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秋瑾是中國近代杰出的資產(chǎn)階級女革命家和女英雄,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yè)她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留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的業(yè)績是史有定論的;在她短暫而閃光的一生中,她還寫了許多文學作品,其中有詩、詞、文和彈詞,尤以詩歌的成就最高。在她這些抒情詩詞中,響遏行云的聲音是愛國憂民的悲歌和英勇戰(zhàn)斗、獻身革命的誓詞,詩中閃爍著愛國主義和革命理想的光輝,風格雄麗、豪放,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特色。秋瑾的文學創(chuàng)作內(nèi)容豐富,色彩鮮明,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一
秋瑾,原名閨瑾,乳名玉姑,字璿卿,號旦吾,別署鑒湖女俠;留學日本時易名瑾,字競雄,又署漢俠女兒、秋千,浙江山陰(今紹興市)人。
1877年夏歷十月十一日,秋瑾誕生于福建南部某縣。秋家是世代官宦的書香門第。她的祖父秋嘉禾是一位舉人,長期在福建任知縣、知州一類的官,為官正直清廉。1878年他調(diào)任云霄廳同知,“在任內(nèi)省訟簡政,治績卓然”,1881年農(nóng)歷四月初十離開云霄時,“全城家家戶戶門口都懸掛‘官清民樂’的紙燈籠,沿途爆竹歡送,并于五里亭立去思碑,以志甘棠遺愛”[1]。父親是一個舉人,官至桂陽直隸州知州,因生性耿介,不善于鉆營,仕途上并不十分得志,他還與朝鮮愛國志士金士龍有深厚的友情。母親單氏,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且深曉大義,是一位慈母而兼師保。秋瑾生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里,逐漸養(yǎng)成了正直、豪俠的性格,同時也培養(yǎng)了她愛詩書、喜吟詠的文學興趣,再加上她秉性聰慧,十多歲即能吟詠,“偶成小詩,清麗可誦”[2],“流播人間,一時有女才子之目”[3]。
秋瑾幼年在家塾中讀書時,塾師有“過目成誦”之譽。她如饑似渴地讀書,孜孜不倦地學習,不僅增長了知識,加深了學業(yè);更重要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所闡發(fā)的那種愛國憂民、重俠尚義、堅貞不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于她日后豪俠性格和愛國思想的形成有著積極的影響,所以后來她曾教育自己的侄兒秋復說:“但凡愛國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國文字、歷史,即不能生愛國心也?!保ā吨虑锶闪謺罚?/p>
秋瑾生性豪爽,在她還是一位閨閣小姐時,她對封建禮教就深表不滿,常常為之不平,她寫于少女時代的《題芝龕記》有云:
今古爭傳女狀頭,紅顏誰說不封侯?馬家婦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
莫重男兒薄女兒,平臺詩句賜蛾眉。吾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
重男輕女、男尊女卑是封建社會中傳統(tǒng)的偏見,秋瑾作為一位少女敢于向千百年來視為天經(jīng)地義的傳統(tǒng)習慣挑戰(zhàn),喊出“始信英雄亦有雌”、“紅顏誰說不封侯”,確實是有膽識的。不僅如此,在另一首詩中她還批評被人譽為男中豪杰的左良玉:
謫來塵世恥為男,翠鬢荷戈上將壇。忠孝而今歸女子,千秋羞說左寧南。
詩中一方面歌頌了明代兩位女將秦良玉、沈云英,另一方面對明末大將左良玉在大敵當前以個人恩怨為重,置清軍于不顧而進攻南京討伐馬士英(所謂“清君側(cè)”)的做法深表不滿。“千秋羞說左寧南”,這種真知灼見,對于一個靜處深閨的少女來說是何等難能可貴!正是從這里我們窺見了秋瑾日后成長為一個政治家、革命家的見識和才智。
秋瑾少女時代的作品,多是寫風花雪月,離情別緒,而這也正是她少女時代閨秀生活的反映。盡管內(nèi)容比較單薄,但我們從中仍可鮮明地看出一位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想沖破藩籬的堅強女性的反抗精神,像她的某些詠物詩,并非單純地歌頌花草蟲鳥,大多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由此我們可以察見詩人的人格和品德,詩人的苦悶和追求,詩人的理想和信仰。她稱贊菊花的“鐵骨霜姿有傲衷”(《菊》),“殘菊猶能傲霜雪”(《殘雪》);又把自己比作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濁流縱處身原潔,合把前生擬水芝”(《獨對次清明韻》);更以梅花的“俠骨棱棱”喻自己崇高的人格:“自憐風骨難諧俗,到處逢迎百不售”,“標格原因獨立好,肯教富貴負初心”(《梅》),正是詩人高風亮節(jié)和理想的真實坦陳。
秋瑾美好的品德和崇高的人格,在當時世俗社會里很難為一般人所理解,尤其作為一個女子,她的奇才卓識和叛逆性格,正是被人們視為驚世駭俗的東西。她于是感慨自己“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滿江紅·小住京華》);哀嘆自己“襟懷自許同圓潔”(《滿江紅·客里中秋》),“俗子胸襟誰識我”(《滿江紅·小住京華》)。她一方面由憤世嫉俗進而借“苦奔忙”的燕子,諷刺那些趨炎附勢的庸俗之輩:
飛向花間兩翅翔,燕兒何用苦奔忙?謝王不是無茅屋,偏處盧家玳瑁梁!(《詠燕》)
另方面,由鄙視世俗轉(zhuǎn)而尋求知音,向往光明:“世俗惟趨利,人誰是賞音”(《詠琴志感》);“卻憐同調(diào)少,感此淚痕多”(《思親兼柬大兄》);她甚至為了尋求知音和理想,不惜以生命作代價:“不逢同調(diào)嗟何益,得遇知音死亦甘”(《偶有所感用魚玄機步光威裒三女子韻》),這是何等的勇氣!
