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巴西:未來之國 作者:[奧]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著


前言

阿弗蘭尼奧·貝朔托

這并非簡介或者導(dǎo)言。我們的讀者不需要這類東西,因為茨威格享譽世界。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向他致謝。他是我們的客人,在這里居住了一段時間,從巴伊亞到亞馬孫,從伯南布哥到圣保羅,又從米納斯到里約格朗德,卻最終留在了里約熱內(nèi)盧。他是我們的土地與人民的情人。

巴西就像那些漂亮女人,讓人不知為何便動了情,甚至是那些毫無關(guān)系的人。他們一無所求,連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不奢望。愛著她們,這就夠了。人們將之稱為“土著人的愛情”:即使被愛人無視……騎士的愛情正是如此。歌德曾經(jīng)用一句話概括:“我愛你,與你何干?”茨威格就是這樣。

他的書被譯成六種或更多語言,有些甚至譯成了十八種。有時一種語言還有不同的版本,比如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歐洲西班牙語與拉美西班牙語,歐式葡語和巴西葡語,等等。他的書,無論是散文傳記還是純粹的虛構(gòu)作品,都常常再版,十分暢銷,擁有諸多讀者。他溫和而又詩意,能很好地與人和睦共處、交流暢談,又十分簡單樸素。如果在美國,他會像莫洛亞一樣受到追捧;若是在阿根廷,也會像沃爾多·弗蘭克一樣受到盛贊。但他在這里,靜靜的,在巴西。他在這里,沒有去卡臺蒂,沒有去外交部,沒有去大使館,也沒有去文學(xué)院或者出版宣傳局,他沒有去報社,沒有去電臺,也沒有去豪華酒店……他在這里走過、轉(zhuǎn)身、散步、旅行、生活,卻一無所求。他不求勛章,不求慶典,不求接待也不求演講……他一無所求。

巴伊亞州邀請他來參觀。他很感動,但有條件:不能有任何資助,不許提供住宿,不可以接待,不參加會議,什么都不要。他喜歡巴西,喜歡巴伊亞,這就夠了。他只希望能夠自由游覽,自由感受,自由地思考、寫作……

因此,這本書,這部偉大的作品,它包含著現(xiàn)時的愛和未來的憧憬。它的諸多版本遍布美國、英國、瑞士和阿根廷,還有法文版和德文版。這是最早的六個版本,稍晚又有了巴西版。它是最受歡迎的巴西“畫卷”。國內(nèi)外別有目的的宣傳從來都沒有如此夸獎我們的國家,而作家自身,卻連一次握手或者一句感謝都不需要。不求回報的愛,超越文明的愛,土著人的愛:如今,他的情人將會了解,會為如此深沉的愛而不知所措,可他卻早已遠(yuǎn)去……只留下了這樣的表白,對那最自負(fù)的美貌,他的表白毫不掩飾。那些“愛國人士”,那些“愛炫耀的人”只得掩面羞愧,因為直到今天,在所有關(guān)于巴西的書中,沒有一本能與之媲美……是愛創(chuàng)造了奇跡。如果他是一名政治家,或是外交官,或者經(jīng)濟(jì)學(xué)家,我們便無法理解;只有一個解釋,斯蒂芬·茨威格是一位詩人,是現(xiàn)今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人。他的詩或許沒有成韻的詩行,卻是感人的、生動的,是世界上最富柔情的散文家寫成的……

1941年7月

  1. 阿弗蘭尼奧·貝朔托(1876—1947),巴西作家、政治家、醫(yī)生、教師、歷史學(xué)家與文學(xué)評論家。在政治、醫(yī)學(xué)、教學(xué)方面多有建樹。于1910年進(jìn)入巴西文學(xué)院,接替尤德里德斯·達(dá)·庫尼亞取得第七號席位。有著作三十余部,包括戲劇、小說、散文、傳記、文學(xué)評論等。
  2. 安德烈·莫洛亞(1885—1967),法國傳記作家。
  3. 沃爾多·弗蘭克(1889—1967),美國多產(chǎn)小說家、歷史學(xué)家、文學(xué)及社會批評家。以其對西班牙及拉美文學(xué)研究而知名。
  4. 卡臺蒂:里約熱內(nèi)盧最繁華的街區(qū),亦是1897至1960年巴西行政機關(guān)所在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