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樹上的果子
按照《圣經(jīng)》的傳說,人類一開始是住在伊甸園里的。那時候,人無憂無慮地生活著,不知什么叫苦惱,所以伊甸園又名樂園。伊甸園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里面栽著許多樹。其中,有兩棵很特別的樹,一棵叫智慧樹,一棵叫生命樹。上帝禁止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吃智慧樹上的果子,可是,據(jù)說在一條蛇的誘惑下,他們終于偷吃了智慧果。上帝怕他們再偷吃生命樹上的果子,便把他們趕出了伊甸園。
我們不妨把這則傳說當作寓言來讀。神與人的區(qū)別,無非一是無所不知的智慧,二是長生不老的生命。吃了智慧果,人已經(jīng)有了神的智慧,不說無所不知,至少也比一般動物高明得多,懂得思考了。一旦再偷吃生命果,與神一樣長生不死,就和神沒有什么區(qū)別了。所以,上帝當然不肯讓人吃到生命果。與別的動物相比,人一方面有智慧,足以知生死,天下唯有人這種動物在活著時能預知自己的死亡,另一方面又和別的一切動物一樣必死無疑。人就好像已經(jīng)脫離了獸界的蒙昧,卻又不能達到神界的不朽,這種尷尬的位置給人帶來了無窮的苦惱。
幾乎每個人在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會有那樣一個時候,他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突然有一天,他確鑿無疑地明白了自己遲早也會和所有人一樣地死去。這是一種極其痛苦的內(nèi)心體驗,如同發(fā)生了一場地震一樣,人生的快樂和信心因之動搖甚至崩潰了。想到自己在這世界上的存在只是暫時的,總有一天會化為烏有,一個人就可能對生命的意義發(fā)生根本的懷疑。不過,隨著年齡增長,多數(shù)人似乎漸漸麻木了,實際上是在有意無意地回避。我常常發(fā)現(xiàn),當孩子問到有關(guān)死的問題時,他們的家長往往便驚慌地阻止,叫他不要瞎想。其實,這哪里是瞎想呢?死是人生第一個大問題,古希臘哲學家還把它看作最重要的哲學問題,無人能回避得了。我相信,那些從小就敢于正視和思考這個問題的人,長大之后對人生往往能持比較深刻的理解和正確的態(tài)度。
自從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后,他們的子孫一直在尋找那棵上帝禁止人類靠近的生命樹。戰(zhàn)勝死亡,贏得不朽,是人類一貫的夢想。既然肉體的死亡不可避免,人們就試圖獲得某種精神上的不死。西方人信奉基督教,根本的動機是為了使自己相信靈魂不死,在肉體死亡后,人的靈魂能升入天堂。在中國,儒家強調(diào)“立德”“立功”“立言”,即留下能夠傳之后世的品德、功績、文章,“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道家則追求一種與宇宙大化融為一體的“不生不死”的境界。我不相信人死后靈魂還能繼續(xù)活著,也不認為留下身后的名聲有什么意義。但是,把肉體的易朽變成一種動力,驅(qū)策自己去追求某種永恒的精神價值,這無疑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不管這種精神價值是否真能達于永恒,對它的追求本身就可以使人更加容易與死亡達成和解,同時也賦予生命以超出有限的肉體存在的意義。
應該相信,在人類精神的伊甸園里,必有一棵生命樹,樹上必有一個屬于你的果子。去尋找這個屬于你的果子,這是你畢生的使命。只要你忠于這使命,你一定會覺得,即使死亡不可避免,你的生命也沒有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