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村莊里的年俗

我的村莊我的國 作者:金萍 著


村莊里的年俗

1.吃過臘八飯

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這是我母親最愛說的話。

那時的鄉(xiāng)下,雖然不很富裕,但是歡樂還是不少的,特別是過年,再窮,在孩子們的眼里,也還是年味十足的!

臘八飯大多是粥一類的,稀柔的粥里放有豆類、菜葉、小米、細粉絲,還有碎肉丁,我們小孩子不懂事,常常拼命揀肉丁。我母親仿佛早知道我們的企圖,越發(fā)地把肉切成粉末狀,讓誰也揀不到,結(jié)果大家只得好好吃飯,誰也別想占巧!那年月,鄉(xiāng)下孩子的媽媽,都是這樣的不偏不向,要不,養(yǎng)活一大群孩子,真不容易!

鄉(xiāng)下的辦年,雖然動靜大,轟隆得厲害,其實,卻是沒有大錢花的。

母親一趟趟趕集,買來花布、針線,巧剪裁,精縫制,過年了,一群孩子總是要穿新衣裳的,那可是每家新年的門面?。?/p>

豬肉是必買的,一年里吃豬肉的機會是有限的,春節(jié)買一塊,不會立刻吃完,還會放到元宵節(jié)后,直到那肉皮油光閃亮地掛在門前老桃樹丫上,走來走去的鄰居都看到了,呵,那就是這家人的光景??!

君祭三,民祭四,祭灶之后,年越來越近了。粉條、年糕、大白菜、蘿卜、魚,等等,都是要陸續(xù)買好的,一般到臘月二十七八就開始蒸饃、蒸花卷、炸圓子、炸焦葉、炸麻花,等等。那時滿村子都是香味,孩子們到處放著零星的散炮,那幾日,母親的圍裙是整日整日不下身的。

還要到集上買門神,買扎燈籠的紅紙、蠟燭。爆竹是絕對不能少的,沒那不能算過年,打一斤香油吧,每個菜盤上都澆點,母親常說,澆澆碗頭就行了。

扎好燈籠,貼門神,貼了門神寫春聯(lián),春聯(lián)一寫完,那就眼巴巴地等著吧。

讓我們這些孩子們望眼欲穿的大年,就在眼前了!

2.寫春聯(lián)

在我的鄉(xiāng)村,過大年是最喜慶的,是孩子們一年的期盼,是大人們勞累一年的成果,家家都必須認真對待、隆重準備。特別是貼春聯(lián),就是再窮,哪怕揭不開鍋,也要買紅紙、買年畫、貼春聯(lián)。

每年春節(jié),我的父母都是村子里最忙的人。母親剪燈花,父親寫春聯(lián)。我們大都不叫“春聯(lián)”,叫“門對子”。整個鈔家湖連同前后孫、榮、白、趙好幾百戶人家,早在十天前就有人把紅紙送到我父親工作的學校里,按順序排隊。我父親一直不停地寫著,一直寫到年三十上午。那時,父親累得直不起腰來,我躍躍欲試想頂替父親一把,父親從來不肯。他一筆一畫寫得極其認真,我在前面扯住對聯(lián),他寫一下,我朝前挪動一下。雖是大冷天,但父女倆都筋骨酸痛。寫好一張,我和妹妹們就忙著拿到床上、桌上、地上,用東西壓好四邊、晾干。我父親寫門對子有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虔誠,他洗手凈面,畢恭畢敬,筆鋒剛勁有力,點撇之間從不潦草。有時某一點不如意,父親就立刻伸舌頭把那團墨舔掉。這個奇怪的動作在我的記憶中十分不可理喻。寫得不如意撕了就算了,但父親說鄉(xiāng)里人買一張紅紙不容易,撕了太浪費,舔了墨跡不影響用!

等到大年三十中午十二點以前,家里晾干的門對子已經(jīng)被村里的鄉(xiāng)親拿完了,父親才真正開始寫我們自家的?!叭饲诖涸?,六畜興旺”,“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向陽門第春來早,勤儉人家慶有余”。我父親寫門對子從不看小本子,或什么“黃歷”之類的東西,我就親眼看他寫了一天不重樣。也許寫門對子是他作為鄉(xiāng)間文化人最開心的事吧,他的心底汩汩地流淌著那么多的吉祥話語。

大年初一的早晨,接連不斷的鞭炮聲中,村子里一片燦紅。家家戶戶的院門、房門、雞圈、豬圈、牛槽、灶房、鍋門前,大車、架子車、磨房、牛屋甚至拴牛馬的樁上,到處都貼滿紅燦耀眼的門對子。什么“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牛羊滿圈六畜旺,五谷豐登糧滿倉”,真可謂抬頭見喜,金玉滿堂,火紅一片,品種繁多。走在村子里,望著滿眼的鮮紅,親身感受著祥和的氣氛,真叫人從心里感嘆:春天真的來了,大自然的春天正是這耀眼的春聯(lián)引回來的??!

3.剪燈花

鄉(xiāng)村年三十晚上打燈籠是沿襲很久的習俗了。

打燈籠是過大年時孩子們最大的期盼!

扎燈籠一般在臘月二十八九就開始了,也有的人家直接從集上買回來,但是燈籠花一定是要貼上去的,誰的燈籠沒有貼花,就叫光腚燈籠或者白燈籠。誰家的燈籠沒花,孩子就又哭又鬧不肯打出去。于是我母親繁忙的時節(jié)就要到了!

我母親的剪紙在我們那十里八鄉(xiāng)是赫赫有名的!

