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三首)
【其一】那能寂寞芳菲節(jié)
那能寂寞芳菲節(jié)①,欲話生平。夜已三更,一闋悲歌淚暗零。
須知秋葉春花促,點(diǎn)鬢星星②。遇酒須傾,莫問千秋萬歲名③。
【其二】九日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xiāng)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④。
佳時倍惜風(fēng)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其三】桃花羞作無情死
桃花羞作無情死,感激東風(fēng)。吹落嬌紅。飛入閑窗伴懊儂⑤。
誰憐辛苦東陽瘦⑥,也為春慵。不及芙蓉⑦。一片幽情冷處濃。
淺顯注釋:
①芳菲節(jié):草木芳菲茂盛的時節(jié)。
②點(diǎn)鬢星星:鬢發(fā)斑白如點(diǎn)點(diǎn)繁星。晉代左思《白發(fā)賦》中有“星星白發(fā),生于鬢垂”之句。
③千秋萬歲名:用唐代杜甫《夢李白·其二》中“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一句。
④六曲屏山:指屏風(fēng)。稱之為“山”,可能是因為古代屏風(fēng)曲折,像山巒一樣層巒疊嶂,或因屏風(fēng)上常繪有山水圖畫等。
⑤懊儂:煩悶之意,在此指煩悶之人,是為納蘭自己。
⑥東陽瘦:南朝沈約的典故?!坝烂髂?,出守東陽……百日數(shù)旬,革帶常應(yīng)移孔……”沈約出任東陽太守時,因操勞過度日漸消瘦,腰帶不斷地?fù)Q孔,后來以“東陽銷瘦”“東陽瘦”或“沈郎腰”“沈腰”來形容消瘦。沈約素有美男子之稱,納蘭在此自比。
⑦芙蓉:此芙蓉不是指花,而是“芙蓉鏡”的典故。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續(xù)集》中記載,李固落第后到蜀地游玩,遇一老婦,說他第二年會在芙蓉鏡下及第,再過二十年還會拜相。第二年,李固果然及第,榜上有詩賦題為《人鏡芙蓉》,二十年后果然拜相,是為應(yīng)驗。
對章小賞
《采桑子》,又名《丑奴兒令》《羅敷艷歌》《羅敷媚》,為雙調(diào)小令,分前后兩片,可做疊韻,甚美。
疊字總令人回味不已,而在一首只有四十四字的小詞中用疊字,便是將整首詞都投入了聲律節(jié)拍的婉轉(zhuǎn)之美中。
“為賦新詞強(qiáng)說愁”,仿佛這世間是先有“愁”,才有了最優(yōu)美的篇章。三首詞,三種心事,感時、思鄉(xiāng)、病瘦,都是一個愁字領(lǐng)篇,卻有著不同的傷與美。
其一:“生也無?!?。
在春意盎然的時節(jié),連空氣中都飄散著花草的氣息,景色如此美好,人又怎可以寂寞?總想要尋一個人,訴一訴平生過往,聊一聊紅塵變遷。
可是說著說著,花就睡了,夜半三更的報時聲,伴著滿是悲愁的心事。說到動情處,卻只剩下暗淚盈眶,和著歌聲,悄悄地擦一下眼睛,手上沾滿半生的寂寥。
明明是春色滿園,又何來悲傷寂寥?把酒言歡之時,須記得花紅易落葉自飄零,時光飛逝季節(jié)流轉(zhuǎn),天地四時變幻,就像曾經(jīng)墨黑的兩鬢,如今也點(diǎn)染了星光的斑白。
花葉并不知愁,人卻會為時光不再而傷感。還剩下些什么?“名利如浮云,惟影隨我身”,無非只有傾盡杯酒,一醉方休,求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短暫歡愉。
這首詞是寂寞的,這種寂寞不是無人相伴,而是納蘭在看盡世事無常后,無路可退的渺茫之感,是對人生“滄海一粟”“曇花一現(xiàn)”的嘆息。
在明媚的春日中體會寂寞,在家家入夢的夜半時悲歌一曲,懷著惆悵的心思行走在世間,這便是納蘭的孤寂。
詞中最妙為“點(diǎn)鬢星星”一句,這里的“點(diǎn)”既可以理解為白發(fā)的零星,也可以解作“點(diǎn)染”之意,靜動一字,余韻滿行。
這首詞中雖然化用、引用了他人詞句,但在納蘭的妙筆之下,渾然一體,既不失優(yōu)美,又滿是惆悵。納蘭在寫下這首詞時,不會想到自己竟英年早逝,他更不會想到,他在世間的匆匆一現(xiàn),真的留下了“千秋萬歲名”。
其二:“異鄉(xiāng)佳節(jié)”。
