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無錫江南

中國通信元勛:張煦傳 作者:王延鋒,姜玉平,宋神秘


勤奮之家

張煦(Hsu Chang),字艾西,漢族,1913年11月6日出生于江蘇無錫。

無錫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太湖之畔,水資源非常豐富,加上土地肥沃,氣候適宜,自古以來就以盛產(chǎn)水稻和魚蝦等各種水產(chǎn)著稱。早在唐宋時期,無錫就有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無錫緊靠太湖的正北岸,東、西和北三面地勢均平坦開闊,河流水渠縱橫交錯。其東鄰近蘇州,北鄰常熟,西鄰常州、鎮(zhèn)江,往西南是紫砂壺的著名產(chǎn)地宜興,太湖南岸即是浙江湖州,再往南不遠處便是美麗的杭州了。江南一帶歷來水路和陸路交通都比較方便,從無錫到這些鄰近富庶的城市均只需一天左右的路程。因此,唐宋以來,這里已經(jīng)是江南一帶重要的交通樞紐。近代洋務運動以后,這里成為重要的輕工業(yè)基地。20世紀初,無錫已是作坊商鋪林立、商賈云集之地,尤以棉紡、絲織業(yè)等最為發(fā)達。

張煦祖上不知從何時起,好幾代人早已定居無錫。張煦出生時,家住無錫市西大街17號(后改為33號),老房宅基地是其祖父經(jīng)商留下的財產(chǎn)。1935年,張煦的父親,時任無錫市建設局局長的張德載靠多年的工薪積累,在原地基上改建。新建的房屋是一棟獨立的小院,屬白墻黛瓦、中西結(jié)合式的小洋樓,分上、下兩層,共有10間,供張德載夫婦和張煦四兄妹、張煦大伯的兒子等家人居住。這在當時的無錫也算得上比較體面的宅院了。新中國成立后,張德載將房子大部分交給無錫市房地產(chǎn)局管理,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無錫市進行市政工程改造時才拆除。

張煦祖上,屬于勤奮殷實的家族。祖父在無錫從事商業(yè)活動,涉及紡織等產(chǎn)業(yè),家境還算富裕,經(jīng)濟上屬于中等偏上的家庭。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無錫,經(jīng)濟文化比較發(fā)達,距離通商口岸上海也比較近,許多商人常有機會到上海從商,眼界自然較為開闊。上海作為我國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興辦洋務最早,各種新式學堂、教會學校辦學水平都比較高,江南各地殷實開明之家常將子女送往上海求學,以接受新式教育。優(yōu)秀幸運者還可進一步遠渡重洋,留學海外。

江南自古多才俊。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無錫更可以說是人才輩出了。除了眾人皆知的著名歷史學家錢穆等,跟張煦一家有直接關(guān)系的,就有包括交通大學歷史上最著名的校長之一、國學大師唐文治,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院院長、代理校長張廷金,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的創(chuàng)始人、著名電工專家顧毓琇,交通大學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學院院長裘維裕,數(shù)理界著名的“胡氏三杰”(胡敦復、胡明復、胡剛復)等。在張煦的同輩中,有他的好友,跟他同年大學畢業(yè),同在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后又同年赴美留學,成為世界著名實驗物理學家的吳健雄;有早年考上清華大學,然后留學加拿大和美國,成為著名應用力學家的錢偉長;有張煦在交通大學的同班好友,后赴英國學習造船,成為我國著名造船專家的辛一心等,都出自無錫。

張煦父親張德載(1884—1972)

張煦的父親張德載,學名福霖,清光緒十年(1884年)正月初十出生于無錫。張德載早年就讀于交通大學(時稱南洋大學)附中,民國二年(1913年)畢業(yè)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科(時稱交通部上海工業(yè)專門學校,屬三年制,校長唐文治)。當時的南洋大學秉承實業(yè)救國的理想,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強調(diào)學以致用。張德載在校期間,即與同學鄧栽臣一起,在南京陸軍地圖測繪局局員華錦甫指導下,歷時近百日,完成了《無錫城廂地圖》的測繪工作,此為無錫城廂第一張實測地圖。