在老家,鄉(xiāng)親們對紅白喜事還是比較講究的,誰家老人去世,送老的鞋子上要繡上各種絲線繡的花,我母親就會剪出“雞吃白菜”,“狗攆雞”,“老媽媽挎籃送閨女”等圖案,紅花繡在鞋尖上,兒孫代代都沾光。

誰家兒娶女嫁,也要剪花,大紅的喜字,精美的窗花,盆上、簸上都有花!

燈籠上的花更是豐富多彩!

頭幾天,我們家里就會收到許多的紅紙,那都是四鄉(xiāng)八村送來剪花的,母親讓我們給那些紙寫上名字以及交花的日期,我母親辦事極其認真,從不食言。

母親剪燈花大多在晚上,白天家務活多。一把剪刀在母親靈巧無比的手中翻飛舞動,零碎的紅紙屑在母親的指縫間飄散落下,直到地上堆積了厚厚一層。

母親剪的燈花很少重樣,有花鳥蟲魚、有樹木林草、有生產(chǎn)農(nóng)具、有紅男綠女,只要我們目所能及的,我的母親都能剪出來,見不到的可以想象到的,她也能剪出來。比如戲曲中唱的、傳說中講的,還有二十四孝傳的,她都手到擒來!

我母親常在燈下邊剪邊唱,那些燈花差不多都是在她的歌唱聲中流淌出來的,她的歌唱似的敘說極大地影響著我的日后思維方式和我對苦難生活的汲取方式!

要想欣賞我母親的剪紙手藝,那須等到年三十晚上全村吃過晚飯后,孩子們呼朋喚友滾蛋兒似的蜂擁著跑出家門。

烏黑的夜晚就像一塊巨大的幕布,無數(shù)的燈籠匯聚集成一條閃亮的珍珠球鏈,在巨大的幕布上緩緩飄動。郭舉埋兒、王小臥冰、小老鼠上燈臺、鯉魚跳龍門、王三姐坐寒窯、薛平貴征西、牡丹與花貓……千姿百態(tài),目不暇接,那都是我母親的精心制作?。?/p>

剪燈花是我幼小的心靈里最深的記憶,我就是在一個鄉(xiāng)村婦女豐富闊大無邊的內(nèi)心滋養(yǎng)中長大的!

4.守夜

大年三十晚上守夜是鄉(xiāng)村久遠的風俗了?,F(xiàn)在的人可以看看電視什么的,但那時我的鄉(xiāng)村還沒有這些好玩的東西。等我們這些孩子們打燈籠鬧騰累了,打著呵欠回家的時候,更雞都開始叫了,燈籠里的蠟燭流完了最后一滴紅淚,孩子們拖著巨大的麻窩兒,三三兩兩地走回自家的院落。堂屋的神臺上擺滿了敬供的食品,有雪白的饅頭,炸好的圓子、麻花,還有不多的肉,有時甚至還有水果、花生之類的稀罕物。孩子們貪婪地望一眼,就一聲不吭地爬上床睡去了。

真正守夜的人常常是家里的大人,父親抽著煙卷兒極少說話,母親腳步零碎地收拾東西,柳編的芭斗里盛滿了黑白饅頭,要一斗一斗地擺齊、加蓋,因為那時鄉(xiāng)下的老鼠很多很多,一不小心就會被老鼠偷啃了。包好的水餃要分開擺,免得粘在一起了,初一不好分開。還有那些零食要一一點清,年初一親鄰來拜年,該拿哪樣出來都得準備好。

所有要做的都做好了,床上傳來孩子們香甜的酣聲,家中神臺上的蠟燭換了幾根,終于最后一根也滅了,父親說:天不早了,睡吧!母親說:你睡吧,有我守著呢!終于,父親也去睡了。屋子里黑暗下來,母親是不舍得點蠟燭的。

四周里一片神奇的寧靜。只有母親剝玉米粒的聲音窸窸窣窣……

小時候我常常鬧不明白,守夜到底守什么呢?

多少年以后,當我的母親永遠地離開了我,當我夜夜遙想娘親的時候,我多少明白了守夜的含意。

一個鄉(xiāng)村的主婦,就是一家的主心骨,主婦的守夜,守的是一家老少的平安,守的是家庭的溫馨,守的是日子的充盈豐實,守的是一份鄉(xiāng)村的寧靜,這份寧靜,是今天用金錢也買不到的。

5.過年的水餃

過大年,吃水餃,是鄉(xiāng)村久遠的習俗。一般吃水餃在大年初一,但是包水餃卻在年三十晚上守夜的時候。大人說著話包著水餃,孩子們則在旁邊跑來跑去,有時會趁大人不注意,伸手抓一把素餡吃。那時鄉(xiāng)村的水餃大多分素餡和葷餡兩種,素餡多,葷餡少,村莊里買得起肉的只有幾家,差不多是年三十中午燴大蘿卜燒一大盆,一般不舍得剁碎包餃子,那得多少肉???況且又不解饞!大蘿卜、大肥肉,夾一塊是一塊,放在嘴里直嚼得油光閃亮,那才叫過癮,那才叫光景!

大人們和好面,雪白的好面只有在年關才能見到,那晶瑩的白真像雪花一樣??!那雪花一樣的白面在孩子們的眼里,只有生病的時候才能見到。擦案板,洗凈搟面杖,把面團揉成一個長條,切成一個一個的劑子,用小搟杖把那些劑子搟成薄薄的皮,這就是餃子皮了!現(xiàn)在想來,母親搟餃皮真叫藝術(shù)!一團面,在她的手心里飛快地旋轉(zhuǎn),小搟杖就像個陀螺上下翻飛,一張張餃皮就像在流水線上操作而出,四五個人都包不過來!

