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初唐領(lǐng)路人很重要(上)
在唐朝以前,有一個朝代叫作南北朝。這個朝代有一些牛人,搗鼓出了一個很牛的技能:
啥是格律呢?
簡單說就是詩的格式和音調(diào),有了格律這個好東西,唐詩開始變得富有美感和節(jié)奏感,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
按道理來說,掌握了這么給力的技能,唐詩這是要上天的節(jié)奏,可惜后世的評價就倆字:
為啥不行呢?你可以回想一下,古詩鑒賞的終極問題:
問題就出在這里:感情太low。
唐朝之前的主流詩人都是在宮廷混口飯吃,他們整天圍著皇帝轉(zhuǎn),寫的大多是宮廷奢靡的生活,還會拍皇帝馬屁。
主流詩人受前朝影響很大,就這么發(fā)展到了初唐。照這個劇情發(fā)展下去,詩歌遲早要完蛋。
可有些詩人就喜歡不按套路出牌,他們覺得詩這東西,寫都寫了,得更加注重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才對。就是因為這些不甘庸俗者的攪局,詩歌慢慢走向巔峰。下面咱們來看看他們的人生。
1. 樸實的王績
古時候的讀書人出來做官是為了理想,但王績有點奇葩,一共做過三次官,都和酒有關(guān)系:
第一次,
因為喝酒誤事,
被彈劾回家;
第二次,
出來做官就是為了官員的
福利——每天三斗酒;
第三次,
聽說隔壁單位有個釀酒的高手,死活要去和人家做同事;
最后干脆回家隱居,
研究釀酒,自產(chǎn)自銷。
一個標(biāo)準(zhǔn)酒蒙子有木有?但事情并沒那么簡單。
年輕時候的王績是個有治國理想的小鮮肉,可惜空有才華卻無人賞識,只好買醉。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野望》
這首詩的后兩句,大概意思就是說,現(xiàn)實中沒人懂我,只好懷念古代的隱士了。
王績的人生理想沒實現(xiàn),但詩歌上的成就卻很高。
追隨古人陶淵明的腳步,屬于山水田園派,語言簡單樸實,和同時代浮華的詩相比,他的詩就好像一桌子大魚大肉中孤獨的一盤青菜——
王績算是一個詩歌改革的先驅(qū),用樸實清新的田園詩表達(dá)情感。但他是個隱居的詩人,這么一個宅男,對于當(dāng)時文學(xué)風(fēng)氣影響有限。
2. 開拓的初唐四杰
初唐有個很牛的男子詩歌天團,叫作初唐四杰,你要是高興,也可以喊他們初唐F4。他們就是:
王勃
王勃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王績的侄孫。王勃6歲出道,16歲進入沛王府做官,人生得意,隨便出門送個朋友也充滿了正能量: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在這首非常有名的送別詩里,詩人對死黨哥們兒說:只要有你這個好知己,即使遠(yuǎn)在天邊,也好像近在眼前。
但是人一得意就容易飄,當(dāng)時王府的王爺們沒事喜歡斗雞玩,王勃腦袋一熱,寫了篇文章替自己老大沛王向英王挑戰(zhàn)。
這就是很有名的《檄英王雞》。
兩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
養(yǎng)成于棲息之時,發(fā)憤在呼號之際。
——《檄英王雞》
這篇文章寫得很有文采,各路大V紛紛轉(zhuǎn)發(fā)。
沒過多久,當(dāng)時的皇帝就在朋友圈看到了這篇爆文,結(jié)果看完以后,他提出了不同看法:
皇帝很生氣,后果很嚴(yán)重,直接將王勃趕出王府。
一離開王府,王勃就像松開了手剎的車,并且在下坡快車道上奔跑,從此他開始體驗什么叫作茶幾一般的人生:
先是攤上人命官司,
差點丟掉小命;
然后他的父親也因為
這事被貶到偏遠(yuǎn)地區(qū);
連累父親,王勃很是自責(zé),于是跑去探望父親。途經(jīng)南昌滕王閣,他在這里寫下千古名篇:
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滕王閣序》
在這篇文章里,王勃感慨了一下自己悲催的前半生,但也沒有失去希望,想要重新振作起來。
前半生就這樣了,后半生繼續(xù)努力吧,但悲劇的是,他沒有后半生了。在寫下《滕王閣序》不久,王勃就失足落水,驚悸而死。
楊炯
少年中舉,卻一直得不到重用,熬到三十多歲,終于擔(dān)任太子府的重要職位,卻被造反的親戚連累,貶為縣令,在縣令這個職位郁郁而終。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fēng)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從軍行》
楊炯一生大部分時間都不受重用,但在他的詩里能感受到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雄心。
盧照鄰
盧照鄰曾是個神童,年紀(jì)輕輕就到王府做官,看到王府藏書超級多,他一點不客氣,全都給讀完了。連王爺都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經(jīng)常跟別人夸盧照鄰:
相如指的是漢代超級文豪司馬相如。所以這里王爺夸盧照鄰是個大才子。
盧照鄰寫過一首《長安古意》感嘆世事無常,其中有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被后人無數(shù)次引用。音樂、電影、電視劇里經(jīng)常用到的“只羨鴛鴦不羨仙”就是來自這句詩。
后來,因為《長安古意》這首詩得罪了人,他被人誣陷坐了牢,出獄后沒迎來逆襲的機會。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開始出現(xiàn)手足殘廢的癥狀,最后無法忍受疼痛,跳河自盡。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fā),飛來飛去襲人裾。
——《長安古意》
這首詩,諷刺了權(quán)貴的驕奢淫逸,更表達(dá)了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困頓和牢騷不平之氣。
駱賓王
傳說駱賓王7歲寫出《詠鵝》,才華那是杠杠的。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詠鵝》
長大之后的駱賓王在武則天朝里做了官,但駱賓王又看武則天不順眼,吃飽了飯沒事就發(fā)帖諷刺她。武則天什么脾氣大家都知道,結(jié)果駱賓王果然被抓起來關(guān)進大牢。
直到朝廷大赦天下,駱賓王才被放出來。后來有人造反,他也屁顛屁顛地跟風(fēng),可惜造反失敗,他本人也從此下落不明。
駱賓王的下落有很多版本,有人說他被殺了,有人說他跳河了,也有人說他出家了。
他們的仕途同樣坎坷,只能用詩歌來吐槽。有人把這四個擁有同樣文學(xué)主張的詩人,稱為初唐四杰。
他們的詩不再只聊宮廷里那點事兒,更多的是市井、邊塞的生活,都是真情流露,跟以前的文風(fēng)有了很大的不同。
初唐四杰官都不大,但很有名氣。在他們的影響下,初步扭轉(zhuǎn)了前朝遺留的弊病。
初唐四杰可以說是為唐詩的發(fā)展指出了一條新的大路,而在這條路上,站著一個人……
那么這個人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