼中旗,所以詩中說:“弱妹盈盈隔瀚源。”[123]張維屏的簡介是根據(jù)《?;o》概括出來的,而據(jù)楊鍾羲說,公主夫妻反目,真正原因是政治上的,生活矛盾頂多是根導(dǎo)火線。他說:成婚后“奧巴屢違約,私通明。天聰(清太宗皇太極年號)二年,將征喀爾喀,征其兵,不至;使侍衛(wèi)索尼、阿珠祜赍敕責(zé)之。時奧巴居別室,索尼與阿珠祜謁公主,以諭旨告。奧巴聞之,扶掖至,佯問曰:‘此為誰?’索尼曰:‘吾儕,天使也。爾有罪,義當(dāng)絕,今之來,問公主耳!’奧巴促具食,索尼、阿珠祜不顧出。奧巴恐,使臺吉(清廷對蒙古部落的封爵稱號,位次于輔國公)塞棱等請其事,索尼出璽書與之,奧巴使其大臣環(huán)跽請罪。翼日,辭以足疾,欲令其臺吉入謝。索尼曰:‘汝欲解罪,而使人行,吾豈取拜思噶爾等來耶?’奧巴乃使人請曰:‘上怒,使應(yīng)肉袒謝,懼不容耳!’索尼曰:‘上覆載如天地,汝果入朝,雖有罪,必蒙恤?!瘖W巴乃叩頭,決計入朝?!?sup>[124]《浚稽行》沒有正面寫出這一政治矛盾,卻在最后一部分(“回憶先皇草昧年”到末尾)點出“賜婚”的政治意義。其所以如此,顯然是為了對清廷和外藩的政治聯(lián)姻作正面的歌頌,同時避免牽涉到明朝。
這首長篇敘事詩的形式,不同于“白頭宮女”和“榆關(guān)老翁”的自述,而是和吳偉業(yè)的《圓圓曲》一樣,采取的是第三人稱的他述。全詩116句,分為29韻,每韻四句。全詩押韻,平仄互轉(zhuǎn)。根據(jù)情節(jié)劃分,第一段(“?;缴啻尬?,……不羨名王玉塞尊”)共七韻28句,寫“賜婚”。然后用一韻四句過渡(“名王舊是呼韓裔,尚主中朝稱愛婿”結(jié)束上段,“好獵頻征鳴鏑兒,酣歌偏惜琵琶伎”引起下段)。第二段(“琵琶小伎珊瑚唇……青鴛塔畔懺他生”)共九韻36句,寫“反目”。再用一韻四句過渡(“妝殿何心理殘黛,空王皈禮應(yīng)憔悴”結(jié)束上段,“已分猜嫌任狡童,誰憐調(diào)護來諸妹”引起下段)。第三段(“弱妹盈盈隔瀚源,……萬年公主竟歸來”)共五韻20句,寫“調(diào)護”。又用一韻四句過渡(“從此歡娛莫相棄,上如青天下如地”結(jié)束上段,“入貢還修子婿恩,降嬪莫負先皇意”引起下段)。第四段(“回憶先皇草昧年,……春風(fēng)弄玉在樓中”)共五韻20句,寫“永好”。從各段句數(shù)可以看出,“反目”是全詩的重點。我們賞析一下這第二段:
琵琶小伎珊瑚唇,歌舞朝朝粉態(tài)新。祭馬每從青海月,射雕常從雪山云。可敦嬌妒還猜忍,同昌那得犀蠲忿。帳下才驚一騎來,杯中已見雙蛾隕。短轅彳亍恨驅(qū)牛,腸斷狂夫淚莫收。自甘剺面哀紅袖,不念同心嘆白頭。荊棘滿懷相決絕,雙重玉箸沾襟血。龍種寧同蔥薤捐,燕飛欲作東西別。妾意君情各自流,鴛鴦文彩掩衾裯。卻分蕃部西樓去,別是秋風(fēng)北渚愁。黃沙深磧連天色,可憐相望誰相憶?千里金河怨別離,經(jīng)年銀漢無消息。八月穹廬白雪高,玉花寒枕夢魂勞。販珠無復(fù)求朱仲,綠幘寧聞侍館陶?海西沙門術(shù)何秘,白馬迎來布金地。畏吾字譯貝多經(jīng),龜茲樂奏蓮花偈。灼爍禪燈著曙明,仙梵風(fēng)飄夜夜聲。黃鵠歌中思故國,青鴛塔畔懺他生。
第一韻“琵琶小伎”四句,具體寫出了第一個過渡小段“酣歌偏惜琵琶伎”的內(nèi)容,是從奧巴角度寫的。第二韻“可敦嬌妒”四句,寫公主毒殺小伎,是從公主角度寫的。第三韻“短轅彳亍”四句,寫奧巴的悲與恨,又從奧巴角度寫。第四、五韻寫夫婦分居,主要從公主角度寫。第六、七韻寫公主的孤苦心情。第八、九韻寫她從僧念佛,自懺平生??梢钥闯?,這個重點段的中心人物是公主,吳兆騫在這段中寫了過程,特別著重寫了公主的內(nèi)心沖突。這種心理描寫,有的是人物的內(nèi)心獨白,如“龍種寧同蔥薤捐”,回應(yīng)了第一段的“自矜帝子金鄉(xiāng)貴,不羨名王玉塞尊”,寫出了公主的驕矜,認為奧巴畏懼后金(清政權(quán)的前身)強大,不敢遺棄自己??墒呛髞肀恢喚游鳂牵ㄟ|國的地名),時間一長,她就“別是秋風(fēng)北渚愁”了。這句用屈原《九歌·湘夫人》的“帝子降兮北渚”四句,寫公主想望奧巴,盼望重圓。有的是作者陳述,如“可憐相望誰相憶”,寫公主想望奧巴,奧巴卻完全忘了過去的恩情?!柏溨闊o復(fù)求朱仲,綠幘寧聞侍館陶?”前句用《列仙傳》:朱仲,會稽販珠人,高后時,獻三寸珠。魯元公主私以七百金,從仲求珠,仲獻珠四寸。這是說公主內(nèi)心既苦悶,又賭氣,不愿再梳妝打扮。后句用《漢書·東方朔傳》:漢武帝姑母館陶公主私通近侍董偃,武帝到館陶公主后園飲燕,董偃綠幘(賤人服)隨館陶公主進見。這是說,公主雖恨奧巴,同時很寂寞、苦悶,卻并不和近侍有什么茍且行為。“黃鵠歌中思故國”,用《漢書·西域傳下》:漢武帝以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為公主,嫁烏孫(漢時西域一國)昆莫(烏孫王的名號)為右夫人。昆莫年老,語言不通,公主悲愁,自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居常土思兮心內(nèi)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边@是說公主最后對奧巴絕望了,只想大歸。當(dāng)然,這決不可能,因而只有“青鴛塔畔懺他生”。青鴛塔用《初學(xué)記》:須彌山(佛教傳說的山名)有青鴛伽藍(佛寺)。這是說公主打算長齋念佛以修來生了。
有人認為我國長篇敘事詩的特點是:重外在行動而不重內(nèi)心沖突,從《?;o》來看,吳兆騫是著重刻畫中心人物的內(nèi)心沖突的。這是對《長恨歌》、《圓圓曲》的繼承與發(fā)展。還應(yīng)看到《?;o》并不只是多場面的迭印,而是既寫了場面,又寫了過程;既重視細節(jié),又注意到故事的完整;并且在寫實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虛構(gòu),如從官的挾彈鳴鞭,女騎的射生輕利,弱妹的千騎擁軒,都是想當(dāng)然的。
