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雄:一個口吃者的大略雄材
蜀地自古出異人
蜀地自古出異人。西羌大禹邁開奇特的禹步,可以化為巨熊開山裂石;帝王杜宇相傳與大臣鱉靈妻子可以產(chǎn)生纏綿之愛,再到開明十二世對“山精”演變而來的武都麗妃的無上寵幸,最終導致古蜀王朝的覆滅……這些綺麗的歷史敘事為蜀地涂抹了一層層深重的赤紅,就像四川盆地鋪天蓋地的紅壤與憤怒的桃花,成為久遠歷史的一種暗喻。
西漢時,嚴君平、落下閎一心問天,窮窺天象,達到前無古人的高度;司馬相如、揚雄宛如峨眉、瓦屋兩大并起之峰,成就了蜀地峭拔華夏文化的兩大奇人,至此,蜀地璀璨的文采與孤絕的文思,開始居高臨下,蔓延長江大河。司馬相如、揚雄兩位均是口吃者??诔运追Q結(jié)巴、磕巴,雅稱“重言”,“雙聲”,醫(yī)學上稱為“語阻”。盡管眾多口吃者自卑、無法勝任“劇談”,但個中卻有赫然巨臂,振臂一呼,可以發(fā)出獅子吼,一改局面,成為口吃者的光輝榜樣。司馬相如、揚雄因為口吃,他們放棄了結(jié)結(jié)巴巴的口頭敘述,承接楚辭之風,繼而精雕細刻出一種文體,雄闊的巴山蜀水化為了筆下的滔滔雪浪與無垠森林,鋪排了、厘定了漢大賦的任督二脈。
揚雄的一生,讓我不禁聯(lián)想起作家徐遲在《二十歲人》序中所言:“眼前放著這樣的世界,我卻‘我我我我我我我我’地活著?!钡拇_,一個人固然不僅僅是為自己活著,剩下的答案,就是為別人活著這般簡單嗎?
揚雄之師嚴君平
揚雄(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亦寫作楊熊,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zhèn))人,西漢官吏、學者、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
揚雄的先祖,系姬周支庶,因食采于晉地之楊邑,而以楊為氏。據(jù)說揚雄目空一切,自改“楊”為“揚”,驚世駭俗,是為了以別于蜀地楊姓,這并沒有實據(jù)。其實,“揚雄”在古本里一律作“楊雄”,明朝之前沒有俗字“揚”,明朝以后各印本寫成“揚雄”,約定俗成,逐漸成為定律。
揚雄像
后來,揚雄先祖為逃避戰(zhàn)亂,遷往巫山,再沿江而上,在今重慶住過一個時期。到祖先揚季時,方來到四川郫縣落戶,當時家有百余畝土地,在廣種薄收的西漢,有百畝之地的家庭,應(yīng)說是很不富裕的。
到揚雄時,“家產(chǎn)不過十金,乏無儋石之儲?!蔽鳚h金的單位是斤,金重一斤,值錢萬。十金值十萬銅錢,其家境并不闊綽。
自漢武帝立五經(jīng)博士之后,通經(jīng)成為讀書人追求仕途的主要手段。學通一經(jīng),揚名立萬,就可成為博士或弟子員,許多讀書人都為功名利祿而窮研經(jīng)籍。揚雄在這樣的風氣下,沒有成為懦懦書生,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的老師嚴君平的影響。
《漢書·王貢兩龔鮑傳》載,嚴君平在成都市井以卜筮為業(yè),“有邪惡非正之間,則依蓍龜為言利害。與人子言依于孝,與人弟言依于順,與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勢利導之以善……裁日閱數(shù)人,得百錢足自養(yǎng),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博覽而亡不通,依老子,嚴周之指,著書十余萬言。揚雄少時從游學,以而仕京師顯名,數(shù)為朝廷在位賢者稱君平德?!?/p>
