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是漢初重臣劉敬、叔孫通兩人的合傳,記述了劉敬和叔孫通輔佐漢高祖劉邦的事跡。
劉敬和叔孫通輔佐漢高祖劉邦,為西漢政權(quán)的建立與鞏固立下功勞。劉敬提出的建都長安、與匈奴和親等建議為劉邦所采納;叔孫通修改、制定了漢朝的朝儀制度。兩位漢朝功臣,都深得劉邦的賞識。
拊背扼喉 劉敬勸劉邦建都關(guān)中
成語
“拊背扼喉”(fǔ bèi è hóu)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夫與人斗,不搤(è)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guān)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描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p>
拊:拍,擊打。
背:背部。
扼:用力掐?。话咽?,控制。
喉:喻指險要的地方和部位。
拊背扼喉:掐著喉嚨,按住脊背;比喻控制住要害,制敵于死命。
讀故事
齊人婁(lóu)敬飽讀詩書,因進諫有功,而被漢高祖劉邦賜姓“劉”,他就是后來的“劉敬”。
公元前202年,婁敬還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兵,被齊國派往隴西駐守邊防。
婁敬途經(jīng)劉邦所住的都城洛陽時,忽然想起東周、西周的君王曾建都洛陽,他覺得劉邦也建都洛陽不太妥當。于是就停止趕路,打算面見劉邦,和劉邦談?wù)勱P(guān)于建都的事兒。
婁敬進了洛陽,去找到他的老鄉(xiāng)虞(yú)將軍。
婁敬對虞將軍說:“我有很重要的事情求見主公,希望您能引薦?!?/p>
婁敬穿著又臟又舊的羊皮襖,虞將軍覺得婁敬這身打扮太寒酸,這樣去見劉邦不太合適,他拿出一件上等的衣服給婁敬,讓婁敬換了衣服,再去皇宮。
婁敬不肯換衣服,還固執(zhí)地說:“我要是穿著絲綢衣服來到洛陽,我就穿絲綢衣服去見主公;我要是穿著粗布短褂來到洛陽,我就穿粗布短褂去見主公。我穿什么就是什么,是不會為了見主公而換衣服的?!?/p>
虞將軍見婁敬態(tài)度堅決,只好帶婁敬到了宮門外,把婁敬求見的事情告知守門的侍衛(wèi),說婁敬有大事要向劉邦稟告。
劉邦召婁敬進宮后,見婁敬風(fēng)塵仆仆,又穿得那么破舊,就心生憐憫,立即賜了美酒美食給婁敬。
漢高祖劉邦
婁敬酒足飯飽后,對劉邦說:“您為什么要建都洛陽?難道是想和周朝一比興盛?”
劉邦說:“是啊,你對此有看法?”
婁敬說:“周朝當年在此建都,可真是不容易!周朝始祖后稷(jì)從堯舜時期開始,積累德政善行,通過十幾代人前赴后繼的努力,才得了天下。周部族的首領(lǐng)公劉為躲避夏桀(jié)的暴政,移居到豳(bīn,今陜西省咸陽市北部)。周太王古公亶(dǎn)父為避開狄族侵擾,又離開豳,帶領(lǐng)部落移居岐山。周文王攻取虞(yú)國和芮(ruì)國后,招納姜子牙、伯夷等賢人,為滅商朝打下了基礎(chǔ)。周武王伐紂滅掉商朝,周成王即位后,得到周公等人的輔佐,這才建都到了此地……您看,周朝的這些君王,無一不是依靠君主自身的德行和賢明統(tǒng)治天下。這使得后世君王若要建都洛陽,必得像周朝的歷任明君那樣施行仁政,靠德行和圣明來統(tǒng)治天下。在周朝的鼎盛時期,天下太平,四方諸侯因仰慕周朝君主的賢明,都歸附周朝,忠心于周天子。那時的周朝不必派兵駐防,不必使用軍隊去征戰(zhàn),各諸侯國就主動臣服進貢,百姓也都擁戴周天子。可到了周朝衰落時,諸侯們就不再去朝拜周天子,周王朝即便依靠有利的地勢,也無法控制后來的局面了。”
劉邦說:“是啊,周朝在洛陽建都的情況正如你所說的那般。”
婁敬又說:“您得天下跟周朝當年可是截然不同,您于沛縣起兵反秦,又與項羽在滎陽惡戰(zhàn),經(jīng)過大戰(zhàn)七十次、小戰(zhàn)四十次后,天下百姓已到了尸橫遍野的悲慘地步。如今百姓的哀號聲還不絕于耳,戰(zhàn)爭留下的創(chuàng)傷尚未痊愈。在這種情形下,您卻建都洛陽,打算和周朝一比興盛,這做法十分不妥。我認為洛陽并不適合您建都。”
劉邦沉吟片刻,問道:“那你覺得我該在哪兒建都合適?”
婁敬回答說:“我覺得長安更適合您建都?!?/p>
劉邦問:“何以見得?”
婁敬道:“長安有大河環(huán)繞,有高山為靠,四面還有天然的要塞做屏障,即使有什么不測,您的百萬人馬借秦地的險要也可以抵擋一陣子。您在長安建都,借助秦地的險要地勢和豐饒富足,即便將來秦嶺以東的地區(qū)有叛亂,至少長安您是可以保全的。都說與人搏斗,不掐住他的咽喉,不狠擊他的后背,是難以獲勝的。如果您控制了原來的秦地,相當于既掐住當今天下的咽喉,占領(lǐng)了要地,又占據(jù)了能狠擊敵人背部的地勢。有那么好的建都寶地,您何必在洛陽建都呢?”
劉邦覺得婁敬言之有理,就召集大臣,征求大臣們的意見。
漢朝的大臣們卻不贊同婁敬的建議,他們都說周朝建都洛陽后,統(tǒng)治了天下幾百年,可秦朝建都在關(guān)中后,只到了秦二世時就被推翻滅亡了。大臣們的意見是,建都于長安,還不如建都在周朝舊都洛陽。
劉邦猶豫起來。
劉邦手下的留侯張良,倒是很支持婁敬的建議。張良向劉邦細細分析了建都長安的好處后,一向信任張良的劉邦當即決定于長安建都。
劉邦建都長安后,為了感謝向他進諫的婁敬,就賜給婁敬郎中的官職,封婁敬為奉春君,并特賜了“劉”姓給婁敬。
成語小提示
在《史記》中出現(xiàn)的“高帝”“高祖”都指劉邦。中國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廟里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為“廟號”;根據(jù)他們生前的德行,而給予一個寓含褒貶性質(zhì)的稱號,為“謚號”。劉邦于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去世,他的廟號為“太祖”,謚號為“高皇帝”,將劉邦的廟號、謚號連起來的話,他應(yīng)該被稱為“漢太祖高皇帝”。我們在史書中常見的“漢高祖”“漢高帝”“漢太祖”,指的都是劉邦。
后稷,傳說中是古華夏部落首領(lǐng)黃帝的玄孫,著名部落首領(lǐng)帝嚳(kù)的長子,為掌管農(nóng)業(yè)的官員,周朝始祖。
拊背扼喉
近義詞 擊中要害 拊背扼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