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7年

記憶中國:新聞串起的歷史 作者:李泓冰 著


1997年

在作者的新聞職業(yè)生涯中,工作量最大的不是自己執(zhí)筆,而是新聞選題策劃以及編輯潤色。這一組報道留下的編輯手記可見一斑。

2月17日—26日第9版

“走入農家看文明”主持人手記

在中國,農民和農業(yè)從來都是一個驚天動地的話題。幾千年來,幾乎所有的皇帝都會煞有介事地到先農壇去耕幾條田壟,表示他們不曾忘了根本;與此同時,中國農家小院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變動也極其緩慢。如今,面向21世紀的中國正在竭力走出傳統(tǒng)而封閉的農業(yè)社會,走向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在這一浩蕩進程中踴躍著的八億農民依然引人注目。改革開放18年,改變了他們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改變潛移默化,事無巨細,貫穿于他們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從某種意義上說,改革給農村帶來的變化之巨,是數(shù)千年來不曾有過的。

我們的記者在春節(jié)前后,走進華東各地的農家小院,信手拈來發(fā)生在農民身上普普通通的故事,并寫出自己的觀察與思考。于是,有了“走入農家看文明”這一組系列報道。報道循著人生的脈絡,依次分“生育篇”“撫幼篇”“職業(yè)篇”“婚姻篇”“消費篇”“求醫(yī)篇”“養(yǎng)老篇”“喪葬篇”等八組,每組包括一個故事、一篇述評和一則“主持人手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重大課題,這組報道想從一個平實的角度切入,期待能描述這種巨大變化于萬一。

生育篇:讓農民自己算賬

從東西方世界剛剛開始互相認識以來,中國農民的生育熱情和中國的人口數(shù)字就是一個令西方人吃驚的話題。大哲學家孟德斯鳩居然在大作《論法的精神》中得出一個幼稚的結論:中國的氣候特別適宜生育,中國婦女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婦女更能生養(yǎng)。起初,西方人不相信中國龐大的人口統(tǒng)計數(shù)字,以為是朝廷出于民族自尊而有意夸張。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口的增長是太平盛世的重要象征,人口數(shù)量的起伏與“治世”和“亂世”的交替幾乎重合。這和統(tǒng)治階層幾千年來一直實行的重農輕商政策以及水土的肥沃養(yǎng)人息息相關。重農戀土與多生多養(yǎng)成了最為上下同心的祥和之兆,而這兩者之間又互為因果。人口眾多,家庭數(shù)目卻少,這成了外國人心中的一個不解之謎,他們不理解中國農民對四世同堂的迷戀與追求。

這種迷戀與追求一直持續(xù)到大約20年前,計劃生育的國策最初并不為廣大農民所理解。意味深長的是,在改革開放力度最大、經濟上率先富裕起來的地區(qū),這個“天下第一難”卻從觀念上迎刃而解。得風氣之先的沿海農村在生育方面的革故鼎新,給我們一個極其重要的啟示:改革和開放帶來的是一個聯(lián)動效應,豐富的不僅是農民的餐桌和腰包,變化更深刻的是他們的精神世界。記者在農民生育觀念變化上的觀察再次告訴我們,不改革沒有任何出路。仍在為計劃生育頭疼的不少地方領導恐怕也明白,“頭疼醫(yī)頭”的療法效果不會明顯,還是得寄希望于改革與開放。

中國的農民有一個特點:相信事實,注重實際利益,他們自己會從方方面面算賬,未必生兒子就一定合算。而更多地與外界溝通,也會讓他們恍然:單單追求兒孫滿堂原來和現(xiàn)代文明背道而馳。

撫幼篇:普及教育功莫大焉

“普及教育是人類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边@是美國教育學家霍勒斯·曼的名言。

而對中國農民而言,真正能夠享受到這項人類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還是近十年來的事。

盡管中國人向以“耕讀傳家”為人生至高境界,但事實上“耕”與“讀”之間一直隔著深長的鴻溝??追蜃訉Υ嗽徽Z道破:“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狈N地的難免餓肚子,讀書人才能高官厚祿——這道理農民不是不明白,但是跨越這道鴻溝實在太艱辛了。之乎者也,那些聽不懂的圣賢書都是給當官的和要當官的看的,不屬于種田人。農民只能通過“敬惜字紙”等方式,天真地表達對文化的敬而遠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受教育的特權不曾受到過詰問。