這一段記載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成都自古擁有一種堅韌的民間性,利與害、孝與順、忠與善,鑒事而判,標舉正義,在嚴君平身上算是找到了源頭,他身上其實具有司馬遷筆下“游俠”的部分精神特征。他不依靠官府為生,絕不廁身游走官場、乞食公門,而是設(shè)肆卜卦,以智慧養(yǎng)活自己。單憑這一點,杜甫就遠不及嚴君平。很顯然,老師賺足了一天的飯錢,才開始對弟子講授《老子》奧義。根據(jù)揚雄的家境來看,嚴君平顯然不是為了學費而教學,這只能是出于“孺子可教”也。
嚴君平本是亦人亦仙之輩,神話傳說中有關(guān)他的傳聞極多,可以瞬間遁跡,可以倏忽出現(xiàn)在百里之外。據(jù)說,嚴君平91歲去世后葬于郫縣平樂山。他在平樂山生活了40多年,在山上寫出了“王莽服誅,光武中興”的預言,提前20多年預測了“王莽篡權(quán)”和“光武中興”兩個重要歷史事件。當然了,這其中不乏附會。
這一段交往經(jīng)歷對于揚雄彌足珍貴。多年以后,他在《法言·問明》里稱頌嚴君平師:“蜀莊沈冥,蜀莊之才之珍也,不作茍見,不洽茍得,久幽而不改其操,雖隋和何以加諸?舉茲以旃,不亦寶(據(jù)《音義》,當作‘珍’)乎?吾珍莊也?!笨梢娎蠋煹乃枷牒筒偈?,給揚雄畢生以重要的影響。
正因如此,少年揚雄可以“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口吃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靜亡為,少嗜欲,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漢書·揚雄傳》)與其說嚴君平的學識卓絕,不如說嚴君平言傳身教的民間性,成了揚雄的圭臬,由此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獨立精神。讀書自然不再是追求名利的敲門磚,而是遍涉各家學說,不以富貴、貧賤為念。稱贊揚雄是把巴蜀人文、古蜀仙道思想與中原文化予以融匯的第一位大家,恰如其分。
揚雄跳樓
揚雄早年極其崇拜司馬相如,“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漢書·揚雄傳》)。他的《甘泉》《羽獵》諸賦,就是模仿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而寫的,其內(nèi)容為鋪寫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獵之盛,結(jié)尾兼寓諷諫之意,這也開啟了一種獻策、獻表的文章結(jié)構(gòu)模式。其用辭構(gòu)思亦華麗壯闊,與司馬相如賦相類,后世有“揚馬”之稱。
西漢時人的壽命短促,一個人40多歲已算是老人,似不應(yīng)遠游。揚雄40余歲了,竟然離開四川,首次來到京師長安。
《揚雄傳》:“孝成帝時,客有薦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畤、汾陰后土,以求繼嗣,召雄待詔承明之庭。正月,從上甘泉還,奏《甘泉賦》以風?!淙?,將祭后土,上乃帥群臣橫大河,湊汾陰……上《河東賦》以勸?!涫掠皤C,雄從……故聊因《校獵賦》以風?!睋?jù)揚雄被薦“羅余,奏《羽獵賦》,除為郎”來分析,揚雄被薦是在元延元年(前12年),時年他已42歲了。
揚雄入仕時,正面臨劉氏王朝同王氏外戚集團的斗爭。揚雄既無力維護劉氏王朝,又不敢得罪外戚勢力,文弱書生只得埋頭著述,企圖超越于現(xiàn)實的政治斗爭之外,在寫作中獲得自由??上В约涸缒甑拿耖g性價值觀已經(jīng)嚴重不適應(yīng)官場生態(tài),揚雄不得不以夸大、蹈虛、華麗之辭來大肆“美新”,歌功頌德,百獸率舞,山河感應(yīng),這顯然是為了避禍的違心之作。真是一入豪門深似海啊。
最為嚴重的在于,他竟然歌頌王莽:“周公以來,未有漢公之懿也,勤勞則過于阿衡。”漢公指的是王莽,阿衡為伊尹。歷代文人認為這段話是向王莽奮力獻媚。伊尹、周公為商、周二代人所稱道的賢相,揚雄將王莽與之相此,似乎是稱頌,實際上則是懾于王莽的威勢,對王莽的一種婉轉(zhuǎn)箴勸。只是,這種“箴勸”對于氣勢如虹的王莽而言,何其微弱!我們歷來發(fā)現(xiàn),偉人的耳朵只能接收到鋪天蓋地的“頌圣”之聲。