人在異鄉(xiāng),每逢節(jié)日,更添鄉(xiāng)愁。這首詞名為《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每到這天,人們與親人團(tuán)聚,舉行活動,比如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但此時的納蘭卻身在距家鄉(xiāng)異常遙遠(yuǎn)的塞外??滴醵荒辏?682年)秋,納蘭出使覘梭龍(今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jǐn)_東北的情況,這首詞可能就是在這期間創(chuàng)作的。
詞的前半部分筆墨濃重,“深秋”“絕塞”“迢迢”,納蘭仿佛已經(jīng)帶著我們走到了天涯的盡頭,在深秋的肅殺中,看秋葉伴著枯枝紛紛吹落,而故鄉(xiāng)遙不可及,房中那曾經(jīng)日日望見的屏風(fēng),就像夢境一樣邈遠(yuǎn),也只能在夢中窺見。
到了后半部分,便是鄉(xiāng)愁繚繞,“倍惜”“魂銷”“寂寥”,立在世界的盡頭,又適逢佳節(jié),只教人更加思念故鄉(xiāng)的風(fēng)物人情,“不為登高”一句,是對“倍惜”的補(bǔ)充與強(qiáng)調(diào),納蘭思念的并不是登高游覽之樂,而是那些與他同樂共飲的親人。
縱然塞上登高,親人也不得望見,留給納蘭的,只有黯然銷魂之苦,偏偏還有不解風(fēng)情的大雁,結(jié)伴相攜,向著南方的天空,頭也不回地飛去。
塞上的秋色向來凄清冷寂,再加上邊境人煙稀少,這幅天地寂寥的景象,一直是歷代文人傾心描述的對象。此時的納蘭身處其間,隔空想顏色,數(shù)雁添悲懷,恨不能如南飛的雁群,早歸故里,在屏風(fēng)間尋一場好夢,在山水間飲一杯菊花酒,歡聲笑語,艷若秋陽。
這首詞情感真切,并無繁典雕琢,只一句“佳時倍惜風(fēng)光別”略顯婉轉(zhuǎn)。
“別”字雖在句尾,但整句直接翻譯過來是“佳節(jié)時,總是加倍思念揮別的風(fēng)光”,“別”是“風(fēng)光”的限定,而不是“區(qū)別”之意。
其三:“病榻自憐”。
自古以來,萬千篇章,夭夭桃花,總關(guān)閨情。桃花仿佛就是為了多情之人而生,又如何能容忍自己未染傷情,便空自凋落?
這首詞作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正值朝中科舉,納蘭因病未能參加,于是只能坐于房中,看著庭中桃花被東風(fēng)吹落,飄然從窗口飛入,落在他身前,聊以為伴。即便是桃花,也渴望能死得其所,爭得其存在的價值,更何況是生而為人的納蘭。
詞的下半部分便是納蘭的心情,病痛折磨,身形消瘦,此番潦倒,除去落花又有誰憐?只當(dāng)是春色撩人,閑閑慵懶,貪臥不起。繼而,納蘭又開始嘆息自己時運(yùn)不濟(jì)錯過殿試,不能像傳說中的李固那般,在“芙蓉鏡”下登榜及第。
眾人歡騰慶賀之時,他只能守一窗落花,收拾起滿心清冷的哀傷幽情,暗自傷神。
這首詞意味深長,用典靈活貼切,更化用王彥泓《寒詞》中“一日幽香冷處濃”之句。
首句中,“羞”一字之功,桃花便有了思想,更有了理想和追求,正應(yīng)照了納蘭渴望入仕的心情。東風(fēng)不負(fù)桃花,將其吹入房中,勾起了納蘭的感嘆傷懷。
“東陽瘦”是既成典故,用法簡明,不過,“不及芙蓉”中的“及”字卻一語雙關(guān),頗可回味。
簡單地說,不及芙蓉可以解作“不像‘芙蓉鏡’典故中的李固”,這里以“芙蓉”代“李固”。但還有另一種解法,“芙蓉”為典故中的標(biāo)題“人鏡芙蓉”,指的是皇榜。古時,金榜高中稱為“及第”,而“李固芙蓉”的典故中,榜上題目為“人鏡芙蓉”,不“及”,便是名字未登皇榜之意。所以,“及”字既可以理解為“追上、比肩”之意,也可以看成是“及第”,對整句含義無礙,但卻從另一個方面,顯出了納蘭詞作的工巧之妙。
最后,“幽情”凝于“冷處”,這里的冷,不單是錯過殿試的心灰意冷,也有病體虛弱之下感受到的春風(fēng)料峭,可以說是“身體”與“內(nèi)心”的同步感受,感隨心動,相得益彰。
步韻詞祭
采桑子·步韻納蘭《那能寂寞芳菲節(jié)》
詞中總見傷心淚,蹙眉難平。
月入三更。杯酒何愁鬢發(fā)零。
牛郎織女誰當(dāng)醉,河上繁星。
細(xì)語微傾。只道前生今世名。
- 王彥泓(1593—1642),字次回,明末詩人,有《疑雨集》傳世,明末清初、清末民初之時盛行。納蘭詞作受其影響頗深,納蘭亦與其外孫秦松齡結(jié)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