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念是搶在別人之前達到目的。
無懼流言蜚語
一個人員眾多的組織中,如果沒有一兩個行事獨特、飽受批評的人,那會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即便在相對小一點的組織中,也難免有對個人發(fā)展和公司進步過度熱心的人,僅從這少數人的行為來判斷一個大組織機構所有成員的性格特點或者是整個組織的文化,顯然會有失公允。
有人說我強迫石油界的人和我聯合,成為我的合伙人。我還不至于如此目光短淺。如果真如他們所說,我使用這種伎倆,這些人還會成為我終生的合作伙伴嗎?他們還會甘愿接受在這個大托拉斯中的職位,并長年留守在公司嗎?最后,如果他們如此軟弱可欺,我們這些年來怎么可能形成這樣一個強大而和諧的團隊?彼此間怎么可能公平處事,怎么形成高效、團結的氛圍?這個強大的團隊不僅得以延續(xù),而且越來越高效。14年來,我不再參與公司的經營,在最近8年或者10年的時間中,我只去了一次公司的辦公室。
1907年夏天,我再次來到了標準石油公司辦公樓頂層的房間,這是多年來公司的高級職員和部門經理共進午餐的地方。我驚奇地發(fā)現,我上次來時還是小職員的人,很多已經升職,成為公司的中堅力量。之后,我與許多老朋友、新同事進行了交談,發(fā)現那種合作與融洽的氛圍依舊沒有改變,這讓我備受鼓舞。一百多人親密無間地坐在長桌子旁共進午餐是我提倡的另一項措施,乍一想也許微不足道。如果這些人是被迫建立了這種聯系,他們還會在日后不斷地尋求彼此間的友誼嗎?在那種情況下,人們不可能長期保持友好關系。
多年來,標準石油公司穩(wěn)步發(fā)展,我確信,隨著企業(yè)的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石油產品的價格大大降低,人們會享受到愈來愈好的服務。標準石油公司的服務逐漸擴展,最先覆蓋了大的中心城市,之后延伸至城鎮(zhèn),現在進入了各個角落,遍及每家每戶,將石油送到了每個用戶手中,為他們帶來了便利。緊接著,標準石油的服務延伸到世界各地。例如,公司擁有3000輛油罐車,將美國石油輸送到歐洲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同樣,標準石油公司也用類似的方法向日本、中國、印度以及其他一些主要國家運送石油。你是不是也覺得正是通過我們的辛勤勞作,石油貿易才得到了如此巨大的發(fā)展?
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產品的策略以及公司的飛速發(fā)展引起了某種對立情緒,我覺得這種情況不可避免。不過,據我回憶,直銷產品的做法后來被其他許多行業(yè)效仿,并沒有遭到強烈的反對。
這種現象很有趣,也很重要,我經常思考,是不是因為我們即便不是第一個,至少應該是最早大規(guī)模采用產品直銷模式的公司之一,所以批評的矛頭都對準了我們。在產品銷售過程中,我們始終本著公平的原則,充分考慮每個人的權益。我們并不是無情地搶占競爭對手的市場,通過壓低價格或利用間諜系統去打擊對手,將其逼入絕境。我們只是設定了目標,以求最快速、最廣泛地擴大石油的消費量。下面我盡量給大家解釋一下具體的情況。
為了充分利用我們建造的工業(yè)設施,我們盡全力開拓各個地方的市場——我們需要擴大消費量。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超越已有的銷售方法,創(chuàng)新銷售渠道;我們必須賣出比以前多1倍、2倍或3倍的石油,依靠傳統的銷售渠道根本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我們從來沒有故意干擾其他石油商人已有領地的業(yè)務,但如果通過努力,發(fā)現了新的商機或新的銷售區(qū)域,我們也會不遺余力去爭取。通過這種方式,我們開發(fā)了很多其他人也在經營的業(yè)務。隨著公司的發(fā)展,我們不斷需要新人加盟,特別是一些管理職能的職位。當然,聘用高層管理人員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公司內部的年輕員工中選拔,但由于公司發(fā)展太快,內部供應遠遠不足,只能從外部招聘。一些新招聘的員工不熟悉企業(yè)文化,只是熱衷于追求銷售額,出現這種情況不足為奇。但他們的行為完全違背了公司的經營理念與價值觀。當然,我確信,在公司眾多的業(yè)務往來中,這種情況只是滄海一粟,但是它們確實背離了前面提到的經過驗證的商業(yè)原則。