切餃餡、拌餃餡都有講究,餃餡切得要碎,又不能太面,太面了沒味道,太大了不好包,恰到好處為好。拌餃餡要拌勻,不咸又不淡,料子要放油鹽、姜蔥、八角、茴香料,常常打個雞蛋攪一攪,餃子熟了餡成團。做這些活兒的時候,母親總讓女兒們在身邊幫忙,女兒總要出嫁,成為人家的媳婦,女紅不會哪行?在鄉(xiāng)村,這些都是女人的活計呢!

包水餃也有講究,一般人家就包些老老實實的樣子,更多的人家則花樣繁多。有的是花邊的,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包成棉花朵形的,有的包成貓耳朵形的,包好了就把那些形態(tài)各異的小家伙們擺放在扁筐里,靜靜地等到第二天早晨,也就是年初一下了吃。

包餃子的時候還有一個悄悄進行的儀式,在餃子里放上一枚分幣,第二天,誰吃到這枚分幣,就預示著誰將來長大后當家理財。

大年初一,開鍋吃餃子了!全家的欣喜溢于言表,母親手拿勺,輕聲唱:咯咯咯……鍋里有群大白鵝,大鵝前邊游,小鵝后邊歌,問你干啥去?俺們要過河!過河干啥去?那邊青草多!

大家開吃了,有驚喜突發(fā),分幣被我家老五咬到了!

一連幾年都是這樣,大人并無多少驚喜,因為排行較小的孩子并不是父母心中的最愛,他們有自己的寄托。直到今天我才敢說,我真的為那枚分幣悄悄流過無數(shù)次眼淚,我是老大,我想承擔責任,我希望當家理財。但是,有些事或許就是命中注定吧,日后我的苦難人生或許那時就初顯端倪。更叫人不可思議的是,我家老五長大后就真的從事了當家理財?shù)墓ぷ?,并且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說什么呢?人強不如命強!

6.過年的零食

鄉(xiāng)村的孩子期盼過大年,不光是熱鬧、好玩、有新衣服穿,更開心的是有很多的零食吃。

鄉(xiāng)間過年的零食品種有很多。其中大部分是油炸的,比如小金果、泡毛酥、綠豆圓子、馓子、三刀子、蠶豆花,等等。特別是蠶豆花,吃起來香脆,做起來真不容易。頭天就要用溫水把蠶豆泡軟,然后用刀子把蠶豆一粒粒地劃個十字口,一粒蠶豆要劃兩刀??梢韵胍?,那么多的蠶豆要劃多少刀啊!有的人家還用鹽水泡,可以做成甜的也可做成咸的。到最后,哪里是吃蠶豆啊,完全是吃工夫!

油炸的東西大都無法裝在孩子們的口袋里,孩子們過年都是要打堆兒在外面撒歡兒玩的。所以家里就把藏在屋梁上、葫蘆頭里的花生取下來。那時鄉(xiāng)村很少種花生,偶爾有一點,也是家長們東藏西藏好不容易才留到了冬天的。孩子們的眼都瞅紅了,才終于把它們瞅了下來?;ㄉ吘故呛苌俚模蠖棺右材贸鰜沓戳私o孩子們裝著??诖镉袞|西,就是家里光景好。各家這時候都變得大方起來,小場娘炸的綠豆圓子全村聞名,毛孩娘的焦葉子又薄又脆,小萍媳婦劃蠶豆花刀子像是在飛。小金果是瞎眼老太的強項,每年大年初一,都要端一扁筐在門前等人來嘗。小娥娘最擅長熬紅芋糖,軟軟的糖稀一拽多長,那沁心的甜味一下就粘到喉嚨眼里。金心的娘每年都會把她娘家一個炸米花的喊過來,那幾天村莊格外熱鬧,從早到晚都有孩子端著盆、提著罐、挎著籃,有小米、有大米、有高粱、有玉米。那個戴著烏黑絨線帽的老人,臉上粘滿了黑灰,不停地搖著手中炸米花的手柄,轉(zhuǎn)動著葫蘆狀的容器,轉(zhuǎn)呀轉(zhuǎn)呀,“砰”的一聲震天響,“嘩”的一下倒出來,哈!全是白生生、胖嘟嘟的米花兒。

那幾日,鄉(xiāng)村的空氣中整日整日地彌漫著奇異的香味兒。

鄉(xiāng)村真的變成“香”村了。

7.拜年啦

大年初一拜年,是鄉(xiāng)村孩子們又一件重要的事。

從早晨起來,就開始穿新衣服,換新鞋子,有條件的人家,還會在孩子的臉上抹上胭脂,紅紅的臉蛋,還要扎上鮮紅的蝴蝶結(jié)。男孩子大多是新理了頭發(fā)的,一般也就剪個鍋蓋頭,細心的母親會用寫春聯(lián)剩余的紙頭沾著唾沫在孩子的臉蛋上按一下,留下一團好看的紅來!

那時候,若是晴天,太陽溫暖而又明亮得照在節(jié)日的大地上,村子里充滿了節(jié)日的喜慶氣息,到處都有人們在走動?;ハ嗟膯柡蚵曇宦曔B著一聲,大人們今天的脾氣特別的好,離老遠就搶著講話、搭訕,仿佛分離了好久剛又重逢!

