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首次垂簾聽政

慈禧全傳(第1部):太后治下的中國 作者:濮蘭德,貝克豪斯,菲利普,裕德齡 著,周曉丹,郝金茹,盧彥蓉 譯


第四章 首次垂簾聽政

載垣的逆謀計劃被徹底粉碎,幾位主謀也受到了嚴厲懲治,慈禧此時穩(wěn)坐大清寶座(由于東太后并不十分關心政事,所以慈禧相當于一人專權),可以說是大清唯一的掌權人。

在登上攝政寶座的第一年里,她行事小心謹慎,深藏不漏,從不明目張膽地總攬大權,以免被懷疑有篡權的野心。即便如此,她依然不失時機地學習如何處理國事,并不時拉攏重臣,獲得更多的擁護與支持。

慈禧首次垂簾聽政(1861-1873年),可以說是她實行統(tǒng)治的嘗試性階段,一方面初次嘗到了權力的滋味,另一方面又避免了攬權的嫌疑。二度垂簾時期(1875-1889年),盡管個別圣諭是以自己的名義頒布,但實際上她包攬了官員的任免大權和對賞罰屬下的權力,由此在群臣中威望極高,受到擁護與愛戴,在高官之中深得人心也頗富盛名。

同治皇帝是先皇的兒子,法定皇位繼承人,因此在同治年間,太后攝政實行的是垂簾聽政,也就是在朝堂上掛上簾子遮擋,太后端坐簾子后聽政。到了光緒帝年間,慈禧取消了垂簾聽政,改攝政形式為訓政。原因在于,與同治皇帝不同,光緒帝是由兩宮皇太后欽定的皇位繼承人,而非真正的皇子。嚴格來說,垂簾聽政后期(1898-1908年),慈禧已不單單是在垂簾聽政,她已經(jīng)掌握了朝廷上下的一切大權。這個時候,她不再像之前那樣遮遮掩掩,而是毫無顧忌地展示對權力的迷戀,加上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皇帝對她來說已經(jīng)無足輕重。每日,慈禧端坐在龍椅上,接受群臣覲見,皇帝則如同傀儡一樣,呆坐在一旁。就這樣,慈禧成為人人盡知的老佛爺,大清王朝獨一無二的統(tǒng)治者。

執(zhí)政之初,慈禧深知,自古以來中國民眾不認同女子掌政,認為這樣有違祖制。即便是八世紀時的那位偉大女主——武則天,也被民眾議論為篡權謀位者。漢代的呂皇后(據(jù)史者記載,慈禧與其性格頗為相似)才能過人,通過鞏固強化政權,使?jié)h王朝得以繁榮強盛。盡管她如此赫赫有功,卻仍然沒有得到后世的認同。

慈禧熟讀經(jīng)史,從歷史記載中她了解到,盡管皇太后攝政不符合國家原則及祖制,前朝的幾位太后依然選擇在國家政事中發(fā)揮至高權力,權衡之后,她決定效仿前人實行太后攝政。

三位逆謀主犯除掉后,都察官及眾大臣敦促慈禧以同樣的方式處置那些同黨和教唆者。恭親王尤其心急,即便不是為了報復,也是為了懲罰那些在咸豐皇帝逃往熱河幾個月中屢進讒言的人。然而,慈禧此時卻顯示出了一名政客應該具有的大度寬容。執(zhí)政初,慈禧便認為犧牲者越少越好,一個犧牲者往往意味著株連到整個家族乃至朋友,所以若能少殺一人,便能拉攏一個家族。罷黜了怡親王在軍機處的全部同黨后,懲辦其他逆謀同黨的力度相對輕緩了許多,以下兩個例子足以證明。

當時的吏部尚書陳孚恩,是第一個勸說咸豐皇帝逃亡熱河的官員,先帝駕崩后,又是唯一被逆謀贊襄大臣召到熱河的官員。他的罪行證據(jù)確鑿,但慈禧也僅僅是將其革職。另一位是內(nèi)務府的官員,他曾于1861年春季謊稱京城之中叛亂將近,極力勸阻咸豐皇帝返回京城,實際是為進一步實施逆謀計劃,如此重罪,也僅僅是被革了職。逆謀計劃粉碎后,京城許多官員便想趁機打擊報復政敵。所以為壓制朝中刮起的打擊報復之風,慈禧發(fā)布了一份詔書,稱只是想懲罰幾個主事而已,那些教唆者及同黨將會從輕處理。慈禧做事一貫如此,目的達到后,便轉而采取懷柔政策,既謹慎又寬容。她心里清楚,載垣及其同伙如果沒有得到眾多高官的支持和擁護,是不敢輕舉妄動策劃逆謀這樣危險之事的。這一次她決定只要自己的統(tǒng)治不受威脅,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他們要么寬恕,要么從輕處理。后來,慈禧再次采取了這樣的懷柔政策,因此被民眾,尤其是北京民眾贊譽為寬容大度之主,這也是她復雜個性中真實的一面。

