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古人
靳德齋
天王寺是高郵八大寺之一。這寺里曾藏過一幅吳道子畫的觀音。這是可信的。清李必恒還曾賦長詩題詠,看詩意,此人是見過這幅畫的。天王寺始建于宋淳熙年,明代為倭寇焚毀(我的家鄉(xiāng)還鬧過倭寇,以前我不知道),清初重建。這幅畫想是宋代傳下來的。據(jù)說有一個當(dāng)?shù)胤焦俚囊タ纯?,從此即不知下落,這不知是什么年間的事(一說是“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于揚州)。反正,這幅畫后來沒有了。
天王寺在臭河邊。“臭河邊”是地名,自北市口至越塘一帶屬于“后街”的地方都叫臭河邊。有一條河,卻不叫“臭河”,我到現(xiàn)在還沒有考察出來應(yīng)該叫什么河,這一帶的居民則簡單地稱之曰“河”。天王寺瀕河,山門(寺廟的山門都是朝南的)外即是河水。寺的殿宇高大,佛像也高大,但是多年沒有修飾,顯得暗舊。寺里僧眾頗多,我們家凡做佛事,都是到天王寺去請和尚。但是寺里香火不盛,很幽靜。我父親曾于月夜到天王寺找和尚閑談,在大殿前石坪上看到一條雞冠蛇,他三步躥上臺階,才沒被咬著。雞冠蛇即眼鏡蛇,有劇毒。蛇不能上臺階,父親才能逃脫,未被追上。寺廟中有蛇,本是常事,但也說明人跡稀少矣。
天王寺常常駐兵。我的小說《陳小手》里寫的“天王廟”,即天王寺。駐在寺里的兵一般都很守規(guī)矩,并不騷擾百姓。我曾見一個兵半躺在探到水面上的歪脖柳樹上吹簫,這是一個很獨特的畫境。
我是三天兩頭要到天王寺的。從我讀的小學(xué)放學(xué)回家,倘不走正街(東大街),走后街,天王寺是必經(jīng)的。我去看“燒房子”。我們那里有這樣的風(fēng)俗,給死去的親人燒房子。房子是到紙扎店訂制的,當(dāng)然要比真房子小,但人可以走進(jìn)去。有廳,有室,有花園,花園里有花,廳堂里有桌有椅,有自鳴鐘,有水煙袋!燒房子在天王寺的旁門(天王寺有個旁門,朝西)邊的空地上。和尚敲動法器,念一通經(jīng),然后由親屬舉火燒掉(房子下面都鋪了稻草,一點就著)?;蛘呤裁匆矝]得看,就從旁門進(jìn)去,“隨喜”一番,看看佛像,在大的青石上躺一躺。大殿里涼颼颼的,夏天,躺在青石上,窨人。
天王寺附近住過一個傳奇性的人物,叫靳德齋。這人是個練武的。江湖上流傳兩句話:“打遍天下無敵手,謹(jǐn)防高郵靳德齋?!闭f是,有一個外地練武的,不服,遠(yuǎn)道來找靳德齋較量。靳德齋不在家,鄰居說他打醬油醋去了。這人就在竺家巷(出竺家巷不遠(yuǎn)即是天王寺,我的繼母和異母弟妹現(xiàn)在還住在竺家巷)一家茶館里等他。有人指給他:這就是靳德齋。這人一看,靳德齋一手端著滿滿一碗醬油、一手端著滿滿一碗醋,快走如飛,但是碗里的醬油、醋卻紋絲不動。這人當(dāng)時就離開高郵,搭船走了。
靳德齋練的這叫什么功?兩手各持醬油醋碗,行走如飛,醬油醋不動,這可能么?不過用這種辦法來表現(xiàn)一個武師的功夫,卻是很別致的,這比揮刀舞劍,口中“嗨嗨”地亂喊,更富于想象。
我小時走過天王寺,看看那一帶的民居,總想:哪一處是靳德齋曾經(jīng)住過的呢?