中日甲午戰(zhàn)爭這一年,秋瑾隨父親自臺灣來湖南,當時她只有十八九歲,面對“東方烽火”,憂心忡忡,在她寫給友人的詩中云:
海氣蒼茫刁斗多,微聞繡幕動吳歌。綠蛾蹙損因家國,系表名流竟若何?(《贈曾筱石》[4])
“綠蛾蹙損因家國”,她已深深地為國事?lián)鷳n,這正是秋瑾愛國主義思想所迸發(fā)出來的火花,這星星之火,閃爍于一個“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少女身上,是多么令人敬佩?。?/p>
1900年,八個帝國主義國家聯(lián)合進攻中國,這時她已結(jié)婚四年,嫁給湘鄉(xiāng)王子芳,住在湖南湘潭。她的丈夫是一個典型的紈绔子弟,夫婦不相得。她身處深閨,受著封建禮教的種種束縛和婚姻不美滿的痛苦,但她并未忘懷國事,對祖國的安危仍寄以深深的憂慮,她此時寫有《杞人憂》:
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zhàn)未休。漆室空懷憂國恨,難將巾幗易兜鍪。
詩人遙聞中外交戰(zhàn)未休,終日為國事?lián)鷳n,但迫于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束縛,使她無法走出閨房,去征戰(zhàn)殺敵,因此感到無限憂慮,其愛國情感是十分真摯動人的。詩中用了“漆室女”的典故:魯國漆室邑有一女,整天倚柱嘆息說:“魯君老,太子幼?!碑攧e人告訴她這是“卿大夫之憂”與她無關時,她說:“不然。昔有客馬逸,踐吾國葵,使吾終歲不飽葵。魯國有患,君臣父子被其辱,婦女獨安所避乎?”[5]詩中秋瑾自比漆室女,而卻賦予這首詩以新的思想意義:國家安危,人人有責,婦女焉能避其責乎?秋瑾認為,男女均有拯救祖國危亡之責,這一主張在她后來所從事的婦女解放運動中得到了更加光輝的發(fā)展。
二
1903年春,秋瑾隨丈夫進京。北京是清代的國都,生活的奢侈,官場的丑惡,政治的腐敗,以及下層人民的苦難與不幸,在這里都得到集中的表現(xiàn)。秋瑾入京后,專心致志地閱讀新的書報,并結(jié)識了具有維新思想的吳芝瑛等人,她視野開闊了,也更加關心國事。有一天,她去“燕京八景”之一的黃金臺游覽,心有所感,寫了《黃金臺懷古》:
薊州城筑燕王臺,招士以財亦可哀!多少賢才成底事?黃金便可廣招徠。
賣官鬻爵,是清朝后期吏治腐敗的典型特征之一,同時代的李寶嘉在《官場現(xiàn)形記》中對此有真實而深刻的揭露。這里反用黃金臺招賢的歷史典故,辛辣而深刻地諷刺了清王朝賣官鬻爵的官吏制度:既然黃金可以買官晉爵,真正的賢才還有什么用呢?
居京一年,使秋瑾對清王朝政治的腐敗與黑暗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尤其是使她愈來愈加清楚地認識到清政府投靠帝國主義、充當洋人走狗的反動本質(zhì),誠如她在彈詞《精衛(wèi)石》中所寫:“礦山鐵路和??冢积R奉送與洋人?!昴曩r款如斯巨,亦是搜羅百姓身?!痹谧鎳M鋈丈畹默F(xiàn)實面前,她開始考慮自己的生活道路:是屈服封建禮教之下做“官太太”,還是另找出路?她意識到:“人生處世,當匡濟艱危,以吐抱負,寧能米鹽瑣屑終其身乎?”[6]于是她從對封建家庭和社會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出發(fā),毅然與封建家庭決裂,開始尋找一條新的生活道路,邁開了走向革命征途的第一步。
1904年夏歷五月,秋瑾沖破種種阻力,典質(zhì)簪珥,拋兒別母,毅然只身東渡扶桑留學,臨行前,她寫有《寶刀歌》,對災難深重的祖國表示了深深的依戀:“幾番回首京華望,亡國悲歌淚涕多。北上聯(lián)軍八國眾,把我江山又贈送?!痹娭懈爬ǖ財⑹隽烁邮伦円詠碜鎳鴳K遭瓜分的現(xiàn)實,她決心聯(lián)絡革命志士,共同拯救祖國的危亡。途中她寫有《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韻》:
漫云女子不英雄,萬里乘風獨向東。詩思一帆海空闊,夢魂三島月玲瓏。銅駝已陷悲回首,汗馬終慚未有功。如許傷心家國恨,那堪客里度春風?