我國詩歌的傳統(tǒng)審美趣味,一向以抒情詩為主,強調(diào)含蓄、精煉,因而認為元稹、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不免“淺白”、“繁冗”。正是由于這緣故,從吳偉業(yè)到吳兆騫,都在《圓圓曲》和《浚稽辭》這類歌行中,講究對仗、轉(zhuǎn)韻,力求富麗精工,鏗鏘悅耳。為了避免過露過直,他們著意用典。以《?;o》說,用典不但頻率高,而且處處切合公主。除前述有關(guān)公主的典實外,如“烏孫千馬親呈聘”,用《漢書·西域傳下》:“烏孫以馬千匹聘(漢公主)”?!爸^王庭奉義成”,用《隋書·北狄·突厥傳》:隋文帝開皇十七年,以宗女義成公主妻意利珍豆啟民可汗?!白择娴圩咏疣l(xiāng)貴”,用《魏末傳》(見《三國志·魏志·何晏傳》注一)何晏尚金鄉(xiāng)公主。“同昌那得犀蠲忿”,用《新唐書·懿宗紀(jì)》:懿宗女文懿公主,郭淑妃所生,始封同昌。“相對殷勤向玉真”,用《新唐書·諸帝公主》:睿宗女玉真公主,太極元年為道士,以方士史崇玄為師。這正切合本詩中公主與奧巴反目后,迎來海西沙門,從之學(xué)佛。“萬年公主竟歸來”,用《晉書·左貴嬪傳》:晉武帝女萬年公主?!扒咚畧@中歌吹塵”,用《后漢書·竇憲傳》注:沁水公主,明帝女?!按猴L(fēng)弄玉在樓中”,用《列仙傳》:秦穆公以女弄玉妻蕭史,為作鳳臺以居。這種用典,對彼時的讀者——一般士大夫來說,自然不再會覺得這種詩“淺白”了。有些人認為《長恨歌》只用“小玉”、“雙成”二典,而《圓圓曲》故實堆砌,認為是白勝吳處,而不知吳偉業(yè)以至吳兆騫正是為了避免“元輕白俗”,才采取這種表現(xiàn)手法。總之,二吳,尤其是吳兆騫,簡直是在運用精巧的格律詩的創(chuàng)作手法,把《?;o》這類歌行寫成另一種七言排律(其不同處只是排律一韻到底,而這種歌行則平仄韻互轉(zhuǎn);另則排律除首尾兩聯(lián)不對,其余皆自成對偶,而這種歌行則每韻的一二句不對),而且還夾以抒情甚至議論。這都是對白居易敘事詩的發(fā)展。
清中期的女詩人王蘭修在《國朝詩品》中曾說:“吳漢槎瓣香梅村,能自立幟,《?;睫o》非梅村所能籠罩也?!蔽乙詾榇嗽姵鰠莻I(yè)歌行范圍之處,一是對題材領(lǐng)域的開拓,在此詩之前,沒有任何一位歌行作者寫過這種少數(shù)民族題材。如果我們注意一下,還會發(fā)現(xiàn)二吳這類歌行大都運用在宮庭貴族的題材上,如吳兆騫的三首七言歌行《白頭宮女行》、《?;o》和《榆關(guān)老翁行》就截然不同。而更難得的是,二,對主題的深化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所謂主題,就是此詩末段的“欲將玉女傾城色,遠靖金戈絕塞天”。但這不是漢、唐那種屈辱的“和親”,正如此詩第一段早就指出的:“舊匹由來締賀蘭,和親詎是因婁敬?”這就是楊鍾羲所謂“世為肺腑,禮崇姻戚”。正由于這種政治聯(lián)姻,使得中國領(lǐng)土上的各民族能結(jié)成一個友好的大家庭,所謂“三朝屢訂施衿禮”、“今上彌敦兄弟歡”,也正由于這種屢世友好,才能保持長期的互市:“異錦葡萄出帝家,名駒苜蓿通邊市。”
四 “梅村體”傳人之二——陳維崧
吳兆騫繼承并發(fā)展了吳偉業(yè)的長篇敘事詩,陳維崧則繼承并發(fā)展了吳偉業(yè)另一種七言歌行。吳偉業(yè)的七古有兩種:一種是長篇敘事詩,“用元、白敘事之體,擬王、駱用事之法,調(diào)既流轉(zhuǎn),語復(fù)奇麗”[125];或稱為“以《琵琶》、《長恨》之體裁,兼溫、李之詞藻風(fēng)韻,故述詞比事,濃艷哀婉,沁入心脾”[126]。另一種是“氣格恢宏,開合變化,大約本盛唐王、高、岑、李諸家,而稍異其篇幅,時出入于李、杜”[127]。吳兆騫繼承并發(fā)展的是前一種,陳維崧繼承而加以變化的是后一種。
(一)生平
陳維崧(1625—1682),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古稱陽羨)人。父陳貞慧,與冒襄、侯方域、吳應(yīng)箕(或言方以智)并稱明末“四公子”,文采甚著,與閹黨阮大鋮斗,被捕幾死。明亡后,埋身土室,堅守遺民氣節(jié)。維崧自幼受此熏陶,亦重氣誼而富文采。由于天才早熟,前輩多與為忘年交。與彭師度、吳兆騫同被吳偉業(yè)譽為“江左三鳳凰”。入清后,家道中落,雖補諸生,而久不遇。自言因“才露性疏,動與物忤,神思誕放,竊為鄉(xiāng)里小兒所不喜”[128]。于是客游四方,但仍因“才智誕放”,“當(dāng)途貴游目之輕狂”[129],而窮途潦倒。明亡時,他才二十歲,直到康熙十八年,他五十四歲了,才應(yīng)博學(xué)鴻詞試,授檢討。在漫長的三十三年中,由于“賦性既疏庸,作人復(fù)坦率。才因貧賤退,老受饑寒聒。一身類人奴,萬事同茍活”[130],其困頓之狀可想。后來雖授職檢討,與修《明史》,不過四年,即以病卒,可說終身未曾得志。