張德載大學畢業(yè)后,先后在隴海鐵路工程處、寧湘鐵路工程局任職。民國十三年(1924年)任無錫縣水利工程局總監(jiān)工,與水利專家胡雨人一起,首次改建無錫西門橋。民國十七至二十七年,張德載先后在太倉、嘉定、無錫、蘇州任建設局局長。在張德載擔任無錫縣政府技術(shù)室主任和縣建設局局長期間,組織錫滬、錫宜、蘇錫公路無錫段的道路橋梁設計與施工,拓寬三下塘(今新生路)、復興路和西德路(今人民西路),新建環(huán)湖路、第五監(jiān)獄、茹經(jīng)堂,參與榮德生建造寶界橋、開原寺的規(guī)劃工作。他還配合江蘇省地政局清丈和測繪無錫十七市鄉(xiāng)全圖,對全縣地形進行航空測量,為無錫的城市建設、水利建設做出了貢獻。民國二十八年至三十八年,張德載任江蘇省賑濟委員會及無錫縣消費合作社理事、南京水利總局工務科長、南京水利委員會工務處長、韓承記營造廠工程師等職。在出任南京水利委員會工務處長期間,多次主持南京城廂水利涵閘、江岸堤防的修建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張德載先后擔任蘇南水利研究委員會副主任、無錫市政建設委員會委員、無錫市建筑工程局與城市建設局工程師,并當選為無錫市第一、二屆人大代表及無錫市第三屆政協(xié)委員,1999年編入無錫市名人錄。

在張煦出生的那一年,其父張德載剛剛大學畢業(yè),又常年在外地工作,因此,張煦主要由母親帶大。待他長到10歲左右,其父回到無錫,在縣水利工程局工作。父親比較疼愛幾個聰明好學的小孩,要求也比較嚴格,但平時工作太忙,沒法具體照料。張煦青少年時期,其父學有專長,擔任建設局局長多年,收入不菲。此外,父親張德載還持有廣勤棉紡廠和廣豐面粉廠等公司的少量股票,并一度為廣豐面粉廠董事會的監(jiān)察人,享有一份額外的收入。因此,張煦小時候生活條件比較優(yōu)越,就學也很順利,沒有遇上什么困難。

張煦母親秦婉

張煦的母親秦婉是大家閨秀。秦婉出生于無錫一個殷實之家,張煦的外祖父秦孫、外祖母秦杜氏以及大舅父秦清等也都在無錫有比較體面的家業(yè),經(jīng)濟上比較富足,傳統(tǒng)家庭教育很是勤勉。母親秦婉治家有方,對張煦兄妹的教育很有耐心。張煦小時候最大的愛好就是吃五香豆,他母親非常疼愛他,經(jīng)常架起一口大鍋,給他炒五香豆。張煦由此整天有五香豆吃,也可能因此張煦的牙齒特別好,到了99歲高齡,牙齒仍然完好,從不脫落,也從不鑲假牙。據(jù)他妹妹張寶珠回憶,“我二哥整天就喜歡吃五香豆,他衣兜里就是隨時裝那個五香豆,不停地吃,邊看書邊吃”。

書香之家

張氏三兄弟,右起:張烈、張煦、張熙

張煦一家可謂典型的書香之家。張煦共有兄妹四人。大哥張烈(字渭南,1911—2008),1925年與張煦一起從無錫到上海上中學,就讀于滬江大學附屬中學(初中),又于1927年兄弟倆同入交通大學(時稱南洋大學)讀預科(高中)。張烈于1932年畢業(yè)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院,后留學美國(自費),新中國成立前曾在上海從事行政工作,抗戰(zhàn)后期任湖南大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任南京工學院教授。弟張熙(字森北,1919—1987),1939年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財務管理專業(yè)畢業(yè)。張熙先是在上海的浙江興業(yè)銀行工作,1952年響應國家支援西部建設的號召,到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市支行工作,先后任科長、處長等職。妹妹張寶珠(1921—),1942年畢業(yè)于滬江大學工商管理專業(yè),后從事財務管理工作,曾任上海紡織工業(yè)局副科長等職。

張煦一家父子四人同為交通大學畢業(yè),并非出于偶然。當時的交通大學是上海乃至整個華東一帶最先進的新式大學,校舍條件優(yōu)越,師資力量雄厚,學風嚴謹,辦學質(zhì)量高,名聲顯赫,許多名門望族都希望將子女送到交通大學求學,以在交通大學就讀為榮。根據(jù)民國時期擔任交通大學校長的凌鴻勛晚年的回憶,“中國家族觀念較重,每有父兄進入一校,而其子弟往往以進入同一學校為榮。南洋辦理較早,而同一時期第一流學校又少,所以此種現(xiàn)象頗為顯著”。比如,交通大學著名化學教授、抗戰(zhàn)時期重慶分校主任徐名才一家兄弟姊妹7人(名才、名植、名標、名模、名樸、名樞、云裳)都先后畢業(yè)于交通大學,后來,徐名才的4個子女(世燾、世燕、世照、世珍)也全都就讀于交通大學。被譽為數(shù)理界“胡氏三杰”的胡敦復、胡明復、胡剛復三兄弟也先后畢業(yè)于交通大學,然后留學美國(胡明復、胡剛復為庚款公費留美),又先后回交通大學任教。張煦的好友張鐘俊,一家三代都從交通大學畢業(yè)。據(jù)張煦女兒張迅玲介紹,他們張家一家以及她的母親一家,共有16人先后就讀于交通大學??梢哉f,張煦一家是十足的書香門第,而且各自均學有專長,在不同的行業(yè)都有所建樹。