錦心繡口的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時,他舌劍犀利,深犁古今,如此評價揚雄:“且如揚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諸葛亮之所以說揚雄是小人之儒,在我看來不一定全是貶義。大人,英雄豪杰也;小人,販夫走卒爾。諸葛亮是想說明揚雄才華橫溢,卻事暴君王莽,污點赫然,不過是一小人。諸葛心儀劉備,劉備一向主張安漢興劉,諸葛亮用揚雄來告訴東吳文臣,英雄當遇明主,方可鞠躬盡瘁。
劉向、劉歆、揚雄同是西漢末年篤學之士,而政治和學術(shù)傾向各異。在劉歆授意下,揚雄開始教授劉歆之子劉棻辨識古文奇字。劉棻后來擅自造作符命,他與劉泳、丁隆、甄尋皆被王莽殺害,揚雄被當作與劉棻等有牽連的同黨。在治獄使者來收捕他時,他驚慌失措,從天祿閣上跳樓而下,幾乎喪命。后遂用“揚雄投閣”謂文人無端受牽連坐罪,喻走投無路。
這一年,他已經(jīng)67歲了。
粉碎了篡黨奪權(quán)的小集團后,王莽聽到揚雄跳樓,他是目光如炬的:“揚雄一向不參與其事,為什么在此案中?”暗中查問其原因,查明揚雄的確不知情,下詔不予追究。然而京師為此評道:“因寂寞,自投合;因清靜,作符命?!?/p>
“投閣事件”后,揚雄因病被免職,不久又恢復了大夫的職務(wù)。揚雄一生貧困,晚年“人希至其門,時有好事者載酒從游學,而巨鹿侯芭常從雄居(《揚雄傳》)?!苯?jīng)歷一驚一乍,揚雄萎頓于宮闕,在清貧寂寞中結(jié)束了半路入仕的一生,時年71歲。揚雄好友桓譚主持葬禮,學生巨鹿人侯芭常跟揚雄一起居住,揚雄傳授他《太玄》與《法言》。侯芭負土為他建墳,號“玄冢”,墳地位于漢惠帝安陵園內(nèi),并守喪3年。
經(jīng)歷“投閣事件”的劫難,也成為揚雄寫作與學術(shù)研究的分水嶺。揚雄認為辭賦為“雕蟲篆刻”,“壯夫不為”,轉(zhuǎn)而研究哲學。仿《論語》作《法言》,模仿《易經(jīng)》作《太玄》。提出以“玄”作為宇宙萬物根源之學說。有人嘲笑他,于是他寫了一篇《解嘲》;為了寬慰自己,又寫了別具一格的《逐貧賦》,寫他惆悵失志,“呼貧與語”,他質(zhì)問貧困何以老是跟著他?這篇賦發(fā)泄了他在貧困生活中的憤怒。多用四字句,構(gòu)思新穎,筆調(diào)詼諧,卻蘊含著一股深沉不平之氣。
看起來,蜀人的幽默、自嘲的精神,又回到了晚年揚雄身上。
載酒與問字
蜀人愛酒源遠流長,揚雄是名士,非尋常之輩所能及。不然的話,他如何寫得出彪炳千古的《酒箴》?!比如《酒箴》中比喻喝酒的人好像井口邊上的瓶子,很容易被打碎。后以“觀瓶居井眉”喻那些喝酒過量之人,有如井邊瓶,極易破碎?!短K軾詩集》卷二十八,蘇軾有《偶與客飲……戲用其韻答之》,他有些苛刻地認為:“揚雄他文皆不奇,獨稱觀瓶居井眉?!逼鋵嵅还軇e人的瓶子是否打爛,反正揚雄這個酒瓶子,的確快碎裂了。
揚雄一度罷官,他素來無積蓄,非常貧困。可是愛酒依然,一往情深,這如何是好哇?
由于家里貧困,他不能再喝酒了,那么文思如何打發(fā)呢?有人知道了實情,索性用車載著酒和菜來向他求教。揚雄一見酒菜來了,文思大進,思想精騖八極,玄言奧義,連綿不絕,送酒的人因此大為受益……事情一傳開,京城的有錢人于是經(jīng)常向他求教。作為求教的禮物,都拉著酒菜來上門請益……這就是“載酒”一詞的由來。
揚雄喝酒,更悟出了酒的啟示錄,比如他在《法言》說過,只有喝酒的實際內(nèi)容而不講究禮儀的形式,就會顯得粗野;而講究禮儀的形式而沒有喝酒的實際內(nèi)容,就會顯得虛偽。形式與內(nèi)容相符合才是真正的禮儀。揚雄其實拿捏到了一種分寸:適度,這本是蜀地的生活價值觀。
那么,“問字”與揚雄又有什么關(guān)系?
