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猶太女作家是美國文壇影響力日增的作家群體。美國人、猶太人、女人三種角色帶來的特殊情感體驗成為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資源。她們在白人主流與猶太民族、男性與女性的權利關系中游走協(xié)商,作為族裔和性別雙重他者,書寫著猶太女性對美國新世界的渴望與抗拒,對猶太家園的回憶與夢想,以及在兩者之間的困惑與迷惘。流散者身份更讓她們的創(chuàng)作超越種族、性別和文化視野限制,在內容和形式上呈現(xiàn)出復調多元的特征。以流散意識所產生的想象、回憶、情感結構、文體風格為觀照,探討跨民族、跨文化語境中美國猶太女作家創(chuàng)作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美學等諸多問題,因此具有一定學術價值。本專著試圖以文本細讀為基本方法,循離散寫作之脈絡,從歷史、文化、審美多個向度,綜合使用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文化詩學、倫理學、敘事學等多種批評策略,分析瑪麗·安亭、安吉亞·葉捷爾斯卡、愛德娜·費勃等二十世紀初期的美國猶太女作家及其作品。
瑪麗·安亭(1881—1949)是二十世紀初美國猶太文學發(fā)軔的標志性人物之一,代表作《應許之地》是第一部在全美范圍內引起關注的猶太作家的英語作品,奠定了安亭在美國猶太文學史上的地位。作者一方面出于為移民辯護的現(xiàn)實政治需要,另一方面受制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應許之地》中采用同化敘事策略,講述自己從東歐猶太人到美國作家的經(jīng)歷。但埋藏在這一文化同化宏大敘事之下的,是其內在矛盾的不可調和:“熔爐”觀念表面上看,是各民族的個性與美國特質的融合,實際上是一種主流文化要求非盎格魯、非新教、非英語國家的移民,淡化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轉而認同WASP(白種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的中產階級價值觀。然而,無論移民有多大的決心,要和自己的過去決裂,他們的愿望很難實現(xiàn)。任何人過去的生活經(jīng)歷、教育和宗教的陶冶,都是其生命的組成部分,就像年輪生長在樹的內部一樣無法除去。所以想要脫離民族文化,融入主流的愿望要受到兩方面的阻礙:對于過去,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斬不斷理還亂;對于現(xiàn)在,接受并實踐陌生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并非一日之功。更大的悖論是,安亭與猶太傳統(tǒng)劃清界限,作為主流社會的一分子寫作,恰恰是為了讓美國民眾聽到猶太移民這一邊緣群體的聲音。換句話講,安亭是通過拋棄猶太身份,來達到為猶太人說話的目的。這種種復雜和矛盾,正是安亭作為第一代猶太作家的價值所在。
安吉亞·葉捷爾斯卡(1885—1970)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不計其數(shù)的報紙雜志爭先報道她白手起家、實現(xiàn)“美國夢”的故事。經(jīng)歷者與見證人的雙重視角讓她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散發(fā)出一種獨特的“真實”魅力。她擅長書寫移民,尤其是年輕猶太女性移民在沖破種族與性別的雙重藩籬、追求成為美國人的過程中,在多種互相沖突的力量博弈中掙扎求存:她們既有要從傳統(tǒng)猶太家庭倫理——家長作風嚴重的父親指望女兒養(yǎng)活家人、做出犧牲中逃離的渴望,又因為有這種渴望而覺得愧疚,想得到家庭尤其是父親的諒解。對她們來說,猶太文化悠長的歷史、神秘的浪漫、對教育的崇敬、對苦難的感悟仍然是一股強大的向心力,但猶太傳統(tǒng)對女性的歧視,認為女人在智力、精神、各方面都天生遜男人一籌的觀念又讓她們憤憤不平。她們渴望成為經(jīng)濟獨立的單身女郎,又憧憬著婚姻帶來的精神愉悅與經(jīng)濟穩(wěn)定;既對美國豐富的商品趨之若鶩,又對市場經(jīng)濟空洞的物質主義十分厭惡。葉捷爾斯卡對這些矛盾與掙扎心理的記錄與書寫,既是當時的歷史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又體現(xiàn)了作者通過文本與現(xiàn)實進行協(xié)商,以構建起美國猶太女性理想身份而付出的努力。
愛德娜·費勃(1885—1968)是最受歡迎的美國女作家之一,也是第一個獲得普利策獎的猶太作家。她的作品被翻譯成至少五門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費勃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總共創(chuàng)作出版了十四部長篇小說、十一本短篇小說集、十部戲劇以及兩本自傳。很多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后大受歡迎,促成了始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文學作品與其他大眾傳媒模式的互動。費勃將女性作家的能量與真誠、質樸的結合勝過任何其他作家。她傾其一生,描繪了美國地圖上從中西部、南部、到北冰洋的多個區(qū)域,書寫了一個又一個自立自強、通過奮斗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堅強女性。她一直在對美國將來的樂觀主義和理想主義意識與暴露陰暗面,尤其是揭發(fā)美國社會歧視少數(shù)族裔的決心之間尋找著平衡,在政治、道義、社會、精神各個維度上都體現(xiàn)出鮮明的猶太性。
第一代移民女作家遭遇了歐洲反猶太主義的殘酷壓迫和正統(tǒng)猶太傳統(tǒng)對女性的強烈歧視。美國社會相對民主和開放,因此在她們心中燃起了希望。由于移民到美國時年紀尚輕,她們比父輩更容易受到美國價值觀念的滲透,其筆下的人物急于擺脫猶太舊世界的限制,以便向美國新生活進軍。但她們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不能改變猶太血統(tǒng),無法消除猶太宗教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表面的民主下,美國社會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的暗流波濤洶涌,將她們拒之門外。她們在脫離原有文化之根束縛的同時,面臨著失根后無法承受之輕。她們的流散寫作既充斥著對猶太傳統(tǒng)的批評和融入美國社會的渴望,又描述了對故國文化的依戀遭居住國文化離間、卻無法被后者接納的痛心感受。
美國猶太女作家作為美國猶太人,經(jīng)歷了美國與猶太兩種異質文化的碰撞帶來的焦慮與希冀、痛苦與欣悅并存的特殊體驗。她們的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文化間的疏離、審視和認同過程,她們擅長書寫流散族群遭遇的源文化與現(xiàn)文化之間的分裂和沖突,以及面臨文化身份迷失的困惑、焦慮、選擇、新生。美國猶太女作家作為女性,以獨特的視角講述了那些被置于男性文化中心話語之外的情感和經(jīng)驗。她們在書寫中消解男權中心主義,以達到自我證實、追尋生命意義的目的。她們對美國文學傳統(tǒng)的繼承與反抗,反映出女性這一范疇無法脫離種族、國家、階級、時代而獨立存在。美國猶太女作家“美國人”、“猶太人”、“女性”等混合身份的意義并非是這三種角色的簡單截取和相加,而是在流散過程中各身份之間的承接、發(fā)展和衍生。地域和文化的流散經(jīng)歷成就了她們創(chuàng)作的雜糅性,使美國猶太女作家跨越種族、性別和文化疆界的流散寫作不僅體現(xiàn)了鮮明的族裔屬性與性別屬性,更在人類生存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間建立起了一種內在的寓言關系,探討并揭示了人類的生存境遇,從而升華為一種文學上的世界主義。
本書是2013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二十世紀美國猶太女作家流散寫作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在此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與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提供的鼎力支持深表感謝。
敬南菲
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