改革,使農民在填飽肚子并走向富裕之后,明白了只有受教育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開放,讓他們發(fā)現(xiàn),教育是在現(xiàn)代社會能夠維持人的尊嚴的唯一途徑。受過教育的農民正在開始接老一輩的班,他們觀察與處理問題的方式將迥然不同?,F(xiàn)代的經營管理理念、法律觀念、科學觀念等,正在與傳統(tǒng)的交鋒中慢慢地凸顯出來。

教育是立國之本,教育興國,這已經被作為國策而家喻戶曉;中國人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熱切關注著農村孩子求學的命題。我們正處在一個時代的轉折點,普及教育可能是這個轉折中最精彩、最有力度的一個驚嘆號。無論怎樣估量這件事的價值都不會過分。很多人今天還沒意識到這一點,但兩代、三代以后,普及教育的豐碩成果將變得俯拾即是。

在中國廣袤的農村普及教育,是我們這個時代對世界、對將來最偉大的貢獻之一,請拭目以待。

職業(yè)篇:關注“邊緣人”

“如果有一天,農民消失了……”這并不是故作驚人之語。工業(yè)化浪潮正滌蕩著中國田野,在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農民的職業(yè)選擇走向多元;貧困地區(qū)的農民也走出大山、走出田壟,在本地或集鎮(zhèn)或城市打工。

從總體而言,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的一大成果,這意味著我們正在走出農業(yè)社會的樊籬,意味著革命導師語重心長地要消滅、而我們用政治運動方式怎么也消滅不了的“三大差別”,正在逐漸自然地縮小。

祖祖輩輩一直眷戀土地的農民,陡然間成了足踏城鄉(xiāng)、游移于工農業(yè)之間的“邊緣人”,這件事的重大似乎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事實上,已經有相當多的社會問題產生,民工犯罪就是令城市頭疼的一大頑癥。

農民人數(shù)的減少、農業(yè)文明的弱化,受到影響的絕不僅是一代農民。幾千年來農業(yè)社會已經塑造出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包括我們的民情風俗、語言習慣。我們一方面享受著物質豐裕的現(xiàn)代化,一方面也會面臨傳統(tǒng)社會正走向瓦解的惶惑。在這樣一個重大的社會轉型期,如何對文化傳統(tǒng)和城鄉(xiāng)居民的精神世界進行反思與梳理,是思想界、學術界、文化界及新聞出版領域責無旁貸的一件事。

最迫在眉睫的,是關注已經和正在成為“邊緣人”的農民。

如何看待中國的幾億農民在集體跨入工業(yè)社會時的思想感情,他們的渴望與躁進,他們的困惑與矛盾?對此,我們還有些猝不及防、束手無策。就說農民喜歡的電影,至今沒有一部反映“邊緣人”生活的片子出現(xiàn),導演們都不約而同地眷戀著半個世紀甚至更早一些時候的農村故事,對今天的農村幾近視而不見?!斑吘壢恕币呀浽谕ι矶隽?,漠視他們,就是漠視今天的青年農民,也就是漠視中國的現(xiàn)代化與中國的未來。

消費篇:“掃盲”的新課題

向來對貨幣和商品比較陌生的中國農民,也在大把大把地花錢了。

歲末年初,數(shù)家傳媒不約而同地發(fā)出重頭報道,研究如何將農村市場變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梢灶A計,商家熱切的目光將在“九五”期間投注于農民的手上,看他用錢換回什么。

習慣于花錢的農民會發(fā)生許多變化。比如,時間、精力乃至勞動力的解放——不必再為自給自足事必躬親;本鄉(xiāng)本土的能工巧匠失了傳人——從流水線上出來的更精巧合用的商品能輕而易舉地買到;陡然拉近了自己和外鄉(xiāng)和城市甚至和世界的距離,日本的電器、上海的洗發(fā)精、貴州的酒,都可以朝夕晤對……

