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取廣西門戶梧州
白崇禧在廣東治療腿傷的一年間,兩廣的局勢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陳炯明在發(fā)動叛亂后,逼走了孫中山,獨霸廣東。但好景不長,在孫中山討伐陳炯明的號令下,1922年12月初駐廣西桂林、梧州一帶的滇軍楊希閔、范石生部,桂軍沈鴻英、劉震寰部,粵軍莫竑、陳濟棠等部分別組成滇桂、粵桂聯(lián)軍,分別由楊希閔、劉震寰任總司令,東下廣東討伐陳炯明。駐福州的許崇智也向粵閩邊界進攻。陳炯明叛變,并企圖加害孫中山,激起了國民黨人的一致憤怒與申討,他們在廣東各地也發(fā)起各種反陳活動。陳炯明在孤立無助的情況下被迫放棄廣州,再次退守其老巢惠州。1923年1月16日,滇桂聯(lián)軍占領(lǐng)廣州。
占領(lǐng)廣州的聯(lián)軍魚龍混雜,其中桂軍沈鴻英心懷異志。沈氏原是陸榮廷部下,1921年粵軍攻桂時,他看到陸氏大勢已去,遂宣布脫離陸自治。但此舉引起了舊桂系人物的側(cè)目,視之為“反骨仔”,又未見諒于粵方,兩頭不討好,在粵軍進攻下,被迫逃離廣西。后來在孫中山將駐桂林的北伐軍移師韶關(guān)后,沈鴻英才回到廣西,盤踞在桂林一帶。1922年12月,沈鴻英在鄒魯?shù)穆?lián)絡(luò)下,接受了孫中山討陳的密令,率部東下。但沈氏東下是懷著極大的野心的,他想借此機會吞并廣東,繼陸榮廷之后成為統(tǒng)治兩廣的“土皇帝”,他暗中同北洋直系軍閥勾結(jié),接受北洋政府委派的督理廣東軍務(wù)一職。1月24日,他借口開會議研究地方治安問題,企圖將在粵的軍政大員一網(wǎng)打盡,以收到“擒賊先擒王”的效果,但未獲成功。不久,奉孫中山之命從福建返回廣東的粵軍總司令許崇智率部達到廣州,沈鴻英部退往西江。2月21日,孫中山從上海抵達廣州,續(xù)行大元帥職權(quán),并組織了大本營,大元帥府設(shè)在廣州士敏土廠。4月中旬,沈鴻英公開叛變,就任北洋政府的督理廣東軍務(wù)之職。孫中山下令討沈鴻英,粵軍聯(lián)合滇軍等部進攻沈軍,在北江、西江兩個戰(zhàn)場上節(jié)節(jié)取勝,沈軍被迫退回廣西。
廣西方面,自白崇禧離開部隊后,該部即奉命開赴南寧,途中遇到自治軍不斷攔截、阻擊、騷擾,邊打邊走。待打到南寧城下時,馬君武省長已離開了,自治軍也迫近南寧城下,留守南寧的粵軍黃明堂部、桂軍劉震寰部勢單力薄,無法抵抗,只好撤離南寧,向廣東的欽州、廉州方向撤退。馬曉軍部也跟隨向該方向轉(zhuǎn)移。途中不斷同自治軍作戰(zhàn),損失較大。到達廣東地界時,部隊已不滿500人了,但也擺脫了自治軍威脅。不久,馬曉軍離開了部隊,將部隊交給黃紹竑統(tǒng)率。黃紹竑等人商議后,決定將隊伍經(jīng)粵境帶往廣西的容縣。因為黃紹竑、夏威、陳雄、韋云淞等的家庭都是容縣大戶,估計可以在容縣得到地方勢力的支持,從而不僅可以立足,也可以得到發(fā)展。而在廣東他們沒有基礎(chǔ),恐怕被別人吞并。