多年來,標準石油公司每周便為這個國家創(chuàng)造一百多萬美元的財富,全部來自于美國人民辛勤勞動生產的產品。我為這一記錄感到自豪,我相信,當人們了解了更多的情況后,大部分美國人也會為此感到自豪。推進這一大的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擁有最經濟的方式批量運輸石油的船舶、派遣員工到世界市場征戰(zhàn),完成這些浩大的工作需要大量資金。除了今天的標準石油公司,任何其他的組織都不可能籌集或掌控如此龐大的資金。
要想了解早期情況的真實場景,必須了解當時的背景。當時,石油行業(yè)被看作最危險的行業(yè),有點類似于今天受眾人熱議的帶有投機性的采礦業(yè)。我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友托馬斯·W.阿米特吉(Thomas W.Armitage),40年來他一直在紐約的一個大教堂擔任牧師。我清楚地記得,他曾告誡我,擴建工廠和擴張經營規(guī)模是一個愚蠢至極的決定。他確信我們正冒前所未有的巨大風險,因為石油供應可能隨時會枯竭,需求將會下降。他和許多人,有時候我甚至覺得是所有人,都預言我們的公司將一敗涂地,以破產而告終。
我們沒有人想到公司之后會不斷發(fā)展,取得巨大的成功。每天,我們做好當天的工作,解決當天的問題,展望不遠的將來,設定近期的目標,把握好機遇,打好堅實的基礎。正如我一直說的,獲取資金仍然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因為保守的投資者對這一冒險行業(yè)不太感興趣。盡管資產豐厚的人偶爾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給我提供支持,但他們仍然不敢涉足這一行業(yè)。有時,他們也會購買一點我們的股票,做一些嘗試,但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他們總會拿出各種托詞,拒絕購買新股票。
這是一個新興的行業(yè),因此公司的成功時常受到一些股權人的懷疑,于是我們不得不經常清算存貨,以維持運營,但我們對公司的基本價值充滿信心,所以愿意承擔風險??傆羞@樣一些人,為了心中的信念孤注一擲。如果公司失敗了,他們就有理由被稱為不切實際的冒險家。
公司6萬名職工年復一年地忙碌著。去年經濟不景氣,但標準石油公司仍然能夠繼續(xù)實施之前的計劃,沒有因為資金短缺或擔心經濟下滑而拖延新工廠和新樓房建設的工期。它給員工支付較高的薪酬,提供完善的醫(yī)保和養(yǎng)老制度。標準石油從來沒有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罷工。一個企業(yè),無論境況如何,都必須為員工提供更好的薪酬,保障其福利,我想沒有比這更好的企業(yè)管理方法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這只所謂的“章魚”在資金方面沒有任何“水分”(可能是因為我們覺得水是無法融入油中的);在這些年里,標準石油公司也沒有欠任何債務。公司盡管在大火中遭受了損失,但從來不在公眾的債券和股票上做手腳,將損失轉嫁給公眾;我們從未通過包銷銀團出售股票或者采取任何形式的股票出售策略,而且只要需要,我們都會設法資助新油田的開發(fā)。
人們經常說標準石油公司擠垮了其他競爭者。只有無知的人才會作出這種判斷。企業(yè)總是面臨著成百上千的競爭者,過去、現在、將來都是如此。只有經營有方,降低成本,保持旺盛的活力,企業(yè)才能生存下來。簡單說一下競爭吧。不但要想想那些在煉油業(yè)中競爭的人,還要看看在其他各個不同行業(yè)中制造和出售石油副產品的企業(yè)之間的競爭,可能更激烈的競爭當屬國外市場的競爭了。標準石油公司一直在與俄國大油田生產的石油產品競爭,搶占歐洲市場,還要與占有印度市場的緬甸石油抗衡。在這些國家中,我們面臨著重重困難,如故意抬高關稅、地域歧視及奇怪的風俗習慣,等等。在世界上最偏遠的地方,我們用駱駝運輸石油,或者通過人工搬運;我們不斷調整策略,以適應不同人群的各種需求。每次我們在國外市場取得成功,就意味著財富輸入我們的國家;我們失敗了,則意味著給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損失。
華盛頓的美國國務院是我們最大的支持者,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我們的大使、公使和領事協助我們開發(fā)海外市場,把產品推向世界的各個角落。
