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開啟與勃興:新時期文學發(fā)展綜論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偉大事業(yè)的新征程。當我們談論改革開放40年文學發(fā)展的起點時,自然要回到20世紀70年代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后的歷史語境中。1976年10月“四人幫”被拘捕,1977年8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宣布歷時10年的“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幫”為標志而結束,這次會議把“文革”結束后的中國社會,稱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期”。[1]1978年2月底,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華國鋒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了新時期的總任務,就是要堅決貫徹執(zhí)行黨的十一大路線,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xù)革命,深入開展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農業(yè)、工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同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fā)表的本報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再次強調“新時期”的來臨及其意義。
“新時期”這一時間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時代意義,標志著與“文革”時期那種“舊”的社會階段及政治秩序劃清界限?!靶聲r期”這一時間概念很快就在文學界得到積極響應,在1979年10月召開的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下簡稱第四次文代會)上,文聯主席周揚做了題為《繼往開來,繁榮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文藝》的報告。這就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新時期文學”這一命名的由來??梢姡聲r期文學的起點與改革開放的起點基本重合。
當代著名詩人艾青用詩篇《窗外的爭吵》記錄了“新時期”來臨的轉折性時刻:
昨天晚上/我聽見兩個聲音——
春天:大家都在咒罵你/整天為你在發(fā)愁/誰也不會喜歡你/你讓大家吃苦頭
冬天:我還留戀這地方/你來得不是時候/我還想打掃打掃/什么也不給你留
春天:你真是冷酷無情/鬧得什么也沒有/難道糟蹋得還少/難道摧毀得不夠
冬天:我也有我的尊嚴/我討厭嬉皮笑臉/看你把我怎么辦/我就是不愿意走
春天:別以為大家怕你/到時候你就得走/你不走大家轟你/誰也沒辦法挽留/用不到公民投票/用不到民意測驗/用不到開會表決/用不到通過舉手/去問開化的大地/去問解凍的河流/去問南來的燕子/去問輕柔的楊柳/地里種子要發(fā)芽/枝頭骨朵要吐秀/萬物都頻頻點頭/異口同聲勸你走/你要是賴著不走/用拖拉機拉你走/用推土機推你走/敲鑼打鼓送你走
這首詩寫于1980年春節(jié)辭舊迎新之際,詩歌表面是以擬人的修辭書寫“春天”與“冬天”之間關于“誰去誰留”問題的爭吵;從深層次看則是寫在中華大地新舊時代博弈的轉折性歷史時刻,冬天的萎靡不振象征著“文革”大勢已去,而春天的信心飽滿則象征著“新時期”的來臨已經勢不可當。
“新時期”之“新”,在時間坐標上與剛剛過去的“文革”十年截然區(qū)分,在內涵上則表達了革舊圖新、萬象更新的美好期冀。從廣義上說,“新時期”醞釀于1977年底“文革”結束之時,以撥亂反正作為先聲,以思想解放作為旗幟,以改革開放作為標志性事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歷史過程。隨著宿冰解凍、萬物復蘇的時代氛圍在全社會蔓延開來,文學事業(yè)的春天也隨之來臨,并一直延續(xù)至今。隨著時代推移,后來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又有了“后新時期文學”“新世紀文學”“新時代文學”等命名,這些命名既是出于方便研究者論述的考量,又表達了文學史家及研究者試圖以斷代方式揭示文學發(fā)展不同階段的規(guī)律與道路的愿望。
為了更清晰地梳理改革開放40年文學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也為了更好地辨析20世紀80年代與90年代以后中國社會整體發(fā)展趨勢(包括文學發(fā)展狀況)的顯著區(qū)別,本書論述過程中將“新時期文學”的下限放在80年代末,而將90年代的文學統(tǒng)稱“后新時期文學”,將2000年以來的文學統(tǒng)稱“新世紀文學”,這種分期也與當下多數中國當代文學史著作基本保持一致。如上所言,這種命名背后既有歷史時間的規(guī)定性的考量,也夾帶著內涵方面的梳理和考辨。
注釋
[1]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