張煦昆仲三人,性格各異。老大張烈人如其名,屬于急性子,性格外向,好交際,愛好廣泛,尤其喜歡球類運動。張烈在交通大學求學時,是個風風火火的人物,長期擔任學生干部,每每學校組織活動,必有他的身影。而張煦性格溫和沉穩(wěn),偏內(nèi)向,不喜歡出風頭,愛好不多,整天就喜歡埋頭讀書,成績一直很優(yōu)秀,且為人謙和,深得父母喜愛。據(jù)張寶珠的回憶,每到寒暑假,大哥與二哥從上海放假回老家無錫,大哥張烈很少待在家里,在外面總有很多朋友,很活躍;二哥張煦則相反,整天待在家不出門,喜歡讀書看報,手不釋卷,成為鄰里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張煦還喜歡將家里每天發(fā)生的事情寫成簡報的形式,貼在墻上。喜歡寫作,喜歡將自己所經(jīng)歷的有意義的事情記錄下來,整理得井井有條,這是張煦從中學時代開始就養(yǎng)成的習慣。直到張煦92歲住進上海華東醫(yī)院之前,他一直堅持記錄和整理每年每月所寫的文章、手稿、書信、參加的會議活動、會見的人物等,如今我們?nèi)阅軓乃臋n案資料中查到20世紀50年代以來他手書整理保存的每年發(fā)表的文章目錄、手稿、各類證書,以及當時報刊對他各種事跡的報道等,甚為詳細。

弟弟張熙則處事細心得體,人緣很好,辦事很有條理,善于經(jīng)營理財,適于銀行財務等工作。由于處事謹慎,為人低調(diào),與世無爭,張熙在整個人生歷程中一直比較順利,包括在“反右”及“文革”時期也沒有受到?jīng)_擊。雖然從職業(yè)和經(jīng)歷上看,張煦跟張烈少年時期開始就一起到上海上學,一起相處的時間最多,又同為大學教授,都是電機工程學院科班,算是同行,但由于性格上的反差強烈,工作以后他倆的來往不多。相反,張煦跟張熙關(guān)系很親密,到中年以后還保持經(jīng)常聯(lián)系。

張煦的童年、少年及青年時代是很幸福的,因為他既有一位受過新式教育,且學有專長、事業(yè)心很強、眼界開闊、非常重視子女教育的父親,又有一位一生勤勉、治家有方、溫良慈善的母親。加上他們兄妹四人均自幼勤奮好學,你追我趕,學業(yè)都不俗。據(jù)張寶珠回憶,父親張德載對她的三個哥哥要求比較嚴格,在學業(yè)上必爭上游,似乎必須考上名牌大學不可,而對她沒有什么要求。按當時的傳統(tǒng)習慣,女孩子大多只上完小學或中學,不一定都得上大學。但張寶珠也不甘落后,看到三個哥哥學習都很努力,都上了大學,她也非要考大學不可。于是,她以三個兄長為榜樣,努力學習,也考到上海的滬江大學。

張煦的母親對孩子很慈愛,平常從不責備苛求孩子,而是盡量讓他們在家里過得舒適自由。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確實是很難得的成才環(huán)境。張煦到了老年還經(jīng)?;貞浧鹱约盒腋5耐旰颓嗌倌陼r代的生活,懷念那段美好時光,覺得自己一生真是很幸運,非常感念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我有溫暖的家庭,自幼深得父母雙親的愛心。我一生能夠健康和快樂成長,多半來源于雙親撫育之恩,使我永世難忘。”青少年時期快樂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和良好的基礎教育,為他一生的事業(yè)追求樹立了堅定的信心,他曾說:“回溯過去,感到少年時代的家庭教育和青年時代的大學生活給了我深遠的影響?!?sup>即便在中年以后遇到困難和挫折,他總會想起青少年時期立下的決心和自己肩負的重要使命,能夠默默地忍耐和繼續(xù)堅定執(zhí)著地工作。

  1. 張煦:《信息高速公路縱橫談(第二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第297頁。
  2. 王宗光:《老交大名師》,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第100頁。
  3. 張煦:《現(xiàn)代通信技術(shù)和大學教育(續(xù)集)》,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3,第300頁。
  4. 張煦:《現(xiàn)代通信技術(shù)和大學教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1,第222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