逆謀已被粉碎,慈禧于是通諭大小臣子:“惟當各勤厥職,爭自濯磨,守正不阿,毋蹈陳孚恩等惡習?!痹诹硪环馐ブI中,她又強調(diào),知情不報與公然叛變一樣罪大惡極,委婉地批評了朝中諸王及大臣不敢揭發(fā)逆謀之事的怯懦畏縮,并強調(diào)以后如若再發(fā)生這樣的事情,知情者應及時稟報。她告誡皇族應該以載垣等三位逆謀頭目的下場為戒,若敢篡權謀反,所受處罰將更為嚴厲。

垂簾聽政的第一步是確定新皇帝的年號。之前,逆謀親王已經(jīng)選好“祺祥”,意為“幸福吉祥”,但慈禧讀書甚多,認為此年號筆畫過于冗長,實在不妥,因此改選“同治”。她之所以廢掉之前的“祺祥”實際上是想要人們盡早忘記逆謀一事?!巴巍币鉃椤疤煜麓笸⑻煜掠兄取?,一方面希望早日平定國內(nèi)叛亂,另一方面希望朝廷統(tǒng)治能夠太平順利。后來的事實證明,對于皇帝來說,這兩個年號并沒有什么差異。

下詔修改年號的當天,兩宮太后又下一旨,接受眾臣所奏請的垂簾聽政的建議,還假意地推脫了一番:

欽奉兩宮皇太后懿旨,據(jù)王大臣等所議,詳加披閱,援據(jù)典章,斟酌妥善,著即依議行。垂簾之舉,本非意所樂為,惟以時事多艱,該王大臣等不能無所稟承,是以姑允所請,以期措施各當,共濟艱難。一俟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王大臣仍當屆時具奏,悉復舊制,欽此。

緊接著,她們又以皇帝的名義頒布了圣諭,感激兩宮太后攝政,并承諾待親政之年,必報答兩宮皇太后慈愛之恩,孝養(yǎng)二老。

垂簾聽政時,兩宮太后在養(yǎng)心殿的東暖閣召見眾大臣。除了大型的宮廷典禮,在其他場合,皇帝的叔伯以及四位兄弟皆不必行叩頭禮,這也間接地表現(xiàn)了皇帝對其家族長輩的尊重。剛剛接受垂簾聽政,兩宮太后即被加封了尊號。尊號中一個字即意味著每年要從國庫撥款十萬金(按當時計算,相當于兩萬英鎊)?;侍螳@尊號慈安(慈祥安謐),葉赫那拉氏獲尊號慈禧(慈祥吉祥),兩人一為東太后,一為西太后。自此之后,她們接受了更多的尊號。慈禧七十大壽時,尊號多達十六個。七十大壽上,光緒帝要(并非情愿)為她增加四字尊號,她謙虛婉拒了。病死之前,慈安的尊號也多達十個。三十歲生辰時,兩宮分別被加封兩個尊號,同治皇帝即位時又加兩個,同治皇帝染上天花至駕崩間,由于兩宮攝政有功,各加兩個,四十歲生辰時加封兩個。慈禧五十歲生日時,再次獲加兩個尊號,光緒大婚時加兩個,六十大壽時加兩個。所以最終慈禧的完整尊號特別長,非常難記,為“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意為“慈祥,吉祥,端正,天佑,安康,健康,昭著,安樂,沉著,完美,長壽,恭敬,敬重,崇拜,杰出和高貴的皇太后”。

垂簾聽政初期,慈禧有必要極力拉攏、迎合恭親王。她與東太后賜予恭親王“議政王”頭銜,相當于政府顧問之職。后又再下一旨,將先帝賜予他的親王爵位改為世襲制爵位(1)。兩宮太后執(zhí)意授予他這兩項封賞,然而恭親王堅持不受。其實,慈禧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國事顧問,她這么做只是遵行禮節(jié)而已。最終兩宮太后妥協(xié),暫時只授予他議政王之職,稱世襲爵位的事宜會另加討論。此時,葉赫那拉對恭親王之前的極力相助依然心存感激,為表謝意,她封恭親王的女兒為格格,準許她乘坐黃色轎子。這位格格對慈禧,尤其是慈禧晚年影響很大,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時期尤為明顯。

