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緒論

流淌的心聲 哲思的殿堂:俄羅斯19—20世紀初浪漫主義抒情詩情感詮釋與評論 作者:周立新 著


緒論

真正意義上的俄羅斯文學始于11世紀,民間文學還要早得多。18世紀時俄羅斯文學開始在世界文學寶庫中嶄露頭角,此時俄羅斯較為著名的文學家有:科學家、詩人М.В.羅蒙諾索夫(Ломоносов 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1711—1765),革命思想家、作家?。?拉吉舍夫(Радищев 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1749—1802),喜劇作家 Д.И.馮維辛(Фонвизин Денис Иванович,1745—1792),詩人Г.Р.杰爾查文(Державин Гаврила Романович,1743—1816)等。19世紀是俄羅斯文學的輝煌時期,出現(xiàn)了以普希金、托爾斯泰為代表的一批世界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巨匠。俄羅斯文學進入了史無前例的鼎盛時期。

浪漫主義是文學的基本創(chuàng)作方法之一,它與現(xiàn)實主義一同被稱為文學藝術的兩大主創(chuàng)流派。浪漫主義作為詩歌作品中的一個重要流派,它所強調(diào)的是內(nèi)心世界感情的自然流露。浪漫主義的主要特征就是注重情感的自由表達,擺脫詩歌形式上的束縛。

浪漫主義一詞的定義長期以來一直是文學界爭論的一個話題,19世紀法國著名象征派詩人夏爾·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1)指出,浪漫主義不是隨意選取創(chuàng)作素材,也不是單純地強調(diào)精確,而是介于兩者之間,注重隨著感覺而進行創(chuàng)作。因而,浪漫主義強調(diào)的是感覺與想象力,情感是浪漫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中心。

法國大革命促進了浪漫主義精神的興起,它隨著法國大革命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等人道主義精神得以快速發(fā)展,法國革命的民主進步思想走進俄國,也將浪漫主義文學的火種播撒到了彼得大帝改革之后又陷入沉寂的國度,它以驚人的速度被俄國貴族知識分子所接受。這是不難理解的,因為歷史上俄國與英法等歐洲國家有著很深的淵源。從彼得大帝時期起,俄國就一直尊崇歐洲文化,俄國人以西方文化為時尚,以學習法語、德語等歐洲國家語言為榮耀,幾乎所有的俄國貴族知識分子都是自幼開始學習或接觸法語、德語等歐洲語言文化的,貴族家庭中所聘用的家庭教師也多為法國人、德國人,上流社會和宮廷中也以歐洲禮儀為模板。因此,可以說,自17世紀彼得大帝制定了西方化政策時候起,歐洲社會文化就深刻地影響著俄國社會,而法國文化是這其中的佼佼者。法、德等國家發(fā)達的哲學思想對俄國知識分子的影響最為顯著,很多俄國知識分子到歐洲求學,首先學習的就是這些國家先進的哲學思想,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盧梭,德國哲學家康德、黑格爾、謝林等人的哲學思想都是俄國知識分子所學習的內(nèi)容。英、德、法等國的詩歌也引起了俄國詩人的極大興趣,如拜倫、席勒、雪萊等詩人的作品都是他們欣賞與學習的對象。甚至,19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俄國曾出現(xiàn)了一次推崇德國哲學與詩歌的文學浪潮。這些歷史條件都為浪漫主義詩歌在俄國的興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俄國浪漫主義文學興起于19世紀初,與先進的民主主義思想在俄國的傳播同步,與1812年的衛(wèi)國戰(zhàn)爭和1825年的十二月黨人革命緊密相關。浪漫主義文學猶如一縷吹入沙皇君主專制社會的春風,給俄國帶來了清新的空氣,吹醒了一些貴族知識分子沉睡的心靈,他們想沖破那令人窒息的思想樊籠,想大聲呼喊出心中的美好憧憬與理想。這股從歐洲吹來的清風吹醒了俄國民眾的社會民主意識,十二月黨人起義的失敗給俄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涂上了一層傷感的色彩,也因此使得俄國的浪漫主義擁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更加迷人的韻味。

