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唐朝是令每一個華夏兒女都為之驕傲的黃金時代,而產(chǎn)生于那個時代的唐詩則代表了詩歌的極致,達到了難以企及的藝術(shù)境界。
唐代近300年間,詩壇上不僅涌現(xiàn)了陳子昂、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白居易、韓愈、孟郊、柳宗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杜牧等璀璨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兩位光照千秋的詩壇巨星。唐詩在詩體上日臻完善,以五言、七言為主的古體詩、樂府詩乃至律詩、絕句無不具備,許多詩人對近體詩的掌握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唐代詩歌流派眾多,風(fēng)格多樣。著名詩派有山水田園派、邊塞派等,呈現(xiàn)出雄渾、高古、典雅、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清奇、飄逸、曠達等風(fēng)格,可謂絢麗多姿。唐詩意象的選擇、攝取極為廣泛,社會生活、人物內(nèi)心世界無不涉及,真實記錄了唐代的社會現(xiàn)實和生活面貌,表達了不同階層人物的情感和愿望。唐詩以其廣泛的題材,開闊的意境,創(chuàng)造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審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難以超越的藝術(shù)成就。
唐詩的選本很多,《唐詩三百首》的選本也不下十種。然而在眾多的選本之中,以清朝乾隆時蘅塘退士所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孫洙自幼家貧,性敏好學(xué),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乾隆九年考中舉人,乾隆十六年得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知縣,因遭人讒陷罷官,后任山東鄒平知縣。乾隆二十五年、二十七年兩次主持鄉(xiāng)試,推掖名士。他為官清廉如水,愛民如子,又勤勉好學(xué),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孫洙與他的繼室夫人徐蘭英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編選這本書是有感于《千家詩》選詩標(biāo)準(zhǔn)不嚴(yán),體裁不備,體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適的家塾課本。他們的選詩標(biāo)準(zhǔn)是“因?qū)>吞圃娭心捴巳丝谥?,擇其尤要者”?/p>
《唐詩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編輯完成,書中收入了唐代不同時期詩人的作品。初唐的詩,多是作者對自己理想的抒發(fā),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也有對未來的憧憬。盛唐時期,是對祖國山河的歌頌,對盛世唐朝的詠嘆,當(dāng)然,也少不了對風(fēng)花雪月的低吟。隨著時代的變遷,唐朝逐漸沒落,晚唐詩人們表現(xiàn)出的更多的是對社會的憂慮,對人民疾苦的感傷和對當(dāng)朝統(tǒng)治者的強烈不滿,到后來則是國破家亡的辛酸和無奈。
《唐詩三百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唐代歷史的縮影。讀《唐詩三百首》,我們可以從中領(lǐng)略到詩人各自不同的風(fēng)格:李白讓我們看到的是盛唐的繁榮昌盛,祖國山河的秀美壯麗,以及詩人本身的豪邁和浪漫,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的自信,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樂觀;杜甫讓我們看到的是唐朝統(tǒng)治者奢侈荒淫的生活,是“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的凄慘,是一代詩圣憂國憂民、感時傷神的情懷;李商隱讓我們知道的是人生苦短,卻仍有那么點纏綿悱惻的情愛,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的追憶,是“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高適、岑參讓我們領(lǐng)略到的是邊塞的美麗風(fēng)光和戰(zhàn)士們不畏苦難駐守邊塞、征戰(zhàn)沙場的激情,是“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奇幻,是“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的氣概…
《唐詩三百首》以其成功務(wù)實的編法、簡易適中的篇幅、膾炙人口的詩歌打動著讀者,成為兒童的最佳啟蒙教材、了解中國文化的模范讀本,對中國詩歌選編學(xué)、中國人的心理構(gòu)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在浩瀚的中華典籍中,若論深入人心者,《唐詩三百首》無疑是其中之一。自清代蘅塘退士編成此書,偉人、英雄讀之以言志,達官、巨賈誦之以怡情,家家戶戶持之以教兒童。凡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地方,都有《唐詩三百首》的誦讀聲,而且還將伴著時代的風(fēng)雨世代傳誦。
本書分卷參照四藤吟社本,并且插入了數(shù)百幅精美的圖畫,使得詩情與畫意相得益彰,輝映成趣。此外,本書版式新穎,設(shè)計考究,雙色印刷,裝幀精美,除供廣大讀者閱讀欣賞外,更具有極高的研究、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