若是陰天或者下雪,或者雪后放晴,都沒關系,拜年的心情是不受天氣影響的!那時的冬天總是很冷,孩子們出門大都穿得像個棉墩兒,一群孩子走在冬天的雪地上,就好像滾動著一群棉球兒!那聲音清脆而單調(diào)地響著,一個一個的腳窩參差排列,白雪、紅蝴蝶結(jié)、紅臉蛋,還有婦女們紅紅綠綠的新衣裳,還有父輩們的大聲說話和吆喝,即使是陰天,鄉(xiāng)村也是不寂寞的!

鄉(xiāng)村拜年少不了磕頭,晚輩磕頭天經(jīng)地義!長輩們早就坐好了等在那兒,口袋里準備了壓歲錢,面帶微笑,很和善的樣子。大人們說著不疼不癢的閑話,孩子們早等得急不可耐了,沒等發(fā)話,就跪在地上磕頭如搗蒜了!

壓歲錢不是很多,三毛兩毛,塊兒八角都有,主要看經(jīng)濟條件和親遠關系。不論給多少,對于孩子們來說,都是一次難得的豐收,那種快樂,無法言表!

村莊的路上總是不斷人,大家嘻嘻哈哈,彎腰作揖尋開心,到一家就會吃一家,油炸的小金果、焦葉子、麻花子,熬的紅芋糖,咬一口,糖稀拽多長,甜味沁到心眼里。姐妹們說著親熱話,婦女們說著東家長西家短,那份鄉(xiāng)村的和諧,真叫人感到暖融融熱乎乎的。

8.打燈籠

打燈籠幾乎就是過年期間每天晚上最快樂的事,只要有一只燈籠在村頭亮起,就像連鎖反應似的,接二連三的燈籠就會不斷地飄出各家的院門。

燈籠是各種各樣的,有方燈,有長燈,有走馬燈,有蓮花燈,有桔桿燈,有鐵絲燈,有白紙燈,有紅紙燈,有蠟燭燈,有棉捻子燈,還有金魚燈……品種之多,不勝枚舉!

大孩子帶著小孩子,姐姐帶著妹妹,哥哥帶著弟弟,高個子帶著矮個子,一村的孩子們浩浩蕩蕩地在村子里游行一般地走著、唱著:打燈籠,照舅舅,舅舅藏到門后頭!舅舅你別藏,外甥給你做件花衣裳!打燈籠,照葫蘆,葫蘆結(jié)了一嘟嚕!打燈籠,照鍋上,鍋上饅頭噴噴香!打燈籠,照花床,蒼蠅蚊子死光光!打燈籠,照糧倉,麥子黍秫往下淌!

要照的地方很多哩!在這大年的夜晚,喜慶的燈籠照在哪里,哪里好??!

總之,孩子們的喉嚨到最后都累啞了!

那些燈歌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每一支歌都寄托了鄉(xiāng)村美好的希冀和祈求,孩子們唱著唱著就走完了少年的路,開始了年復一年,代復一代的鄉(xiāng)村人生。

那火紅而燦爛的燈花多像孩提時代一個五彩的夢,等到燈歌不再唱,那夢也就早醒了,只留下一絲溫馨的念想。寫到這里,遙想那些牙牙學語的燈歌,禁不住淚水蒙住了眼睛!

9.大年初一的事

鄉(xiāng)村的大年初一,常常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

這一天,最清閑,不是清閑,是有天大的事,都得放下來!

在孩子的眼光中,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狗叼饃!

初一的早晨,總是開始得很早很早,睡夢中就有無數(shù)村子接二連三地響著震耳欲聾的鞭炮,那時還沒有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之說,鄉(xiāng)下人還不知道電視機是什么東西,但是打燈籠是孩子們的最愛,一直要鬧到半夜三更,初一早晨總是被大人嚷醒。

等孩子們一起床,就看見母親在一個篾筐里放著兩樣的饃,走到門檻上大聲喚狗,黑狗歡天喜地地跑過來,母親拿一黑一白兩個饅頭扔過去,下面的細節(jié)是一家人最關注的!那只黑狗若是叼了黑饃,就預示著今年收成不好,歉收總是日子難過,一家人就有些悶悶不樂!

相反,黑狗要是叼了白饃,一家人就會開開心心,一天里充滿了精神!由此足見我們鄉(xiāng)村對豐年充滿了希冀,渴望著好日子。

10.祭祖

祭祀祖宗、祈禱平安是鄉(xiāng)村沿襲已久的習俗了。張王李趙無數(shù)個村子,大多各以本家的宗族為團體,在同一個時間舉行儀式。這個日子常常定在大年初一或年初二的早晨。

這天早晨,剛吃過迎春的水餃,新貼的對聯(lián)和門神還在噼啪作響的晨光中閃耀著喜慶洋洋的色彩,主婦們尚來不及收拾案桌上七零八落的飯碗菜盤,就慌忙地走進里屋,從柜頭箱頂取出年前就上集趕店早已買好的冥紙。拿了冥紙,又從做針線的鞋匾子里找出烏黑光亮鋒利的剪刀,將那一摞摞發(fā)著暗黃色的粗糙冥紙一一剪成四四方方的形狀,再把這些四方形狀的冥紙疊在一起,放在掌心里,用手后掌加力慢旋,只幾下就旋出非常美觀受看的折扇形花紋。再把這些扇形花紋狀的冥紙依差不多的等份分開一一折疊。我奶奶說過,這些折扇形的紙燒了以后就等于到了陰間地府,這樣陰朝里的親人收到陽間親戚送去的冥鈔,手頭寬裕,日子就會好過。我奶奶還說,人間陰朝一個樣兒,沒有錢日子都難過。錢是人的脊梁,有它沒它不一樣。有它腰桿就硬,沒它嘴巴就短,寧肯陽間受點苦,也不愿地府里的先人直不起腰。因此每年春節(jié),總是老人們對購買冥紙的事兒叮囑得最緊。買回來之后放在高高的地方唯恐孩子亂拿亂扔了。

