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國學大師任繼愈先生的交誼
2009年7月11日驚悉任繼愈先生駕鶴西行,萬分悲痛?,F(xiàn)將我與任先生交誼情況寫在下面,捧心香一瓣于先生靈前。
1959年10月13日深夜,毛澤東給北京大學打電話,邀請哲學系的任繼愈教授到中南海談話,從三點鐘一直談到早晨七點。毛澤東講,我看了你寫的幾篇有關佛教的文章,你的研究很有價值。在我們國內(nèi)沒有人研究佛教怎么行?福音書、道教、回教也要研究。
不久,毛澤東又批示要用歷史唯物主義批判神學,稱贊任繼愈收入其《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中的幾篇文章:“對世界三大宗教(耶穌教、回教、佛教),至今影響著廣大人口,我們都沒有知識,國內(nèi)沒有一個由馬克思主義者領導的研究機構,沒有一本可看的刊物?!脷v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寫文章也很少,例如任繼愈發(fā)表的幾篇談佛學的文章,已如鳳毛麟角,談耶穌教、回教的沒有見過。不批判神學就不能寫好哲學史,也不能寫好文學史或世界史。”
在毛澤東的關懷下,中國科學院成立了世界宗教研究所,由任繼愈教授擔任所長。
任繼愈教授是中國哲學史和佛教學理論專家,曾兼任中國宗教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北京西藏佛教研究會理事長。
我與任繼愈先生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交往,至今已20多年。任先生不善言辭,性格內(nèi)向,學問博大精深卻謙虛謹慎,不事張揚,對年輕人則愛護備至,循循善誘,甘當人梯。
198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創(chuàng)辦《大學生》雜志,該社編輯江溶約我寫一篇任繼愈先生的訪談文章。我在那年夏天訪見任先生,回來后草成《任繼愈談中國哲學史和佛教研究》一文,刊于10月出版的《大學生》雜志。拙文得到任先生的首肯,他后來對我說:“寫學術訪問記也不容易,作者只有懂,才能提得出,才能將被訪者的話準確地轉化為讀者可以理解的文字?!?/p>
任繼愈先生工作照 鄒士方攝(20世紀80年代)
任繼愈(右)與鄒士方合影于任寓小院中(1980年夏))
1981年北京大學團委和學生會擬編一部《北大人才史話》,其中有北大老校友任繼愈先生一篇,指定由我撰稿,我請任先生提供材料,他復我一信:
鄒士方同志:
寄來的稿子及照片均收到多日。沒有及時回信,我覺得應當多介紹一些北大有成就的專家,重點放在中青年教師方面,這樣對人才的成長更有現(xiàn)實意義,教育意義也更大些。
還因為雜事太多,沒有時間多考慮過去的事。這也是遲遲未能回信的原因。請原諒。
此致
敬禮
任繼愈
1981.4.30
(又有鉛筆字)信寫好,未發(fā)又患病,又耽擱了多日,至歉。
此信附有為《北大人才史話》所寫任繼愈傳略,大稿紙4頁。
1985年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出版《怎樣學習哲學》一書,江溶主編,他又約我寫一篇《任繼愈談宗教學的學習與研究》,我準備在原來《大學生》雜志所刊一文基礎上增加內(nèi)容再成文。
我寫信給任先生,請他提供有關學習宗教學方面的材料。為此事他復三封信:
鄒士方同志:
稿寄上。題目為《關于宗教學研究問題》。
如不適合要求,請?zhí)岢鲆庖?,再商量?/p>
此致
敬禮!
任繼愈
一九八四、一、十六、
鄒士方同志:
來信收到。對不起,一直未能把稿子交出,又勞來信詢問。四月一日即將文章寄去。
此致
敬禮!
任繼愈
一九八四、三、卅、
鄒士方同志:
近日較忙,現(xiàn)在才把稿寫好。今寄上請你看看,這是接前次寄去的文章的補充。
此致
敬禮!
任繼愈
一九八四、四、三、
任先生共為我提供材料兩次,全部用16開大稿紙謄寫清楚,一絲不茍,應是花了不少時間和心血,很讓人感動。
《任繼愈談宗教學的學習與研究》一文后收入《怎樣學習哲學》一書,于1985年6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1987年我請調任北京圖書館館長的任先生提供書評稿件,評介由他主編的學術著作,由我在《人民政協(xié)報》“書林折枝”專欄刊出。任先生組織了幾篇稿件,對由他主編的大部頭《中國哲學發(fā)展史》和《中國佛教史》進行評介,在《人民政協(xié)報》刊登。其間他有五封信與我:
鄒士方同志:
上次談到關于組織書評的事,我當盡力組織,已約好了兩篇,舊詩詞以后當寄上。
此致
敬禮
任繼愈
1987.2.13日
因事忙,未即復,至歉。
鄒士方同志:
上次說的要一點《書評》,我們組織了幾篇,先介紹我們的《中國哲學發(fā)展史》和《中國佛教史》。因為這兩部書都列入我國“六五”和“七五”期間社會科學的國家重點科研項目。
《書評》先寄上一篇,不知是否合用。
此致
敬禮
任繼愈
一九八七年二月廿八日
鄒士方同志:
今送上書評兩篇請考慮是否可用??梢詣h改。
作者地址
(1)業(yè)露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所
(2)潘桂明——合肥安徽大學哲學系
此致
敬禮!
任繼愈
1987.4.14
鄒士方同志:
還有本(佛教史第二卷)樣書未給您帶去,因為經(jīng)管人不在京,不知道是否還有存書,等過兩天才能知道。
此致
敬禮!
