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之“科頭箕踞”:正經(jīng),但沒正形
【成語】科頭箕踞
【釋義】科頭:不戴帽子;箕踞:兩腿分開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比喻舒適的隱居生活。
【出處】唐·王維《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詩:“科頭箕踞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b>
王維初次見崔興宗,還是和崔氏剛認識的時候。
那時興宗尚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人聰明,也愛讀書,可就是有點不拘禮節(jié)。崔家父母每每會對興宗生氣,怪他不循規(guī)蹈矩,仕進之心不強。
王維和崔氏成親后,崔興宗也跟著到了長安。和王維在一起時,興宗總愛問一些佛道方面的問題,聽說終南山是個隱居的好地方,他竟也有了隱居的念頭。
內(nèi)弟有隱居之意,王維頗能理解。想自己自十七歲時開始在終南山隱居,那樣的生活雖然清苦了些,但畢竟逍遙自在,心無掛礙。
有了姐夫的默認,沒過多長時間,崔興宗就一頭扎進了終南山。
崔興宗在一處山林邊蓋了一間茅屋,又建了一個亭子,從此隱居下來。
在京城為官的王維一有空就會去山里看望他,有時也會帶著朋友去賞景、喝酒、作畫、吟詩、彈琴,一起享受遠離塵俗的山水之樂。
那一日,王維還特意為興宗畫了一幅寫真。寫真上的興宗把酒臨風,逸興云飛。
在王維的引薦下,崔興宗先后結(jié)識了王縉、盧象、裴迪、丘為等多位文朋詩友,儼然一個復活了的陶淵明。
他更不注意自己的外表了,整日蓬頭垢面,趿拉著一雙破舊的草鞋,粗茶淡飯,放浪度日。
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崔氏因病去世,王維和崔興宗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處于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之中。
因名聲在外,崔興宗于開元二十二年被請進了宮。有了官銜,還跟著玄宗皇帝去了洛陽,赴洛陽前,王維前來送行并寫了《送崔興宗》一詩:
已恨親皆遠,誰憐友復稀。
君王未西顧,游宦盡東歸。
塞迥山河凈,天長云樹微。
方同菊花節(jié),相待洛陽扉。
崔興宗無心當官,也不善當官,一接觸官場他就覺得渾身不自在,那種虛情假意的客套和逢迎拍馬的游戲,實在不是他能做出來的。沒過多長時間,他就請辭,重新回到了終南山。
那個夏日,王維又來看他了,一同來的還有王縉、盧象、裴迪。
崔興宗正在一棵松樹下的大石頭上坐著,伸著長腿,仰著臉??吹綆讉€朋友來了,崔興宗也不起身,只抬手指了下身旁的那個涼亭,道:“幾位坐,屋內(nèi)有茶水?!?/p>
都知道主人性格,所以幾人就說說笑笑地在亭子里坐下了,作畫的開始作畫,吟詩的開始吟詩,長嘯的開始長嘯。
過了一會兒,裴迪提議以《過崔處士興宗林亭》為題,各作一首七言絕句。
大家都說好。
王縉先來:
身名不問十年馀,老大誰能更讀書。
林中獨酌鄰家酒,門外時聞長者車。
盧象接著:
映竹時聞轉(zhuǎn)轆轤,當窗只見網(wǎng)蜘蛛。
主人非病常高臥,環(huán)堵蒙籠一老儒。
眾人鼓掌叫好,然后裴迪起身吟道:
喬柯門里自成陰,散發(fā)窗中曾不簪。
逍遙且喜從吾事,榮寵從來非我心。
“‘逍遙且喜從吾事’,這也是我們大家的心愿?。 蓖蹙S大聲感嘆道,“好,下面輪到我了?!?/p>
綠樹重陰蓋四鄰,青苔日厚自無塵。
科頭箕踞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王維剛誦完自己的事,亭內(nèi)的幾人就一齊把目光投到崔興宗身上?!翱祁^箕踞,真的是太形象了!”裴迪朗聲笑著,張開雙手比畫出一個簸箕的形狀,“摩詰兄這個詞造得好。”
崔興宗從茅屋內(nèi)端著一壺酒過來,聽王維說他“科頭箕踞”,竟也是忍俊不禁。
“都是性情中人,只要高興就好,儀表畢竟只是表面上的東西?!贝夼d宗將酒放在幾人面前的石桌上,然后自己斟了一杯,端起來吟誦道:
窮巷空林常閉關(guān),悠然獨臥對前山。
今朝忽枉嵇生駕,倒屣開門遙解顏。
“今天你的鞋沒倒穿?!贝夼d宗話音剛落,盧象就看著他的腳調(diào)侃。
亭內(nèi)自然又是一陣歡聲笑語。
多年后,崔興宗去了蜀地。一個人的時候,王維時常會想起這個知音般的內(nèi)弟,想起兩人共處的一幕幕。
等到再次見面,崔興宗和王維都已年過半百了。王維感慨于歲月的無情和人情的復雜,寫下了這首《崔興宗寫真詠》:
畫君年少時,如今君已老。
今時新識人,知君舊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