冥鈔折疊是一門技術(shù),生手總是弄不成那種花樣,因此只得手藝嫻熟的長輩們親自來操作。完了之后,就放進早已準備好的篾筐里。篾筐里放著由孩子們早已從各家的麥草垛里扯來的干燥麥草,這些泛著銀白光亮的麥草,是活著的親人送給陰朝地府里的先人的銀條。人間麥草不值錢,可是到地府變成銀條就價值不一樣了。所以各家的孩子便格外大方,扯了一抱又一抱,恨不能將篾筐塞得滿而又滿。一切準備就緒,男人便領著兒子或帶著孫子出發(fā)了。

祭祖的活動,人們總是表現(xiàn)出嚴重的重男輕女的封建意識,一般是不允許女人入祖墳地盤的,除非那些頗有些身份的人家,偶爾一次新鮮帶去一個尚未涉世的女娃兒。我父親一直在鄉(xiāng)村小學校任校長,我家當時又是清一色的女娃兒,因此,我便有幸每年跟在父親的身后,去參加年復一年的盛大祭祖活動。

去祖墳的路上,仿佛是一次家庭人丁興旺的公開比試和游行示威。祖父輩在前,父輩居中,孩子們?nèi)缛缸影銡g呼跳躍于人前人后。祖父們還穿著顏色很深的古老長棉袍,棉袍里壅塞著過多的棉絮,走起路來顯得笨拙沉重。很沉的棉袍上面是一張極威嚴的紫銅色的臉,幼小的孩童們抬頭仰看,總是很難看清老人的鼻眼,因為鼻眼全都跌進那些橫七豎八的褶皺里了。一條長長的老藍布腰帶松松地系在祖父們的腰里。腰帶上常常別著一根竹管長煙袋。祭祖的路上祖父們不抽煙,只有祭完了才抽出煙袋裝煙點火深深地吸兩口。最好看的是長煙袋桿上吊著的煙荷包,隨著祖父們的走動悠來晃去的挺有韻味。那荷包大多年代久遠,有的甚至是祖父祖母們早年的定情之物。有的或許是兒媳進門的第一件孝敬杰作。荷包差不多都選取黑紅兩色。紅的一面像火焰一樣熱烈,黑的一面如鑄鐵一樣深沉。兩面都有繁密的繡花。有的是鴛鴦戲水,有的是松鶴延年,密密的針腳,精巧的構(gòu)思。只是那松、那鶴、那鴛鴦,早已都被祖父們年深日久的煙熏火燎,污染得面目全非了。只剩下厚實的布袋,呈現(xiàn)著年代久遠的深愛,伴隨著主人凝重的生命時光。

稍微年輕的父輩們,早已不再穿風情古老的棉袍,一身爽手利腳的短打扮。有的還穿著時興的絨衣和粗線織成的毛衣,提著篾籃,有說有笑。他們大聲地喊孩子,議論年景,品評集市見聞、村民軼事,還有的放開嗓子唱段泗州柳琴、河南梆子戲。有一股股哈出的白汽,從父輩們的嘴巴中呼出后又在空氣中回旋。大年初一總是很冷,地上厚厚的白雪不見融化,土地在雪被子下凍得硬邦邦如鋼板一樣堅挺。祭祖的人群走在厚厚的雪被子上發(fā)出一陣陣咕咕嚓嚓的雜亂聲響。曠遠寂寥的田野,失去莊稼生長時期的勃勃生機,裸露的四周都是積雪的銀白反光。偶有田埂上的古墳從雪中探出一個小小的黑點或者一頂黑黑的帽子。蒼白的日頭,就在依稀的云層里移來移去。云也是白乎乎水汽挺濃的云。天上沒有飛鳥的半點影子,遠處卻有一排排細腳伶仃的大雁在浩瀚的雪野里衛(wèi)兵似的靜默而立。母親曾說,小燕來了笑咪咪,大雁來了哭啼啼??墒牵覅s從來沒有見過大雁哭。只是在鄉(xiāng)村的冬日,多次仰慕地親見了這些勇敢的飛禽于冬日的天空下,昂首挺立于嚴寒之中的矯健風姿。大雁不怕人,面對祭祖隊伍的大聲喧嘩,它們仿佛視而不見絲毫無動于衷。大雁是冬日里的圣武。冰天雪地里的嚴酷中,只有它們才敢與人為鄰。祖父們從來不允許子孫侵犯這些圣武的光臨。除非萬不得已的鞭炮震耳欲聾地響起,那些圣武們才瀟灑自如地拍拍翅膀,展翅遠飛。

燃放鞭炮是祭祖的第一個程序。這掛鞭炮常常是一個宗族力量的顯示。大多在春節(jié)前由族里的主事人集資買好。當然要挑最大的盤炮,最低兩千頭,或者兩千頭以上。由身強力壯的人扛在肩上,活生生就如扛了一盤磨豆?jié){的小石磨。

祖宗的墳地有一片頗具規(guī)模的松林,鞭炮就開盤了,然后延續(xù)不斷地分別掛在墳地間的松樹樹杈上。祖父們從煙荷包里掏出火鐮、紙媒,“當當”兩聲清脆而準確地敲打,炫目的亮光一閃,粗糙的紙媒上冒出了一縷藍瑩瑩的青煙。祖父們將紙媒點燃炮捻,只聽“刺拉”一聲,噼噼啪啪的連響便在冬日廣闊的天宇間一串串接連不斷地迸發(fā)了。大人們驚叫著捂起耳朵,一個個閃著身子打著趔趄朝后跑,只有那些被新鮮和稀奇弄得膽大無比的孩子,不顧一切地在紛飛的炮火中穿梭往來,擠做一團地搶那落地未炸的啞炮。