聽政之初,慈禧年輕且缺乏經(jīng)驗,垂簾聽政的過程仿佛是在迷宮中摸爬滾打,內(nèi)憂外患的國況更令她焦慮。很自然,她需要先皇的弟弟、在治國上經(jīng)驗豐富的恭親王為自己出謀劃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對國事的了解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透徹,獨斷專行的個性也逐漸令她對恭親王的意見以及束縛不耐煩。通過讀史加之自己的智慧,她在處理國事以及人事上越來越得心應手,因此那些她曾經(jīng)洗耳恭聽的意見此時令她反感甚至厭惡,此時,在她看來,這些意見更像是干涉。慈禧生性專橫,如果決定了一件事,就不會忍受他人干涉。恭親王同樣獨斷專治,不甘退讓,所以慈禧開始有意識地拒絕恭親王的建議,恭親王也絲毫沒有刻意隱藏自己的不滿,兩者關系迅速惡化。慈禧對恭親王的冷淡疏遠昭然若揭,恭親王轉而煽動東宮太后不要受慈禧擺布,想使兩宮產(chǎn)生間隙。不可避免,宮廷中的和諧氣氛被打破,反感、摩擦充斥其中。恭親王掌握了任免官員的大權,經(jīng)常不與慈禧商量就直接與地方官員通信,自行決斷任免之事。據(jù)當時知情人士稱,兩宮太后垂簾之初,恭親王位高權重,傲慢專橫。有次上朝,他竟然說兩宮太后如若不是依靠他的幫助,不可能有今日,她們的一切都歸功于自己。這樣放肆的言論對慈禧而言是不可寬恕的,恭親王也是不可能得到饒恕的。

召見軍機大臣時,兩宮皇太后坐在朝堂高處的臺子上,各有一個座椅,前方掛著一個黃色的簾子遮擋,避免大臣看到后面端坐的太后。朝臣按照等級高低,排隊覲見,恭親王身為議政王自然是排在第一個。太后身旁站著侍奉太監(jiān),他們的任務是不時從簾內(nèi)向外窺探,監(jiān)視覲見大臣的一舉一動,以防他們有不敬或是有違禮儀的舉動。嚴格來說,如果沒有主事太監(jiān)的傳喚,不管是多大的官員,都不可進入簾內(nèi)面見太后。然而,恭親王自認為高人一等,不必遵守這樣的規(guī)定,總是擅自面見太后。時間愈久,慈禧注意到恭親王其他形式的越矩之舉越多。例如,在太后(一般是慈禧)下發(fā)指示的時候,他總會提高嗓音回復。還有一次,慈禧說完了某件事,他竟然佯裝沒有聽清楚,要求慈禧重新說過。簡而言之,他態(tài)度如此囂張跋扈,毫無尊主之意,是年輕的慈禧太后不能容忍的。他住在宮外,因此與漢族及外國官員經(jīng)常接觸往來,只要他有心,是有機會密謀推翻慈禧統(tǒng)治的。而慈禧的消息都來自身邊的太監(jiān),難免有很多添油加醋的成分,因此她懷疑甚至夸大恭親王有謀反篡權的意圖。逐漸地,她認為恭親王確實在背地里謀劃著推翻自己的統(tǒng)治,此時要做的就是讓他知道他現(xiàn)在的地位以及特權都是拜她的好意所賜。

她耐心地等待著機會,直到垂簾聽政第四年(1865年4月),這樣的機會才出現(xiàn)。在一次上朝時,恭親王不知是由于魯莽還是心不在焉,竟然站起身來,這違反了一條重要的宮規(guī)。宮規(guī)規(guī)定下跪朝臣上朝期間不得起身,為的是保護皇帝的安全,以防突然的攻擊。一旁的太監(jiān)立馬告知簾內(nèi)的太后,慈禧大聲求救,稱恭親王逆謀反叛兩宮太后。侍衛(wèi)沖進來,將恭親王帶下。他剛一離開,兩宮即下發(fā)了一份圣諭,稱恭親王試圖篡奪攝政大權,并不時夸大自己在國事中的重要地位。據(jù)此,罷免了他議政王的職位,將其開除出軍機處,連并其他一切職務全部廢除,甚至包括他在外務部即總理衙門總理大臣一職。詔書中如此寫道:

“恭親王辜恩溺職,任人唯親,其逆反篡權之勢務必嚴查?!?/p>

一個月后,慈禧意識到自己的地位并非無懈可擊,加之此次嚴懲恭親王已經(jīng)在朝中以及地方引起眾多負面評論。為防止形勢惡化,她立即以兩宮皇太后的名義頒布了一份詔書,為自己的行為稍作解釋。在這份詔書中,慈禧稱自己如此嚴懲近親,完全是為了國家的利益,并解釋道,歷史已經(jīng)無數(shù)次地證明對皇親國戚的縱容極有可能置國家于水深火熱之中。她此次嚴懲恭親王的目的是為了懲戒他對朝廷的不敬,避免他今后依然如此我行我素,而鑄成大錯。既然多位大臣上書替其求情,朝廷也就沒有什么理由不寬恕他了。于是恢復了恭親王內(nèi)臣的身份,以及總理衙門統(tǒng)領之職。恭親王之前多次無禮,現(xiàn)在已經(jīng)悔過,大清朝廷愿意既往不咎,希望他之后能夠殫精竭慮,恪職盡守,以報答朝廷不計前嫌之恩。