其所以如此,即因思想感情與清統(tǒng)治者格格不入。易代之初,他深抱亡國之痛:“自鹿溪被難,皋里赴義,秋浦效田光之奇,云間秉劉琨之節(jié),何嘗不似瑯琊登山,洗馬渡江,無非觸目,只切傷心者乎?”[131]鹿溪,即鹿溪渡,在浙江省衢州府江山縣東二里。楊文驄,字龍友,有文藻,隆武朝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提督軍務(wù)。清兵攻衢州,楊氏與誠意伯劉孔昭共援衢,兵敗被俘,不屈而死。鹿溪被難,即指其事。皋里赴義,系指吳昜。昜號日生,江蘇省蘇州府吳江縣人,弘光朝任兵部職方,參史可法軍事。南明亡,為清兵所俘,遇害于杭州。秋浦,縣名,即今安徽貴池縣。吳應(yīng)箕,字次尾,貴池人。弘光政權(quán)為清所滅,應(yīng)箕起兵應(yīng)金聲,敗走山中,為洪承疇所獲,慷慨就義。云間,指陳子龍。子龍,字臥子,南明亡,結(jié)太湖兵欲起義,事泄被擒,乘間投水死。這些志士(吳應(yīng)箕、陳子龍還是維崧的業(yè)師)的犧牲,給維崧的影響是巨大的,他之所以長期不與清統(tǒng)治者合作,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但是,時間一過久了,地主階級士大夫的本質(zhì),終于使他和同樣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清政權(quán),由對抗而轉(zhuǎn)為合作了。他的思想感情逐漸和明遺民們拉大了距離。到了康熙十七年,他就徵京師,除夕前曾去拜訪被迫應(yīng)徵的傅山。這位老遺民責(zé)怪:“盛世偏修聘士儀,老夫濫被徵車寵。兒扶孫曳還仗誰?此事商山真作俑!”他卻勸對方“勿浪恐”,因為“即今誰恨驥伏櫪,疇昔爭看蠶出蛹”。這是說,當(dāng)代已有伯樂,可以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了。伯樂是誰?就是清廷的圣君賢相:“黃扉燮理盡大賢,上有至尊坐垂拱。”所以,你這山西老兒一定要頑梗不化,那也沒有什么了不起,“蒲輪會見送翁歸”,不在乎你一個。[132]這就難怪在次年另一首五古中,他歌頌清廷的詔令各行省薦舉博學(xué)鴻儒:“中朝欻求賢,軺車遍林莽”[133];還歡呼清帝的以孝治天下:“我朝體群臣,樹業(yè)甚宏達。吾皇敦人倫,寰宇遍煦沫。君親詎二理?忠孝原合轍?!?sup>[134]這還不算,他還要求好友李子德去做勸降工作,勸導(dǎo)那些在軍事上堅持反清的志士們歸順清朝:“秦關(guān)逼巴棧,頻歲高戰(zhàn)骨。至今洮隴間,土花尚凝血。君其臥西州,調(diào)護諸豪杰:聶政僅鼓刀,許身因母決。男兒管樂儔,寧惟效明哲?”[135]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仇視農(nóng)民起義??滴跏拍晁幸皇自?,可以看出他對明末農(nóng)民軍的深仇大恨:“公(指同修《明史》的馮再來)纂叛賊傳,體核氣力完。夔魖遭刻畫,梼杌愁雕剜。明季紊其綱,連營矗盤盤。遂令硚跖輩,晝夜人肝。公文著殷鑒,犀銳誰能干?安得請他作,畫為陳金鑾?!本湎伦宰ⅲ骸跋壬欣钭猿?、張獻忠二傳?!?sup>[136]他把根治農(nóng)民軍的希望寄托給清政權(quán),難怪他終于衷心地擁護他,欣然出仕新朝了。
但是,官職對他來說,也并不真正愉快。不錯,開始他很高興:“我今遭際本意外,一身甘受朝衫羈?!?sup>[137]后來漸漸感到這撰修《明史》的館職頗違初衷,因為“人生作官要濟物,不爾受祿何為耶?慚予娖娖溷鉛槧,魯魚亥豕徒紛挐”[138]。最后這種積悶噴薄而出:“三載溷長安,蹙蹙鳥在笯。平明開九門,噏呷盛紈袴。期門羽林兒,肥者白如瓠。青絲絡(luò)馬頭,揮鞭有馀怒。搤人狹巷間,逼仄不使度。問爾何官職,視爾疲行步。良久得官名,戟指揶揄去:‘爾曹在世上,窮薄天所賦!’歸來色死灰,凄哽仗誰訴?”[139]做冷官,受閑氣,這種滋味,今天的讀者恐怕不易理解,而他性格狂傲,當(dāng)然受不了滿洲侍衛(wèi)對漢官的欺侮;但受不了也得受,這已經(jīng)使他憤懣了。而更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侮辱的,是“官任百僚壓”。由于他不是由正途進,即不是通過科舉取得官職的,“匪緣帖括進,或作優(yōu)俳狎。面嘲詼,洶洶背盟歃”。這么一來,自己簡直是“懦夫畏顛蹶,一步一夔峽”。于是他悠然思返初服,即掛冠歸里了。但是,“當(dāng)歸浪得名,縮地苦無法”[140]。他就這樣陷在矛盾心情中,不久即以頭痛卒于河南,享年才五十八歲。
(二)詩學(xué)源流
維崧自言:“憶余十四五時,學(xué)詩于云間陳黃門先生?!?sup>[141]這時,他“好《玉臺》、西崑、長吉諸體”[142]。和陳子龍一樣,“云間七律,多從艷入”[143]。也和吳偉業(yè)一樣,“從香奩體入手”[144]。崇禎十五年,他十八歲時,和云間派的核心人物李雯暢談詩歌創(chuàng)作問題,從此,“心慕手追,在云間陳、李賢門昆季、婁東梅村先生數(shù)公”[145]。正如他在《酬許元錫》一詩中所說:“嘉隆以后論文筆,天下健者陳華亭。梅村先生住婁上,斟酌元化追精靈。憶昔我生十四五,初生黃犢健如虎。華亭嘆我骨格奇,教我歌詩作樂府。二十以外出入愁,飄然竟從梅村游。先生呼我老龍子,半醉披我赤霜裘?!?sup>[146]這時,他已超越從前所學(xué)的《玉臺》、西崑、長吉諸體,而上溯至初、盛唐以至漢、魏:“五言必首‘河梁’、建安,七言必首垂拱四子以及高、岑、李、杜,五律貴王、孟,七律善學(xué)維、頎,排律沈、宋最擅其長,絕句王、李獨臻其勝。”[147]此時創(chuàng)作重點在七律與七古。對這兩種詩體的源流及手法,他結(jié)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提出“音節(jié)圓亮”、“境地縹緲”兩個原則。他說:“夫詩,一貴于境地,二貴于音節(jié)。音節(jié)圓亮,七律便屬長城;境地縹緲,七古乃為合作?!?sup>[148]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如下意見:明前七子領(lǐng)袖之一何景明“深慨長歌一道,杜陵不如四子。仆(維崧自稱)初守此議,竊效季路終身。既而思之,終有未盡”[149]。這說明他和吳兆騫不同。吳主要繼承“梅村體”,特別學(xué)習(xí)唐初四杰的章法,所謂“四句一轉(zhuǎn),蟬聯(lián)而下,特初唐人一法”[150]。