最后一響終于在大人們久久的等待中結(jié)束了。雪地上落滿了紅紅綠綠的紙屑兒,一如急雨普降,飄零了滿園芳菲般的繽紛。依然有余煙在落紅般的碎紙間盤旋燎繞,空氣中充斥著刺鼻的火藥味。父輩們紛紛從篾籃中取出冥鈔和麥草,跪在祖墳前一一點燃。隨著一縷縷一團團濃煙滾滾升空,裊裊入云,地府里的先人們肯定是欣喜若狂地在接收著后代們的錢鈔和銀條了。那時的我便想,祖宗們該怎樣去分這些錢財呢?他們也會像陽世上的人為分不均勻而爭斗得鼻青臉腫嗎?

冥鈔點燃之后,便是跪拜叩首,群體祈禱。這時候,所有的長袍短襖,大人孩童,不分長晚輩,不分老少,全都整齊列隊,正了衣襟,莊重而嚴肅地面向祖墳齊齊跪下。最長的祖父口中念念有詞,大聲喊著: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偷懶的人彎腰屈膝點頭示意而已。老實本分的人則不然,大多將身子放直了,五體投地盡施孝道。叩拜完畢,最長的祖父便要說幾句,主要的內(nèi)容和宗旨不外乎是說,咱們近門血親,凡事齊心合力,五服之內(nèi)仍舊是一只手丫巴掰不開的,大事小事要包涵著點。祖父們的話說得既威嚴又動情。在冬日蒼涼的天空下,后輩們認真地傾聽著長輩們的訓斥和教誨,雖然說不出血濃于水的語言,但覺得出有一股斬不斷的親情在脈管里流淌。經(jīng)歷了世事滄桑的父輩們已明白了對付大自然帶來的苦難,要想挺得住,就得齊心合力。咱們的家族就是在齊心合力征服自然中,才得以延續(xù)壯大的。祖父們的話在天地間轟轟作響。祖父們指名道姓地念出我們的數(shù)代祖宗在世時的業(yè)績和創(chuàng)舉,述說著先人的輝煌與榮辱。完了之后,祖父們便毫不客氣地一一羅列一年里的某些觸犯家規(guī)的小人行徑。怒沖沖地責罵他們忘記祖先遺訓,雞腸小肚只打個人小算盤,行為舉止給先人抹黑。祖父們沉痛地說,小人滋生是家門的不幸,當謹慎改之。若不思悔改,宗族將全力誅之。祖父們說這些話的時候,墳場上一片肅穆,連眾多麻雀般嘰嘰喳喳的孩子也不敢造次。墓地上鴉雀無聲,只有寒冷的朔風將偌大的一處黑松林吹得瑟瑟發(fā)抖,如怪獸一般嗚嗚作響。祖父們的訓斥終于在極其冷峻威嚴的氣氛中結(jié)束了。于是,宗族里的一個稍有頭面又愛張羅的人便出面宣布下一個程序。該是一年一度的驅(qū)邪懺悔洗心革面的時刻了。那些在一年里吵嘴打架斗毆鬧事,有過不良記載的族人,便會有些不十分情愿地緩緩站起,走到墳場的一邊,挨次地敘述著自己的過失雜念。他們的臉憋得通紅,話也說得斷斷續(xù)續(xù)極不連貫極雜亂無章。但眾目睽睽之下,人心如鏡如秤,又不能不說。懺悔之后,便切齒地起誓:往后的日子里重新做人,決不再犯。宗族里有個叫豹子的,平時好斗,總是尋茬兒惹是生非不肯安分,每年這個時候,就免不了在祖輩們的監(jiān)視之下檢討一番。當然,狗改不了吃屎,檢討之后仍舊重蹈覆轍,不思悔改。但大多數(shù)的后輩們是能夠節(jié)制自己的。這一天說過了自己的不光彩行為之后,從此很少再犯。因此,這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動,大多是聚合家族力量,重敘血緣宗親,懺悔過失,寬容別人的。這一天,同宗同族的人深深地觸摸著了血緣的纖繩,體驗了親情的安慰。有意見的消除了隔閡,有過節(jié)兒的和解了矛盾。過去的一年如一頁薄紙,輕輕地翻了過去,全族的人重新打理著心靈的窗戶,朝著新的開端邁步。宗族里有一個叫貓子的人,手腳不穩(wěn)小偷小摸,愛翻個瞎話嚼個舌頭,曾幾次和鄰人打破了頭皮。這一天,最長的祖父便讓貓子先跪祖宗,再跪鄰人,跪完了再起誓永不再犯老毛病,要不然明年就不讓貓子參加祭祖。貓子全都一一照吩咐做了。鄰人果真就二話沒說原諒了他。因為不讓祭祖就仿佛是將自己從宗族里開除了出去。作為一個大男人,面子放到哪里去?還有比沒有祖宗更讓人難堪的侮辱嗎?

