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助人 其福必厚
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故性氣清冷者,受享亦涼薄。惟和氣熱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
自然界的氣候規(guī)律是,氣候溫暖的時候就會催發(fā)萬物生長,氣候寒冷的時候就會使萬物蕭條沉寂。所以一個人如果心氣孤傲冷漠,只會受到同樣冷漠的回報。只有那些充滿生命熱情而又樂于助人的人,他所得到的回報才會深厚,福祉也才會綿長久遠。
胡雪巖,名光墉,字雪巖。1823年出生于徽州績溪。徽州多商,徽商遍布各地。受經(jīng)商之風(fēng)的影響,胡雪巖在父死家貧的窘境中,12歲那年,便告別寡母,只身去杭州信和錢莊里當(dāng)起了學(xué)徒。
開始時,胡雪巖和其他伙計一樣在店里站柜臺,后來東家和“大伙”都覺得這個小伙計順眼,就派他出去收賬,胡雪巖認真操辦,從來不曾出過紕漏,深得東家賞識。
有年夏天,胡雪巖在一家名叫“梅花碑”的茶店里跟一個叫王有齡的攀談,知道他是一名候補鹽大吏,打算北上“投供”加捐。
清代捐官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做生意發(fā)了財,富而不貴,美中不足,捐個功名好提高身價,像揚州的鹽商,個個都是花幾千兩銀子捐來的道臺,那么一來便可以與地方官稱兄 道弟,平起平坐,否則就不算“縉紳先生”,有事上公堂,要跪著回話。再有一種,本是官員家的子弟,書也讀得不錯,就是運氣不好,3年大比,次次名落孫山,年紀大了,家計也艱窘了,總得想個謀生之道,走的就是“做官”的這條路,改行也無從改起,只好賣田賣地,托親拜友,湊一筆錢去捐個官做。
王有齡就是屬于后者,他的父親是候補道,沒有奉委過什么好差事,分發(fā)浙江,在杭州一住數(shù)年。老病浸奪,心情抑郁,死在異鄉(xiāng)。身后沒有留下多少錢,運靈柩回福州,要很大一筆盤纏,而且家鄉(xiāng)也沒有什么可以投靠的親友,王有齡就只好奉母寄居在異地了。
境況不好,且又舉目無親,王有齡窮困潦倒,每天在茶館里窮泡,消磨時光。雖然捐了官卻無錢去“投供”。
在清代,捐官只是捐了一個虛銜,憑一張吏部所發(fā)的“執(zhí)照”。取得某一類官員的資格,如果要想補缺,必得到吏部報到,稱為“投供”,然后抽簽分發(fā)到某一省候補。王有齡尚未“投供”,更談不上補缺了。
胡雪巖認定眼前這個落泊潦倒的王有齡必定會翻轉(zhuǎn)過來,大富大貴,只是火候未到,還缺一位幫他的貴人罷了。胡雪巖年齡尚輕,20出頭,正處于多夢時代,他想象自己正是剛腸俠膽、救人危難的豪爽之士,雖算不上“貴人”,但手里尚握重金——那五百兩未交給老板的銀子,亦是助人成就大業(yè)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