14年前,我退出商界,這段時間里,標準石油發(fā)展迅速,實現了許多宏圖偉業(yè)。因此,今天我可以如此坦誠而激動地談論這一切。
標準石油公司向頂點超越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它的成功也不屬于哪一個人,而是屬于一個齊心協力的卓越團隊。如果公司的管理層放松要求,降低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或者不懂得善待客戶,他們的事業(yè)怎么會持續(xù)這么長時間?任何企業(yè)都是如此。看到一些有關標準石油公司的報道,人們可能覺得在石油托拉斯中,管理人員什么都不用干,只需要聚在一起分紅就可以了。其實不然。我很高興有機會向這些辛勤工作的同事致敬,他們不僅為公司服務,而且為國家的對外貿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因為公司超過一半的產品都銷往國外。如果公司不是由他們管理,而是被不專業(yè)的人掌控,我會不惜一切賣掉自己的股份。企業(yè)要想取得成功,必須擁有最優(yōu)秀、最忠誠的管理人員,最優(yōu)秀的人才自然會到達高層的位置。下面我會談一下標準石油的起源和早期規(guī)劃。
現代企業(yè)
毋庸置疑,企業(yè)集團至今仍受到公眾的質疑。一般情況下,這種質疑情有可原,因為就像人有道德與邪惡之分一樣,公司也有正邪之分;但不能因為其中一些劣跡斑斑,就譴責所有的公司,甚至懷疑所有的公司。但企業(yè)集團的形式和特征保留了下來——這說明它有存在的價值,并不是一無是處。甚至一些小公司也在向企業(yè)集團的方向發(fā)展,因為這是一種合適便捷的合作企業(yè)的形式。
實踐證明,資金的聯合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會不斷發(fā)展,只要企業(yè)集團及類似的公司經營得當,維護其他人應有的利益,就不會產生一點危險,完全不必驚恐不已。在重大事務上依靠個人的力量單槍匹馬求生存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你可能會主張我們應該拋棄先進高效的機器設備,回到手工勞作的時代,但經過研究和嘗試后,頭腦清醒的人會接受這一現實,我們不可能再退回到過去了。大企業(yè)集團的股東數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增長,只要看看這一點,你就知道形勢的發(fā)展是不可逆轉的。這意味著所有這些人正在成為企業(yè)集團的合伙人。這是一個好現象,企業(yè)集團的管理者會因此而產生更強烈的責任感,也促使擁有股份的人在譴責或攻擊公司之前,公正地研究事實,從而得出客觀的答案。
我時常就工業(yè)聯合的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從來沒有改變也不憚于重申我的立場,特別是現在——這個問題再次進入公眾視線的時候。
工業(yè)聯合的主要優(yōu)勢在于人員的合作和資金的集中。一個人做不了的事情兩個人合作就可以完成。如果你能夠接受這個觀點,即小范圍的合作或者類似的產業(yè)聯合是必要的,那么實際上你就承認了這種聯合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對于小企業(yè)來說,兩個合伙人足矣,但如果企業(yè)不斷發(fā)展,便需要吸納更多的加盟者和更豐富的資金來源;當企業(yè)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合作關系無法完成經營目標時,企業(yè)集團便應運而生。在大部分國家里,比如英國,工業(yè)聯合得到了充分發(fā)展,但在美國卻不是如此。聯邦政府的制度將每個州的企業(yè)隔離開來,商人們只能分開處理不同州的業(yè)務,一家企業(yè)不能在各個州開設分支機構,而只能在各個州分別開設新的公司。如果今天的美國人已經不再滿足于留守國內市場,開始向海外擴展市場,在這些國家組建企業(yè)集團不僅大有益處,而且也極其必要。因為就像我們國家的人一樣,歐洲人也對外國企業(yè)抱有偏見。于是同一個行業(yè)的不同企業(yè)便聯合起來,成立股份制公司。
現在才討論工業(yè)聯合的優(yōu)勢已經太晚了,它們已經成為一種必然。如果美國人想將自己的事業(yè)擴展到聯邦各州,并且進軍國際市場,就必須大規(guī)模地進行工業(yè)聯合,建立起集團公司。
