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忘情花的滋味

凡事不如看淡 作者:林清玄 著


忘情花的滋味

院子里的曇花突然開了,一共十八朵。

夜里,我打開院子里的燈,坐在幽暗的室內(nèi)望向窗外,乳白色的曇花在燈下有一種難言的姿色,每一朵都是一幅春天的風景。

曇花是不能近看的,它適合遠觀。近看的曇花只是曇花,一種炫目的美麗。遠觀的曇花就不同了,它像是池里的睡蓮在夜間醒來,一步一步走到人們的前庭后院,爬到曇花枝上,彎下腰,吐露出白色的芬芳。

第二天清晨,曇花全謝了,低低地垂著頭。

我和妻子商量著,用什么方法吃那些凋謝的曇花。

我說曇花炒豬肉是最鮮美的一道菜,是我小時候常吃的。妻子說曇花屬于涅槃科,是吃齋的,不能與豬肉同炒,應該熬冰糖,可以生津止咳,可以叫人寵辱皆忘。

后來我們把曇花熬了冰糖,在春天的夜里喝曇花茶特別有一種清香的滋味,喝進喉里,它的香氣仿佛是來自天的遠方,比起陽明山白云山莊的蘭花茶毫不遜色——如果蘭花是王者之香,曇花就是禪者之香,充滿了遙遠、幽渺、神秘的氣味。

果然,妻子說,曇花的另一個名字叫“忘情花”,忘情就是“寂焉不動情,若遺忘之者”,也就是《晉書》中說的“圣人忘情”。

在繽紛燦爛的花世界里,“忘情花”不知是哪一位高人命名的,但他為曇花的一生下了一個批注。曇花好像是一個隱者,舉世滔滔中,曇花固守了自己的情,將一生的精華在一夜間吐放。它美得那么鮮明、那么短暫。因為鮮明,所以動人;因為短暫,才叫人難忘。當它死了之后,我們喝著用它煎熬成的曇花茶,對曇花,它是忘情了,對我們,卻把曇花遺忘的情喝進腹中,在腹中慢慢地醞釀。

喝曇花茶使我想起童年時代吃曇花的幾種滋味。

小時候,我家后院種了一片曇花,因為媽媽是愛看曇花的,而爸爸卻是愛吃曇花的。據(jù)爸爸說,最好吃的曇花是在它盛開的時候,又香又脆??墒菋寢尣辉S,她不準任何人在曇花盛放時吃曇花。因此,春天曇花開成一片白的時候,我們也只好在旁邊坐守,看它仰起的頭垂下才敢吃它。

爸爸吃曇花有好幾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曇花炒豬肉”,就是把切成細絲的曇花和肉絲丟進鍋中,烈火一炒,就是一道令人垂涎的好菜。在這一道菜里,曇花的滋味像是雨后筍園中冒出來的香菇,華潤、清淡,入口即不能忘。

第二種方法是“曇花燉雞”,將整朵的曇花一一洗凈,和雞塊同燉,放一點兒姜絲。這一道菜中,曇花的滋味有點兒像香菇,湯是清的,撈起來的曇花還像活的一般。

第三種方法是“炸曇花餅”,把糖、面粉和雞蛋打勻,把曇花粘滿,放到油鍋中炸成金黃色即可食。這一道菜中,曇花香脆達到極致,任何餅都無法比擬。

童年時在爸爸的調(diào)教下,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成了“食花的怪客”。我們吃過的還不只是曇花,我們也吃過朱槿花、梔子花、銀蓮花、紅睡蓮、野姜花以及百合花,我們還吃過寒芒花的嫩芽、雞冠花的葉子、滿天星的莖以及水筆仔的幼根,每種花都有不同的滋味。那時候年紀小,不知道“憐香惜玉”這一套,如今想起那些花魂,心中總有一種罪過的感覺。

然而,食花真是有罪的嗎?食了曇花真能忘情嗎?

有一次讀《本草綱目》,知道古人也食花,古人也食草?!侗静菥V目》中談到萱草時,引了李九華的《延壽書》說:

嫩苗為蔬,食之動風,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憂。

如果萱草的“忘憂草”的名是因之而起,我倒愿為曇花是“忘情花”下一批注:

美花為蔬,食之忘情,令人淡然超脫,因名忘情。

“忘情花”的滋味是宜于聯(lián)想的。

在我們的情感世界里,“忘情”幾乎是不可能的境界,因為有愛就有糾結(jié),有情就有牽纏。如何在糾結(jié)與牽纏中拔出身來,走向空曠不凡的天地?那就要像“忘情花”一樣,在短暫的時間里開得美麗,等凋萎了以后,再把那些糾結(jié)與牽纏的情經(jīng)過煎、炒、煮、炸的鍛煉,然后一口一口吞入腹里,并將它埋到心底最深處,等待另一個開放的時刻。

每個人的情感都是有盛衰的,就像曇花,即使忘情,也有興謝。我們不是圣人,不能忘情,再好的歌者也有恍惚而失曲的時候,再好的舞者也有亂節(jié)而忘形的時刻。我們是小小的凡人,不能有“愛到忘情近佛心”的境界,但是我們可以“藏情”,把完成過、失敗過的情愛像一幅卷軸一樣卷起來,放在心靈的角落里,讓它沉潛,讓它褪色。而在歲月的足跡走過后打開來,看自己在卷軸空白處的落款,以及還鮮明如昔的刻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