她還有詞《鷓鴣天》:
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 嗟險阻,嘆飄零,關山萬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這兩首詩詞一掃古典詩歌離別題材中哀傷悲涼的調(diào)子,在昂揚奮發(fā)的旋律中抒寫了一位女革命志士只身萬里、尋求真理的英雄氣概,以及她獻身祖國、甘赴國難的愛國精神?!敖甬T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一位英姿颯爽的女杰報國殺敵的豪氣直干云霄。調(diào)子朗麗高亢,風格豪放雄渾,和古代荊軻出國前所唱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相比,我以為秋詩有其豪放悲壯,而沒有它的傷感凄涼。詩中樂觀昂揚的基調(diào),正是秋瑾勇往直前、奮發(fā)進取的革命樂觀主義和大無畏精神的藝術體現(xiàn)。
日本是革命人才薈萃的地方,在這里,秋瑾一面在中國留學生會館補習日語,一面積極參加各種政治活動。這年秋天,她在橫濱參加了三合會,這是一個以“推翻滿清,恢復中華”為宗旨的洪幫組織,她此次加盟后被封為“白扇”(俗稱軍師),和同時被封為“草鞋”(俗稱將軍)的劉道一、被封為“洪棍”(立壇執(zhí)家法)的劉復權,合稱“洪門三及第”[7]。她又結(jié)識了愛國志士魯迅、陳天華、王時澤、馮自由、陶成章、宋教仁、何香凝等人。他們一起閱讀書報、開會演說,探索拯救祖國危亡的真理。同時,秋瑾又組織演說練習會,主編《白話》雜志,宣傳婦女解放和民主革命,她的膾炙人口的散文《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警告我同胞》都是最初發(fā)表在這上面的。
這年冬天,她還與陳擷芬等人重組了共愛會,名之曰“實行共愛會”。“宗旨是反抗清廷,恢復中原,主張女子從軍,救護受傷戰(zhàn)士,一面通信國內(nèi)女學,要求推廣?!?sup>[8]她熱切希望喚起國內(nèi)的女同胞,共同走上革命的道路。
1905年春,秋瑾帶著動員女生赴日留學的任務回到祖國,在上海,她持陶成章介紹函拜見了光復會會長蔡元培;不久她回紹省親,又會見了徐錫麟,后由徐錫麟介紹在上海參加了光復會。
夏歷六月,秋瑾冒著盛暑,乘三等艙,再次赴日,途中作《泛東海歌》,詩云:
登天騎白龍,走山跨猛虎。叱咤風云生,精神四飛舞。大人處世當與神物游,顧彼豚犬諸兒安足伍!不見項羽酣呼鉅鹿戰(zhàn),劉秀雷震昆陽鼓。年約二十馀,而能興漢楚;殺人莫敢當,萬世欽英武。愧我年廿七,于世尚無補??肇摃r局憂,無策驅(qū)胡虜。所幸在風塵,志氣終不腐。每聞鼓鼙聲,心思輒震怒。其奈勢力孤,群才不為助?因之泛東海,冀得壯士輔。
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力,通過天上人間神奇非凡的境界,抒發(fā)自己的雄心壯志,從而聯(lián)想到歷史上的英雄豪杰,青年時代就功勛卓著,名震四海:“不見項羽酣呼鉅鹿戰(zhàn),劉秀雷震昆陽鼓。年約二十馀,而能興漢楚;殺人莫敢當,萬世欽英武。”而自己年已廿七周歲,對祖國尚無貢獻,思之慚愧。此時的秋瑾,主要活動于知識分子中,她看不到廣大人民中蘊藏的革命力量,因之感到“其奈勢力孤,群才不為助”,這是當時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共同的認識局限。但秋瑾正像當時戰(zhàn)斗的、激進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一樣,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并毅然肩負起歷史的使命,以拯救祖國危亡為己任?!懊柯劰能甭?,心思輒震怒”,正是詩人這種積極進取、奮發(fā)樂觀的精神面貌的反映。于是她再次東渡:“因之泛東海,冀得壯士輔?!庇诖丝梢娗镨羧罩荚诼?lián)絡革命同志,從事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爭,這種思想在她二次東渡時已更加明確。
秋瑾再次抵日后,入青山實踐女學校附設師范班學習,她在校異常用功,經(jīng)常閱讀革命書籍,每每寫作至深夜。同時,她還經(jīng)常身著和服,手持倭刀,到東京麴町區(qū)神樂坂武術會練習劍擊和射擊技術,又學習制造炸藥[9],此時她已預見到國內(nèi)革命形勢的發(fā)展,為日后從事武裝斗爭做必要的準備。
夏歷六月二十八日(7月30日),同盟會成立,把過去分散的地方性組織——興中會、光復會、華興會改建成為統(tǒng)一的全國性的近代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提出了比較完整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標志著資產(chǎn)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之后的半個月,秋瑾由馮自由介紹在黃興寓所入會,并被推為浙江分會主盟人和評議部評議員。