企業(yè)集團的危險在于產業(yè)聯合所形成的力量可能會被濫用,企業(yè)集團成立的目的有可能只是投機股票,而不是業(yè)務經營。如果是為這一目的,價格可能不會下降,反而會暫時抬高??赡艽蟠笮⌒〉钠髽I(yè)集團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對權力的濫用,但不能因為這個原因就反對企業(yè)聯合,就好像我們不能因為蒸汽機可能會爆炸就拒絕使用它。蒸汽動力必不可少,也可以制造得更加安全。企業(yè)聯合也是必需的,可以想辦法控制對其能量的濫用;否則就要怪我們的立法者無能,無法促成工業(yè)上最重要的變革。
1899年,在工業(yè)委員會的聽證會上,我曾說過,建議制定工業(yè)聯合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首先,如果可能的話,建立起規(guī)范企業(yè)集團建立和管理的聯邦法律;其次,各州的法律盡可能統一,鼓勵人才和資金的聯合,以推動工業(yè)發(fā)展,但允許政府監(jiān)管;扶植工業(yè)發(fā)展,但要預防并阻止蒙蔽公眾。今天,我仍然堅持1899年時的看法。
新機遇
我絕不相信企業(yè)聯合會對個人造成不利的影響。我們正在進入經濟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代將給未來的年輕人提供無數寶貴的機會。我們經常聽年輕一代抱怨他們的機會不如父輩和祖輩擁有的機會多。他們對我們這輩人所遭遇的困境知道得太少了!在我年輕時,我們擁有所有未開發(fā)資源,卻不知如何去開發(fā);我們必須披荊斬棘,探索前進的道路;我們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資金是最棘手的問題,當時人們還不了解信貸?,F在,我們擁有了整套完善的商業(yè)信用體系,但當時所有事情都充滿了偶然性,我們還經歷了慘重的戰(zhàn)爭以及隨之而來的重重災難。
和當時比起來,今天的環(huán)境要優(yōu)越1000倍,機遇也增加了上千倍。我們國家土地上的資源正在開發(fā),幾乎沒有未開發(fā)的疆域;我們的國內市場巨大,而且也正開始開拓國外市場,為其他文明程度落后于我們的人提供服務。在東方,1/4的人種剛剛開始覺醒。當代的年輕人繼承了父輩的遺產,相比之下,他們的父輩的生活顯得貧困交加。盡管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但對于美國未來將取得怎樣的成功,我持保留態(tài)度。
在所有這些優(yōu)勢條件下,要獲得最大的收益,我們還需要做很多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全世界建立起美國的信譽。
我希望美國的大公司讓外國資本感覺美國公司的股票值得擁有,從而吸收更多的資金,希望美國人能夠恪守誠信的原則,友善地對待國外投資者,讓他們不會后悔購買我們的證券。
坦率地說,我是多家美國企業(yè)的投資者,但不是管理者(只有一家企業(yè)例外,不過這家企業(yè)的分紅并不多)。像所有的股東一樣,我完全依賴于公司誠信和高效的管理。我堅定而真誠地相信,這些資金會得到很好的管理。
美國商人
很多持悲觀論調的人都會說美國商人貪婪成性;聽到這些話,你可能會認為我們是這個國家的守財奴。過分看重報紙上關于商人貪婪的報道是愚蠢的,因為報紙的功能就是報道不同尋常,甚至是聳人聽聞的事情。一個人按部就班地生活,就不會成為報紙的噱頭;只有發(fā)生了一些不同尋常的事情時,他才會被人們津津樂道。盡管商人偶爾會成為公眾的焦點,但你絕不能說這些偶發(fā)事件代表了他正常的生活。這些思想活躍的人工作的目的并不只是為了賺錢——這一行業(yè)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他們完全沉迷其中。他們的工作熱情不只是源于積累財富,我曾說過,商業(yè)標準不斷提高,業(yè)務水平也需要不斷完善,這才是他們工作的內在動力。
有人認為,在我國,所有的判斷都建立在金錢之上,金錢至上。我不同意這個觀點。如果真是這樣,我們應該是一個守財奴的民族。我也不會承認我們是一群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妒忌別人的成功。事實恰好相反:我們是最雄心勃勃的人,一個人的成功會成為其他人前進的動力。將我們說得如此狹隘完全是一種毀謗。