那時候,鄉(xiāng)民們是很看重自己的祖宗先人的。我的祖輩父輩們就曾經(jīng)從自己并不寬裕的口袋里掏出舍不得花的血汗錢,派年輕力壯的后生們東進西去南下北上,去找我們先人的先人。查根求源,尋訪我們這個奇怪稀少的姓氏到底是從哪里來的??上?,那年月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先輩們又無文化,僅跑了幾百里,便認為跑遍了天下。他們?nèi)甜嚢ゐI,風餐露宿,走過了平原沙丘,走過了崇山峻嶺;走得雙雙腳板血流如注;走得整個人兒黑皮寡瘦,活脫一個剔去了肉的骷髏。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服飾,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使我的先輩們堅定不移地以為到了外國,到了天邊。先輩們停住了長途跋涉的雙腳,按住了饑腸轆轆的肚腹,沉思了半晌,得出了如下的結(jié)論:我們祖先萬不可能是從外國而來!于是,他們只好咬著牙撐著疲憊不堪的身子,垂頭喪氣地踏上遙遙歸途。

總也沒問出個水落石出,因此,終究沒有弄明白祖先的祖先,那個面目模糊不清的老人,到底是從哪里流落此地。探訪、查詢,一次次的努力幾乎都以失敗而告終。這件未了的心事,常常成為宗族里最年長的祖輩們生命最后時刻口眼難閉的遺憾。

其實,對于姓氏的起源,《辭源》和《辭海》里早有記載??上?,世代生于偏鄉(xiāng)僻壤的祖輩們識字不多,且也無人見過《辭源》《辭?!愤@類巨磚般沉厚的大書。所以祖父、祖父的祖父,謝世的最后一口氣常常慨嘆:“唉!糊里糊涂過了幾輩人!”他們那時哪里知道,只有文化和科學才能解開祖先之迷呢?總以為是自己雙腳的力量有限,而因為力量的不達,才沒有找到那個解謎的地方。

祭祖,常常使散漫的家族重振精神和睦如初。祭祖,使孩子得以了解自己繁衍的血脈。只要是曾經(jīng)參加過祭祖的孩子,便與那片延續(xù)生命的土地,那縷四通八達的血脈結(jié)下了終生難解之緣了。

鄉(xiāng)村的祭祖活動總是隆重盛大,封建的形式中同時也折射出人性的敦厚、親情的純美、血緣的力量。這一天,各家的男人全部出動。為了一個目標,走在一條路上,平時不搭腔的搭腔了,不說話的說話了,有仇的泯滅了仇氣,來往的則親上加親了。祭祖結(jié)束,眾人從雪地上站起,揉揉長跪已久略顯麻木的膝蓋。然后,分別取出篾籃底下特地留好的冥鈔,將其一張一張地懸掛在大小松樹的斜枝上。太陽從移動的云層里露出了烙餅似的白臉,那些黃黃的冥鈔,便在陽光下錯落有致地張揚著。到此,祭祖的內(nèi)容差不多結(jié)束了。若是晴好天氣,便有幾個身強力壯的漢子自動扛來鍬锨等工具,在長輩們的指點下整整墳地。若是雨雪天,便提籃攜幼,各自歸家。

我曾經(jīng)好奇地問過奶奶,為什么要將紙錢像小旗一樣地掛在松枝上。奶奶笑著說,是給那些誤出陰朝地府的夜游祖先引路領零花的!我又問奶奶,什么時候去地府?我也為你掛零花錢!奶奶翻著眼,在我頭上拍了一下罵道:“傻妞!”

我最后一次參加宗族里的祭祖,是在文化大革命前的一年。那也是全族最后一次集體行動了。后來的歲月里,這項活動被作為“四舊”徹底清除。再后來,宗族里整日戰(zhàn)火綿延,內(nèi)訌不斷。人人恨不能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斗雞似的紅了眼。只要得手均往死里整。血緣宗親全被變了態(tài)的格斗弄得蹤影皆無。人人自危,家家設防,勾心斗角,雞犬無寧。祖宗的大老墳已是數(shù)年再無煙火。一次平墳造田的運動中,祖宗那座頗具規(guī)模的大老墳,在拖拉機隆隆的轟鳴聲中片刻夷為平地。那片古木蒼蒼、蓊蓊郁郁的黑松林,也被家族里雞零狗碎地分砍而光。

再也聽不到松濤陣陣響耳畔,再也看不見青煙裊裊入云里。至于祖父們關于做人的諄諄教誨,恐怕也早已連同祖父的遺骨一道,在鄉(xiāng)村土地的深處化為塵埃了吧?

11.年初五的事

年初五最大的事是早晨要吃水餃。年初五的水餃不叫水餃,叫扁食或蜈蚣嘴。所以包水餃不叫包水餃,卻叫捏蜈蚣嘴。

在鄉(xiāng)下,一到熱天,會有許多的蚊蟲之類對人造成傷害,蜈蚣也是其中之一。那種小蟲長長的,渾身長滿軟足,人一被碰身上就是一條紅印子,會疼會腫會起包,令人們常常防不勝防。

捏蜈蚣嘴就是先人傳下來的習俗,管不管用,不知道,至少是一種寄托吧!在新年到來之際,把害人蟲的嘴捏住,看它還咬不咬!

更好玩的是,每逢這天吃水餃的時候,母親總是要細細地察看每個孩子的嘴里,有沒有把蜈蚣嘴嚼碎、嚼爛,連蜈蚣都嚼碎了,還怕蜈蚣嘴咬嗎?

嚼蜈蚣嘴是一場沒有反抗的大戰(zhàn),孩子們都是勝利者!蜈蚣嘴包完了,也一個不剩地嚼完了,這一天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12.年初六的事

鄉(xiāng)間年初六主要任務是走親戚。走親戚串門兒是孩子們最樂意的事。穿著新年剛做的新衣服,臉蛋抹得紅紅的,嘴巴里不停地吃著零食,一路不停地吆喝著村里的伙伴。因為這一天走親訪友的真多!一路碰頭的都是熟人。年后晴天也多,太陽明晃晃地照在剛剛開凍的土地上,土壤暄得很,一踩一個深深的腳窩兒,腳窩兒的邊邊上甚至出現(xiàn)了小小的草芽兒,孩子便大驚:看??!草都冒青了!