秋瑾在短短的兩個月內(nèi),先后參加了光復會和同盟會,政治水平有很大提高,她此時已由一個具有真摯的愛國熱忱和勇敢抗爭精神的女青年,成長為一個堅強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戰(zhàn)士。反映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這之后她的詩文可以說篇篇都銘記著一個堅強的革命者勇往直前、獻身革命的誓言;響徹著一個勇敢的革命戰(zhàn)士為爭取民族獨立解放、號召人民起來戰(zhàn)斗的呼喚。為了革命,為了推翻清王朝,她不惜犧牲一切,請聽:
好將十萬頭顱血,一洗腥膻祖國塵。(《贈蔣鹿珊先生言志且為他日成功之鴻爪也》)
盧梭文筆波蘭血,拚把頭顱換凱歌。(《吊吳烈士樾》)
朅來掛壁暫不用,夜夜鳴嘯聲疑鸮?英靈渴欲飲戰(zhàn)血,也如塊磊需酒澆。(《紅毛刀歌》)
英雄身世飄零慣,惆悵龍泉夜夜鳴。(《柬志群》)
不論是直抒胸臆,還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都表現(xiàn)了詩人與韃虜勢不兩立的民族仇恨和大無畏的戰(zhàn)斗精神。當然在這類詩篇中也往往雜有狹隘的民族主義傾向,這是應當指出的。
1905年夏歷十月,日本文部省頒布《取締清韓留日學生規(guī)則》,留日學生對此異常氣憤,并于十一月八日(12月4日)開始罷課。在當時的留學生中,對此事的意見明顯地分成兩派:一派主張退學回國,以示抗議;一派主張暫時妥協(xié),忍辱求學。雙方爭論激烈,秋瑾屬前一派。她大約在夏歷十二月上旬回國。
秋瑾回國后,自上海寫給尚留在日本的同學王時澤一信云:“吾歸國后,亦當盡力籌劃,以期光復舊物,與君相見于中原。成敗雖未可知,然茍留此未死之馀生,則吾志不敢一日息也。吾自庚子以來,已置吾生命于不顧,即不獲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比毡局校犹岣吡怂恼J識水平,堅定了她的革命信念,至此,她已把全部精力乃至生命,都獻給了為爭取民族解放和婦女解放的偉大事業(yè)。信中又說,“且光復之事,不可一日緩,而男子之死于謀光復者,則自唐才常以后,若沈藎、史堅如、吳樾諸君子,不乏其人,而女子則無聞焉,亦吾女界之羞也,愿與諸君交勉之。”很顯然,她是想做中國第一個為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流血的女英雄。這種敢于首先發(fā)難、勇于為祖國自我犧牲的革命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稱贊和崇敬的。
三
秋瑾回國后,1906年夏歷二月至四月,曾在湖州南潯鎮(zhèn)潯溪女學任教,在這里她結(jié)識了潯溪女學校長徐自華(字寄塵,浙江石門人,女詩人),兩人一見如舊相識,還有自華的妹妹蘊華(字小淑,號雙韻),當時是潯溪女學的學生,后徐氏姊妹均與秋瑾成莫逆交。在秋瑾的感召與幫助下,姊妹二人進步很快,徐自華后來還參加了同盟會;而在經(jīng)濟方面,徐氏姊妹于秋瑾所從事的革命事業(yè)也有很大幫助。尤其難能可貴的,秋瑾殉國后,在清王朝的淫威下,自華冒著種種風險為亡友秋瑾營葬,并成立“秋社”,秘密紀念秋瑾。辛亥革命之后,她又主持為紀念先烈而開設的“競雄女學”,這已成為中國近代革命史上傳誦已久的佳話。
秋瑾離開潯溪后,來到上海,在虹口祥慶里和虹口北四川路厚德里,以“蠡城學社”為名,聯(lián)系會黨首領,進行革命活動,并與陳伯平等人制造炸藥。同時,她開始籌創(chuàng)《中國女報》。
《中國女報》是中國婦女早期刊物之一,它的宗旨是提倡男女平權,宣傳民主革命。為創(chuàng)辦《女報》,秋瑾不辭一切勞苦,在她的慘淡經(jīng)營下,《中國女報》創(chuàng)刊號于是年夏歷十二月初一問世。這份《女報》,在當時的新聞界是獨樹一幟、別開生面的。它的進步的、革命的言論,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秋瑾在《中國女報發(fā)刊辭》中說:
世間有最凄慘、最危險之二字曰:黑暗。黑暗則無是非,無聞見,無一切人間世應有之思想行為等等。黑暗界凄慘之狀態(tài),蓋有萬千不可思議之危險。危險而不知其危險,是乃真危險;危險而不知其危險,是乃大黑暗。
作者在這里指出,中國人民身處地獄,而不知其黑暗,身處危境,而不知祖國前途的危險。而年輕一代,又不思奮然自拔,以拯救祖國為己任,他們不是“養(yǎng)成翻譯、買辦之材料”,就是以“東瀛為終南捷徑”。秋瑾說,這種種壞風氣,絕不能讓它傳染女界,為此全國婦女應當團結(jié)起來,努力奮斗,振興女界。最后秋瑾充滿信心地說:
……使我女子生機活潑,精神奮飛,絕塵而奔,以速進于大光明世界;為醒獅之前驅(qū),為文明之先導,為迷津筏,為暗室燈,使我中國女界中放一光明燦爛之異彩,使全球人種,驚心奪目,拍手而歡呼。
這些激情洋溢的詞句,表達了秋瑾對婦女解放的熱切期望和堅定信念,尤其文中的要“使全球人種,驚心奪目,拍手而歡呼”,這是充滿著多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強心的語言,這些話出自一個舊中國弱女之口,是多么令人感到欣慰、振奮和鼓舞啊!聯(lián)系她的歌《嘆中國》所云:“我同胞賦性本完美,為何難把白人超?只因囚在這黑暗牢獄里,把這神圣遺裔盡磨銷?!庇掠谧孕牛矣诔^列強,這些見解蘊寓著秋瑾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它出現(xiàn)在“國弱民貧而外侮迭起”的近代中國社會,具有突出的進步意義。
在《中國女報》第二冊上,發(fā)表了秋瑾的歌詞《勉女權歌》:
吾輩愛自由,勉勵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權天賦就,豈甘居牛后?愿奮然自拔,一洗從前羞恥垢。若安作同儔,恢復江山勞素手。
舊習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馬偶。曙光新放文明候,獨立占頭籌。愿奴隸根除,智識學問歷練就。責任上肩頭,國民女杰期無負。
秋瑾所主張的男女平權,不僅主張男女享有平等的權利,而且還要女子擔負與男子同等的義務?!叭舭沧魍瑑墸謴徒絼谒厥帧?;“責任上肩頭,國民女杰期無負”,表達了秋瑾關于婦女解放的正確主張——投身于當前的革命洪流,為“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與男子并肩戰(zhàn)斗。這點在她的彈詞《精衛(wèi)石》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彈詞《精衛(wèi)石》是她從事婦女解放運動的綱領,書中的主人公黃鞠瑞,就是秋瑾的藝術化身。《精衛(wèi)石》鮮明地表露了她有關婦女解放的理論主張,即把婦女解放與民族解放結(jié)合起來。彈詞第一回:
掃盡胡氛安社稷,由來男女要平權。人權天賦原無別,男女還須一例擔。女的是生前未展胸中志,此去好各繼前心世界間,務使光明新世界,休教那毒氛怨氣再迷漫。男的是胡虜未滅遺恨在,今番好去報前冤。男和女同心協(xié)力方為美,四萬萬男女無分彼此焉。喚醒癡聾光睡國,和衷共濟勿畏難。錦繡江山須整頓,休使那胡塵腥臊滿中原。
秋瑾這一閃爍著時代光輝的高見卓識,不僅直接影響與推動了辛亥革命時期女子從軍參政的熱潮,而且在中國乃至世界婦女解放運動史上均有突出的進步意義。
1907年夏歷正月,大通學堂公舉秋瑾主持校務。大通學堂是徐錫麟、陶成章于1905年創(chuàng)辦的暗中培養(yǎng)革命干部的學校。秋瑾利用校董合法的身份,一方面聯(lián)絡地方官吏,以掩蓋大通的革命面貌;另一方面又暗中聯(lián)系浙江會黨。上年冬和本年春,她三次親走內(nèi)地,發(fā)動會黨,到過金華、處州、紹興三府之諸暨、義烏、蘭溪、金華、武義、縉云、永康、新昌、嵊縣等十多個縣,餐風飲露,不畏險阻,不懼艱苦,為革命日夜奔波,其革命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夏歷三月,秋瑾為統(tǒng)一浙江的秘密軍事組織,決定組成光復軍,她著手擬定光復軍制。四月初,她復制各洪門部下為八軍,用“光復漢族,大振國權”八字分別表記,同時與各軍干部約定了起義路線和起義日期,皖浙同時進軍。
五月二十六日,徐錫麟在安慶乘巡警學堂甲班學生畢業(yè)典禮之際,槍擊安徽巡撫恩銘,宣布起義;不幸,安慶起義失敗,錫麟殉國。
安慶起義失敗的消息,秋瑾于六月一日始從報上看到,這時距離清軍圍剿大通學堂還有三四天,秋瑾本來可以逃走,為了保存浙江數(shù)千義軍的革命實力,在生命垂危的關頭,她沒有首先考慮個人的安危,而是把安全讓給同志,把艱險留給自己,表現(xiàn)了一個革命者臨難不茍、甘赴國難的大無畏的自我犧牲精神。而這種精神不僅在當時達到了傳統(tǒng)道德的最高境界,在今天乃至遙遠的將來,都是光彩奪目、令人欽佩不已的。秋瑾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她此時寫的《致徐小淑絕命詞》中也有充分的體現(xiàn):
痛同胞之醉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沉誰挽。日暮窮途,徒下新亭之淚;殘山剩水,誰招志士之魂?不須三尺孤墳,中國已無干凈土;好持一杯魯酒,他年共唱擺侖歌。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即此永別,風潮取彼頭顱。
壯志猶虛,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腸堪斷!