揚雄對古文字學素有精湛研究,加上博聞強記,閱書無數(shù),簡直就是一部滔滔“字海”。諸如甲骨文、金文、篆書之類。有人就專門向他學文字學,這就是“問字”的由來。
“載酒”、“問字”這兩件雅事,就這么合到一起,成了一條品格極高的成語。也可以說,揚雄是當時學問的象征。
玄,是揚雄體系中的最高范疇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大司空王邑、納言嚴尤一聽說揚雄死了,就對桓譚說:“您曾稱贊揚雄的書,難道能流傳后世嗎?”桓譚回答:“他一定能夠流傳。但您和我看不到了。凡人輕視近的重視遠的,親眼見揚子云地位容貌不能動人,便輕視其書。從前老聃作虛無之論兩篇,輕仁義,駁禮學,但后世喜歡它的還認為超過《五經(jīng)》,從漢文帝、景帝及司馬遷都有這話?,F(xiàn)在揚子的著作文義最深,論述不違背圣人,如果遇到當時君主,再經(jīng)賢知閱讀,被他們稱道,便必定超過諸子了。”
揚雄《太玄》書影
當時,腐儒們嘲笑揚雄不是圣人卻敢作經(jīng),好比春秋吳楚君主僭越稱王,應(yīng)該是滅族絕后之罪。從揚雄死后情況而言,他的《法言》大行于世,但《太玄》未得進一步彰顯。
作為揚雄哲學的最高范疇,“玄”有三種含義:其一,是指整個世界的總規(guī)律;其二,玄是天、地、人形成的總根源;其三,玄是包容天、地、人的絕對,這是“玄”作為最高范疇的主要含義。
揚雄對后世的影響意味深長。
我們知道,漢代的巴蜀經(jīng)學興起于文景之世。文翁獎勵儒學教育,領(lǐng)先全國以“七經(jīng)”造士(增加《孝經(jīng)》《論語》),于是七經(jīng)之學盛行巴蜀,經(jīng)學大家漸次輩出。兩漢巴蜀經(jīng)學以易學、小學最盛,《詩》《書》之學次之,而《禮》《春秋》《孝經(jīng)》《論語》之學亦有可觀。中原的三皇五帝為具體神靈,巴蜀卻改“三皇”為天、地、人;“五帝”也改為白帝、黃帝、青帝,等等,具有五行觀。巴蜀學者不滿當時章句之儒“碎義逃難”、“違背孔真”的現(xiàn)象,自嚴遵始熔《易》《老》于一爐,揚雄創(chuàng)擬經(jīng)新篇,揚雄仿《周易》而造《太玄》,仿《論語》造《法言》,就與太學傳統(tǒng)很不一樣。在我看來,揚雄所為,其實是渴望以自己的言路,在保有孔子、圣哲的基本觀點前提下,結(jié)合蜀地仙道哲學、地緣文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一種人才觀、天地觀,從而構(gòu)成漢代巴蜀經(jīng)學獨辟蹊徑、自成體系的地緣學術(shù)特色。
在哲學、漢賦之外,揚雄在文字學和史學兩個領(lǐng)域成果卓異。唐代劉知幾《史通·正史篇》指出,揚雄曾續(xù)寫《史記》,可惜原書已佚。東漢王充在《論衡·須頌篇》說:“司馬子長紀黃帝以至孝武,揚子云錄宣帝以至哀平,陳平仲紀光武,班孟堅頌孝明?!闭f明揚雄繼司馬遷之后,寫作了漢宣帝到漢平帝這一段歷史。揚雄還著有《蜀王本紀》,是研究上古四川不可或缺的史料。
郫縣友愛鎮(zhèn)子云村揚雄墓。為成都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文字學方面,揚雄有《訓纂》《方言》等書?!稘h書·揚雄傳》說:揚雄以為“史篇莫善于《倉頡》,作《訓纂》”;《華陽國志》指出:揚雄認為“典莫正于《爾雅》,故作《方言》”。這兩部書,都是關(guān)于古文字學的珍貴經(jīng)典。
遙望“西蜀子云亭”