維崧則擺脫這種格式,立意向上,學(xué)習(xí)偉業(yè)的另一種歌行手法:“必也靜如玉潔,動若璣馳。徘徊要眇,便娟依遲。譬之大海安瀾,澄瑩皎徹。明鏡如拭,千里一色。繼則魚龍夭矯,珊瑚絡(luò)驛。鮫人怪物,波委云屬于其際。卒之江妃一笑,萬象杳冥。老子猶龍,成連移我矣?!?sup>[151]這種七古顯然是偉業(yè)學(xué)杜、韓的一種。偉業(yè)這類七古雖學(xué)杜、韓,卻具有自己的特色:“情韻雙絕,綿邈綺合?!薄扒盁o古,后無今,自成為梅村之詩?!?sup>[152]缺點是“未免肉多于骨,詞勝于意,少沉郁頓挫、魚龍變化之巨觀”[153]。尤其是“氣稍衰颯”[154]。維崧繼承偉業(yè)這種手法,卻特別注意“以氣為主”[155]。他晚年之所以“多學(xué)少陵、昌黎、東坡、放翁,而詩又一變”[156],除了在京任職時,受清初宗宋派的影響,“與當(dāng)代大家諸先生上下議論,縱橫奔放”[157]外,和他本人性格清狂磊落有關(guān)系,也和他長期“流浪戎馬,糾纏疾病,幽憂瞀亂,無所不至,又常涉歷于人情世故之間”[158]有關(guān)系。所以,他在學(xué)唐時期,對于詩作就“要期深造,務(wù)協(xié)天然,而又益之以風(fēng)力,極之以含蘊”[159]。這樣重視“風(fēng)力”,正是為了彌補偉業(yè)歌行以至全部詩作的不足。而到了晚期,他就更自覺地學(xué)習(xí)杜、韓,做到“新詩鉤棘不嫵媚”[160],與偉業(yè)詩大異其趣。而人們也欣賞他:“一從杜韓不在世,識君筆陣森開張?!?sup>[161]
由于他主張作詩要“涵泳乎性情,神系乎治術(shù)”[162],“文章以心術(shù)為根柢,德行以藻采為鋒鍔”[163],堅持儒家的政教說,所以,他和云間派、虞山派及婁東派其他人一樣痛斥竟陵派:“五六十年以來,先民之比興盡矣。幼眇者調(diào)既雜于商角,而亢厲者聲直中乎鞞鐸。淫哇噍殺,彈之而不成聲。夫青絲白馬之禍,豈侯景、任約諸人為之乎?抑王褒、庾信之徒兆之矣!”[164]這種論調(diào),和錢謙益諸人如出一轍。
另外,他的詩學(xué)雖然出自云間、婁東,而對這兩派末流之弊也極為不滿:“夫詩莫盛于今日,亦莫衰于今日。惟極盛,所以為極衰也。數(shù)十年來,陳黃門虎踞于前,吳祭酒鷹揚于后,詩學(xué)復(fù)興,天下骎骎盛言詩矣。然上者飾冠劍,美車騎,遨游王侯間;次者單門窮巷之子,竊聲譽,博酒食,沈約、江淹,割裂幾盡,甚者銅丁花合,刺刺不休焉?!?sup>[165]
維崧友人李澄中認為:“其年少與陳臥子、李舒章游,其持論多祖述歷下(李攀龍),中年始窮極變化?!?sup>[166]這說的是他的古文和駢文,但也可用來論他的詩。后來嘉慶年間的舒位又說:“檢討詩派出自陳黃門、吳祭酒諸公,春華秋實,頓挫淋漓;洎于通籍,遠趨昌黎,又時時染指蘇、黃,亦自豪雄峭拔。”[167]這是符合實際的。因為維崧臨終時亦自云:“吾詩在唐、宋、元、明之間?!?sup>[168]從這點說,他和吳偉業(yè)、吳兆騫都是不同的。二吳詩純?yōu)樘埔簦蝗胨握{(diào),維崧則“轉(zhuǎn)益多師”。其中的關(guān)鍵,就在于他強調(diào)作詩必須氣盛。這就使他必然走向韓愈、蘇軾以至陸游??少F的是他基本上避免了韓、蘇的槎枒粗疏,而盡量吸取唐人的風(fēng)華秀縟(也是吳偉業(yè)詩歌的特色)。這樣做的結(jié)果,就使得他的詩“最風(fēng)秀有骨力”[169]。這對婁東派來說,可稱為真正的傳人,與二吳各有千秋。
(三)詩歌特色
吳偉業(yè)、吳兆騫都長于七律和七古,陳維崧亦然。試看下列陳詩各體篇數(shù):五古135首,五律82首,五排4首,五絕3首,七古165首,七律215首,七排2首,七絕174首。由此可見他重視七古和七律的創(chuàng)作,而七絕五古次之。
從現(xiàn)存詩篇看,其內(nèi)容是多方面的。前期頗多思念亡明之作,正如舒位所說:“陳其年七言歌行,道勝國時事,激昂悲慨?!?sup>[170]但現(xiàn)存《湖海樓詩集》所收詩自順治十八年起,即其三十七歲后的詩,前此之詩盡刪,思明之作所存無幾。晚清的陳衍曾指出:“道、咸以前,則懾于文字之禍,吟詠所寄,大半模山范水,流連景光。即有感觸,決不敢顯然露其憤懣,間借詠物、詠史以附于比興之體,蓋先輩之矩類然也?!?sup>[171]維崧正是這樣。卷一《讀史雜感》二十首,全詠明末清初時事。有的自傷家門衰落和自身潦倒,如其一的“不堪漂泊干戈際,憔悴桓郎斗鴨欄”,其二的“恥從馬槊競勛階,生世風(fēng)塵事豈諧?”其三的“蹇予匡鼎慚無補,十載窮經(jīng)枉揣摩”。更多的是詠嘆南明政權(quán)的滅亡,如其二的“青史傷心到懷愍,猶記永嘉南渡日”。有責(zé)弘光朝欲歲奉金帛與清廷議和者,如其四的“廟堂歲幣如長策,杼軸東南恐不勝”,又如其六“河伯宮開惟娶婦,井公臺好只摴蒱”一首,指斥弘光君臣晏安以致覆敗。其十四“碧雞主簿到炎方”一首寫孫可望擁永歷帝事。其十八“白浪青磷戰(zhàn)氣高”一首寫鄭成功、張煌言以水師圍金陵,功敗垂成。其七“鄠杜山南酷暑煩”一首寫皇太極征途殞命。其十七“開門一戰(zhàn)捷書收”一首寫吳三桂之平西。其十“吳質(zhì)翩翩白麈郎”一首寫吳兆騫以科場案遠戍寧古塔。在這些借古喻今的詩中,敵愾之情是明顯的??滴踉晁鳎纭扒f事吞聲甚,野老分明見劫灰?!?sup>[172]“百年離黍春前恨,頭白逢人說憲王。”自注:“牡丹洛陽第一,當(dāng)時周憲王藩府初開,頗極一時之盛。自河決汴梁,故宮失守,舊事不可問矣,因?qū)爸??!?sup>[173]悼念故國之情,簡直赤裸裸地表現(xiàn)出來了。
然而這種感情后來就日益淡化了??滴醵?,因為“兩戰(zhàn)兩不收”,科舉失敗,他就決定曳裾侯門,然后“愿言一謁帝”[174]了。他究竟是功名中人,在明代本一布衣,則入新朝而求仕,即遺民如冒襄也是贊成的,因為按照慣例,明遺民一般原不要求其子孫守節(jié)的。