秋瑾悲嘆祖國危亡而無人拯救,甘愿用青春的鮮血喚醒尚未覺醒的同胞。“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這是何等忘我的革命精神;“即此永別,風潮取彼頭顱”,又是多么旺盛的革命斗志。這篇絕命詞充分地表現(xiàn)了一個革命者無私無畏、勇于為國犧牲的高貴品質(zhì)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秋瑾將《絕命詞》寄給此時在上海愛國女學學習的徐小淑后,她便從容指揮大通師生掩藏武器,焚毀名冊,疏散學生,而她自己和一部分愿共存亡的師生留在大通。六月四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校,學生勸秋瑾從后門逃走,瑾神色自若,不許。秋瑾與程毅等人被捕。六月六日晨四時,她英勇就義于紹興古軒亭口。
秋瑾以戰(zhàn)斗的青春和圣潔的鮮血,譜寫了她革命的一生。她殉難后,贏得了中國人民普遍的悼念和崇敬。革命的、進步的詩人和文學家柳亞子、章太炎、陳去病、寧調(diào)元、吳梅、魯迅、夏衍等人先后賦詩、撰文、編劇、寫小說來歌頌秋瑾;許多著名的革命家和學者如孫中山、周恩來、吳玉章、郭沫若、范文瀾、宋慶齡等人也都給予秋瑾很高的評價。吳玉章同志在《辛亥革命》一書中說:“秋瑾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的女英雄,她為民族解放和婦女解放事業(yè)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從而成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婦女的楷模?!?/p>
四
秋瑾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英雄和女革命家。她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yè),成仁取義,大義凜然,其業(yè)績可與日月爭輝,即不以詩人著稱亦足以不朽;然即以文學創(chuàng)作而論,她的作品,文詞雄麗,音調(diào)高亢,頗有漸離擊筑之風,而一唱三嘆,慷慨悲壯,宛如公孫大娘舞劍,光芒奪目,不可迫視,她的文學作品,特別是詩詞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
秋瑾詩詞風格剛健遒勁、渾雄豪放,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像我們上面所舉的膾炙人口的佳篇《寶刀歌》、《紅毛刀歌》、《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韻》、《贈蔣鹿珊先生言志且為他日成功之鴻爪也》等,詩中那種獻身祖國的愛國激情和對革命理想的熱烈追求,正是她作品中浪漫主義的靈魂;而磅礴的氣勢,高亢激越的調(diào)子,又是這種風格的藝術體現(xiàn)。請看她的《秋風曲》:
秋風起兮百草黃,秋風之性勁且剛,能使群花皆縮首,助他秋菊傲秋霜。秋菊枝枝本黃種,重樓疊瓣風云涌。秋月如鏡照江明,一派清波敢搖動?昨夜風風雨雨秋,秋霜秋露盡含愁。青青有葉畏搖落,胡鳥悲鳴繞樹頭。自是秋來最蕭瑟,漢塞唐關秋思發(fā)。塞外秋高馬正肥,將軍怒索黃金甲。金甲披來戰(zhàn)胡狗,胡奴百萬回頭走。將軍大笑呼漢兒,痛飲黃龍自由酒。
詩人筆下的秋一掃過去封建文人蕭瑟、悲涼之感,成為她抒發(fā)豪情壯志、寄托革命理想的好題材。在這幅“秋”的畫面上,是“勁且剛”的秋風,“傲秋霜”的秋菊,“風云涌”的菊瓣,“照江明”的秋月,顯得多么的生機盎然,虎虎有生氣!詩人由此聯(lián)想到“塞外秋高馬正肥”,正是將軍征戰(zhàn)殺敵、報國雪恥的好機會。詩人馳騁著她豐富的想象力,期待與享受著未來“將軍大笑呼漢兒,痛飲黃龍自由酒”時的幸福與歡愉。從這一幻想世界里,我們好像看到了一個雄姿英發(fā)的革命戰(zhàn)士,披甲戴盔,馳騁疆場的動人場景:將軍怒氣沖沖的情態(tài),金槍鐵馬、刀劍相擊的音響,以及“胡奴百萬”丟盔棄甲大敗而逃的狼狽相,勾畫得那樣生動形象、誘人遐想。而這,正是詩人革命理想的藝術體現(xiàn)。
秋瑾許多浪漫主義詩篇,簡直很難令人想象到是出于舊時代女子的手筆。徐小淑贊秋瑾云:“隱娘俠氣原仙客,良玉英風豈女兒?!边@兩句詩不僅道出了秋瑾平生的儀采與人格,由此也頗可以說明秋詩的風骨。驚心動魄,洶涌澎湃,確可以概括地說明她詩詞藝術風格的特點。我們再看她一首短詩《對酒》: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這首詩大有“對酒當歌”、“拔劍起舞、叱咤不平”的英雄氣勢,全詩只四句,然而抒情主人公豪俠的愛國者形象已躍然紙上。這類作品,我們只能在屈原、李白、龔自珍的詩中看到,在蘇軾、辛棄疾的詞中讀到。然而秋瑾,以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豐富了我國浪漫主義的藝術寶庫,這是值得我們珍視的。