揚雄一生歷官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及新朝王莽四帝,又是一位歷經(jīng)兩朝,歷官四代的耆宿。他文采煥然,學問淵博;道德純粹,妙極儒道。王充說他有“鴻茂參圣之才”;韓愈贊他是具有“大純而小疵”的“圣人之徒”;司馬光更推尊他為孔子之后、超荀越孟的巍然“大儒”。連《三字經(jīng)》也把他列為“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鲍@得如此隆譽的蜀人,殊然一人耳。
揚雄出身貧寒,成就極高,唐代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論證茅屋、草亭同樣能孕育出公卿賢人,體現(xiàn)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思想,列舉了諸葛亮、揚雄兩人,寫下了“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一千古名句。
《漢書·揚雄傳》只言子云住宅“處于岷山之陽”,時人稱為“子云宅”,因向他求學、問字者極多,故時人又稱其居為“問字宅”。“宅”與“亭”含義顯然并不一樣,而且古代的“亭”是一種地方行政建制?!白釉普焙螘r被變?yōu)椤白釉仆ぁ钡哪兀?/p>
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認為:劉禹錫所說的“子云亭”,其實就是“子云宅”,就是指的揚雄的故宅。劉禹錫是為了讓《陋室銘》中的句子押韻,有意將“宅”改為“亭”的。
自劉禹錫《陋室銘》一出,流傳海內(nèi)外,“子云亭”也不脛而走。郫縣人因地處揚雄故里而自雄,也將“問字宅”改為“問字亭”。又因揚雄曾作過《太玄》,影響很大,故又有人稱其宅為“草玄亭”。清朝時期,為避“圣祖”玄燁諱,改“玄”為“元”,又稱為“草元亭”。
鑒于《陋室銘》名聲太大,蜀中“子云亭”四處林立,凡是揚雄曾涉足過的地方,紛紛修建“子云亭”,其中較有名的有成都、犍為、劍閣、綿陽、郫縣等地。
哪里才是真正的“西蜀子云亭”呢?
據(jù)《直隸綿州志》記載,揚雄在前往京師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之前,曾寓居涪縣,即今綿陽。在西山和鐘陽鎮(zhèn)(今涪城區(qū)新皂鎮(zhèn))兩處留有讀書臺和洗墨池等遺跡?!端拇v史人物名勝詞典》也認為是綿陽西山“子云亭”,它也是目前僅存的一座“子云亭”?!白釉仆ぁ笔冀ㄓ谒?,屢圮屢建。據(jù)《綿陽縣志》載,清末重建的“子云亭”是木結(jié)構(gòu)的長方形亭臺,1976年在暴風雨中倒塌。后在原址又重建“子云亭”,仿木結(jié)構(gòu),至今猶存,稱原址“子云亭”,以區(qū)別后來新建的“子云亭”。
學者李殿元指出,《少城文史資料》認為“子云亭”當在成都,就在青龍街的原成都十三中內(nèi),依據(jù)是宋人樂史《太平寰宇記》《讀易堂記》等。晚唐人鄭暐撰《蜀記》即說揚雄宅邸是在秦大城內(nèi)唐節(jié)度署西北二里二百八十步,其方位即在現(xiàn)在的青龍街。
位于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qū)的子云亭
遺跡俱往矣,但不會忘記的恰是王安石對揚雄的評騭:“儒者凌夷此道窮,千秋止有一揚雄?!?/p>
俗話說,口吃者慧心??诔哉呒鄙???诔哉咭恢痹谔崆巴普撁恳粋€字詞無礙的發(fā)音,不舒服,就要換一個。由此可見上蒼的持正與公平。作為蜀人,我喜歡這些口吃者。盡管司馬相如在卓文君加盟下,名聲早已駟馬難追,我還是更喜歡可能更結(jié)巴的揚雄。他身上有一種奇妙、無窮、精怪而吊詭的魅力,就像我們面對一個博爾赫斯式的人物,他張口結(jié)舌,吐不出一個字,卻構(gòu)成了一個無盡的讓歷史去猜想、去虛構(gòu)的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