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道
說到孔子的思想,不能不提到他的治世理念。后世流傳一句話,叫“半部《論語》治天下”,那《論語》里面到底有什么樣的治世思想?
在相隔兩千多年之后,《論語》中的這些治世思想到底還有沒有價值呢?
說到孔子的思想,不能不提到他的治世理念。后世流傳一句話,叫“半部《論語》治天下”,那《論語》里面到底有什么樣的治世思想?在相隔兩千多年之后,這些思想到底還有沒有價值?
儒家的政治理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德政”。在春秋時期,也就是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里,社會環(huán)境很特殊,沒有現(xiàn)代的法律制度,而是用禮樂制度來維系整個社會秩序。與此相適應(yīng),孔子所提出的還是一種非常美好的、以道德倫理維系社會秩序的理想。
我們今天評價孔子的一生,會覺得他這一輩子做了兩件事:一件成功了,就是他的教育事業(yè),他因材施教,弟子三千,后來被奉為“萬世師表”;另一件失敗了,就是他的治世理想,當(dāng)時他奔走在各個諸侯國之間,向各個國君游說,但是都沒有實現(xiàn)他的理想。
今天,我們重提孔子的治世思想,到底有多大的現(xiàn)實價值?
讓我們先來看看孔子怎么理解自己的德政理想??鬃訉τ谌绾螢檎羞@樣一個說法,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
這話什么意思呢?治理國家,如果僅僅用政令來誘導(dǎo),以刑法來約束,那就只能達(dá)到一個底線,就是老百姓暫時規(guī)規(guī)矩矩地生活,免去很多刑罰。但是這樣會留下后遺癥,不足以樹立他們的廉恥之心。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榮辱觀,光靠政令和刑罰是確立不起來的。
第二句話是孔子的一個理想,就是德政。他說,如果用道德來誘導(dǎo),用禮制來統(tǒng)一人們的言行,那么老百姓就不僅有羞恥之心,而且能一直遵守正道,人心歸服。也就是說,百姓實實在在地服從治理,不是暫時屈從。這是孔子的理想。
今天的社會是法治的社會。法律是這個社會的底線,它賦予了公民權(quán)利,保障了公民的安全。那么道德是什么呢?道德是在底線之上有助于公民自律的東西,它可以使社會核心價值得到提升。
在孔子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單純提倡以德治國,一定會失敗。但是到了今天,這種以德治國的思想與法治制度相輔相成,施行德治應(yīng)該比孔子的時代更有積極的意義。
我想,由于整個時代發(fā)生變化,雖然圣賢經(jīng)典中的有些道理會過時,但有些道理會因為文明的發(fā)達(dá)、社會的進(jìn)步和多元化,反而可能比在孔子那個時候更有樸實的意義。所以,以德治國,雖然在孔子的時代是一個很失敗的理想,但在今天法治的基礎(chǔ)上,應(yīng)該更有它的價值。
當(dāng)時,魯國最有權(quán)勢的人季康子曾經(jīng)多次跟孔子咨詢?yōu)檎?。“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論語·顏淵》)
季康子說:“我誅殺了那些無道的人,親近有道的人,怎么樣?懲惡揚善,我做得不錯吧?”孔子不以為然,他反問季康子:“你治理這個國家,為什么一定要用殺戮的辦法呢?如果你心向善,你倡導(dǎo)美好善良的風(fēng)氣,那么老百姓自然會人心向善的?!?/p>
殺戮是一種極端的方式,我們不排除治國的時候會用到這個方式,但是孔子告訴我們,一味倚仗殺戮,肯定不能建立起良好的社會秩序。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那么,除了刑罰外,還要靠什么來治理國家呢?