詩歌是抒情達意的文學作品,浪漫主義詩歌飽含深刻的哲學思想,信奉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是人類的上帝,大自然具有神奇的力量,它與人類一樣具有喜怒哀傷的情感,它具有醫(yī)治人類靈魂創(chuàng)傷的神奇力量。浪漫主義詩人尊重來源于自然的創(chuàng)作靈感,將整個大自然作為謳歌的對象,語言清新、優(yōu)美而自然,形式自由新穎,不受詩歌格律的制約。浪漫主義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主張描寫自然,抒發(fā)人類自然天成的情感,注重來自于民間文學的營養(yǎng),善于運用大膽的想像與夸張。

本書選取了自普希金至葉塞寧,即18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這個階段的俄羅斯浪漫主義代表詩人的抒情詩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俄國詩歌黃金時代的普希金、丘特切夫、萊蒙托夫、A.K.托爾斯泰、費特、蘇里科夫和白銀時代的勃洛克與葉塞寧等詩人詩歌中的情感與哲學思想。這樣選材的理由是:這些著名詩人代表了俄國浪漫主義抒情詩的黃金時代與以象征派為代表的白銀時代,俄國的象征主義詩歌流派起源于浪漫主義,帶有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因象征主義強調(diào)內(nèi)心想像的作用,摒棄對現(xiàn)實世界的模仿,在這一點上是與浪漫主義相同的。本書所研究的詩歌中,雖然勃洛克、葉塞寧等被歸為象征主義詩人,但在他們的作品中同樣可以清晰地看到浪漫主義的身影,所選用的這些詩人的詩篇也多是以謳歌自然為主的抒情詩篇,因而,我們也從浪漫主義的視覺對其進行了情感方面的剖析與詮釋。19世紀初普希金在俄羅斯文壇開始綻放光芒,普希金代表了一個時代,開創(chuàng)了一個時代,其影響已經(jīng)持續(xù)了兩個多世紀,而且這種影響在俄羅斯文學上是深入骨髓的,這種影響還將一直持續(xù)下去,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位俄羅斯后來詩人對俄羅斯詩歌發(fā)展的影響如此深刻。而葉塞寧則是20世紀初俄羅斯詩壇上的一股清新之風,他個性化的詩歌給俄羅斯詩壇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他追求著一種田園牧歌式的夢幻天堂,大自然、祖國、愛情在他的詩中綻放異彩。詩歌與音樂在其詩歌中得到了自然的融合,他是一位正直而真誠的詩人,其詩風傲骨感動著俄羅斯人民,也令世界人民欽佩。站在世界人民面前的葉塞寧如寒風中的白樺,身披白雪,玉樹臨風。從普希金開始至葉塞寧結束這是俄羅斯詩歌史的一個完美過程,它代表了一個完美的抒情詩時代。兩個多世紀以來,俄羅斯人民一直生活在這些詩人的曼妙詩行中,這些韻律優(yōu)美、語言優(yōu)美、意境優(yōu)美的詩篇是俄羅斯人民的一部內(nèi)容豐富的美學教材,它為俄羅斯人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語言與情感營養(yǎng),人們的腦海中永遠縈繞著這些優(yōu)美動人的詩行。從普希金到葉塞寧,兩個年輕的生命給世人留下了抒情王子的永恒形象,這是世界文學史上難以覓到的詩歌完美時代。本書主要分析研究了這些詩人的浪漫主義抒情詩作,從普希金時代至前蘇聯(lián)的建立,以前蘇聯(lián)成立初期作為終結點,它代表了整個俄羅斯文學史上的俄國文學鼎盛時期。這個時期許多浪漫抒情詩歌在題材、思想內(nèi)容、語言、情感表達方式、作詩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很多共同之處,對以后的俄羅斯抒情詩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一個多世紀的俄國社會的風云變幻、思想浪潮、俄羅斯人的追求都反映在這些充滿了情感的詩行之中。

這個時期的抒情詩題材主要集中在愛國、歌頌自由與理想方面的抒情詩、哲理抒情詩、愛情抒情詩、田園抒情詩等題材上。這些詩人的詩歌作品被世界讀者所共同喜愛,它們的語言與風格為現(xiàn)代詩歌樹立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典范。解讀這些詩篇中的哲思與情感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時期俄羅斯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把握到俄羅斯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文學脈搏與發(fā)展進程。