更深一層的變化是潛移默化的。在引領農民進入市場經濟和現(xiàn)代生活方面,商品這位“導師”居功至偉。像摩托車在鄉(xiāng)村大行其道,增加了農民交通上的自由度,密切了城與鄉(xiāng)、鄉(xiāng)與鄉(xiāng)之間的聯(lián)系,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地緣觀念在摩托車面前受到了沖擊。還有電視機這個“魔盒”,農民通過它向世界延伸著自己的視線,反復調整著自己和鄉(xiāng)村在這個時代的大致位置。與此相類的,如不斷更新品種的化肥與農藥、農業(yè)機械甚至良種,推進著農業(yè)生產方式的改進;清潔用品和化妝品、時裝、裝潢材料、方便面等,在巨細無遺地更新著農民的生活內容……

對商品這個喜歡時髦的“導師”,老一輩農民有傳統(tǒng)的戒備,新一代農民則喜歡跟著亦步亦趨。農村一波一波的消費熱浪此起彼伏,其中不少屬于盲目從眾,得不償失。

與其跟在一波波消費熱浪后面評頭品足,倒不如設法讓農民認清商品“導師”和“陷阱”這兩重性??磥?,繼識字的“掃盲”之后,還得在農村掃一掃“現(xiàn)代商業(yè)文化”這類的盲點,讓農民少一些無謂的損失,少一些無所適從。

醫(yī)療篇: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此前,我們已經循著人生的脈絡,發(fā)表了“走入農家看文明”的“生育篇”“撫幼篇”“職業(yè)篇”“消費篇”。接下去陸續(xù)要報道的,是“醫(yī)療篇”“婚姻篇”“養(yǎng)老篇”和“喪葬篇”。

從前看電視新聞,看到對災難時疫的報道,就心有戚戚焉——天災病苦,當然在所難免,但它給人們帶來的影響觸目驚心。這與抗災能力、醫(yī)療水平、保健水平息息相關。

記者對于蘇南農民醫(yī)療保健的觀察,讓人欣慰,也讓人感慨。如今,農民開始舍得花錢保健康了。觀念的變化,不是由于蘇南人民領會了尊重生命的理念,而是他們首先從自己的生產水平與生活水平的改善中,意識到健康之重要;其次,他們有了“保健康”的經濟基礎;再次,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農村醫(yī)療體制的改革,使得“保健康”不再是可望難即的夢幻。從中,我們至少可以有這樣幾點體會:其一,任何觀念的轉變,不可能憑空灌輸,得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其二,改革的遞進、改革范圍的擴大與深入,有時是水到渠成的事,如農村醫(yī)療保險體系的確立。其三,改革牽一發(fā)動全身,一榮俱榮;不改革,任何方面都沒有活力,一損俱損。

像蘇南農民這樣從醫(yī)療保險中嘗到甜頭的,在廣大農村還不普遍。更多的農民兄弟仍在為求醫(yī)問藥犯難,還可能因病返貧,一些巫醫(yī)、封建迷信因此也有市場。但是,在健康問題上轉變觀念的蘇南農民讓人們看到了希望,也讓還在改革的道路上摸索的一些地區(qū)的干部、群眾看到了方向。

婚姻篇:面對“第一約束”

中國城鄉(xiāng)那根看不見的“紅線”,早已脫離象征傳統(tǒng)的“月下老人”的掌握,被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悄悄地扯出無數(shù)的線頭,迎風飛舞,風向卻變幻不定。

記者對于農村婚姻現(xiàn)狀的觀察與分析喜憂參半,比較符合實際。由于經濟的發(fā)展,而帶來的新一輪農村婚姻質量的改善、婦女在家庭中地位的提高,其意義足以和50年代反對封建與包辦婚姻的成功相提并論。

早有哲人指出,“婚姻是社會的第一約束”。一直隱隱覺得,對農村“第一約束”的嬗變以及由此可能引發(fā)的社會問題,有關部門缺乏應有的重視。城市比較嚴格。農村則不然,離土離鄉(xiāng)的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越來越多,在婚姻方面,傳統(tǒng)的道德約束卻越來越少。如何進一步提高社會轉型期的道德水準?將來在新一代農民子女的教育和心理成長方面,越來越多的無序婚姻將帶來怎樣的影響,又將釀成怎樣的社會問題?50年代,我們組織過工作隊下到村子里,梳著短發(fā)、穿著列寧裝的“解放同志”,給想要掙脫包辦婚姻的農村姐妹打氣壯膽?,F(xiàn)在,面對農村婚姻的新變化,更多人卻近乎束手無策。

