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工資
孔子那個時代,中原地區(qū)主要的糧食作物不是大米,也不是小麥,而是谷子。官方發(fā)薪水,以及計算人們的口糧,一般都用谷子也就是小米做標準。對于口糧,《周禮·地官·廩人》統(tǒng)計如下:“凡萬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人二鬴,下也?!币馑季褪钦f,一個成年人每月消耗掉四鬴小米,這叫大飯量;每月消耗掉三鬴小米,是中等飯量;每月只吃兩鬴小米,屬于很小的飯量。鬴,通“釜”。周朝一釜,是六十四升。周朝一升,是一百八十七點六毫升[1]。所以一釜相當于現(xiàn)在十二升,能裝小米九公斤。周朝中等飯量的成年人每人每月平均吃掉三釜小米,共二十七公斤,平均每人每天需要零點九公斤的口糧。這個飯量,跟我們現(xiàn)代人是差不多的。
孔子在衛(wèi)國官學教書,年薪九十噸小米,足夠二百八十個人吃一年,夠一個人吃二百八十年。這時孔子的寡母顏氏已經(jīng)過世,孔子的孫子孔伋還沒有出生,他的家屬除了老婆亓官氏、兒子孔鯉以及孔鯉的媳婦之外,就沒有其他人了。全家四口人,光算口糧的話,一年不過一千多公斤,孔子一年的工資,夠全家吃上幾十年。由此可見,衛(wèi)靈公待孔子不薄,孔子在衛(wèi)國官學教書拿的薪水不低。
還可以橫向比較。比孔子稍晚的魏成子,在魏國為相,魏文侯每年給他一千鐘[2]。一鐘是十釜,裝小米九十公斤,一千鐘即九十噸。魏成子這位魏國國相的年薪,剛好跟孔子在衛(wèi)國官學教書時的年薪打了個平手。這說明,教師在春秋戰(zhàn)國是很受重視的:一個高級教師的收入竟然不低于一個高級官員的收入。
[1]這個數(shù)據(jù)沒有直接的考古證據(jù),是推算出來的,參見梁方仲先生《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tǒng)計》附錄《中國歷代度量衡變遷表》,中華書局2008年第1版。
[2]《史記·魏世家》:“魏成子為相,食祿千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