秋瑾詩詞的語言豪爽明快而又清麗雄健,飽含著真摯的感情,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不懼仇人氣焰高,頻傾赤血救同胞。誨人思涌粲花舌,化作錢塘十丈濤。(《贈蔣鹿珊先生言志且為他日成功之鴻爪也》)
寶刀如雪光如電,精鐵熔成經(jīng)百煉。出匣鏗然怒欲飛,夜深疑共蛟龍戰(zhàn)。入手風雷繞腕生,眩睛射面色營營。山中猛虎聞應遁,海上長鯨亦見驚。(《日本鈴木文學士寶刀歌》)
讀這類詩句,深深感到其語言的雄健有力,似覺豪氣撲面而來,倘譽之為有“驚風雨”、“泣鬼神”之力,亦不為過。秋瑾有的詩句,即使是一般的豪言壯語,如“饑時欲啖仇人頭,渴時欲飲匈奴血”(《寶劍歌》),“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zhàn)爭地圖》),一但出現(xiàn)在秋瑾的筆下,便令人感到它是詩人發(fā)自肺腑的深情,是她心聲的真實流露,這是因為它飽和著詩人的愛憎,燃燒著詩人的感情;而這寫在紙上的詩句又為她戰(zhàn)斗的實踐所證明。
秋詩形式系舊體,但靈活多變,革新的舊形式中注入了革命的內(nèi)容,這些地方明顯地看出她接受了“詩界革命”積極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她的七古,奔騰澎湃,一瀉千里,隨著激情的波濤,句式多變化,如《寶刀歌》、《寶劍歌》、《劍歌》等長篇,在七言中雜有四言、五言,以至十言、十二言的長句,讀起來跌宕回旋,有一種起伏錯落的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請讀:
寶刀俠骨孰與儔?平生了了舊恩仇。莫嫌尺鐵非英物,救國奇功賴爾收。愿從茲以天地為爐、陰陽為炭兮,鐵聚六洲。鑄造出千柄萬柄寶刀兮,澄清神州。上繼我祖黃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數(shù)千數(shù)百年國史之奇羞?。ā秾毜陡琛罚?/p>
綜觀秋詩,內(nèi)容堅實,跳躍著時代的脈搏,吞吐著歷史的風云,形式優(yōu)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個別的急就之章,雖難免有不夠成熟的地方,但白璧微瑕,絲毫也不影響其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應有的重要地位。
五
秋瑾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創(chuàng)作才能的作家,除詩詞外,還有文和彈詞。秋瑾現(xiàn)存文十三篇,全是1904年東渡后的作品。這些文章同她的詩詞一樣,是適應革命斗爭的需要而寫的,是“真理火炬”(高爾基語)和“革命傳單”(列寧語)。像《普告同胞檄稿》、《光復軍起義檄稿》,既是聲討清王朝的檄文,又是組織武裝起義的宣言。這些作品,當秋案發(fā)生時,清王朝紹興府曾搜去作“罪狀”公布,由此便可以看出它們強烈的政治色彩。此外,秋瑾還寫過幾篇雜文,像《敬告姊妹們》、《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其中心內(nèi)容是宣傳婦女解放,這點上面已作過較詳細的分析,這里不再重復了。
秋瑾的文,就體裁而論,多數(shù)屬于政論性的雜文。一般說,層次分明,說理透辟;感情充沛,筆帶鋒芒,富有鼓動性,有雄辯家的氣概。讀她的文章,仿佛使人感到這不是用筆墨而是用沸騰的熱血寫成的。我們選的幾篇文章均可作為這方面的代表。
秋瑾的文,同樣也表現(xiàn)了她文學上的革新精神。她的部分散文深入淺出,采用生動形象、明白曉暢的白話宣傳民主革命和婦女解放。形式的通俗化、大眾化和革命的思想內(nèi)容,正代表了近代散文發(fā)展的進步方向。
本書選入的長篇彈詞《精衛(wèi)石》,這是一部帶有自傳體性質(zhì)的作品,原計劃寫二十回。它以主人公黃鞠瑞逃出閨房、東渡留學、返國從事革命實踐活動為線索,形象地體現(xiàn)了秋瑾婦女解放的主張;主人公黃鞠瑞(留日后改名為黃漢雄)是秋瑾的藝術化身。《精衛(wèi)石》是中國俗文學史上第一部宣傳民主革命的長篇彈詞,現(xiàn)存的六回(第六回殘缺),仍是值得我們珍視的寶貴史料。
六