一周后,慈禧又以兩宮名義頒布一詔:

本日恭親王因謝恩召見,伏地痛哭,無以自容,當經(jīng)面加訓誡,該王深自引咎,頗知愧悔,衷懷良用惻然。

自垂簾以來,恭親王在軍機處議政,已歷數(shù)年,受恩既渥,委任亦專,其與朝廷休戚相關,非在廷諸臣可比,特因位高速謗,稍不自檢,即蹈愆尤,所期望于該王者甚厚,斯責備該王也不得不嚴。今恭親王既能領悟此意,改過自新,朝廷于內(nèi)外臣工,用舍進退,本皆廓然大公毫無成見,況恭親王為親信重臣,才堪佐理,朝廷相待,豈肯初終易轍,轉令其自耽安逸耶。恭親王著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毋庸復議政名目,以示裁抑王其毋忘此日愧悔之心,益矢靖共,力圖報稱,仍不得意存疑畏,稍涉推諉,以副厚望。

同年,即1865年秋季,陵墓修建了整整四年,終于完工,咸豐帝的下葬事宜也重新被提上日程。

1850年咸豐帝登基前一個月,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病逝,十五年來她的遺體一直存放于京城西郊七英里處的一處村廟中,等候此次與咸豐帝同葬。

葬禮儀式以及修建陵墓歷來花費巨大。往日南方各個省份在籌款中作用很大,此時它們卻陷于太平天國叛亂的泥沼之中,造成現(xiàn)在朝廷籌款艱難?;实鄣牧昴姑x上耗資一千萬金,實際大部分都進入了內(nèi)務部以及其他部門官員的腰包。

遵照祖制,新帝在攝政的兩宮太后及恭親王陪同下,前往東陵參加莊嚴的下葬儀式。恭親王主要負責修建陵墓以及籌集資金。他在處理這些事情時盡職盡責,無可挑剔。先帝遺體安置于梓宮中,梓宮表面涂有亮漆,上面還刻有佛教經(jīng)文。梓宮隨后被抬入巨大的圓頂陵墓中,放在鑲滿珠寶的座臺上。前代皇帝下葬,往往有許多嬪妃以及太監(jiān)殉葬,如今用真人大小的木人和紙人取代,它們跪在皇帝梓宮旁,意味著在冥府繼續(xù)侍奉先皇。隨后點燃巨大的蠟燭,僧徒開始念經(jīng)文,大批貴重裝飾品被置放于陵墓內(nèi),在梓宮上方擺放一些金飾、玉器和一串珍珠項鏈。待一切妥善處理完畢,陵墓的大門徐徐闔上,最終完全封閉。

第二天兩宮下詔,盛贊并感謝恭親王在此次下葬儀式中的卓越表現(xiàn):

朕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恭親王自襄辦文宗顯皇帝大事以來,五載于茲,盡敬盡誠,有條有理。定陵工程,前經(jīng)派令總司稽查,一切悉臻妥協(xié)。本日文宗顯皇帝、孝德顯皇后梓宮奉安定陵,禮成贍仰,規(guī)制崇閎,典儀明備,悲慟之懷稍釋,在天之靈亦慰。自應仰體文宗顯皇帝誼篤友于之心,并參酌成案,渥沛殊施,以示優(yōu)獎。乃據(jù)恭親王以盈滿為懼,再四固辭,情詞懇摯,出于至誠,不得不勉從所請,僅交宗人府從優(yōu)議敘。惟恭親王誼屬親藩,首參機務,近來事無鉅細,愈加寅畏小心,深自斂抑,實能不負委任。本年三月初七日所降諭旨,原因其小節(jié)之疏,恐蹈愆尤之漸,期望既厚,責備不得不嚴,業(yè)于三月十六、四月十四等日,將辦理始末明白宣示,諒天下共見共聞。惟慮傳之久遠,后人不知原委,莫定是非,轉為白圭之玷,殊無以釋群疑而彰忠悃。所有三月初七日諭旨,著毋庸編入起居注。以示眷念勛勞,保全令名至意。

慈禧從垂簾聽政之初至垂簾之末頒布的這些圣旨表明她確實是一個情緒多變的女人。恭親王雖然再次獲得了太后青睞,但是四年后他因與東太后一起謀劃殺掉了慈禧的親信安德海,再次招致慈禧的厭惡和痛恨。

 

————————————————————

(1) 世襲爵位在每次的世襲過程中要降一個等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