黃紹竑率部到達廉江時,遇見了他的胞兄黃天澤。黃天澤此時常和李宗仁有接觸,此行正是奉李宗仁之命專門在此等候黃紹竑的,自粵軍撤回廣西后,李宗仁將所部改稱為“廣西自治軍第二路”,自任總司令,駐防玉林、貴縣、北流、容縣等七個縣。他得知黃紹竑這支人馬正在流離失所,便有意同黃氏合作,以擴大自己的力量。黃紹竑在如此困境面前,看到李宗仁伸出援救之手,對李宗仁非常感激,稱贊李宗仁此舉是“雪中送炭”,因而一致同意將部隊開往李宗仁轄區(qū)。同時,李宗仁畢業(yè)于廣西陸小,所部也有大量的軍校生,是舊桂系軍隊中除原馬曉軍外軍校生最集中的隊伍。這兩支隊伍相逢,彼此惺惺相惜,相得甚安。黃紹竑部被改編為“廣西自治軍第二路第三支隊”,經(jīng)陸川開往容縣駐防。
黃紹竑此時寄身于李宗仁名下也是形勢所迫的權(quán)宜之計,他的目標是向桂東重鎮(zhèn)梧州發(fā)展,接近粵方,以得到粵方的支持。不久,駐防梧州的粵軍、桂軍劉震寰等部東下討伐陳炯明,沈鴻英乘機控制了梧州,其勢力范圍擴大到了桂林、平樂、梧州及廣東西江一帶,顯赫一時。但黃紹竑認為,沈氏既不容于舊桂系,又對粵方懷有野心,粵方也不能信任他,因而他在兩廣很孤立,現(xiàn)在顯赫一時,但遲早會失敗,這將是黃紹竑襲取梧州的大好機會。而且沈鴻英部主力都在廣東西江,準備同粵軍作戰(zhàn),梧州只有鄧瑞征師駐守,力量單薄,可以襲取。
當(dāng)時,沈鴻英除了圖謀廣東外,又極力拉攏廣西部隊,以圖擴充實力,相機并圖廣西。他派他的秘書、黃紹竑的族兄為說客,前來容縣說項,希望黃部投靠他,可以委黃為第8旅旅長,部隊可前往梧州。黃紹竑將計就計,接受了委任,準備率部進駐梧州,以后趁沈氏兵敗時而襲之,占領(lǐng)梧州。
為了求得李宗仁的諒解與支持,黃紹竑親赴玉林,向李宗仁解釋。但李宗仁認為,沈鴻英反復(fù)無義,早為粵桂人士所不齒,依附沈氏求發(fā)展,兇多吉少,且沾上惡名,難以洗刷。如別人給予名義尚可考慮接受,唯沈鴻英給予的名義不可輕易承當(dāng)。黃紹竑則說,他志在假借一個名義東下以圖發(fā)展,并非真的依附沈氏。至于個人危險,非他能顧及的。李宗仁聽后仍表示懷疑。為了表示他的決心,黃紹竑請求李宗仁兩點:第一,在他未得到梧州之前,一切費用仍然照撥;第二,萬一他失敗時,請設(shè)法收容。李宗仁見黃紹竑意志如此堅決,便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29]
黃紹竑“假投降”沈鴻英后,派陳雄為代表,赴廣東同粵方聯(lián)系,并與在廣州養(yǎng)傷的白崇禧見面。白崇禧從陳雄處詳盡獲悉了黃紹竑部的情況及計劃,他分析了當(dāng)時兩廣局勢,指出,廣西的前途不外有三:一為附和北洋軍閥;二為支持趙恒惕等人所倡言的“聯(lián)省自治”;三是歸附廣東的孫中山革命政府。目前,北洋軍閥已不得人心,為人民厭惡,絕不能依附;“聯(lián)省自治”是偏安一時的幌子,絕非統(tǒng)一全國的良策;只有參加以三民主義建國為號召的廣東革命政府,團體才有前途。這同黃紹竑的主張不謀而合。