其次,是關(guān)心民瘼的?,F(xiàn)存詩集中,康熙六年以前的一首也沒有。就是說,入清后二十三四年,沒有寫過一首直接反映民生疾苦的詩。這是不可能的,很可能是選編卷一的龔鼎孳、吳偉業(yè)等人怕觸時忌,全部刪除了。卷二是施閏章等人選編的,施氏最喜作詩揭露時弊,因而也選了陳維崧這方面的作品。第一首就自標(biāo)“新樂府”,以示繼承白居易的諷諭傳統(tǒng),題為《開河》,寫大旱之年,河床龜坼,盡管“千夫畚鍤競邪許”,可是“那得河中一杯水”,結(jié)果,“岢峨大艑”的“官艙罵吏吏罵夫”。吏罵夫:“爾曹飽飯何為乎?”“河夫聞言淚雙墮:‘家貧路遠夫常餓?!痹噯枺昂痈商锝苟瑥?fù)春”,農(nóng)民不但不能自救,還要被逼來為官艙開河,這是什么世界!《清明虎丘竹枝詞》之二:“神前呵殿隸人忙,繡勒珠牌七寶裝。贏得村農(nóng)爭走匿,昨儂曾見汝催糧?!庇们脫涞脕淼拿裰窀嘭鹎蟾?,這種揭露也很深刻。其他如康熙七年所作《大水行》、《長安老屋行》、《地震行》,都對天災(zāi)人禍所加于窮民的苦痛作了形象的反映?!鹅柭宓乐袝姟访鑼懞幽细G洞居民的簡樸生活,認為這些劫后馀生在“寰宇清”、“欃槍滅”之后,從此“任運無曲折,飽飯過殘年”,便是最大幸福??滴蹙拍晁鳌赌详枒压虐耸住分?,“亂岡憑碣記田疇”句下自注:“道上桓碑林立,大都新墾荒田記。實則一望皆黃茅白葦,絕無所謂田也?!薄锻鸪窃伖拧分骸盎耐疽恢币暎瑫缫拔┌讞?。胔骼罥樹根,淫潦污縱橫?!倍挤从沉饲彘_國后已二十馀年,民生還是這樣凋敝。值得注意的是詩中的憂思中含有一點新成分:“人民糜爛盡,姓氏登旗常?!苯又l(fā)問:“如何用人命,藉以成侯王?”這和黃宗羲在《原君》里所指斥的“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chǎn)業(yè)”觀點一致。詩集卷七有《寄黃梨洲先生求為先人志墓》一詩,內(nèi)稱:“平生先子膠漆友,……晨星落落只翁在”,可見維崧對這位父執(zhí)是尊仰的,思想上受到影響就是必然的了。至于康熙十一年所作《(元月)二日雪不止》:“新年雪壓客年雪,昨日風(fēng)吹今日風(fēng)。豗聲只欲發(fā)人屋,駭勢苦遭飏滿空。田夫龜手拾馬矢,鄰媼猬縮臥牛宮。安得普天免凍餒,白頭蹇拙甘途窮。”這更顯然有杜甫的憂念黎元的襟抱了?!对佈┯貌桧崱罚骸俺ト旰?,淮揚合郡災(zāi)。所憂關(guān)粟麥,誰免訴瓶罍。”把下民貧困和最高統(tǒng)治者掛上鉤。康熙十七年寫的《壽大司農(nóng)梁蒼巖先生》之二有“誰訴閭閻貧到骨”句,康熙十八年《送毛亦史游山左》有“滿目流亡憂不細”句,都反映出這位寒士的悲憫。而《送邑侯張荊山之任》更是為民請命之作:“自從軍興后,民氣大駁蹖(雜亂)。樹樹啼猩鼯,村村沸蛙黽。昨年解戰(zhàn)船,拽絕千牛靷。前年送軍糧,十室九室盡。今年旱暴尪,赤地足悲憫。兩氿(水邊枯土)亦焦枯,厄運到蛟蜃。里正亂咬人,捽頭類秋隼。明知骨髓干,苦說租庸緊。”這時他已名列朝班,職授檢討,卻還這樣“激為危苦辭”,和同時的王士禛對比起來,不能不承認這個久苦沉淪的寒士,對窮民確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同情,人道主義的同情。他不但自己“激為??噢o”,也要求別人這樣??滴跏拍?,他稱道好友惠元龍“邇又憤時艱,觸口肝膽露?!槲?噢o,刺彼閭閻蠹”[175]。在送江蘇同鄉(xiāng)回家時,他所關(guān)心的是:“昨歲火龍怒,焦盡江淮田。今年水怪橫,轟豗瀉長川。嗟哉此邦人,頻歲愁顛連?!?sup>[176]康熙二十年是他去世前一年,他還殷殷勸勉擔(dān)任地方官的本家說:“粲粲元道州,迢迢唐以還。惻惻舂陵詩,千載誰敢刪!后人視蒼赤,驅(qū)束同榛菅。未嘗無孑遺,是詎與我關(guān)?江東郡十四,處處嗟凋殘。市駔豪舞文,府史大作奸。”在這樣情形下,他寄希望于地方官:“牧伯得其人,庶幾可廉頑?!珚](充滿)元氣,挹注遍阓阛?!?sup>[177]
陳詩內(nèi)容較豐富,除上述兩種外,還有抒寫身世之感的,慨嘆抱負成空的,更有反映其縱情酒色的。縱觀他的詩,讀者會感到它的最突出的特色是:真。一切喜怒哀樂都發(fā)自內(nèi)心,決不作無憂而戚、無病而呻之態(tài),這實際是晚明士風(fēng)的表現(xiàn)。正因為維崧富有這種獨具個性特色的真,所以必然形成其筆勢之豪。狂傲的性格,用世的懷抱,時代的巨變,遭遇的坎坷,這一切匯成他的熾熱而真誠的感情,自然而然地蘊結(jié)為豐富的想像,通過他的奔放的才情,從筆下發(fā)泄出來。當(dāng)然,這里有一個發(fā)展過程。任元祥是他的好友,曾批評他的詩有才無情,倉卒取辦,好何、李、云間而不知宗杜。[178]其實這指的是早年之作,具體表現(xiàn)為喜疊韻,如作《梅花百韻》,“絕無意境、氣格、篇法,但點綴詞藻,裁紅剪翠,饾饤故實,征事填書,雖字句修飾鮮妍,究無風(fēng)旨,亦終不免重復(fù)敷衍”[179]。但是這種“魔趣”逐漸被清除了,現(xiàn)存詩集已經(jīng)看不到這類作品。現(xiàn)在所看到的,無論是古體還是近體,都是“才筆超妙,詩多疏逸之致”[180]。
先談他的七律,一個突出特色是:時雜宋調(diào),每以古體之氣行之。試看其《送毛亦史游山左》:“夜來玉戲太漫漫,早起開門雪又干。子作急裝何所向?我憑軟語一相寬。即防儉歲低顏面,且對窮交罄肺肝。滿目流亡憂不細,乾坤去住總艱難?!边@是杜甫沉郁之調(diào),跌宕排奡,橫絕一世,形式上是七律,而且是正格而非拗體,實則純以古體氣勢運行其間,章法也是敘事的賦體,毫無唐人比興手法。這樣的詩作最能體現(xiàn)維崧的性格,也只有這樣寫,才能充分表達出他的深摯的情思。拿這種七律和吳偉業(yè)、吳兆騫的相比,我們會感到偉業(yè)的太纖柔豐縟,不如他的老健疏放;而兆騫的雖有氣勢,仍未免鏤金錯采,文勝于質(zhì)??磥韸鋿|派確應(yīng)誕生一個陳維崧來起衰振弊,合唐、宋而一之。