接著,孔子打了一個有意思的比喻。他說,君子的道德好像是風(fēng),小人的道德好像是草,草遇到風(fēng),必定會倒下來。也就是說,有官職的人,能夠領(lǐng)導(dǎo)社會的人,如季康子這樣的執(zhí)政者,你的道德就好像是風(fēng),而小人呢,他的道德好像是草,風(fēng)從草上過,草肯定跟著風(fēng)倒,執(zhí)政者的道德會對整個社會的道德產(chǎn)生影響。
孔子的意思是說,執(zhí)政者只要善理政事,具有良好的道德,百姓也就會跟著有道德,就不會去做壞人。如果執(zhí)政者能夠做到這一點,那又何必去殺人呢?這些話今天聽起來有一點烏托邦的味道。它是美好的,但它是不現(xiàn)實的。
我們想想,單純以道德引領(lǐng)百姓,沒有法治制度的保障,那么想要得到良好的秩序是不可能的,想要做到不殺人也是不可能的。不過,孔子提出百姓的道德有賴于領(lǐng)導(dǎo)人的道德,這個觀點對我們今天來說還是很有啟發(fā)意義的。
德政反映了孔子的一個核心理念。那么,這樣一個理念怎樣去實施呢?如何去做,其實孔子也有一系列的想法。
季康子,還是這個人,問政于孔子??鬃幼隽艘粋€最簡單的回答:“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孔子說,“政”就是“正”的意思,你自己帶頭,做人、做事端端正正,你下面的人怎么敢不正呢?我們想,這樣的話,治理國家不就很簡單嗎?
孔子對于為政之道還有一些比較清晰的表達(dá),如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保ā墩撜Z·子路》)意思是說,一個執(zhí)政者,如果他自己行為端正,品德崇高,那么他就是不下命令,大家也都會去做事,完成任務(wù);但是,如果一個執(zhí)政者自己很邪惡,做不到清廉方正,他就是頒布了一條又一條法令,也沒有人來跟從他。
孔子又說:“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也就是說,執(zhí)政者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治理國家還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又怎么能使別人端正呢?
所以說,執(zhí)政者要清廉為官,以身作則,這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也是德政的起點。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教過很多弟子,其中有些弟子做過縣宰之類的小官。
有一個故事記載說,子路做蒲縣的縣宰,過了三年,孔子正好路過,就去看他??鬃舆M(jìn)了蒲縣縣境,四下一看,說:“子路這個人不錯啊,一看就知道他謙恭有禮,誠實無欺?!?/p>
又走了一段路,進(jìn)了縣城,四下一看說:“子路做得不錯啊,一看就知道他誠實有信,而且能夠?qū)捤〈恕!苯又撸哌M(jìn)子路的縣衙,四下一看就說:“看來子路明察秋毫,做事果斷。”
孔子這樣大贊子路三通之后,陪他一起來的子貢就越來越奇怪。子貢問:“老師啊,你到現(xiàn)在還沒見著子路,一路上已經(jīng)夸他三遍了,到底為什么啊?”
孔子說:“你看,我們一進(jìn)入縣境,就發(fā)現(xiàn)兩邊田地都耕種得整整齊齊,溝渠挖得很深,道路非常通暢,這說明子路謙恭有禮,能夠調(diào)動百姓,所以大家才會盡心竭力。我們再往里走,進(jìn)了縣城,你看房屋都整整齊齊,沒有破敗,街道很干凈,樹木都很茂密,這說明子路為人篤誠有信,以身作則,所以民風(fēng)淳樸。接著呢,我們進(jìn)入縣衙,你看這里面居然很清閑,也沒有什么人來告狀,這說明子路一定觀察仔細(xì),做事果斷,把所有的訴訟都處理完了,所以不會成天有人在這兒鬧事打官司。所以,我夸他三遍,不為過吧?”
這個故事不見于《論語》,而是記載在別的資料里,但是它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孔子的為政思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闭儾灰欢ㄒ憩F(xiàn)在口頭上說我做了哪些事,真正的措施一定要落實在具體效果上,所以你去看效果就行了,當(dāng)然就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在孔子這里,一切用事實說話,一個好的治世之道要反映在國泰民安上,反映在老百姓的利益上。
孔子的學(xué)生到底做出了多少政績,已經(jīng)不可考了。但是,在我們的史書里,記載了很多官員的事跡,而在他們的治世之道中,德政思想一脈相承,從未斷絕。
大家都知道晏嬰吧?他在齊國做大夫的時候,正直廉潔,一直是劣馬拉著破車上朝,根本不用什么寶馬香車。齊景公看在眼里,就很奇怪,問他:“是不是我給你的俸祿太低啊,你為什么就這樣破車劣馬上朝呢?”
晏嬰說:“仰仗君上您的恩賜,我的家室都能安頓,我的朋友都有依靠,生活一切都不錯,有這樣的破車劣馬每天拉著我來上朝,我已經(jīng)很知足啦!”