為了貫徹已定的方針,白崇禧、陳雄在廣州分頭活動,尋找同廣東革命政府建立聯(lián)系的渠道。陳雄找到了他的容縣同鄉(xiāng)、時任滇軍總司令部秘書長廖百芳,通過廖的介紹,認識了廣東省財政廳長、孫中山的得力助手廖仲愷和大本營參軍長朱培德。在同廖、朱交往了幾次后,陳雄即告訴朱培德:廣西的黃紹竑部愿追隨大元帥參加革命,該部的參謀長白崇禧已來廣州,請朱將這一情況報告大元帥,請求大元帥召見。當(dāng)天下午4時,朱培德就通知陳雄:大元帥聽到此事很高興,請陳雄和白參謀長明天下午在石龍火車行營見面。實際上白崇禧脫離部隊后,在部隊里已無任何名義,陳雄為了使會談得正式、鄭重,特別給白崇禧安了一個參謀長的頭銜。
當(dāng)時,陳炯明部正反攻廣州,孫中山在石龍一帶親自指揮同陳軍作戰(zhàn)。第二天一早,白崇禧和陳雄就趕到了石龍。到中午12時,孫中山的專車才進入石龍站。等車停穩(wěn)后,白、陳即上車見朱培德,朱馬上把他們帶到孫中山的車廂里。這是白崇禧第一次見到他所敬仰的孫中山先生。
白崇禧首先向?qū)O中山報告了部隊的基本情況,稱部隊有4000多人。實際上,黃紹竑部加上原屬李宗仁的俞作柏、伍廷飏兩部才1000余人,白氏夸大他們部隊的人數(shù)是有意以此引起廣東方面的重視。白還匯報了部隊參加革命的決心和起義的計劃。
孫中山聽完白崇禧的匯報后非常高興,連聲說:“很好!很好!你們能夠參加革命,是好事情。你們都是軍事學(xué)校畢業(yè)的青年軍官,應(yīng)當(dāng)投身于救國救民的革命事業(yè)。需要什么幫助,可以提出來?!卑壮珈脵C提出了三點要求:第一,請給黃紹竑一個名義;第二,在黃部反沈起義時,請廣東革命政府派海陸軍援助;第三,補充黃部彈藥。孫中山聽了表示:“陳炯明、陸榮廷都是害民賊,都要討伐,你們就用‘討賊軍’名義好了。到時我一定派海陸軍來援助你們,你們先行回去好好準備。”[30]
之后,孫中山當(dāng)即委任黃紹竑為“廣西討賊軍第1軍總指揮”[31],白崇禧為參謀長。辭別時,孫中山還對白崇禧說:“我無槍、無糧、無餉,只有三民主義”,希望白崇禧把三民主義帶回廣西。白崇禧回答:“廣西統(tǒng)一不需要孫公的物資支援,所需者僅是革命之主義與信仰而已?!盵32]
白崇禧、陳雄此次謁見孫中山是非常秘密的,因為若被沈鴻英知道,將是十分危險的。這次謁見,正式建立了廣西新派軍人集團與廣東革命政府之間的聯(lián)系,這對新桂系的形成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意義,而且廣東革命政府方面的支持對新桂系以后統(tǒng)一廣西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并非如白崇禧所標榜的那樣只需要“革命之主義與信仰”。
謁見了孫中山后,白崇禧、陳雄立即帶著大元帥的委任狀,乘船秘密回到梧州,將此事經(jīng)過告訴了黃紹竑。當(dāng)天正是端午節(jié),黃紹竑正在梧州他的族兄家里做客,見白、陳帶著委任狀前來,非常著急,擔(dān)心萬一事情泄漏,將有性命之憂。他們匆匆地吃完飯,便搭船回到部隊駐地戎圩。
