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瀾:立德、立言、立功
張瀾(1872~1955),字表方,四川南充人。教育家,愛國民主人士。四川保路同志會領導人之一,曾被清政府逮捕入獄。1925年,任成都大學校長。積極參加抗日民主運動,任中國民主同盟(簡稱同盟)主席。1949年,參加了新政協(xié)的籌備工作,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是中國民主同盟第一屆中央委員會主席。
碩、德、馨、香、重
1872年4月2日生于四川省順天府(今南充地區(qū))。在這個中華民族苦難深重的年代,如同舊中國農村許多貧苦人家的孩子一樣,張瀾自幼便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
青少年時代家庭生活的貧寒,父母的言傳身教,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共同造就了一個道德高尚的張瀾。他一生自奉節(jié)儉,為政清廉,是有口皆碑、深為人們所欽佩的。他一生恬淡寡欲,艱苦奮斗,想的是振興中華,解放人民,從不為一己打算。真可謂“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他常年穿布衣(多為麻灰色,綢緞不上身,更不用說毛呢了),頭戴瓜皮帽,腳穿青布鞋。就是這身裝束,由天府之國到上海,又由上海到北京,幾十年都沒有變過樣。
張瀾的一生,可謂一直身居要職,尤其是共和國成立前就一直擔任地方長官,按說應該有一些積蓄。可事實恰恰相反,張瀾為官清廉,又常仗義疏財,所以他不僅沒有什么積蓄,甚至一直窮苦不堪。尤其辛亥革命后任川北宣慰使期間,因兩袖清風又常接濟困頓,解職時欠錢600元無法償還,只好借錢償還,幸虧母親王氏深明大義,最后及時變賣祖產薄田四畝才得以償債。
1916年任嘉陵道道尹,1917年又任四川省長,職務雖然高了,但其母與夫人仍在鄉(xiāng)下割草、養(yǎng)豬、放牛、種田。這種事情可謂罕見。當時駐南充軍閥石青陽因與他有隙,曾派兵去抄他的家,士兵們見到他家環(huán)堵蕭然,一屋空空,家人庵居蔬食,似不與人世間相聞,無甚可抄,以實回告。石青陽感嘆地說:“川北圣人之名不虛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張瀾困居上海,因物價飛漲,生活很艱難。當時他因民盟總部需要,曾向龍云、劉文輝等西南軍政首腦籌了一筆巨款,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管生活多么清苦,連重病在身無錢住院,也仍然清貧自守,沒有挪用分文。
他當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時,每月有200元辦公費,他從未去領過。他的警衛(wèi)人員按規(guī)定應該是十幾人,他只要了四人。家門口雖然停了一輛供他專用的小汽車,但除他因公外出使用外,家里的人,就是年老的張夫人外出,也不許用公家的車,而是乘坐公共汽車。張夫人已年高仍要做洗衣掃地等家務活。政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要派一位女服務員到他家服務,他也拒絕。家務活照舊由張夫人承擔。

1950年6月,全國政協(xié)第一屆第二次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期間劉少奇同張瀾交談
張瀾克己奉公,勤儉節(jié)約,卻非常關心經濟困難的人,往往傾囊相助。在成都慈惠堂工作時,本來工資少得可憐,卻要拿出部分幫助別人。當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后,也是常常把節(jié)約下來的錢拿去幫助四川一些在京學習的經濟困難者。
正因為他有如此高尚的作風,所以經常受到世人的稱頌。1954年10月1日,張瀾出席開國五周年慶祝大典時,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稱贊他說:“表老啊!你很好,你的德好,你是與日俱進的?!?/p>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1953年9月12日舉行第24次會議,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作《關于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工作的報告》。主席臺上右起:張瀾、宋慶齡、毛澤東、彭德懷、劉少奇、李濟深
百年樹人 融通儒墨
張瀾原本是清末的秀才,以研究《詩經》見長。后來他留學日本,就讀于日本東京弘文書院師范科。1904年歸國之后,極力想在家鄉(xiāng)辦學,提高民族素質,反對封建思想,重新探索一條救國的路子。
張瀾受聘為南充縣立高等小學校長之后,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課程改革,辭退了那些不稱職的老師,并親自講授“格致”課程,從日本購回許多日文科學新書、圖譜、標本、儀器,還把自己的書也寄存到學校圖書館供學生閱讀,使其開闊眼界,增長新知識。同時,他還嚴肅校內紀律,杜絕歪風邪氣。在他的整頓下,學校學風大變,培育出來的學生大多能敦品力學,多少有所成就。與此同時,他還在順慶府中學堂進行改革,聲名遠播川北,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當年就是慕名而來就讀,深受張瀾影響的。同時,張瀾還創(chuàng)辦了“端明女塾”,這在偏僻的川北也是一項創(chuàng)舉。
國立成都大學是四川省第一所大學,是1931年成立的四川大學的主體,在四川乃至全國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能夠成為國內有影響力的綜合性大學,是與它的校長張瀾分不開的。出任“國立成都大學”校長,即是張瀾教育生涯的輝煌篇章。
1925年12月,張瀾任成都大學校長。他就職以后,立即著手解決學校建設中的各類問題。從籌經費到選校址,經過3年多的艱苦努力,克服了諸多困難,張瀾將一個嶄新的成都大學建成在世人面前。
從1925年12月到1930年8月,主掌成都大學僅4年多時間,張瀾就將一所沒有校址、沒有經費,僅有一塊牌子、500多名師生員工的成都大學,辦成了設有3個學院、12個系,有專任教師14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83人,學生1300多名,在全國規(guī)模宏大、很有生氣的大學之一,而且教學水平高,科研成果顯著,被譽為西南“民主與科學堡壘”,為后來四川大學的建立和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于1950年6月14~23日在北京舉行。圖為出席23日舉行的最后一次大會的代表。左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劉少奇,民主同盟主席張瀾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經歷了清末、民初、北洋軍閥政府、國民黨政府5個階段,年近八旬的張瀾終于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52年3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在中南海設宴,為張瀾慶祝80壽辰。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劉少奇以及社會各界數百人到場,劉少奇主持了祝壽會,朱德、毛澤東親自發(fā)專函為他祝壽。祝壽會上,各位來賓紛紛稱頌了張瀾的革命業(yè)績,贊揚了他不畏權勢,敢說敢做,不屈不撓的精神和一心愛國的民族氣節(jié)。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于1954年9月28日宣告閉會。圖為主席臺上的執(zhí)行主席劉少奇、郭沫若、張瀾、李維漢(左起)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張瀾發(fā)表了重要講話并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他為之奮斗了一生的民主夢想終于得以實現。
由于長期的操勞加上晚年的體弱多病,張瀾的失眠癥越來越嚴重,安眠藥愈吃愈多。1955年1月27日,他突然覺得口舌麻木,經診斷為重度動脈硬化和肺炎,隨即入院治療,經多方搶救病情仍不見起色。
在病魔纏身的日子里,張瀾仍念念不忘祖國統(tǒng)一,臺灣回歸。1月31日,他抱病發(fā)表《任何威脅不能絲毫動搖中國人民解放臺灣的決心》的聲明,痛斥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國情咨文的狂妄。與此同時,他還放不下的是他一手創(chuàng)辦起來的、傾注了畢生心血的民盟今后的發(fā)展。他囑托前去探病的民盟成員,希望全體盟員能夠好好走社會主義的道路,牢記毛主席的教導,“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p>
1955年2月9日,張瀾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