齊景公想,這晏嬰說的是不是謙辭???齊景公專門找了華麗的車馬,派一個叫梁丘據(jù)的人給晏嬰送去。梁丘據(jù)把車馬送到晏嬰府上,晏嬰就退回來,再送去,再退回來,往返了好幾次。
這時候,齊景公臉上有點掛不住了,就把晏嬰找來問:“你這是什么意思???如果你一定堅持不坐華麗的車馬,那不是逼著寡人也不再坐這樣的車馬了?”
晏嬰很誠懇地回答:“我們現(xiàn)在世道太平,老百姓衣食富足,但是富足之后,最怕的是他們失去了廉恥之心。光有外在的奢華,是不能夠讓一個清明世道長久下去的。那些華麗的車馬,您可以坐,其他高官也可以坐,只不過我是不想坐,因為國家委我重任,讓我下臨百官,那么我就要以身作則,不然我怎么能夠要求別人清廉呢?我有破車劣馬來代步就已經(jīng)足夠了,千萬不能因為我的奢華而讓百官、百姓失去了廉恥之心?!?/p>
齊景公一聽,大為感嘆。
在中國歷史上,晏嬰的口碑很好,他的故事流傳很廣。其實,晏嬰就是以他的行為印證了孔子所說的一個樸素的道理—一個執(zhí)政者自身很正,那么他的政令才會暢達(dá)無阻。
我們知道,中國的文人是“學(xué)而優(yōu)則仕”,學(xué)習(xí)了知識之后,不是拿來炫耀的,而是要為國家、百姓做點事情。中國古代有太多的文人,都只不過是失意的政治家;而太多的政治家,都只不過是得意的文人。中國歷史上,文人與政治的關(guān)系從來就沒有撇清過。
有些歷史人物,大家可能覺得他們就是文人,但是其實他們都有過做地方官的經(jīng)歷,曾經(jīng)治理過一方百姓。比如說,白居易,曾在杭州做官,他修堤,興水利,讓當(dāng)?shù)卣麄€的經(jīng)濟發(fā)展起來,人民非常富足。后來調(diào)走的時候,白居易帶走了什么呢?他僅僅從天竺山帶了薄薄的兩片石頭,還寫了一首詩,詩云:“三年為刺史,飲冰復(fù)食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p>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我在這個地方做了多年的刺史,操心政務(wù),現(xiàn)在要走了,留一點記憶吧,那么就從天竺山上取得兩塊石頭帶走吧,這可抵得上千金,千萬不要損害我多年為官的清白名聲啊。
后來,他又做蘇州刺史,臨走的時候還是這個習(xí)慣,在洞庭湖邊又找了兩塊石頭。這兩塊石頭很大,是抬著進(jìn)府的。白居易將它們洗干凈,一塊石頭做了他的琴架,另一塊石頭呢,估計是凹陷的,所以用來儲酒。你看,琴棋書畫,詩酒流連,這是一種文人的做派。
白居易拿得這兩塊石頭,很高興,寫詩說:“萬古遺水濱,一朝入吾手……回頭問雙石,能伴老夫否。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彼f:“這兩塊石頭啊,多年以來一直被扔在洞庭湖邊,而現(xiàn)在到了我的手里。它們雖然不能說話,但陪伴著我,我們?nèi)齻€就像是朋友呢?!卑拙右拙褪沁@樣留一方大自然的信物,讓自己的心情醞釀其中。
這就是中國知識分子為官時的品格。他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呢?是清風(fēng)明月,是一顆恒常之心,是為一方百姓做完實事之后的坦然,而不是要什么珠寶、財富??梢哉f,儒家思想中的德政理念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非常大。
在《論語》里面,問政的言論還有很多。有一次,學(xué)生子張問老師,怎么樣去治理這個世道?老師的回答只有八個字:“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保ā墩撜Z·顏淵》)“居之無倦”,一個人在做官的時候,心中不要有任何倦怠之意,要讓自己時時是勤勉的,努力的,工作著的;“行之以忠”,你去推行政令的時候,要盡心竭力。你能做到這些,就夠了,為政就不難了。