再看他的古體。吳偉業(yè)稱維崧“深于七古”[181]。徐世昌則一面肯定陳于七古“最為擅長”,一面卻指出其七古“出入杜、蘇”[182]。這就是說,他和出于四杰及元、白的吳偉業(yè)不同。那為什么人們歷來把湖海樓詩看成梅村詩派的一面旗幟呢?原來,維崧的七古,從現(xiàn)存的看,雖然沒有長篇敘事詩,但他的歌行,重辭藻,工對偶,這正是梅村歌行的特征。難能可貴的,是他在這一基礎(chǔ)上,根據(jù)自己狂放好奇的個性,愛用險韻,而運以單行之氣。試看其《寄贈園次》(作于康熙十七年),多用險韻,如“青山綠水舊官長,漫郎聱叟新階銜”,“狂深詎肯受束縛,潔極乃或叢譏讒”,“姑胥崎麗美無度,使君跌宕誰能監(jiān)”,“屋頭洞庭雪暠暠,籬角鄧尉花摻摻”,“千杯已見笑眼纈,七字忽破歌喉緘”,“高吟鳳毛迭賡唱,爛醉蠻素爭扶攙”,“遙憐勝侶色先悵,更憶故國涎尤饞”,“緗梅小受玉手摘,碧鱸恰待霜砧劖”[183],凡此八聯(lián),用韻皆險,平仄亦拗,而對偶工切,其虛字轉(zhuǎn)折處,如“詎肯”、“乃或”,尤富散文韻味。
與此相反,又有全詩運以散文章法,中間插入數(shù)聯(lián)偶語的,如《題石塢山房圖為王咸中賦》:“誰攜一幅石塢畫,邀我閑吟石塢詩。石塢溪山我舊識,往往夢中時遇之?!币韵戮陀门季鋵懯瘔]溪山:“漁村樵舍雨漠漠,藥苗橘刺煙差差。稻畦積疊煉師帔,芋畝錯置仙人棋?!比缓笥钟蒙⒕鋵懀骸皯浳覐膸熓芙?jīng)義,總角訓(xùn)詁研書辭。師家正嵌堯峰罅,連山駭若奔潮馳。拋書飽飯腰腳健,手捫蘿葛為遨嬉。山下石湖更清泚,東風(fēng)吹皺黃玻璃?!痹诖擞钟门季洌骸皶r搖茶艇亂花艇,小動菱絲牽釣絲”,極寫遨嬉情趣。接著又是散句:“別來光景已隔代,昔游兔脫誰能追?聞君斥買數(shù)弓地,架屋恰在山之陲?!庇洲D(zhuǎn)偶句:“日暖渚禽啼啄木,風(fēng)輕粉蝶飛入籬”,寫出新居景色。下又為散句:“鄰人百輩雜鼯鼬,鑿山鏟嶂窮宵曦。”又以偶句寫鑿鏟情形:“雕镵窈窕作瘢痏,刳剔彩翠成瑕疵?!毕旅嬗质巧⒕洌骸扒嗌叫伱骥螅嗾{(diào)笑青山癡?!毕旅嬗门季鋵懻{(diào)笑:“送向高墳作羊虎,枉卻正骨蟠龍螭。”以下大段散句:“山靈苦君惡嘲弄,令汝無故來京師。京師雪后泥一尺,遭我為訴懷鄉(xiāng)悲。摩挲更開綠板匣,出畫視我添嗟咨。”至此轉(zhuǎn)用一聯(lián)偶句:“柳綿漸墮魚覺,杏颣欲破流鶯知?!边@是觀畫懷鄉(xiāng)的聯(lián)想亦回憶。以下全是散句:“家山大好合歸去,看畫詎必真療饑?只愁山靈要君惱,亂云封谷歸難期。歸須拜石謝不敏,前言戲耳誠當(dāng)治。春山憐汝回薄怒,重揄秀鬋描修眉。娟然流盼一相顧,與汝永好無乖離?!庇脭M人手法寫出歸隱的情趣,一波三折。
他的長歌每兼敘事、議論、抒情而一之,所以敘事不作細節(jié)刻畫,典型例子是《除夕鈔〈戰(zhàn)國策〉,戲作長句》。它是這樣開頭的:“晨窗未白風(fēng)叫號,吹折屋角棕櫚梢。意似欲卷歲華去,非止刮我三重茅?!边@樣點出除夕,不但巧妙,而且氣勢雄偉?!按藭r長安馬上子,怒蹄蹙踏花鬃搖。不知從奴手何物,但見赤罽濃裹包。窶人饋歲亦不廢,勻酥制餅溲棗糕。豈惟微贄出臼磨,亦用雉兔供煎炮。紛紛衢巷競相織,語聲亂與風(fēng)聲鏖?!边@是寫京城中貴家貧戶紛送年禮,末句與開頭呼應(yīng),首尾完整,自成小段,并與下述己況對比?!拔釓]闃若獨無事,眼看凍雀蹲堂坳?!边@是過渡,并與上下詩意作強烈反比?!昂鋈徊G滿門限,煤逋米券紛嘈嘈:‘官今作人有階職,何為瑟縮慳錢刀?’鞠躬緩頰謝不敏:‘我實貧薄天所操。今年縱去有來歲,爾輩慎勿輕譏嘲?!比私运湍甓Y,我獨被債逼,通過一番對話,反映出自己的耿介。如果自己也肯奔走勢利,何至今日受市儈的譏嘲?“須臾漸散戶庭迥,萬事?lián)苤们C??!边@是又一過渡,轉(zhuǎn)到鈔《戰(zhàn)國策》上來?!肮嗜嗽莨賻旒垼瑑r壓澄心兼薛濤。紙膚瑩奪女兒滑,硯眼碧作秋鷹(凹)。比來頗喜《戰(zhàn)國策》,滌硯劈紙為謄鈔。鮑彪高誘注瑣碎,蘇秦陳軫談紛呶。此皆堀門卷樞士,細如蟲豸如蠐螬。及乎伸眉一論列,礌硍擺劃翻螭蛟。人生激昂在志氣,老莊淡泊寧吾曹?吾思當(dāng)日著書者,想亦感念平生遭?!睆臏?zhǔn)備鈔寫到大發(fā)議論,末句一收,正與上段逼債譏嘲相應(yīng)。以下寫鈔書:“杰然放筆一橫寫,軒若猛箭離弓弰。我書字覺自粗丑,紙上蛇蚓徒蟠交。只愁兩手洴澼洸,作苦還賴松花醪。涂完十幅已曛黑,籸盆(除夕燃火爐于門外)萬戶如山高。桃符爆竹莫相惱,明日明年吾早朝?!币允闱榈淖猿敖Y(jié)束,似乎從明天元旦起,他決心也去追求富貴,再不學(xué)老莊淡泊了。但這顯然是反話。
正因為維崧本身洋溢著奇氣,他的長歌也喜歡描繪奇人奇事,如五古《贈泗州戚緩耳》。為了加倍烘托出戚生的奇,他先描繪“畸人黃九煙”,說此人“介性最崚嶒,豪氣極抖擻。道逢磬折輩,揮棄等唾溲。當(dāng)其脫略時,酣叫無不有。生平愛熱飲,冷呷便噦嘔。奈何吳下俗,偏提(酒注)不幕首。裂眼詬童奴,大聲砉雷吼。坐成一世狂,橫失幾坊酒?!边@么一個狂人,卻特別欣賞戚生:“為余(維崧自指)說賢豪,落落只誰某。第一泗戚生,才氣壓儕偶?!边@就使讀者急欲一睹戚生其人的奇行了。然而作者并不直接寫戚生,卻著力刻畫戚生所居之地:“厹猶(古地名,即今江蘇宿遷縣)古跡多,崖門赭而黝。孤城漫一洼,老樹僵千畝。何年五色瓦,雜用覆醬瓿!番然禿翁仲,石老亦粗丑。銅駝脫轡韁,支祁掣械杻。竟令淮泗間,水怪滿林藪。臨風(fēng)一摩挲,淚學(xué)玭珠瀏?!边@是寫景,更是寫人,寫奇才被遺棄草野間,因而作者為之痛哭。下面才寫到戚生相訪,快讀其詩,以兩句狀其詩之奇:“郁律騁蛟螭,颯沓蟠蝌蚪?!眳s用更多筆墨寫其取字之奇:“一語戲問君:‘萬事本芻狗。恒聞盜跖言:童稚迄老壽,屈指一月中,幾朝開笑口?今君曰莞爾,于義定奚取?詎多笑疾耶,或者陸云后?’君益大咍臺,冠纓絕八九?!闭鎸懫萆?,就是最后兩句。但通過詩人的戲問以及戚生的更加大笑,讀者已可悟出這是對世態(tài)的嘲笑,類似歸莊的《萬古愁》,都是明末士風(fēng)的畸形表現(xiàn)。
