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訪半分園

入浙隨緣錄 作者:子張


初訪半分園

約在兩年前,我第一次進北京,便去城西一片樓群的深處,拜訪前輩詩人呂劍先生。

雖是初晤,但我并未感到陌生或忐忑,詩人也恰如平日的想象:完全是一位樸厚、慈藹的溫厚長者。柔和的面部輪廓,滿含笑意的真誠的目光,只是黑發(fā)卻已顯得稀疏了……這使我想到歲月的艱辛。

詩人很高興,引我去他小小的工作室(也是客室),叫來熱情的宗玨先生向客人介紹,自己則忙著去沏茶:邁的是舒緩的老年人的步伐,腳上是一雙老人們穿的中式黑棉鞋……

初識呂劍,當是在上世紀80年代第一春吧。因為愛詩,我遂在三大冊的《新詩選》中精選十數(shù)首,其中便有呂劍寫于40年代的《創(chuàng)造》。但當時吸引我的乃是這首小詩的玲瓏、新鮮和蘊含的生存哲理,對作者則是一無所知。隨后即在《詩刊》讀到了他復出后的詩作《一覺》《回答》和《笑容》,深深的激情和酣暢的節(jié)奏引發(fā)我心靈的震顫。在一種渴望交談的沖動中,我發(fā)出了給詩人的第一封信。

現(xiàn)在坐在詩人的家里,柔和的陽光透過窗玻璃,照在潔凈光亮的寫字臺上,一東一西兩架書櫥默默地陪著主人。四壁皆白,唯寫字臺左側墻上懸一幅工整的小楷,是詩人自己的手筆。我想,詩人的書齋“半分園”雖小,卻是一塊綠洲,進入晚年之后,我們的詩人還能艱難而又快樂地耕耘、播種和收獲吧?

詩人并沒有講述他個人的遭際,卻滿面微笑地提起了剛剛開過的一次作協(xié)會議,認為這次會議的氣氛不錯,似乎預示著文學事業(yè)或?qū)㈤_始一個健康的發(fā)展。我不由想到眼前這位老人青壯時期的風采,同時也想到他與祖國一起受難的歲月,想到他二十年間如何遭逢網(wǎng)羅、如何被發(fā)配塞上,又如何在狂熱卻又嚴寒的日子里被摔斷了琴弦,默默地忍受著難言的孤獨。從共和國成立到1957年上半年間,呂劍是興奮而勤奮的,詩人前期任職于《人民文學》,1956年秋冬,又參與籌備《詩刊》。這期間他南下江漢,北上內(nèi)蒙古,出版、編訂了五本詩集。假若這種天朗氣清的日子能保持得更為長久一些,則我們的國家、我們的詩人又該會呈現(xiàn)出多少嶄新的風貌!

然而正如詩人二十年后自己所說:“陽謀”既來,百花其萎?!对娍芳炔荒芫局约旱念^發(fā)離開多事的地球,一個與民族共憂患的詩人又如何能超然物外?終于在愈喊愈高的“反右”聲中,呂劍與艾青便一起被免去“編委”之職,然后“發(fā)配”。艾青去北大荒,呂劍去塞上……當我提到這些痛苦的往事時,內(nèi)心是沉重的。這并非僅僅是替詩人抱不平,個人的榮辱得失是次要的,國家與民族的頓挫、傷痕卻刻骨銘心。如何讓我們多難的民族徹底掙脫舊的枷鎖?如何讓我們的人民滿懷青春地走向世界?又如何讓我們的詩真正成其為“詩”?正如詩人說的:“重要的是從歷史中引出應有的教訓!并且不要再那么輕易地忘記!任何時候都應當保持詩的好名聲?!蔽覀兌嗝葱枰娙说挠赂液驼嬲\啊!

相信二十年決沒有白過,

不能只看經(jīng)歷了多少頓挫。

額上增添了幾重沉思的皺紋,

因襲的古堡就是攻破了幾座。

只有在這時,我才感到呂劍依然年輕,依然富有青春的活力。歲月轉(zhuǎn)瞬即逝,生命之樹常青。從北京歸來,即在《人民日報》八版的一角讀到了他的《夸父》。詩乃“有感而作”。呂劍將神話中的夸父按照自己的理解與希望重新塑造,夸父并沒有棄杖而死,而是追上了太陽,血肉化為新的太陽的一部分,使之成為“我們偉大民族和人民的一種富有浪漫色彩的英雄主義精神”的象征。作者是富有社會感的,《夸父》當然也不是為詩而詩的產(chǎn)物,詩人后來反問:“倘不是活于今日,受到某種新的啟示,我能出現(xiàn)這種構思嗎?它也多少從一個方面折射出了某種時代色彩吧?”

其實先此幾年,呂劍就與艾青一起“歸來”了。艾青把包括《光的贊歌》在內(nèi)的幾十首生命換來的詩編集為《歸來的歌》;呂劍則在短短三年內(nèi)寫出了總數(shù)超過1949—1957年間的詩作,連同以前之作,編選出版了《呂劍詩集》,還寫了許多頗有鋒芒的雜文,與另外一些抒情散文一起匯成《一劍集》出版。呂劍并非武士,但這些雜文鋒芒之利,議論之精深卻可以振聾發(fā)聵。和他此時的詩一樣,詩人由50年代“幻美”的抒情一轉(zhuǎn)而為對現(xiàn)實和歷史沉痛而深入的反思。我感到呂劍二十年的歲月的確沒有“浪費”,他寫出了自己一生中最富有社會意義,對時代、對讀者最富有反思價值的作品!