后于靳德齋,也在天王寺附近住過的,有韓小辮。這人是教過我祖父的拳術(shù)的。清代的讀書人,除了讀圣賢書之外,大都還要學(xué)兩樣?xùn)|西,一是學(xué)佛,一是學(xué)武,這是一時風(fēng)氣。據(jù)我父親說,祖父年輕時腿腳是很有功夫的。他有一次下鄉(xiāng)“看青”(看青即看作物的長勢),夜間遇到一個糞坑。我們那里鄉(xiāng)下的糞坑,多在路側(cè),坑滿,與地平,上結(jié)薄殼,夜間不辨其為坑為地。他左腳踏上,知是糞坑,右腳使勁一躍,即越過糞坑。想一想,于瞬息之間,轉(zhuǎn)換身體的重心,盡力一躍,倘無功夫,是不行的。祖父是得到韓小辮的一點傳授的。韓小辮的一家都是練功的。他的夫人能把一張板凳放倒,板凳的兩條腿著地,兩條腿翹著,她站在翹起的板凳腳上,作騎馬蹲襠勢,以一塊方石置于膝上,用毛筆大書“天下太平”四字,然后推石一躍而下。這是很不容易的,何況她是小腳。夫人如此,韓小辮功夫可知。這是我父親告訴我的,不知是他親見,還是得諸傳聞。我父親年輕時學(xué)過武藝,想不妄語。
張仲陶
《故鄉(xiāng)的食物》有一段:
我父親有一個很怪的朋友,叫張仲陶。他很有學(xué)問,曾教我讀過《項羽本紀(jì)》。他薄有田產(chǎn),不治生業(yè),整天在家研究易經(jīng),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個人用蓍草算卦。據(jù)說他有幾卦算得極靈。有一家,丟了一只金戒指,懷疑是女用人偷了。這女用人蒙了冤枉,來求張先生算一卦。張先生算了,說戒指沒有丟,在你們家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時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這樣準(zhǔn),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了一件事,即我們那里炒米壇子是幾乎家家都有的。
《故鄉(xiāng)的食物》這幾段主要是記炒米的,只是連帶涉及張先生。我對張先生所知道也大概只是這一些。但可補(bǔ)充一點材料。
我從張先生讀《項羽本紀(jì)》,似在我小學(xué)畢業(yè)那年的暑假,算起來大概是虛歲十二歲即實足年齡十歲半的時候。我是怎么從張先生讀這篇文章的呢?大概是我父親在和朋友“吃早茶”(在茶館里喝茶,吃干絲、點心)的時候,聽見張先生談到《史記》如何如何好,《項羽本紀(jì)》寫得怎樣怎樣生動,忽然靈機(jī)一動,就把我領(lǐng)到張先生家去了。我們縣里那時睥睨一世的名士,除經(jīng)書外,讀集部書的較多,讀子史者少。張先生耽于讀史,是少有的。他教我的時候,我的面前放一本《史記》,他面前也有一本,但他并不怎么看,只是微閉著眼睛,朗朗地背誦一段,給我講一段。很奇怪,除了一篇《項羽本紀(jì)》,我以后再也沒有跟張先生學(xué)過什么。他大概早就不記得曾經(jīng)有過一個叫汪曾祺的學(xué)生了。張先生如果活著,大概有一百歲了,我都七十一了嘛!他不會活到這時候的。
張先生原來身體就不好,很瘦,黑黑的,背微駝,除了朗讀《史記》時外,他的語聲是低啞的。
他的夫人是一個微胖的強(qiáng)壯的婦人,看起來很能干,張家的那點薄薄的田產(chǎn),都是由她經(jīng)管的。張仲陶諸事不問,而且還抽一點鴉片煙,其受夫人轄制,是很自然的。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也感覺得出來,張先生有些懼內(nèi)。
張先生請我父親刻過一塊圖章。這塊圖章很好,魚腦凍,只是很小,高約四分,長方形。我父親給他刻了兩個字,陽文:中陶??痰煤芎?。這兩個字很好安排。他后來還請我父親刻了兩方壽山石的圖章,一刻陽文,一刻陰文,文曰:“珠湖野人”、“天涯浪跡”。原來有人攛掇他出去闖闖,以卜卦為生,圖章是準(zhǔn)備印在卦象釋解上的。事情未果,他并未出門浪跡,還是在家里糗(qiǔ)著。
最近幾年,易經(jīng)忽然在全世界走俏,研究的人日多,角度多不相同,有從哲學(xué)角度的,有從史學(xué)角度的,有從社會學(xué)角度的,有從數(shù)學(xué)角度的。我于易經(jīng)一無所知,但我覺得這主要還是一部占卜之書。我對張仲陶算的戒指在炒米壇蓋子上那一卦表示懷疑,是覺得這是迷信?,F(xiàn)在想想,也許他是有道理的。如果他把一生精研易學(xué)的心得寫出來,包括他的那些卦例,會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但是,寫書,張仲陶大概想也沒有想過。小說《歲寒三友》中季陶民在看了靳彝甫的祖父、父親的畫稿后,拍著畫案說:“吾鄉(xiāng)固多才俊之士,而皆困居于蓬牖之中,聲名不出于里巷,悲哉!悲哉!”張仲陶不也是這樣的人么?