秋瑾在居湘時,自信而又自豪地寫過帶有預言性的兩句詩:“他年書勒燕然石,應有風云繞筆來?!保ā额}郭诇白(宗熙)〈湘上題襟集〉即用集中杜公亭韻》)秋瑾在歷史上的業(yè)績,她已用自己的鮮血書勒在中國革命烈士紀念碑上;她的詩文集,近一個世紀以來據(jù)我所知所見的也有十多個版本[10]。筆者懷著對這位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女詩人的崇高敬意,六十年代初就選注過《秋瑾詩文選》(1964年交人民文學出版社,18年后,1982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98年重加增訂,改名為《秋瑾選集》(2004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次出版,又有若干補充和修正,為示區(qū)別,標為《秋瑾選集》(增訂本),希望它能反映秋瑾文學創(chuàng)作的全貌;讀者倘能通過這個選本,從秋瑾的筆端看到那個時代風云變幻的一個側(cè)面,這便是選注者最大的欣慰了。
《秋瑾選集》(增訂本)分文選、書信選、詩選、詞選、歌選和彈詞六部分,嘗試采用大體編年的方式。詩選部分,在大體分期內(nèi)再按古詩(先五言,后七言,下同)、律詩、絕句依次編年排列。但,由于秋瑾的作品多未注明作期,有些雖大體可判定屬于何期,但難以確考其寫作年月,因此《選集》中詩詞部分的系年難稱完全可靠。盡管如此,我以為這種編次,對讀者了解秋瑾思想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的變化,以及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仍會有些幫助。
本書的文字主要以《秋瑾集》(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的1962年修訂本)為底本,參以諸本及有關史料,互相比勘,擇善而從。選本的注釋,絕大部分篇章都有題解,說明寫作年代、地點、歷史背景、思想內(nèi)容等,或詳或略,視需要而定。對讀者感到有困難的詞語、典故,注釋力求簡明準確,某些語意較深的句子也時有串講。書末附有“秋瑾年譜簡編”,供參考。
《選集》中的“前言”由我執(zhí)筆,其他是我和郭蓁共同完成的。
《秋瑾選集》(增訂本)的出版得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成書過程中,責編徐文凱女士又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謹在此一并表示深切的謝意。由于我們的水平所限,該書從選目、編年到注釋,仍會有不妥之處,懇請專家和廣大讀者賜教為幸。
郭延禮
2017年1月于山東大學
[1] 吳秀峰、張瑞瑩《關于秋瑾烈士出生地的考據(jù)》,見《云霄縣文史資料》第3輯。
[2] 秋宗章《六六私乘》,見郭延禮編《秋瑾研究資料》,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頁。
[3] 陶在東《苗山今昔談·秋瑾遺聞》,刊《大風旬刊》第15期。
[4] 曾筱石:曾廣銓(1871—1940),字靖彝,號敬怡,別署筱石,曾國藩孫。廣銓為曾紀鴻第四子,后過嗣于曾紀澤。他通英文,曾任駐英使館參贊,1899年歸國。使英期間曾譯過英國哈葛德(H.R.Haggard,1856—1925)的小說《長生術》。1904年又以候補五品京堂任出使韓國大臣。他著有《筱吟齋詩集》。秋瑾居湖南期間,與廣銓夫婦時有唱和,這首《贈曾筱石》是秋瑾寫給曾廣銓的。
[5] 《列女傳》卷三。
[6] 徐自華《鑒湖女俠秋君墓表》,見《秋瑾集》,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86頁。
[7] 王時澤《回憶秋瑾》,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集,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225頁。
[8] 轉(zhuǎn)引自徐雙韻《記秋瑾》,《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集,第209頁。
[9] 王時澤《回憶秋瑾》,《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集,第227頁。
[10] 主要有王芷馥編《秋瑾詩詞》(1907)、龔寶詮編《秋女士遺稿》(1910)、長沙秋女烈士追悼會編《秋女烈士遺稿》(1912)、秋社編《秋女俠詩文稿匯編》(1913)、王紹基編《秋瑾遺集》(1929年7月)、王燦芝編《秋瑾女俠遺集》(1929年10月)、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秋瑾史跡》和《秋瑾集》(1960、1962、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