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美學津梁的“三人行”(代序)
“三人行”作者讓我作序,這讓我誠惶誠恐,作為一個客居揚州十余年的學子,我崇敬“我是揚州人”的朱自清,亦深愛往昔的師友和同事,寫此文權當一篇讀后感文字吧。
百年來,朱自清的散文已經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無論從思想內容層面,還是從美學價值層面,都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幾代五四新傳統(tǒng)學人的文學追求,相信其也將繼續(xù)滋養(yǎng)我們的后代。當朱自清的研究成為一種顯學之后,如何在其散文美學研究領域有所突破,一部《朱自清美文與“五四”記憶》便成為我們重新認識朱自清散文美學內涵的重要著作。無疑,這部著作不僅是“朱學”研究的新成果,同時,也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研究史上一部不可忽略的著述,它對朱自清散文在文學史上的定性、定位,亦將成為閱讀朱自清散文的導讀指南。
現(xiàn)代散文研究一直是揚州大學文學院的強項,從曾華鵬先生對魯迅《野草》的研究,到吳周文先生的散文研究,以及他們培養(yǎng)出來的一代又一代散文研究家,足以讓學界刮目相看。這本著述作者自稱為“三人行”,正是展示兩代學者共同建構“朱學”美學津梁實績的佐證。
吳周文先生是我的老師,雖然他沒有任過我的課,但是,在我的心目中,我一直將他當作我所尊敬的先生,我們的交往已經長達四十年之久,他對學術的尊重與執(zhí)著深深感動了我,他勤勉好學和一絲不茍的治學品格令人敬佩不已,雖年逾古稀,卻仍然筆耕不輟。同時他又帶出了一大批學生,活躍在散文研究領域內,此書即為他與兩位弟子長期合作的學術成果,其團隊合作之精神可嘉,亦在學界傳為美談。林道立和張王飛是我的師弟,前者曾經是我的同事,長期追隨吳周文先生從事散文研究,20世紀80年代就在《文學評論》等刊物上發(fā)表散文評論文章了,其思想深邃,往往會從細微之處發(fā)掘新見;后者在高校時就潛心散文研究,后在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擔任領導職務,但仍然沒有放棄學術研究,其實他是一個很有藝術才華的學者,常以妙論妙語驚人?!叭诵小睆淖珜憽吨熳郧迳⑽乃囆g論》開始,到今天《朱自清美文與“五四”記憶》的面世,其合作已有二十七年的歷史,因此,與其說這本書是他們新近的學術成果,還不如說這是他們長期默契合作的人格文品之結晶。
吳周文先生是“朱學”的奠基者之一,他畢其四十多年的精力研究朱自清的作品,尤其是其散文研究的藝術成就,可謂資深專家,加之兩位“朱學”后起之秀的學術敏銳,此書就有了很多錐深的學術看點:“第一,以重寫文學史的訴求,重新審視朱自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散文學’大師,重新認知他作為‘五四’美文‘領導者’的地位與影響。第二,以當前重建散文美學的學理,重新認知朱自清散文對于踐行散文美學的杰出貢獻,及其思想資料之價值。第三,以語文教學史與鑒賞學的理論,對朱自清的美文經典進行解讀,闡釋它們是不可撼動的現(xiàn)代‘經典’。第四,從‘文學是人學’的意義方面,進一步地堅持讓朱自清的研究回到文學的審美,回到‘意在表現(xiàn)自己’的散文本位,使我們的研究方法與時俱進?!?/p>
就此四點而言,其第一點乃為本書的要旨,一個“五四美文的領導者”,便確立了朱自清在文學史上的散文地位,作為一個文體門類的“領導者”,朱自清能否扛鼎?為什么不是魯迅、周作人、沈從文等一代大師中的一位呢?作者這樣的定位和定性自有其學術史的理由,當之無愧自有當之無愧的說法,無須我贅言,讀者諸君自可從中尋找到答案,你盡管不一定同意他們的觀點,但是其立論卻是持之有據、言之有理的。顯然,其第二點則是對第一點的遞進補充,正因為朱自清散文作為文體美學,已經在接受史的過程中被時代所普遍認同,它才能成為經典,才能成為具有美學意義上有價值的史料。所以,其第三點正是前者邏輯上的承續(xù)和推進,作為語文教學中的語料和教材,朱自清散文的全部意義就在于它是活的、流動著的文學范式的生命延長線,是文學風景的賡續(xù),這就是朱自清散文成為顯學的理由所在。其實,以我之愚見,朱自清散文成為現(xiàn)代經典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則是其語言已經成為現(xiàn)代漢語文學表達的一種范式,已然融化在我們的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并形成了教學的歷史和慣性。以上三點均須歸入第四點,即所有這些朱氏的美學理論都與五四“人的文學”主旨有關:朱自清“有這樣的史識:第一,在新文學散文的初期,朱自清針對‘文以載道’的舊觀念最早提出了為作家‘自己’立言的問題,再三再四地強調為‘自己’立言,進而否定、替代為君王和圣人立言,從而徹底地進行了散文觀念的顛覆。第二,‘自己’就是自我,強調表現(xiàn)‘自己’,就是強調表現(xiàn)自我,他用一個‘味’字對新文學的本質進行概括;也就是上升到‘文學是人學’的層面,對散文寫作的‘作家本位’進行了理論上闡釋,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這是最早的‘意在表現(xiàn)自己’闡釋。在新散文理論建設的拓荒期,當劉半農、傅斯年、周作人、王統(tǒng)照、胡夢華等人還只停留在討論文學散文的概念、借鑒英式隨筆的體式,以及敘述方式等屬于藝術形式的問題時,朱自清則是在美學本質上第一次提出了‘意在表現(xiàn)自己’的問題,揭示了以作家個性為本位的散文美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審美價值的核心問題。而這一‘人本主義’的定位,是對散文理論建設的重大貢獻。對朱自清的始作俑者,至今還沒有被散文理論家和現(xiàn)當代文學史家所發(fā)現(xiàn)和認識”。這就是我們從此書中所要尋覓的答案:從文學史、美學史和教學史的高度,宏闊而獨到地闡釋出了朱氏散文的史學意義所在??梢姟叭诵小痹谥刈R和重釋朱自清散文美學意義時所具有的高屋建瓴的學術眼光。
其實,我最感興趣的是書中那些對單篇文章的分析,尤其是對傳統(tǒng)經典作品的微觀分析,既有審美的愉悅,同時又有思想的穿透力,還有那種文本分析的語言修辭趣味與魅力。比如對誰都熟知的《背影》等篇什的分析,其分析的力度和深度是一般的評論家和教書匠所無法企及的。讓你在激賞的歡愉中獲得美的陶冶與教養(yǎng)。
我以一個文友和一個讀者的名義向“三人行”的作者致以美學的敬禮。
是為序。
丁帆
2017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