有新娶的媳婦走娘家,就稍微麻煩些,要換最新的衣服,要買重要的禮品,要給父母做新鞋子,給侄兒侄女做新衣新鞋……經(jīng)常是男的騎自行車,女的坐在后面,提的背的一堆東西,車上面還掛著,一路車鈴叮當,男歡女笑,新媳婦脖子里的紅圍巾,像極了一團火苗,在晴空下燦燦得灼人眼睛。

那時鄉(xiāng)村自行車還不是很普及,許多人家出門還要靠步行,有的人家送老人走親戚還用手推車。老奶奶坐在手推的獨輪車上,大多穿一襲黑衣衫,頭戴花毛巾,兒子或者孫子兩手緊握小車把,一步一趨地走。俗話說:推小車不要學,只要屁股扭得活!年初六的鄉(xiāng)村大道上,推獨輪車送老人走親戚,絕對是一處農(nóng)耕文明的風景!只不過今天這種景象再也看不到了。

紅男綠女們在鄉(xiāng)間土路上不緊不慢地走,抬頭四望,周邊都是人,都是走親戚的人,人們拉著呱,哼著曲,顯示出閑適悠哉。黃褐色的土地上一群群的人漫步似的鑲嵌著,小河的水早已開凍,有鴨子在綠水中游,一個孩子扔下一塊泥巴,驚飛一群嘎嘎大叫的鴨子!

春來了,春天就在腳下了,春天在水中,在空氣中,在人們的眼中心中。因為大家都知道,初六走完親戚,年基本上就算過去了,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播種耕耘,日子又要忙活了。

想一想快要過去的年,心頭禁不住生出一點點的悵然,年,就這么快地過去了?

13.正月十五這一天

正月十五這一天是元宵節(jié),給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玩。不僅是我,連我們村的孩子們也都期待元宵節(jié)里的玩耍。我們的孩童時代,正是困難時期,物資極端匱乏,小時候沒怎么見過糖,但并不缺少歡樂!

我們村過十五的習慣很簡單,割一塊肉,蘿卜燒肉。過大年剩下的圓子、干魚粉條,再燴上干葫蘆條、干豆角、干冬瓜條,再灑上鮮紅的辣角粉,深咖啡色的八角粉,滿滿當當一大鍋,一家人吸吸溜溜,辣得滿頭大汗,吃得志得意滿,過癮得很呢!大人孩子都撐得肚子滾圓,扶地而起。想一想吧,這一天過后,再吃肉食品,不知要等哪一天哩!

吃了中飯,年味就更稀了,大人慵懶地伸著懶腰,打著呵欠,有的去遛遛,有的去打打小牌,有的去上上墳,還有的精力旺盛的就去找來粗大的綆繩,到小定家門前的大桑樹下拴秋千。小定家的桑樹是我們莊里樹冠最大的樹。盛夏時枝葉茂盛,可覆蓋十幾間屋,蔭涼得很。桑樹大枝干粗,每根枝干又像一棵樹。村莊的孩子們常常在樹干上拴了繩子當作秋千,玩得昏天黑地。村莊最愛和孩子們玩秋千的就數(shù)先叔和根哥了。大桑樹可以拴兩副秋千,村莊的孩子們分兩支隊伍,一支歸根哥,一支歸先叔。大人們先把繩子拴穩(wěn),再把一塊橫板拴在底坐上,秋千繩粗、板闊,又穩(wěn)又舒服。兩隊的孩子坐穩(wěn)了,一聲號子響,兩隊的孩子一會兒上天,一會兒入地。那情景,既驚險又刺激。太陽暖洋洋地照在身上,村子里所有的一切都立在午后安靜溫情的日光里,隨秋千飄在高處的孩子眼中看到了平日輕易看不到的東西,隨秋千回到平地的孩子一瞬間享受了降落的妙處,他們大聲地尖叫,激情地呼喊,老桑樹下充滿了歡歌笑語!排不上的孩子就急得哇哇大叫,坐地下大哭耍賴,忙得秋千上的孩子叫停下來換人。

難得的清閑,難得的大人參與,桑樹下的快樂會一直延續(xù)到明月東升。

晚上的食物常常是簡而又簡的,燒紅芋茶蒸饃,或許再餾個剩菜什么的。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誤了打燈籠!

十五晚上總是晴天多,最好是晴天!孩子們拿著饃就慌忙跑出來了,年三十晚上的燈籠大多已換了燈花,跟新的一樣!燈籠與燈籠排在了一起,雪白的燈紙、通紅的燈花、喜盈盈的孩子臉,孩子們繼續(xù)唱燈歌:“打燈籠,照舅母,舅母藏在門后頭,打燈籠,照葫蘆……”燈歌的歌詞依舊千年不變,只是唱燈歌的孩子已經(jīng)一撥一撥地更換,各不相同了。

天上有圓圓的月亮,地上有閃爍的燭光,正月十五的晚上,留給孩子們無數(shù)念想。遺憾的是,正月十五一過,年就徹頭徹尾地結(jié)束了。

好日子總是過得很快!年過完了,村莊依舊在四季里四平八穩(wěn)地走過,四季里會發(fā)生許多的事,我這里簡潔地把它歸類為村莊里的風花雪月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