到部隊駐地后的第二天,黃紹竑即秘密召集主要干部俞作柏、伍廷飏、夏威、韋云淞、陸杰、龔杰元、陳雄等舉行會議,討論今后的行動計劃。與會者一致決定依附孫大元帥,同廣東革命政府合作,相機奪取梧州。鑒于當(dāng)時粵軍正在西江掃蕩沈軍,已快逼近梧州,所以決定在7月中旬粵軍接近梧州時起事。
次日,黃紹竑請白崇禧去玉林,目的是爭取李宗仁的支持和配合。因為黃部才1000余人,力量單薄,必須有外援支持,而李宗仁曾答應(yīng)過支持黃部。但黃紹竑假投降沈鴻英時,帶走了李宗仁的基本部隊俞、伍兩個營,使雙方產(chǎn)生了一些隔閡。白崇禧不是此事的當(dāng)事人,且同李宗仁是桂林小同鄉(xiāng),因而黃紹竑決定派白崇禧去解釋此事,以取得李的諒解和支持。
白崇禧和李宗仁此前見過幾面,但面對面詳談這還是第一次。兩人暢談了兩粵的局勢及雙方今后的行動。白崇禧對孫中山推崇備至,對粵軍梁鴻楷部第1師(師長李濟深)也很有好感,認為該師人才濟濟,作風(fēng)新穎,將來可以合作。李宗仁也同意白崇禧的意見,他認為此次黃紹竑部襲取梧州已如囊中取物,不需費多大力氣,此后雙方仍然應(yīng)佯作分道揚鑣,以免樹大招風(fēng),遭人妒忌,希望黃、白在梧州方面盡力聯(lián)絡(luò)粵方,勵精圖治,他則采取內(nèi)剛外柔的策略,暫時和廣西的各派舊勢力虛與委蛇,以便養(yǎng)精蓄銳,等待他日彼此分進合擊,打成一片,共圖大事。而且這種策略只能讓少數(shù)高級干部知道,其余則嚴守秘密,以免誤事。[33]
聽了李宗仁的意見后,白崇禧十分贊同,表示回去轉(zhuǎn)告黃紹竑,以后雙方就按此計劃行動。此次會晤使白崇禧對李宗仁產(chǎn)生了很大的好感,而白崇禧給李宗仁留下的印象是:“身穿整潔的西服,談吐彬彬有禮,頭腦清楚,見解卓越?!盵34]
這次會晤不僅消除了李宗仁和黃紹竑之間的誤會,而且為他們的重新合作奠定了基礎(chǔ)。而李宗仁和白崇禧此后共事20余年,共同支撐起新桂系,世人以李白喻之,實始于此次會晤。
廣東革命政府討沈戰(zhàn)爭是從1923年4月中旬開始,一直延續(xù)到1924年,但關(guān)鍵時刻在1923年4月至7月。[35]
沈鴻英是一個投機取巧、反復(fù)無常的軍閥。陳炯明叛變后,孫中山號召各方武裝力量討伐陳炯明,恢復(fù)廣東革命根據(jù)地。1922年12月,沈鴻英與楊希閔、劉震寰等響應(yīng)孫中山的號召,加入討陳陣營。12月25日至26日,沈鴻英與楊希閔、劉震寰等在大湟江舉行白馬會盟。宣布接受孫中山以大帥名義委任的職務(wù),其中,楊希閔為中央直轄滇軍總司令,沈鴻英為中央直轄桂軍第一路總司令,劉震寰為中央直轄桂軍第二路總司令,劉玉山為中央直轄第7軍軍長,莫雄為中央直轄第1獨立旅旅長,鄭潤琦為中央直轄第3師師長,楊勝廣為中央直轄第2獨立旅旅長,等等。討陳聯(lián)軍進入廣州后,沈鴻英野心大發(fā),企圖在直系軍閥吳佩孚的支持下攫取廣東。孫中山回粵之初,他曾虛偽地表示聽命并通電拒絕北京政府任他為廣東軍務(wù)督理的命令。但他了解到孫中山對他有戒心并得到吳佩孚的一批餉械后,于1923年4月16日公開叛亂,分三路進攻廣州,但很快被擊退,沈鴻英部主力撤至北江,另一部則在西江襲占肇慶。4月下旬至5月上旬,沈軍在北洋軍兩旅的支援下沿粵漢路南攻。孫中山三赴前線督戰(zhàn),將其擊潰,于5月10日收復(fù)韶關(guān),6月18日收復(fù)肇慶,將沈軍趕出廣東,并用海軍沿江追擊,沈軍紛紛撤回廣西。[36]
