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投軍方知名教樂

“民胞物與”中國心:關學宗師張載 作者:宣朝慶 著


投軍方知名教樂

性急的張載可能沒有等到范仲淹的回信就到了延州。他的那封信給范仲淹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或許是張載的姐夫宋壽昌的關系,總之范仲淹在延州的軍府召見了張載,并對他保衛(wèi)家鄉(xiāng)、收復失地的愛國熱情倍加贊賞。在談話中,范仲淹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張載的身世、生平、學養(yǎng)和志向。顯然,他對張載投身軍旅,不太贊成,他說:“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意思是說,你應多去研究儒家的學說以治國安邦,不需靠投身軍旅博取功名。他希望張載能在文化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以成大器。為了讓張載充分重視自己的教導,范仲淹把親手抄寫的《中庸》贈予張載,引導他向心性方面下功夫。儒家倫理道德是著眼于人人都可以實踐的行為規(guī)范的,中庸之道強調(diào)行為上的恰到好處,要求人在種種壓力和誘惑面前,能夠自覺體認人類的道德性,進而采取適當?shù)男袨椤7吨傺拖M麖堓d重視性命道德問題,認識到德性沛然自覺的偉大力量;也或許是希望張載能體悟中庸,自覺約束性格中過于剛強的一面。張載性格剛毅,又“于私怯”,對于范師對自己的指導自是極為賓服,自此對《中庸》非常重視,此后讀《中庸》二十年,多有心得,對《中庸》中誠、性、中等范疇進行發(fā)揮,構建起自己的心性思想體系。《宋史·張載傳》曾概括張載的思想是“以《中庸》為體”,指出張載的思想深受《中庸》的影響,以發(fā)現(xiàn)人的自主能動性和道德主體性的自覺為取向。

張載應該在范仲淹的身邊待了挺長一段時間。據(jù)記載,慶歷二年(1042),范仲淹主持修筑的大順城(今甘肅華池東北)竣工,并且在抗擊侵略取得軍事斗爭勝利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此范仲淹特請張載撰寫了《慶州大順城記》以資紀念。由此也可看出范仲淹對張載的器重。

范仲淹就是這樣一位隨時隨地發(fā)現(xiàn)人才、愛護人才、培養(yǎng)人才的士大夫領袖。他為官三十七年,無論是供職京師還是出任地方官府,一直以興學育才為己任,培養(yǎng)了一大批享有盛名的儒學家,推動了儒學的復興?!端问贰酚涊d,范仲淹在任職地方時,于公務之余,把大部分時間放在教育上,經(jīng)常延見書生,講習詩書禮樂。北宋前期有名的泰山先生孫復(992—1057)、安定先生胡瑗(993—1059)都曾得到他的直接指導,其所在地成為宋初儒學復興運動的南北重鎮(zhèn)?!端卧獙W案》評價說:“宋仁之世,安定先生起于南,泰山先生起于北,天下之士,從者如云,而正學由此造端矣?!闭梢姺吨傺团d學育才的重要貢獻。即使在西北為將帥經(jīng)略繁忙的軍務時,范仲淹都不忘提倡學術,勉勵后學。他和張載的故事正是這一時期培養(yǎng)人才的典范。

可是,讓張載放棄從軍的念頭,埋頭從事學術研究,范仲淹這不是在打擊一個青年報效國家、抵御外侮的熱情嗎?為什么血氣方剛的張載能虛心接受范仲淹的建議呢?這里面既有政治因素的影響,也有范仲淹對于社會、文化發(fā)展的深刻思考。此時,西夏方面雖然軍事占優(yōu)勢,但宋廷加強邊防,并對西夏實行經(jīng)濟封鎖,因此西夏在經(jīng)過數(shù)年戰(zhàn)爭的破壞損耗,又貿(mào)易停絕的情況下,無從補充,其國內(nèi)已到物價通脹、公私交困的地步,雙方都已在考慮議和問題。不久,宋答應冊封元昊為夏國主,歲賜絹二十五萬匹,茶三萬斤,置榷場貿(mào)易,運用財貨貿(mào)易維持了宋夏宗藩關系。范仲淹規(guī)勸張載投身學術研究的事情,應該是有這樣的大背景在。

回首當日場景,“名教可樂”這四個大字,實在是需要好好推究一番,方可見范仲淹的眼光和胸懷。名教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即名分,教即教化,名教即通過定名分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規(guī)范和制度的運行。這種思想最初源于孔子,他在春秋亂世,提倡以等級名分教化社會,主張為政首先要“正名”,核心是確立父子、夫婦、兄弟、長幼、君臣的角色與關系,使人們明確自己的角色規(guī)范與義務。這在今天用社會科學的語言來表述,就是在主要社會關系上樹立符合本土文化的價值觀,并產(chǎn)生相應的社會規(guī)范,再把社會規(guī)范內(nèi)化到人們的心中,是一個社會化的工作,或者叫思想政治宣傳教育工作。漢代天下一統(tǒng),社會穩(wěn)定,形成了提倡社會規(guī)范教育的潮流。大儒董仲舒繼承了名教的思想,倡導審察名號,教化萬民。丞相公孫弘在上漢武帝的奏章中也說“天下之通道五”,有“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司馬遷在談到撰著《史記》目的時說,君臣父子之禮、夫婦長幼之別都是思想家們不可更改的重要價值觀。漢武帝接受了這一思潮,就以名教治天下,一方面設立太學,發(fā)展儒學教育,一方面把符合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guī)范等立為名分,定為名目,號為名節(jié),制為功名,用它對百姓進行教化。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名為教”。陳寅恪在《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系》中指出,“以名為教,即以官長君臣之義為教,亦即入世求仕所宜奉行者也”。從歷史發(fā)展進程來看,名教不單是指儒家的一套以名為教的倫理思想和價值規(guī)范,還是一種政治倫理的制度,一種由長期的歷史發(fā)展所形成的以儒學為主流的文化實體,也就是人人必須生活于其中的現(xiàn)實的社會。盡管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認定名教這套東西是封建的、落后的、腐朽的,但宋代的人們顯然并不這樣看。士大夫們認為,名教是正面的,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和良性運行,符合當時社會的實際需要。試想漢代以名教治天下,竟然有近四百年國運,超過唐朝一百年,這種輝煌的成就怎能不讓后世人敬仰不已呢?所謂名教可樂,在范仲淹看來,它是有歷史事實支撐的,是能夠繼續(xù)發(fā)揮治國安邦、理民強國的重大作用的。作為儒者書生,應該把圣賢創(chuàng)造的名教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完善社會政治制度,使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幸福。這是比投身軍旅更有價值的事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