任繼愈
1987.6.10
鄒士方同志:
書評作者潘桂明,在安徽大學哲學系。主講中國哲學及佛教史課。
此致
敬禮
任繼愈
1987.12.12
從上述信件可以看出,任先生做事一板一眼,十分嚴謹,如同他做學問一樣。
刊登書評稿的額外收獲,是我得到由任先生題款簽名的《中國哲學發(fā)展史先秦卷》、《中國哲學發(fā)展史秦漢卷》兩冊和《中國佛教史》第一卷、第二卷各一冊,而且《中國佛教史》兩冊還是精裝本,十分難得。
1988年有一天我打電話問候任先生,他在電話中忽然調侃起來:“你出了好幾本書,也不送我一本?我對你研究朱光潛宗白華兩位老先生的書很有興趣??!”我大吃一驚,目瞪口呆!真沒想到任先生在百忙之中,還一直關心著我的點滴成績,讓我感激備至!我忙說:“實在不好意思,拿不出手呀?!彼麩崆楣膭钗遥骸澳愕难芯渴翘钛a空白,帶有草創(chuàng)性質,很有價值嘛!”1989年1月我專程到任先生寓中,奉上拙著《朱光潛宗白華論》,請他指教。
當時為他拍了兩張頗有特色的照片,一幅背景是他的鄰居、漫畫大師華君武繪贈他的墨筆漫畫及色彩斑駁的唐三彩馬,一幅背景上是一只精巧的瓷花瓶。思想家在藝術的氛圍中顯得非常純粹和真實。
任繼愈教授在國家圖書館 鄒士方攝(2003年1月6日)
2003年1月6日下午我去國家圖書館拜望時任國家圖書館館長的任先生。他剛開完會回來,應該很疲乏了,但還是十分耐心地觀看了我20多幅國畫新作。他看得饒有興味,還不時地問我一些有關繪畫的問題,十分和藹。我提出為他拍照,他欣然應允。當時他辦公室內(nèi)盆花很多,地下桌上,姹紫嫣紅。拍照前他讓秘書將盆花搬走大部分,只在身邊留下一盆。他說:“太花哨了!”這一舉動使我看到任先生務實、質樸、嚴謹?shù)膶W者風范。
我請他為我的畫集和攝影集題簽,蒙他應允。果然不失信,過些日子他親自寄來他題寫的三紙題簽,信封亦由他親筆書寫,使我十分感動。
20世紀80年代任繼愈先生曾四次題句贈我。
第一次在1980年,題贈的是他兩句未發(fā)表的詩句:“幾上微塵拂不盡,天邊霽月浩無邊。”
任繼愈為《鄒士方畫集》題簽
兩句詩精辟地點出了兩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和學術、藝術境界。一個是“污”,一個是“凈”;一個是“濁”,一個是“清”;一個是“暗”,一個是“明”;一個是“為物所役”,一個是“不被物所羈”;一個是“無明”、“煩惱”,一個是“得大自在”;一個是“小”,一個是“大”;一個是“形而下”,一個是“形而上”;一個是“有限”,一個是“無限”;一個是“有”,一個是“無”;一個是“必然”,一個是“自由”。
“天邊霽月浩無邊”的境界是“花繁柳密處能撥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可立定方是腳跟”(寧波天同寺聯(lián)),是“身非樹,鏡非臺,無物無塵自去來”(啟功聯(lián)語)。只有從宏觀上把握宇宙社會人生的無盡無限,讓自己的心靈像清明的月光一樣,浩浩無邊,遍灑人間,才能向著這種風范去追尋,以臻于崇高和美妙。
任先生第二次給我題的是:“為無為之為,品無味之味”,是用毛筆寫的斗方。
第一句來源于老子的自然無為的哲學思想以及吸收此思想的佛教大乘(天臺、賢首、禪、凈等宗)教義“無為緣起說”?!暗莱o為而無不為”,“無為而治”,“無心即無物,無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明心見性,舍棄妄心,除染還凈,去塵復明,歸本轉皎,返璞歸真。
任繼愈在季羨林80壽誕慶祝會上發(fā)言 鄒士方攝(1991年8月6日)
第二句來源于莊子的“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和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美學思想,以及劉勰、鐘嶸、司空圖、歐陽修等人以“味”來描述審美體驗、品評文藝的鑒賞思想?!爸翗窡o樂”,至味無味,味之極也。
關于“無味之味”的藝術境界,古今文學藝術家多有體會闡發(fā)。
金農(nóng)說:“寄食僧廚,積歲清齋,日日以菜羹作供,其中滋味,亦覺不薄,寫經(jīng)之暇,畫佛為事?!苯疝r(nóng)70歲寓居揚州西方寺,以平淡的心境,面對人世的炎涼滄桑,每天寫經(jīng)畫佛,佇立寺前,遙看山色而已。
潘天壽說:“學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空山無人,水流花開,唯詩人兼畫家者,能得個中至致?!薄盎纳絹y石間,幾枝野草,數(shù)朵閑花,即是吾輩無上粉本。”“看荒村水際之老梅,矮屋疏籬之空菊,其情致之清超絕俗恐非宮廷中之人所能領略。”
巴金說:“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無技巧。”王蒙說:“大道無術。”
只有知道放棄,才有可能得到;只有順其自然,才能隨心所欲;只有努力體味平淡,才能達到人生和學術、藝術上的至高境界。從“執(zhí)著”到放下,從有為到無為,鉛華落盡見真淳,絢爛之極歸于平淡,方為極致。
任繼愈題贈鄒士方1
任繼愈題贈鄒士方2
任先生給我的兩次題詞,在精神和實質上是完全一致的,猶如孿生兄弟,同胞姐妹。
除以上兩次正規(guī)的題贈,1980年8月24日他還在我的筆記本上寫下一段話:“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可以提高科學研究的本領,從許多紛亂的現(xiàn)象中尋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边@是他治學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