黃紹竑見時機已成熟,在白崇禧的策劃下,7月18日拂曉,派部隊包圍同駐戎圩的沈鴻英部黃炳勛旅五六百余人,將其全部繳械,并向梧州進軍。在蒼梧縣三角咀一帶同粵軍會合。駐守梧州的鄧瑞征見粵軍已開來,而后方黃紹竑部有變,自己處于前后受敵的不利態(tài)勢,遂逃向賀縣、八步,他還通知沈軍不可退向梧州,繞道退往賀縣。這樣,黃紹竑部和粵軍一同進駐梧州。
黃部到梧州后,公開豎起了“廣西討賊軍”的旗幟,并組織了“廣西討賊軍總指揮部”,黃紹竑任總指揮。白崇禧回部隊后,因考慮到保密,沒有公開露面,但一切參謀規(guī)劃都是由他主持的,于是公推他為參謀長。另外,由黃玉培任秘書長,龔杰元任參謀處長,呂競秋任副官處長,白搏九任軍法處長,黃維任軍需處長,胡宗鐸任總參議,陳雄為駐廣州代表。部隊編為3個團,分別由俞作柏、伍廷飏、夏威任第1、第2、第3團團長。[37]
當(dāng)時,同駐梧州的還有粵軍第1軍第1師和第3師,這是粵軍中的精銳,他們進駐梧州只是暫時的,因而希望在廣西有一個可靠的合作伙伴,使他們無后顧之憂。而黃紹竑等人的目的,是以梧州為根據(jù)地,逐步向西發(fā)展,以求統(tǒng)一廣西,他們對于廣東方面,決不能為敵,只能為友。同時,黃紹竑等人力量太單薄,必須得到粵方的幫助。這樣駐梧州的粵軍與討賊軍逐步接近起來。在粵軍第3師撤出,只派第1師李濟深部留守時,雙方關(guān)系更加緊密。
粵軍第1軍第1師師長李濟深(1885—1959),字任潮,廣西蒼梧縣人。早年先后就讀于廣州黃埔陸軍中學(xué)、陸軍速成學(xué)堂和廣東講武堂、保定軍官學(xué)校,辛亥革命爆發(fā)后任廣東北伐軍總司令部作戰(zhàn)參謀,民國成立后任第4軍第22師參謀長。1913年進入陸軍大學(xué)第三期學(xué)習(xí),畢業(yè)后留校任教官五年。1921年進入粵軍第1師任職,先后任副官長、參謀長,1923年3月升任粵軍第1軍參謀長兼第1師師長,成為孫中山的得力將領(lǐng)。
1923年4月,在討伐沈鴻英后,李濟深被孫中山任命為西江善后督辦處督辦和梧州善后處處長,統(tǒng)理該地區(qū)的政治、軍事。李濟深所部粵軍第1師的基本干部大都畢業(yè)于各類正式軍校,這在粵軍中也是一枝獨秀,其中如鄧演達、張發(fā)奎、陳銘樞、陳濟棠、薛岳、嚴重、陳誠、蔡廷鍇、黃琪翔等,后來都是一代名將。而黃紹竑的廣西討賊軍的中上級干部也大多畢業(yè)于軍校,與李濟深所部的許多干部有同學(xué)之誼。由于這種關(guān)系,兩部的關(guān)系逐步密切起來。加之李濟深自己也是廣西人,對廣西的情況比較關(guān)心,希望兩廣能合作,因而對黃紹竑的廣西討賊軍寄予很大希望,而他對黃紹竑、白崇禧又很器重,對他們的行動一般不進行干預(yù)或掣肘。他對新桂系后來統(tǒng)一廣西幫助很大。黃紹竑說:“李督辦為梧州人,在粵革命軍中,有悠久之歷史。我們素不相知,更未曾謀面。