詩溢豪氣,正是才人之詩?!遁z鍛錄》說得好:“才人之詩,崇論宏議,馳騁縱橫,富贍標(biāo)鮮,得之頃刻。”維崧的歌行正是這樣。有意思的是,他“雖主氣勢”,而又“間出秀語”,不是“全豪”,更非粗豪。他“敘述情事”不是“太明直”,而能“參差,更附景物”[184],“其發(fā)端必奇,其收處無盡。音節(jié)瑯瑯,可歌可聽”[185]。
陳維崧在詞壇上開創(chuàng)了陽羨派,因而在詞史上負盛名,詩名相對地被削弱了。有些人甚至薄其詩為不足道,如楊際昌說:“其年詩知否各半。予觀其集,歌行佳者似梅村,律佳者似云間派,大約風(fēng)華是其本色,惟骨少耳?!?sup>[186]朱庭珍說:陳“詩宗法面目不脫七子氣習(xí),但非專門,亦不必以詩家繩之”[187]。這種說法,說明兩位論者只看到了他的前期作品,而不是從發(fā)展看,更沒有從全面看。我同意下述諸人的看法。
一個是周大樞,他說:“阮亭詞工于詩,陳檢討詩工于詞?!蕠L謂閑淡歷落之才,其人宜于詩?!淠暝娮铒L(fēng)秀有骨力?!?sup>[188]一個是沈德潛,他說,陳維崧“詩品古今體皆極擅場,尤在四六與詞之上”[189]。另一個是舒位,他指出:陳詩原出婁東,“通籍后所作多近宋體,然猶是梅都官集中上乘,而世顧艷稱其詞,真不可解。裘文達日修題《填詞圖》云:‘文如徐庾當(dāng)時體,詩比蘇黃一輩賢。卻被曉風(fēng)殘月誤,頭銜甘署柳屯田?!芍^迦陵知己,為文苑定評”[190]。
我認為陳氏的詩與詞各擅其美,我們不必互有抑揚。但它們的主旋律確更富于陽剛美。錢鍾書曾說:“和西洋詩相形之下,中國舊詩大體上顯得情感有節(jié)制。說話不嘮叨,嗓門不提得那么高,力氣不使得那么狠,顏色不著得那么濃。”[191]恐怕陳維崧有些例外,盡管他也講含蓄,講蘊藉,但嗓門是高的,力氣是狠的,顏色是濃的。法式善就指出過:“詩有字外出力者,如陳其年維崧之‘急雪稀聞喧社鼓,回飆時一送鄰鐘’?!?sup>[192]這例句很好,寫出了力度,卻不失其含蓄美。至于嗓門高,顏色濃,前文多已論及。陳詩這種風(fēng)格,對后來詩壇的影響是健康的,它使更多的詩人考慮如何走唐、宋詩結(jié)合的道路。
[1] 《國朝詩話》卷二
[2] 《家藏稿》卷三一《周子俶東岡稿序》
[3] 《家藏稿》卷三一《周子俶東岡稿序》
[4] 《家藏稿》卷三六《黃觀只五十壽序》
[5] 《家藏稿》卷三六《彭燕又五十壽序》
[6] 《吳梅村先生行狀》
[7] 《梅村詩鈔小傳》
[8] 《越縵堂讀書記》八《文學(xué)類·梅村集》
[9] 《清詩紀(jì)事初編》上
[10] 顧師軾《梅村先生世系及年譜》引
[11] 《廣陽雜記》
[12] 《萇楚齋隨筆》卷八
[13] 《清詩紀(jì)事初編》卷三
[14] 《書梅村集后》二首之二,見《靜便齋集》卷八
[15] 《榆下說書》第一二六頁
[16] 《吳詩集覽》附錄“談藪”下
[17] 《吳詩集覽》附錄“談藪”上
[18] 《雪橋詩話》馀集卷七
[19] 《清史稿·陳之遴傳》
[20] 《閻古古集》附張相文《閻古古年譜》
[21] 《鞶帨卮談》
[22] 《清史列傳·貳臣傳乙》
[23] 《吳詩集覽》凡例第十三
[24] 《甌北詩話》卷九
[25] 《鮚埼亭集》外編卷三十《讀陸太仆年譜》
[26] 《論詩絕句·吳梅村》
[27] 《香祖筆記》
[28] 《家藏稿》卷五四《致孚社諸子書》
[29] 《家藏稿》卷二八《傅石漪詩序》
[30] 《家藏稿》卷二八《宋直方林屋詩草序》
[31] 《家藏稿》卷三十《董蒼水詩序》
[32] 《家藏稿》卷二八《彭燕又偶存草序》
[33] 《家藏稿》卷二九《宋牧仲詩序》
[34] 《梅村詩話》
[35] 《甌北詩話》卷九
[36] 《晚晴簃詩話》
[37] 《越縵堂讀書記》八《文學(xué)類·梅村集》
[38] 《晚晴簃詩匯》卷二十“吳偉業(yè)”下
[39] 《吳詩集覽序》
[40] 《清詩紀(jì)事初編》卷三
[41] 《國朝詩話》卷二
[42] 《梅村詩話》
[43] 《昭昧詹言》卷十二
[44] 《舊唐書》卷一一六元稹傳
[45] 《容齋隨筆》卷十五
[46] 《家藏稿》卷二八《龔芝麓詩序》
[47] 《家藏稿》卷二八《彭燕又偶存草序》
[48] 《家藏稿》卷二八《宋尚木抱真堂詩序》
[49] 《家藏稿》卷三十《太倉十子詩序》
[50] 《家藏稿》卷二八《龔芝麓詩序》
[51] 《家藏稿》卷五四《與宋尚木論詩書》
[52]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xué)風(fēng)》第七十三頁
[53] 《贈吳錦雯兼示同社諸子》
[54] 《分甘馀話》
[55] 盛美娣《從梅村體談吳梅村的詩——簡介〈吳梅村詩選〉》,見香港《文匯報》一九八七、六、二一
[56] 《仿元遺山論詩》
[57] 《純常子枝語》卷五
[58] 《三別好詩》之一,見《龔自珍全集》第九輯
[59] 《冬日閱國初諸家詩,因題絕句八首》之一,見《小雅樓詩集》
[60] 《拜經(jīng)樓詩話》卷四
[61] 《圍爐詩話》卷六
[62] 《清代閨閣詩人徵略》卷八
[63] 杜濬《變雅堂集·祭梅村吳先生文》
[64] 《詩品序》
[65] 《文心雕龍·風(fēng)骨》
[66] 《甌北詩話》卷九
[67] 《筱園詩話》卷二
[68] 《筱園詩話》卷三
[69] 《甌北詩話》卷九
[70] 《家藏稿》卷三十《鄒黎眉詩序》
[71] 《雪橋詩話》續(xù)集卷二
[72] 《晚晴簃詩匯》卷二一
[73] 《清詩紀(jì)事初編》卷三
