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
暮雨絲絲吹濕①,倦柳愁荷風急。瘦骨不禁秋,總成愁。
別有心情怎說?未是訴愁時節(jié)。譙鼓已三更②,夢須成。
[箋注]
①暮雨:傍晚的雨。
②譙(qiáo)鼓:譙樓更鼓。
[典評]
這首《昭君怨》情景交融,悲秋傷懷。講的是納蘭對伊人不在、夜深獨立的一片哀怨心緒。
《昭君怨》本琴曲名。相傳古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作怨詩入琴譜,樂府吟詠曲,便是本調調名之來由,故而詞牌《昭君怨》也是家國怨和閨中怨結合的經典。
細觀上片,自然是“瘦骨成愁”的刨心之痛了。作者一片之中連用兩個“愁”字,可見其寂苦心緒。王國維語“有我之境,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于是,此處,暮雨之形,實為愁之形、柳之倦、荷之愁、風之急,更非實景,全自詞人心中出罷了。
都道納蘭對表妹情深之至,然表妹最終輾轉進宮,侯門尚且深似海,更何況紫禁宮闈。于是只余得兩人漫長相思卻不能相守的煎熬,是夜,納蘭獨看暮雨絲絲,秋雨凄苦,夜風涼薄凌厲,便是那柳樹、荷花也是倦極愁極,國學大師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比缡强磥?,卻是納蘭由著這凄風苦雨中生出對表妹的無盡相思愁緒。
卻有另一說言道:納蘭自幼飽受漢文化教育,封建倫理觀念耳濡目染,由此他們和漢人一樣,五服之內同姓男女絕對不婚,且從堂兄妹姐弟之間,更不可能有婚戀關系婚姻之約。而考證其表妹,入宮為妃享年近八旬,一生“秉志柔嘉”,自以皇帝是非為準,所以,納蘭之于其“表妹”一往情深,實難想象。又從一說,納蘭所思,為孝莊皇后視為掌上明珠的翠花公主。從納蘭借國喪之機,扮成僧人混入宮中得窺所愛之人一面,推斷宮中只有翠花公主可與他引為知己:翠花公主自幼聰穎可愛,長大后更是賢良淑德,后康熙追封其為和碩恭愨長公主(恭愨即寬和、恭謙),這與納蘭妻子盧氏自然有幾分相像,舊情新歡,納蘭與翠花公主之約自然不無可能,因此,納蘭之情并非為其表妹了,但終為一家之說,實難考證。
在下片,納蘭承接上景而引發(fā)清愁,“別有心情怎說”一問出,萬古寂囿,道是家家爭唱飲水詞,卻是納蘭心事幾人知。不論是青梅竹馬的表妹,抑或是賢良淑德的翠花公主,總是佳人一方,此岸卻只身孤影暗銷魂。
“未是訴愁時節(jié)”則是本詞第三次提到“愁”,宋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比舨皇悄请x情別緒纏綿難去,又如何翻來覆去地拿捏這個字,若不是那伊人回目、嫣然一笑的音容恍在耳畔,又如何會在失去之后生出這無邊無盡的愁意來。
而自語“未是訴愁時節(jié)”則像是詞人恍然發(fā)現此情難訴,對應發(fā)問那句,于是更顯出無奈孤寂之情。是啊,未是訴愁時節(jié),我何來這么多的愁緒。而那愁,卻愁進了心底,愁成三更一片“譙鼓”之聲。
“譙鼓”之聲,則引此愁緒更見升華。譙樓,原為城門之上的瞭望樓,譙鼓則是望樓上的更鼓了,三更未眠,于此淺道:夢須成。卻不點破何來糾結,家國之意若隱若現。于此,此詞,言有盡而意無窮,讓人無限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