我心里想,在那粵桂交哄的時代,一個廣西人,怎能在粵軍中取得領(lǐng)導(dǎo)的地位。待會面之后,才覺得他的人格偉大,欽慕之心油然而生。我現(xiàn)在回想,假使當(dāng)時駐梧州的粵軍首腦,不是他而是別人的話,廣西統(tǒng)一的局面,未必能如此順利發(fā)展,甚至還要影響到整個革命的進展。他雖然沒有參加廣西統(tǒng)一的工作,而實是幕外至關(guān)重要的人物。因為他和第1師重要干部,對于廣西之改革皆非常關(guān)切,得其助力特多。更難得的,他除了幫助之外,一都尊重我們的意見,任由我們?nèi)ミM行,不稍加干預(yù)與掣肘。這是廣西改革史中的重要關(guān)鍵,而使我對于他這種偉大精神,永難忘記的?!盵38]
當(dāng)粵軍及黃紹竑部逼近梧州時,尚留梧州的沈鴻英軍旅長馮葆初因不能撤退,又不愿放棄梧州地盤,遂向粵軍投誠。但該部紀律很壞,經(jīng)常擾民,且馮葆初善于投機,投誠粵軍非其真心,將來必遺后患。為解決這個問題,李濟深和他的第3團團長鄧演達邀請黃紹竑、白崇禧、俞作柏、夏威、伍廷飏等到其駐地,商議今后如何收拾廣西全省及梧州善后等問題。會上做出兩個重要決定:第一,粵軍第1師盡量支持黃紹竑,團結(jié)李宗仁,用撫剿兼施的辦法,解決廣西各地的自治軍和土匪,并對沈鴻英、陸榮廷各個擊破,徹底消滅,從而統(tǒng)一廣西;第二,現(xiàn)在梧州已投誠的馮葆初旅,并非真心參加革命,由鄧演達、黃紹竑兩部協(xié)商計劃,將它繳械遣散,而后鄧軍撤回粵境參加?xùn)|征,梧州防務(wù)交由黃紹竑派隊接防,以鞏固西江上游地區(qū),并使黃部有一個重要的基地。
計劃制定后,雙方即首先準備解決馮葆初部。他們先放出風(fēng),說鄧演達團要調(diào)回廣東,所留防務(wù)由討賊軍接收。當(dāng)時討賊軍大部駐在梧州城外,有了這個借口,就能順理成章地開進市區(qū),而又不至于引起馮葆初的警覺。然后由白崇禧設(shè)計,借口為鄧演達餞行,邀請馮葆初到梧州河面上的一艘花舫赴宴。馮不疑有他,欣然赴約。酒至半旬時,白崇禧借故離開,指揮部隊配合粵軍包圍散駐梧州各地的馮部。馮葆初正在酒酣耳熱之時,忽然接到手下人的密報,說黃、鄧二部正在秘密調(diào)動,嚇得他酒醒了三分,忙找借口告辭。黃紹竑見計劃可能破產(chǎn),連忙找借口解釋挽留,都無效,馮葆初執(zhí)意要離開。黃紹竑見時機已迫,立即起立拔槍相向,要馮將隨身武器繳下,并準備將李濟深督辦扣留馮葆初的命令宣讀。不料,馮葆初毫不畏懼,憑借人高馬大,不顧一切地撲向黃紹竑,與黃扭打起來。鄧演達急忙指揮衛(wèi)士上前,制服了馮氏,并宣布是奉李濟深督辦之命繳馮部之械。馮葆初就擒后,所部群龍無首,很快就被全部解決。[39]
解決馮葆初部后,討賊軍繳獲2000余支槍,使所部實力大大增強。不久,李濟深部逐步撤離梧州,討賊軍完全控制了梧州。梧州是廣西東面的門戶,且較為富裕,在經(jīng)濟上是廣西的命脈,每個月稅收在40萬元以上。這樣,梧州很快成為新桂系逐步統(tǒng)一廣西的主要根據(jù)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