抒情詩主人公與作者之間的對應問題是詩歌研究中無法回避的問題,對于該問題的解答眾說紛紜,一般來講,通常有以下兩種答案:對應關系與非對應關系。對應關系,是指抒情詩中主人公與詩人之間的形象是完全重合的,書中主人公就是詩人,詩人就是詩中的主人公,詩人在詩歌中抒發(fā)的是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悟,表達的是自我心理感受;而非對應關系則是指作者與詩歌中的主人公為完全不同的兩個人物,作者只是在寫“別人的故事”、抒發(fā)他人的心理感受。本書的研究中采用了第一種觀點,把作者放到了詩歌主人公的位置上對詩歌情感進行分析解讀。這樣選擇的理由是:浪漫主義抒情詩與敘事詩是兩種體裁完全不同的詩歌形式,敘事詩一般是通過完整的故事來表達一定的思想,它需要通過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來敘事達意,而浪漫主義抒情詩則是以抒懷為主,一般所抒之情都為作者所有,都是詩人自己的思索與感悟,詩中所抒發(fā)的情感很難逾越作者的思維與思想范圍,很難超出作者的視野,詩人的命運、生活經(jīng)驗、思想趨向和觀點構成其詩歌作品的基本內(nèi)容,詩中的美學觀點都為作者所有,因此,本書將這些抒情詩作品作為作者自身所得來進行分析研究。

俄羅斯19世紀文學不僅直接影響著俄羅斯文學,而且對世界文學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作家也在影響之列,如著名作家巴金的創(chuàng)作就受到赫爾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俄羅斯文學家作品的啟迪。

本書的研究,主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

第一,完善俄羅斯浪漫主義詩歌的研究體系。這個時期的俄羅斯浪漫主義抒情詩的情感研究在我國還處于零散的研究狀態(tài),大多數(shù)俄羅斯文學研究者的目光集中在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的研究上,詩歌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詩人的個人作品成就研究上,且主要為詩歌特點、語言特點及思想性的研究,詩歌情感研究沒有專項著作。本書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在俄羅斯詩歌翻譯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在進行俄羅斯詩歌翻譯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本書作者翻閱了大量的俄羅斯歷史文化資料,并詳細研究了書中所提供的詩人的個人背景資料。研究者被蘊涵在詩歌中的強烈情感所深深打動,這些情感是活在詩中的靈魂,每首傳世的詩篇都是在用它的靈魂感動著世人。因此,本書作者認為,從事詩歌作品研究首先分析研究的應該是詩歌中的情感,沒有情感,其他無從談起。

第二,豐富俄羅斯浪漫主義抒情詩的翻譯與欣賞體系。

俄羅斯浪漫主義抒情詩在中國的翻譯走過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階段,它曾一度隨著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而走過了一段不尋常的翻譯與傳播之路。新中國成立前與新中國成立初期所譯的俄羅斯詩歌傾向于政治思想內(nèi)容,詩歌的主題主要集中于愛國主義、歌頌自由與理想等,以激勵社會進步思想為導向。20世紀后半葉至21世紀初中國的俄羅斯文學研究者對俄羅斯詩歌進行了再研究與解讀,開始注重俄羅斯詩歌的美學功能,出現(xiàn)了一大批俄羅斯詩歌研究的佳作,如曾思藝的《丘特切夫詩歌美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等。同時涌現(xiàn)出很多優(yōu)秀的俄羅斯詩歌翻譯家、理論家及評論家如查良錚、飛白、溫佩筠、陳先元、張建華、丁人等,這些優(yōu)秀翻譯家的作品與評論在中國廣為傳誦,受到詩歌愛好者的喜愛。本著作從詩歌情感欣賞的角度,以現(xiàn)代自由詩的形式對這些優(yōu)秀抒情詩進行了翻譯的再創(chuàng)作,是一種嘗試,也是詩歌情感欣賞體系的一種補充與豐富。

第三,回歸浪漫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自然本性。長期以來,在詩歌研究中,人們過于追求詩歌中的政治思想內(nèi)容研究,忽略了抒情詩詩歌感性創(chuàng)作的自然本性,忽略了蘊涵在詩歌中的自然美與藝術美,忽略了詩歌中所包含的動人情感,使得詩歌欣賞失去了靈動性和感性。本書從欣賞的角度來剖析這些優(yōu)秀詩作中所蘊涵的人類質(zhì)樸的情感,豐富俄羅斯浪漫主義詩歌的美學欣賞體系,探索這些詩篇長生不老的秘密。

本著作從樸素的詩歌創(chuàng)作角度著眼,以詩歌的外在情感與暗含情感為研究對象,融合了大量的個人理解與觀點、翻譯實踐經(jīng)驗與欣賞感受及體會,希望能夠?qū)Χ砹_斯詩歌的研究起到點滴的補充作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