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7.四次修訂的背后

我的新聞人生 作者:丁法章 著


17.四次修訂的背后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經濟體制已進入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時期,城鄉(xiāng)面貌煥然一新,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都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變化。與之相適應,我國的新聞傳播業(yè)包括新聞評論工作都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在此情勢下,《新聞評論學》的不少提法、典例和當前形勢不相適應;而且,從各種新聞媒體評論的變革看,除了報紙評論外,廣播電視評論應運而生,出現(xiàn)了評論類的節(jié)目;評論的技法在實踐中也更趨多樣化,更趨講究與成熟。這一切,迫切需要有人對此進行科學的抽象,加以理論的提升,并在《新聞評論學》一書中加以體現(xiàn)。再從高等院校新聞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看,新聞傳播專業(yè)的教學點成幾何級數增長,各類教材也發(fā)展很快,但相比較而言,最缺的就是適合當時需要的新聞評論教材。而我縱然有志于此,但自1983年起相繼到青年報社、新民晚報社主持工作后,盡管作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兼職教授不時為同學講課,也經常聽到同學們和社會上要求修訂再版這本教材的呼聲,出版社也希望盡早動手,但畢竟力不從心,實在無暇獨立完成修訂任務。所幸的是,為適應當時教學工作的急需,在張駿德、程士安兩位新聞評論課主講教師的積極參與下,1996年,我們對第一版《新聞評論學》進行了一次修訂,對原書結構和典例作了部分調整,增加了個別章節(jié),同時也刪削了與新聞評論關系不太密切的內容,還編入曾建雄博士撰寫的《中國報刊新聞評論的產生與發(fā)展》作為最后一部分。經過這次修訂后的《新聞評論學》(第二版),復旦大學出版社于1997年1月公開出版,這對當時新聞評論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的深入開展,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作者經過四次修訂的新聞評論專著的五個版本。

在人類社會跨入風光無限的21世紀以來,我國新聞傳播業(yè)呈現(xiàn)出更加欣欣向榮的蓬勃景象。新聞評論工作也進入了空前興盛的階段,突出表現(xiàn)在各級黨和政府更加注意通過抓新聞評論加強對新聞事業(yè)的領導,新聞單位更加自覺地把加強和改進言論工作,作為深化新聞改革、增強新聞宣傳核心影響力的重要方面;新聞評論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評論的空間越來越大,幾乎成為社會生活的面面觀;廣播電視新聞評論性節(jié)目和談話類節(jié)目相繼崛起;網絡新聞評論發(fā)展勢頭強勁;新聞評論的寫作技法也日趨多樣;各家媒體上新聞評論專欄大放異彩;新作者不斷涌現(xiàn)……新聞評論園地里所出現(xiàn)的這一切,有多少新經驗需要我們去總結,有多少新課題需要我們去研究,有多少新領域需要我們去拓展啊!

在此情況下,2001年6月,復旦大學出版社負責新聞傳播類書籍的編審顧潛先生專門來函,希望我對第一版和第二版的《新聞評論學》,獨自作一次全面修訂,力求反映該學科當前的最新水平,一再說明該書將作為復旦大學出版社的“博學”品牌,作為新世紀的新聞與傳播學系列教材之一問世。剛接到這一任務時,我真有點誠惶誠恐,總覺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顧潛先生一再給我分析有利條件,說什么有26年新聞實踐和10年新聞教學經驗啦,近幾年又有一些新聞評論學的著述可供參考啦,以及退居二線后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保證啦,等等,說得我一時語塞。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還是前后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改定付梓。

這本經過全面修訂的《新聞評論學》,內容以前兩版為基礎,立足于當前這門學科的前沿,既注意闡述新聞評論學的一般原理與原則、新聞評論寫作的要領與技法,更力求緊密聯(lián)系當前新聞評論工作的實際,從中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以提高實踐水平和動手能力。而且,按照教學的需要,每個章節(jié)都附有“內容提要”以及“問題和練習”,因而特別適合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專業(yè)的學生使用。出版社考慮到相關叢書體例的一致性,書名改為《新聞評論教程》(第三版)。想不到我的這一番努力,換得了豐厚的回報。這本新版教材面世后,受到了普遍歡迎。《人民日報》原總編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敬宜,不僅選中這本書作為他的授課教材,還以《巧得丁總新“教程”》為題,在報上撰文加以推介,稱贊“這不是一般的修訂,實際上是重寫。特別是讀到‘電視新聞評論’、‘網絡新聞評論’等新章節(jié)時,不禁暗想真是天助我也”。更加使我感奮的是,2006年年初,這本教材經教育部組織的專家學者評審,還被評定為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在首批申報的10余本同類教材中,這是唯一被通過入選者。

為了使這本教材真正能與時代同步,與評論工作和評論教學的最新實際掛鉤,在時隔六年之后,根據復旦大學出版社的要求,2008年我又用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對教材再一次作了補充和修改,力求將新聞評論在近幾年的新發(fā)展、新突破、新成果,特別是其在新形勢下內涵和外延的擴大、功能和作用的提升、內容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諸如新聞評論得到空前重視和活躍的背景、黨報和都市報言論的嬗變、新聞時評的勃興、廣播電視評論的拓展、網絡媒體眾多論壇的崛起以及公眾話語平臺的構建、社論版雛形的新生等涵蓋進去。為此,我補充和深化了不少新的評論理念,增寫了一些新的章節(jié),補充了不少新的內容,調換了若干新的典例,更加注重突出它的時代性、針對性、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這第四版《新聞評論教程》同樣很受歡迎,在兩年內就重印5次,發(fā)行5萬余冊。

2012年,我之所以要對這本教材作第4次修訂,首先出于出版社責任編輯章永宏先生的要求,當然更重要的,乃是因為2008年第3次修訂以來,以《人民日報》發(fā)表一系列“任仲平”重要評論為標志,以主流媒體尤其是黨報積極應對新興媒體(網絡、手機短信、博客、微博)沖擊為抓手,以公眾廣泛參與和平民化寫作為亮點,我國媒體新聞評論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出現(xiàn)了不少新理念、新突破、新舉措、新經驗,諸如:各級黨政領導對黨報評論在主流輿論中的引領作用有了新的理解;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在積極應對新媒體沖擊方面的探索與成果;吸引公眾廣泛參與構建社會公共話語平臺方面的開拓與突破;對各種評論形式的恰當運用以及編排手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如此等等。這一切,都應在教材第4次修訂中予以反映、梳理和總結,以期對當前評論工作和評論教學有所啟示和促進。湊巧的是,這一年的四五月間,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指導和安排下,我有幸和顧龍、呂怡然、忻才良、劉麗莎等幾位同行組成調研小組,就近年來上海媒體新聞評論工作的主要成績、基本經驗以及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對策建議等課題,陸續(xù)到各主要新聞單位作專題調研,獲得不少第一手資料,對這本書的修訂工作大有裨益。由于準備工作較為充分,我利用在美國女兒家探親的有利條件,不到兩個月就完成了修訂任務。這幾次修訂,增加補充的都是最新的內容,使其時代性和現(xiàn)實性更為增強,因而在推出第五版時,書名正式改為《當代新聞評論教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