有些研究企業(yè)改革的人替政府發(fā)愁,政企分開后,“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干什么”?其實,報上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有關部門”的吁求,地方政府該研究、該做的事實在太多。比如,農村青年,特別是流動性較大的農村青年的婚戀教育與管理。值得憂慮的是,相當多的“有關職能部門”也被“看不見的手”撥弄得緊,眼光老是盯在申請結婚的農村青年的錢袋,而不是他們的腦袋。如果連“有關職能部門”都把持不定,我們能單單責怪一些農村青年的一時糊涂嗎?

養(yǎng)老篇:追昔與撫今

青春留不住,白發(fā)自然生。誰能逃避衰老呢?農村里許多難辦的事情其實都與養(yǎng)老問題息息相關,比如有“天下第一難”之稱的計劃生育,比如兄弟鬩墻、婆媳相爭,比如薄養(yǎng)厚葬……

老年人口的激增,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一直是傳媒的熱門話題。只是這個話題總是集中于城市。其實,農村的老齡化問題可能更大。因為大多數(shù)農民還是得憑體力吃飯,年老體衰之后的生計問題更為突出。而計劃生育的難點與重點也在農村。養(yǎng)老問題解決得好,計劃生育也就迎刃而解。從這一點看,從發(fā)達國家的經驗看,社會養(yǎng)老恐怕是一條最好的出路。

然而,正如記者的觀察,社會養(yǎng)老距絕大多數(shù)農民還很遙遠,這里面有經濟基礎的限制,也有千百年來養(yǎng)兒防老觀念的局限。從某種意義上說,觀念的轉變更艱難。這就是國情。細細分析,我國傳統(tǒng)的養(yǎng)老觀念其實也不乏合情合理之處,很有些值得繼承與弘揚。如果能夠把傳統(tǒng)的家庭養(yǎng)老的綿綿人情與現(xiàn)代文明催生的養(yǎng)老保險制度嚴密、科學地結合起來,相信更容易推廣。甚至這兩者還可以相互促動,取長補短。

之所以農村養(yǎng)老保險還處在試點階段,想來國家也在尋找兩者的結合點。希望“試”的時間不要太長,農村的老人們在等著呢!

喪葬篇:先“往上看”再“往下看”

死人和活人爭地、喪葬排場互相攀比,引起人們憂思與憤怒已經很久了。記者這一次特別提到,不少地方熱衷于修廟續(xù)家譜,農民難免上行下效,助長喪葬舊俗卷土重來。

注重實際的農民往往不太在意“上面”怎么說,而看重“上面”怎么做。

現(xiàn)在的情形是,有一部分領導干部,對待喪葬問題不見得比農民覺悟高。有的家里死了人,非但動用公車大事鋪張,更有甚者還借機斂錢。還有一些地方,甚至是大中城市,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旗號下,鄭重其事地組織祭神、儀仗、鼓號,甚至道場,還廣邀海內外來賓,耗資之巨自不必說,有時還會有領導致辭和新聞單位捧場。

我們的記者指出,改革喪葬關鍵在于教育和引導,而上述種種場面會給農民以怎樣的“教育”和“引導”呢?

筆者贊成這樣一種說法:抓精神文明建設,管好普通百姓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管好數(shù)千萬黨員和黨的領導干部。喪葬改革如是,其他移風易俗亦如是。

說到這里,我們立即會想起敬愛的鄧小平同志。他以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的態(tài)度,完美地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個篇章:不搞遺體告別儀式,家中不設靈堂,捐獻角膜,解剖遺體供醫(yī)學研究,不留骨灰。這一篇章,給中國普通百姓以巨大的心靈震撼。在小平同志面前,那些曾經在親人喪事中大肆鋪張的黨員干部該不該慚愧無地?

要徹底改變舊習俗,消化噎人的“土饅頭”,先得立下章法,從領導干部做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