薛大娘
薛大娘家在臭河邊的北岸,也就是臭河邊的盡頭,過此即為螺螄壩,不屬臭河邊了。她家很好認(rèn),四邊不挨人家,遠(yuǎn)遠(yuǎn)地就能看見。東邊是一家米廠,整天聽見碾米機(jī)煙筒“砰砰”的聲音。西邊是她們家的菜園。菜園西邊是一條路,由東街抄近到北門進(jìn)城的人多走這條路。路以西,也是一大片菜園,是別人家的。房是草頂碎磚的房,但是很寬敞,有堂屋,有臥室,有廂房。
薛大娘的丈夫是個裁縫,是個極其老實的人,整天不說一句話,只是在東廂房里帶著兩個徒弟低著頭不停地縫。兒子種菜。所種似只青菜一種。我們每天上學(xué)、放學(xué),都可以看見薛大娘的兒子用一個長柄的長舀子澆水、澆糞,水、糞扇面似的灑開,因為用水方便,下河即可擔(dān)來,人也勤快,菜長得很好。相比之下,路西的菜園就顯得有點荒穢不治。薛大娘賣菜。每天早起,兒子砍得滿滿兩筐菜,在河里浸一會,薛大娘就挑起來上街,“鮮魚水菜”,浸水,不只是為了上分量,也是為了鮮靈好看。我們那里的菜筐是扁圓的淺筐,但兩筐菜也百十斤,薛大娘挑起來若無其事。
她把菜歇在保安堂藥店的廊檐下,不到一個時辰,就賣完了。
薛大娘靠五十了——她的兒子都那樣大了嘛,但不顯老。她身高腰直,處處顯得很健康。她穿的雖然是粗藍(lán)布衣褲,但總是十分干凈利索。她上市賣菜,赤腳穿草鞋,鞋、腳,都很干凈。她當(dāng)然是不打扮的,但是頭梳得很光,臉洗得清清爽爽,雙眼有光,扶著扁擔(dān)一站,有一股英氣。“英氣”這個詞用之于一個賣菜婦女身上,似乎不怎么合適,但是除此之外,你再也找不出一個合適的字眼。
薛大娘除了賣菜,偶爾還干另外一種營生,拉皮條,就是《水滸傳》所說的“馬泊六”。東大街有一些年輕女用人,和薛大娘很熟,有的叫她干媽。這些女用人都是發(fā)育到了最好的時候,一個一個亞賽鮮桃。街前街后,有一些后生家,有的還沒成親,有的娶了老婆但老婆不在身邊,油頭粉面,在街上一走,看到這些女用人,饞貓似的。有時一個后生看中了一個女用人求到薛大娘,薛大娘說:“等我問問?!币驗楸舜硕家娺^,眉語目成,大都是答應(yīng)的。薛大娘先把男的弄到西廂房里,然后悄悄把女的引來,關(guān)了房門,讓他們成其好事。
我們家一個女用人,就是由于薛大娘的撮合,和一個叫龔長霞的管田禾的——管田禾是為地主料理田畝收租事務(wù)的,歡會了幾次,懷上了孩子。后來是由薛大娘弄了藥來,才把私孩子打掉。
薛大娘沒想到別人對她有什么議論。她認(rèn)為:一個有心,一個有意,我在當(dāng)中搭一把手,這有什么不好?
保安堂藥店的管事姓蒲,行三,店里學(xué)徒的叫他蒲三爺,外人叫他蒲先生。這藥店有一個規(guī)矩:每年給店中的“同事”(店員)輪流放一個月假,回去與老婆團(tuán)圓(店中“同事”都是外地人),其余十一個月都住在店里,每年打十一個月的光棍。蒲三爺自然不能例外。他才四十歲出頭,人很精明,也很清秀,很瀟灑(瀟灑用于一個管事的身上似乎也不大合適),薛大娘給他拉攏了一個女的,這個女的不是別人,是薛大娘自己。薛大娘很喜歡蒲三,看見他就眉開眼笑,誰都看得出來,她一點也不掩飾。薛大娘趴在蒲三耳朵上,直截了當(dāng)?shù)卣f:“下半天到我家來。我讓你……”
薛大娘不怕人知道了,她覺得他干熬了十一個月,我讓他快活快活,這有什么不對?
薛大娘的道德觀念和大戶人家的太太小姐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