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進:落魄貴族的掙扎
水滸一百單八將,上梁山的原因有幾種不同的模式,其中最容易激發(fā)讀者共鳴的,則是在官府和豪強的擠壓、迫害之下,非如此不足以安身的模式,謂之“逼上梁山”,代表人物是林沖,而與此相近的則有“小旋風”柴進。柴進因叔叔被高唐州知府高廉的妻舅殷天錫強占花園,前往理論,結果“失陷高唐州”,最后隨著前來解救他的水滸英雄落草上山??墒遣襁M的上梁山與林沖表面相似,實質(zhì)卻大有區(qū)別。想那林沖,雖然武藝超群,居家過日子時卻是一安分守己之良民,反觀柴進,卻大異其趣。讀《水滸》的人談到柴進,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兩個問題:作為舊王孫的柴進,為什么不肯安分守己,又為什么那么喜歡對江湖中人“仗義疏財”?
先說說柴進的出身。《水滸》書中說他是“后周柴世宗嫡派子孫,因祖上有陳橋讓位之功,太祖武德皇帝敕賜他誓書鐵券在家,無人敢欺負他”。這里的“陳橋讓位”云云自是說書人的狡獪,當不得真。后周世宗柴榮應該要算中國古代帝王中的一個杰出人物,可惜死得早了點,留下孤兒寡婦和大好江山,怎不讓梟雄們生覬覦之心?一般人物看著皇帝寶座眼熱倒也罷了,最要命的是其中有一個手握“槍桿子”大權的人,此人就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時為后周的禁軍統(tǒng)帥。柴榮的兒子繼位后,本來是讓趙匡胤領兵去抵御契丹人的,可是到了陳橋驛這個地方,突然發(fā)生了兵變。兵變的真相史書上是看不到的,因為歷史向來是由勝利者——最后取得政權的人來書寫的。所以,現(xiàn)在正史中說陳橋兵變時太祖“醉臥”,對兵變毫不知情,對士兵擁戴他當皇帝的意愿“固拒之”等等,都是騙人的鬼話。即將登上寶座的皇帝和以開國功臣自期的將領和士兵們,在這里只是演了一個不太高明的雙簧罷了。不過到底因為趙匡胤得位不正,心里發(fā)虛,也可能是趙匡胤這人還不像其他皇帝那樣兇殘,更有可能是他更聰明,看透像柴氏這樣的政治“跛鴨”很難對他的統(tǒng)治帶來實質(zhì)性威脅,樂得顯示自己的仁厚慈祥,總之,宋朝皇帝對柴氏后裔還是相當優(yōu)禮的。不過,優(yōu)禮歸優(yōu)禮,卻還沒到“敕賜他誓書鐵券”的份兒上,史書記載,趙匡胤稱帝后的確給臣下賜過一些鐵券。所謂鐵券,是一種“其狀如瓦,鐵質(zhì)金字”的玩意兒,外面刻功臣履歷事功,里面刻的是免罪的條款,這種器物一分為二,受賜者一份,朝廷里藏一份,受賜者及其后人如果犯罪,拿這塊東西出來,和朝廷里那一塊驗合,便能減免罪行。但宋朝人得賜鐵券的,都是擁戴趙匡胤當皇帝的有功之人,其中并無柴氏后裔?!端疂G》作者安排給柴進一塊鐵券,這是小說家言,不能以史實硬去糾纏,更重要的是,這塊鐵券在小說中出現(xiàn),還具有非同尋常的作用,它不僅象征著柴進的貴族身份,更以它在與新貴沖突中一種出人意料的淪落,昭示出社會變革的悲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