有一次,子路也問為政之道,孔子的回答更簡單:“先之勞之。”(《論語·子路》)子路問:“老師啊,怎樣來治理國家呢?”老師說:“你要想治理好一方人民,不難啊。老百姓肯定要做點事,對吧?不外乎是修道路、修房屋這些基本建設(shè),大家都挺勞苦吧?那不要緊,你身先士卒,沖在他們前面。這樣的話,你就可以讓百姓勤勞工作了?!?/p>
對于這個回答,子路覺得太簡單了。他又問:“老師你能不能給我多說點???”老師回答時只說了兩個字:“無倦?!本褪菆猿诌@么做,永遠(yuǎn)不要懈怠。不要因為取得一點政績就居功自傲,就倦怠下來,而是要保持旺盛的精神,一直前行。
從子路在蒲縣的政績來看,孔子的這個教導(dǎo)對子路的影響是很大的。
為政要勤勉清廉,要以身作則,這是實踐孔子德政理想的具體表現(xiàn)。這樣一種表現(xiàn),在有擔(dān)當(dāng)?shù)闹袊娜说纳砩蠈乙姴货r。
前面說了白居易,再說一個文人蘇東坡。蘇東坡從密州調(diào)到徐州做太守的時候,正好趕上洪水泛濫。當(dāng)時徐州城外的曹村地方?jīng)Q堤,洪水直逼徐州城,形勢非常危急,城里富人紛紛出逃。蘇東坡親自坐鎮(zhèn)城門,勸說眾人:“有我在,洪水絕不至于沖垮城池,請大家都回去吧?!贝蠹也辉俪龀牵抢锇傩盏那榫w才安定下來。
接著,他又趕緊來到駐在徐州的禁軍的軍營,對士兵們說,現(xiàn)在請大家一起來為百姓做點事,趕快筑堤保護(hù)這座城池。在宋代,禁軍直接歸皇帝指揮,一般官員是無權(quán)調(diào)動的,但士兵們看到蘇東坡這位父母官不辭辛苦,沖在抗洪第一線,很感動,就全部出動,很快筑起一道大堤,保住了徐州城。
我們現(xiàn)在說起蘇東坡,都覺得他是一個卓越的藝術(shù)家,是一個大文豪,但其實呢,他跟其他很多著名文人一樣,都在儒家德政理想的浸潤下,做出過很大政績。
我們還要說到另一個人,就是東晉的陶侃。陶侃很不容易,他出身寒門,在那個講究門閥的時代能夠一直為官,而且官位不低,完全是靠他自己的道德感召力和卓著的業(yè)績。
陶侃做廣州刺史的時候,由于廣州還是偏遠(yuǎn)之地,所以政務(wù)清閑。不過,人們看到一件很奇怪的事,就是陶侃每天早晚把上百塊磚頭一個人搬進(jìn)、搬出屋子。大家很不理解,問他:“這是折騰什么呢?”陶侃說:“我正努力要收復(fù)中原,現(xiàn)在如果過于安樂悠閑,恐怕到時無法做事,力不勝任?!?/p>
陶侃為官一方,不敢有絲毫懈怠,真正體現(xiàn)了儒家為政要勤勉的思想。也正因為他自己為政勤勉,才能嚴(yán)格要求下屬,下屬也服氣。他看到有人喝酒誤事,就把酒器全都扔進(jìn)水中;看到有人賭博誤事,就把賭具也全都扔進(jìn)水中。我們想想,如果是一個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上司,他去嚴(yán)肅紀(jì)律,大家會心悅誠服嗎?正是由于陶侃自己勤勉,所以在他治理的地方,百姓都勤于農(nóng)事,家給人足。
陶侃為什么能讓人肅然起敬?這是因為他居安思危,自己沒有絲毫懈怠之心,做到了孔子所說的“居之無倦,行之以忠”,所以為政順乎人心。
對于怎樣實施德政,《論語》中還有很多具體的方法。比如,有一次,孔子的學(xué)生子張跟孔子有一段很長的對話,就談到有關(guān)為政的許多具體內(nèi)容:
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span>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保ā墩撜Z·堯曰》)
子張去問老師:“怎樣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告訴他:“只要你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提倡尊崇好的東西,摒棄壞的東西,政治風(fēng)氣就會好了。子張當(dāng)然想知道這好的和壞的東西到底是什么。
子張問:“什么叫‘五美’?。俊笨鬃咏o他說了這樣五件事,“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什么意思呢?子張聽了還是不明白。比如說第一點吧,給人民好處,但又要自己無所耗費,這怎么做得到呢?