[74] 《清詩紀(jì)事初編》卷三
[75] 《國朝詩話》卷一
[76] 《國朝詩話》卷二
[77] 《晚晴簃詩匯》卷七九
[78] 《晚晴簃詩匯》卷八五
[79] 《晚晴簃詩匯》卷八八
[80] 《南野堂筆記》
[81] 《梧門詩話》
[82] 《晚晴簃詩匯》卷一一四
[83] 《晚晴簃詩匯》卷一一六
[84] 《蜨階外史》卷二
[85] 《晚晴簃詩匯》卷一二八
[86] 《晚晴簃詩匯》卷一三三
[87] 《晚晴簃詩匯》卷一三四
[88]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八
[89]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四
[90]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八
[91] 《晚晴簃詩匯》卷一八○
[92] 《晚晴簃詩匯》卷一八二
[93] 《夢苕庵詩話》
[94] 陳夔龍《夢蕉亭雜記》卷二
[95] 《夢苕庵詩話》
[96] 《夢苕庵詩話》
[97] 蕭艾《王國維詩詞箋?!返谒氖捻?/p>
[98] 《晚晴簃詩匯》卷一四五
[99] 《清詩紀(jì)事初編》卷三
[100] 《晚晴簃詩匯》卷二十
[101] 轉(zhuǎn)引自錢基博《現(xiàn)代中國文學(xué)史》第六十二至六十四頁
[102] 汪琬《說鈴》
[103] 汪琬《說鈴》
[104] 袁景輅《國朝松林詩徵》卷三
[105] 《秋笳集》附錄《答徐健庵司寇書》
[106] 《秋笳前集序》
[107] 《清詩別裁集》卷五
[108] 《隨園詩話》
[109] 《筱園詩話》卷二
[110] 《清詩別裁集》卷五
[111] 《清詩紀(jì)事初編》
[112] 《筱園詩話》卷二
[113]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八二
[114] 《秋笳集跋》
[115] 計甫草評《秋感八首》,見《秋笳前集》卷五
[116] 馮時可《雨航雜錄》
[117] 《晚晴簃詩話》
[118] 《清史紀(jì)事本末》卷三
[119] 《清史稿·洪承疇傳》
[120] 《清史稿·洪承疇傳》
[121] 《雪橋詩話》續(xù)集卷二
[122] 《國朝詩人征略》二編卷三
[123] 《雪橋詩話》續(xù)集卷二
[124] 《雪橋詩話》續(xù)集卷二
[125] 《吳詩集覽》卷四上“七言古詩之一上”注引袁枚語
[126] 《筱園詩話》卷二
[127] 《吳詩集覽》卷四上“七言古詩之一上”引張如哉語
[128] 《湖海樓文集》(以下簡稱文集)卷四《與蔣大鴻書》
[129] 文集卷四《上龔芝麓先生書》
[130] 《湖海樓詩集》(以下簡稱詩集)卷六《上大司寇蓼翁宋老夫子五言古詩一百二十韻》
[131] 文集卷四《與張芑山先生書》
[132] 詩集卷六《除夕前二日同儲廣期過慈云寺訪傅青主先生》
[133] 詩集卷六《送同年李子德終養(yǎng)還秦中》之二
[134] 同上題之四
[135] 同上題之四
[136] 詩集卷七《畫少司寇馮再來先生冊子三首》之二
[137] 詩集卷六《壽冒巢民先生七十》
[138] 詩集卷六《送史省齋觀察袞東》
[139] 詩集卷六《送惠元龍南歸》
[140] 詩集卷六《除夕燭下讀阮亭、牧仲諸公冬夜聯(lián)句即事,戲和其韻》
[141] 文集卷一《許漱石詩集序》
[142] 同上卷四《與宋尚木論詩書》
[143] 《明詩綜》引錢瞻百語
[144] 《甌北詩話》卷九
[145] 同上卷四《與宋尚木論詩書》
[146] 《清詩別裁集》卷十一,《湖海樓詩集》未收
[147] 同上卷四《與宋尚木論詩書》
[148] 同上卷四《與宋尚木論詩書》
[149] 同上卷四《與宋尚木論詩書》
[150] 《葚原說詩》
[151] 同上卷四《與宋尚木論詩書》
[152] 《吳詩集覽》卷四上“七言古詩之一上”引張如哉語
[153] 《筱園詩話》卷二
[154] 《甌北詩話》卷九
[155] 《晚晴簃詩匯》卷四五引楊西禾語
[156] 陳維岳《湖海樓詩集跋》
[157] 陳維岳《湖海樓詩集跋》
[158] 同上卷四《與宋尚木論詩書》
[159] 同上卷四《與宋尚木論詩書》
[160] 詩集卷八《黃秋水新婚索詩,輒題長句贈之》
[161] 詩集卷八《黃秋水新婚索詩,輒題長句贈之》
[162] 文集卷一《許九日詩集序》
[163] 文集卷四《與張芑山先生書》
[164] 文集卷一《王阮亭詩集序》
[165] 文集卷一《許九日詩集序》
[166] 李澄中《湖海樓文集序》
[167] 《瓶水齋詩集·論詩絕句序》
[168] 陳維岳《湖海樓詩集跋》
[169] 《湖海文傳》周大樞《調(diào)香詞自序》
[170] 《瓶水齋詩話》
[171] 《小草堂詩集序》
[172] 詩集卷一《三月三日,庭中牡丹盛開,同家半雪賦》之一
[173] 同上題之二
[174] 詩集卷一《將發(fā)如皋,留別冒巢民先生》
[175] 詩集卷六《送惠元龍南歸》
[176] 詩集卷七《送侯大年還疁》之二
[177] 詩集卷八《贈江寧家轉(zhuǎn)庵太守》
[178] 《清史列傳》卷七十;《清詩別裁集》卷八
[179] 《筱園詩話》卷二
[180] 王蘭修《國朝詩品》
[181] 文集卷四《與宋尚木論詩書》吳偉業(yè)評語
[182] 《晚晴簃詩匯》卷四五引楊西禾語
[183] 詩集卷六
[184] 《詩辨坻》
[185] 《古歡堂集·雜著》
[186] 《國朝詩話》卷二
[187] 《筱園詩話》卷二
[188] 《湖海文傳》周大樞《調(diào)香詞自序》
[189] 《清詩別裁集》卷十一
[190] 《瓶水齋詩話》
[191] 《舊文四篇》
[192] 《梧門詩話》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