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8]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9]。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10]。玉柱斜飛雁[11]。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12]。
【注釋】
[8]菩薩蠻:唐教坊曲名。據(jù)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下:“大中初,女蠻國貢雙龍犀,有二龍,鱗、鬣、爪、角悉備,明霞錦云,煉水香麻以為之也,光耀芬馥著人,五色相間,而美麗于中國之錦。其國人危髻金冠,瓔珞被體,故謂之菩薩蠻。當時倡優(yōu)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又據(jù)《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七《曹確傳》:“可及善音律,尤能轉(zhuǎn)喉為新聲,音辭曲折,聽者忘倦。京師屠沽效之,呼為‘拍彈’。同昌公主除喪后,帝與淑妃思念不已,可及乃為‘嘆百年舞曲’。舞人珠翠盛飾者數(shù)百人,畫魚龍地衣,用官五千匹。曲終樂闋,珠璣覆地,詞語凄惻,聞者涕流,帝故寵之。嘗于安國寺作‘菩薩蠻舞’,如佛降生,帝益憐之?!碧K鶚《杜陽雜編》所云“倡優(yōu)”當是《曹確傳》中所言李可及。喜歡欣賞、甚至制作“菩薩蠻”曲子的唐代皇帝,除了唐宣宗,還有唐昭宗。文獻中所見有關(guān)“菩薩蠻”的記載不早于唐宣宗。蘇鶚所謂“文士亦往往聲其詞”,亦當指晚唐文人。至于傳為李白的《菩薩蠻》,應該是晚唐文人的托名之作。張先這首詞描寫了一位彈箏歌妓的美貌和高超的技藝,并刻畫了她內(nèi)心深處的哀怨,表現(xiàn)了她豐富而美好的感情,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內(nèi)在和外貌一樣美好的歌女形象。全詞語言清新婉麗,情感真摯凄哀,風格含蓄深沉。
[9]十三弦:唐宋時教坊用箏皆為十三弦。十二擬十二月,其一擬閏。
[10]秋水:形容女子雙目明澈如秋水。
[11]玉柱斜飛雁:系弦的箏柱,排列如斜飛的雁陣。又稱“雁柱”。唐路德延《小兒詩》:“簾拂魚鉤動,箏推雁柱偏?!睆埾取渡樽印椆~》詞:“雁柱十三弦,一一春鶯語。”
[12]春山:據(jù)《西京雜記》載,卓文君眉如望遠山。后因以山喻眉。眉黛低:是指彈箏女子因樂曲曲調(diào)幽怨,而雙眉緊蹙。眉黛,古人以黛色畫眉,故稱。黛,青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