孔子詳細(xì)解釋了“五美”。第一點是“惠而不費”,就是一個執(zhí)政者,要給百姓恩惠,但是又不要過多破費。執(zhí)掌權(quán)柄的人掌握的是國家財政經(jīng)費,但是他不能老在那做慈善,不能沒完沒了地給百姓派大紅包。如果這樣做,浪費了財政經(jīng)費不說,而且助長了百姓的懶惰之心。
那怎么才能做到“惠而不費”呢?孔子說,只要你在他們能夠得到利益的時機和地方去加以引導(dǎo),讓老百姓做對他們自己有利的事情,這不就不用掏國家的腰包了嗎?也就是說,與其給他們錢,不如盡量給他們政策,扶持他們,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使大家能夠全盤搞活,讓他們自己主動去創(chuàng)造財富,得到他們應(yīng)得的利益,這樣你不就不用破費了嗎?
第二點是“勞而不怨”。我們今天是一個職業(yè)化的時代,大家都有工作在干,就是在一個福利社會中,也不能說讓所有的老百姓都歇著不干活吧?一個國家,人民總要勞作,但是如何能夠做到“勞而不怨”?就是大家干了活,卻歡歡喜喜而沒有抱怨?這容易嗎?不容易呢。怎么樣才能做到呢?
孔子的解釋是,你要選準(zhǔn)了可勞作的事情或者時機,比如說春耕、秋收,這些事情是大家必須做的,不然沒得吃了,所以他們不會有抱怨。再比如說,大家衣食豐足,沒有后顧之憂了,這個時候你再讓他們?nèi)バ薜虊危蛘呷ブ?,他們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在他們溫飽都沒有解決的時候,你逼著他們?nèi)シ谝?,或者去打仗,那老百姓肯定會有抱怨。這就是說,要做的事情、做事的時間你要挑對了,才能調(diào)動老百姓的積極性,讓他們勞得其所,愿意這樣去付出,就會樂在其中,你說誰還會抱怨呢?
第三點是“欲而不貪”。我們過去有一個誤解,認(rèn)為儒家是教人清心寡欲,沒有任何欲望。有人常說,一個人要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欲望,他才是一個真君子。其實孔子說的是,人可以有欲望,但不可以貪婪。這是一個客觀的陳述,符合人性。一個人如果沒有欲望,在生活中可能就會缺乏一些基本的動力,但是這個欲望不能過分,不能欲壑難填,否則就會因貪婪而造成禍害。
那么,一個人有欲而不貪,如何做到呢?孔子說,人是有欲望的,但是要看你的欲望引領(lǐng)你向何方去,如果是指引到仁愛大道上去,你自己要好,也讓別人好,那么還貪求什么呢?孔子還說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保ā墩撜Z·雍也》)自己過得好,同時也要幫別人過得好。
這種概念像什么呢?比如說,大家坐飛機,在起飛之前會聽到廣播,說我們的頭頂上都有氧氣面罩,遇到緊急情況會自動脫落,這時空姐會提醒大家,請自己先戴好面罩,再幫助旁邊的人。其實,這是一個簡單的人際法則。每一個人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先把自己照顧好,這也是盡一份責(zé)任,照顧好自己之后就要馬上去幫助別人。
儒家早期思想不是專門提倡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而是說在你自己發(fā)展的同時也要去幫助別人。人是有欲望的,但是這個欲望往仁愛之處發(fā)展,求仁得仁,又怎么會有貪欲呢?你去引導(dǎo)他的欲望,而不是壓制他的欲望,這就夠了。這叫“欲而不貪”。
第四點是“泰而不驕”。怎么做到呢?孔子說,在一個真君子的心里,他看別人,不在乎對方人數(shù)是多是少,勢力是小是大,而是對什么人都盡心竭力,不敢怠慢。比如說,我們做老師的要去講課,在大學(xué)的課堂上,有時候大班上課可能有三四百人,而小班上課可能只有十幾二十個人,你不能因為大班人數(shù)多,關(guān)注度高,這節(jié)課你就好好講,小班人數(shù)少,講起來就不帶勁吧?如果你這樣做,那么就說明你有傲慢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