在報紙上看到太多關于金錢至上的文章,我想我們需要一些像我的愛爾蘭鄰居那樣的幽默感。他建了一棟房子,從窗戶望去,顏色十分刺眼,我們覺得這個房子難看極了。我在建筑上的品位和這位愛爾蘭朋友截然不同,于是我們決定往我們的房子后面移植一些大樹,遮擋一下視線。另一位鄰居看到這個情景,問愛爾蘭鄰居福利先生(Mr.Foley)為什么洛克菲勒先生移植這些大樹擋在房子中間。福利馬上用愛爾蘭式的幽默回答他:“因為他妒忌我,他無法忍受整天看著我漂亮的房子。”
在我事業(yè)剛起步的那段日子里,人們做事情的方式可能與現在沒有什么不同。為了促進事業(yè)共同發(fā)展,人們需要作出許多努力,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自己的情況與眾不同。對于所有已經作出或者即將作出的愚蠢的決定,所作出的所有不專業(yè)的商業(yè)計劃,他都會辯稱這是他事業(yè)發(fā)展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不得不以低出成本價的價格出售商品,擾亂行業(yè)中其他人的商業(yè)計劃,因為他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即便等到世界末日,他們所希冀的“完美的時機造就完美的機會”永遠不會到來,要讓他們相信這一點,通常會以徒勞無功而告終。
還有另一種人,他們從來不清楚自己的狀況。很多聰明絕頂的人財務狀況混亂,并不真正知道生意的盈虧,因此很難應付這種不明智的競爭。在生意不景氣時,人們總是不愿意面對現實,研究自己的財務狀況。從一開始,標準石油公司的管理者便清楚而準確地記錄每項收支。我們知道自己賺了多少錢,并且哪里賺了,哪里賠了。至少,我們不會自欺欺人。
毫無疑問,我的商業(yè)理念是保守的,但商業(yè)的基本原則會一代代傳承下去。有時,我會覺得我們這些思維敏捷的美國人,即便精力充沛,卻未必能夠參透商業(yè)管理真正的基礎和精髓。我一直強調坦誠面對自己的實際情況的必要性:很多人以為不去想這些現實情況,就可以逃避過去,但是自然法則是無法逃避的,越早地意識到現實情況,就會處理得越好。
人們經常會討論薪酬以及為什么必須保證高薪酬的問題,比如鐵路工人的高薪酬問題。勞動者獲得多少報酬才合適,從長遠看,勞動者應該得到與他所付出的勞動同等的報酬,不能多,也不能少。如果他沒有做這么多工作,你給了他這么多報酬,他可能是在接受救濟,而這破壞了事物的平衡,這樣你就破壞了事物的平衡。你不能逃避現實,也不能改變商業(yè)的內在規(guī)則,否則必然會走向失敗。這些道理聽上去簡單明了,但令人不解的是,這么多人忽視了本來顯而易見的事物。這些都是我們無法擺脫的現實——要想保證企業(yè)長期發(fā)展,商人必須不斷地調整自己,以適應自然狀況。有時候我會覺得我們美國人認為能夠找到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有時候也確實可以達成愿望;但工作中真正的效率來自于了解自己的現實情況,腳踏實地地打好基礎。
很多富有的人能夠退休時也不會選擇退出商界。他們不愿意無所事事,或者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自豪,想要完善他們堅信會成功的方案,或者期待取得更多的成功。他們?yōu)榱藛T工和合伙人的利益,繼續(xù)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這些人是我們國家偉大的建造者。試想一下,如果所有事業(yè)興旺的美國商人取得成功后便退出商界,賦閑在家,那么會留下多少未完成的事業(yè)。如果一個人取得成功,他也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我們社會公益性機構也需要美國商人的智慧以及他們的資金贊助。我對他們的付出充滿了敬意。
不過,他們中也有一些人只是全心投入生意中去,幾乎沒有時間考慮其他的事情。如果做了一些與生意無關的感興趣的事情,他們便會充滿愧疚,好像那是一種恥辱。
“我不是乞丐?!蔽以犓麄冎泻芏嗳诉@樣說。我只能回答:“你這樣覺得,我感到很遺憾?!?/p>
我一生都是這樣的“乞丐”,而這種經歷對我而言不但有趣,而且彌足珍貴,后面的章節(jié)中,我將斗膽詳細講述。
- 當時許多專門揭人隱私的文人將托拉斯企業(yè)標準石油公司稱為“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