而且,就在這次傾談之后,詩人飛越地球上最高的大山,來到了熱情卻又受著戰(zhàn)爭威脅的巴基斯坦,之后又去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爾。在異國的土地上,詩人當然難免祖國之思,但一個胸襟闊大的詩人是能夠愛祖國也愛人類的,呂劍又一次觸發(fā)靈感,抒寫了超越一己、更為廣闊深厚的情懷:

四海皆屬兄弟,

愛情無不相同,

縱然遠隔千山萬水,

人民總是命運相通。

在初稿于伊斯蘭堡、定稿于加德滿都的《鄰居》一詩中,當敘述了村中人親密、友好的往來之后,詩人寫道:

地球應當像是一個村子

不過住著百多戶人家,

家家都能雞犬相聞,

彼此都應肝膽相照。

是啊,地球應當像是一個村子。

《鄰居》表達了詩人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注,這首詩正好可以獻給“國際和平年”。

那么,這是不是標志著詩人的視野進一步開闊、從而進入一種更高的境界了呢?或者說,它本來就是詩人愛心的另一個層面、另一種表現(xiàn)?

濃香的熱茶溫暖著身子,窗外的太陽漸漸當頭,所喜并沒有別人來打斷我們的傾談。呂劍先生出語溫和、輕松,普通話里仍時時夾帶某些萊蕪口音。萊蕪是古時齊魯之間的緩沖地帶,呂劍的家鄉(xiāng)正在長勺之戰(zhàn)的故地。記憶猶如扎在地下的草根,此時又吐出縷縷青綠,詩人談起他兒時攀過齊長城之側的青石關去博山讀書的往事,語調(diào)里充滿溫馨。后來初中畢業(yè),詩人終于走出貧瘠的故土,告別終年勞累輾轉(zhuǎn)于泥色之夢的父母兄弟,來到濟南當話務員。但當盧溝橋的槍聲驚破了中國迷亂的夢境,翩翩少年便拔劍而起,踏上了流亡抗敵的人生大道。讀著新老詩人謳歌神圣戰(zhàn)爭的詩章,呂劍也開始了自己的吟唱。一首《大隊人馬回來了》使眾人頻頻注目這位青年詩人,正在流亡道上顛沛流離的李廣田在《新華日報》上讀了這首詩,特意在日記中記下,覺得“甚可讀”。

從那以后,他或者以詩當劍,或者刻寫故鄉(xiāng)人的勞苦與堅毅,或者預言民族解放的歡欣,最后用詩迎來了共和國的建立。

半個世紀彈指一揮,足跡清晰而又沉重。當詩人回顧這些往事的時候,心里在起伏的該是一種怎樣的波瀾呢?

我還記得那天午餐時的情景。大家都坐下了,呂劍卻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回轉(zhuǎn)身從客廳拿過客人帶來的“萊蕪煎餅”,一一分給在座的親朋,自己更是嚼得津津有味,像朝暉一樣溫煦的臉上現(xiàn)出隱隱的幸福感。我想:小米煎餅的香甜,大概也只有赤子之心能夠品味得出吧?

在戀戀不舍中離開“半分園”已是下午兩點多鐘。北京的冬天是寒冷的,但那天的陽光異常飽滿,西北風也并不寒冽刺骨。我輕松地走在北京的大道上,心里設想著再度的造訪也許并不遙遠。

那正是牛年春節(jié)期間,大年初二,呂劍先生已滿六十六歲了。

1987年9月于泰山

附記:

時間又過去了兩年,《初訪半分園》應當算是舊作了。

但是文中所述的初次拜訪呂劍先生的情景,今天仍歷歷在目,清晰得很。那是1985年春節(jié),我首次進京,心頭洋溢的始終是有點近乎神秘的激動。在走街串巷,領略著早在夢里就覺得溫馨的京華風情之余,我造訪了已經(jīng)六十六歲的呂劍先生。記得詩人聽到故鄉(xiāng)的消息時,似乎一時年輕了許多呢!

去年夏天,我在北京又一次拜望了呂老。而這次相見,卻是在積水潭醫(yī)院的病房里,我生怕過多的談話使詩人疲勞,稍待片刻即匆匆告退。第二天與牛漢先生談到呂劍,他頗多感慨,對呂劍的病況很為關切,說要抽時間去看看呂劍,并建議他寫一點回憶錄……

現(xiàn)在,詩人聽說《探海石》創(chuàng)刊,深為故鄉(xiāng)文學的發(fā)展高興?!冻快F》是剛剛寄來的極富鄉(xiāng)土情趣的抒情詩,詩人自己說:“這是一幅淡淡的素描,我是想謳歌春天的到來,以及對于生活的愛……”而今年呂劍將步入古稀高齡,讓詩人的作品與故鄉(xiāng)父老相見,應當是件令人愉快的事。同時,我把這篇舊作拿出來遙祝老人家長壽,而七十歲的詩人呂劍先生,相信在新的春天里,一定會寫出更多更美的詩章吧?!按笥甏箪F之后,必有一個好晴”,為此,我為詩人祈禱。

1989年4月5日補記于濟南山東師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