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真是最有力量的一雙手,馴服萬物于無形。
去選擇適合的土壤,去結(jié)原本屬于真我的果子。
時間終會帶走它能帶走的一切。帶不走的,才是真正屬于我的。
生活自有其艱難之處,可再困苦的生活也總能找出一點甜來。
全面接納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成為更好的自己。
序言
2017年《愿所有相遇,都恰逢其時》上市,意外地獲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緊接著生活變得頗為忙碌,去電臺接受采訪,去巡簽,去演講分享,生活呈現(xiàn)出一種新鮮的意義感,讓人產(chǎn)生一種未來無限的錯覺。有讀者給我寫信,說這本書給了他勇氣、力量及方向,也有身邊的朋友說因為看到了書里的某個段落而決定辭職,在分享會上侃侃而談的我似乎也被這種明晰的氛圍裹挾,好像生活不過是一道一道選擇題,無論怎么選總會有一個正確答案。
緊接著當潮水退去,生命的混沌再度來襲,那種黏膩的迷茫困擾著我,讓我不得不正視一個事實:生活其實是一道一道問答題,而每個人都必須交出不一樣的答卷,無法復(fù)制,不可模仿。有一個詞叫人生的1/4迷茫,大概出現(xiàn)在20歲出頭的樣子,是指脫離了按部就班的學(xué)校教育,融入社會,面對五花八門的價值觀,人會出現(xiàn)的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皩Α焙汀板e”不再有清晰的界線,“好”和“壞”也不再是完全對立的兩個面。年輕人們不斷地試圖從書本里,從別人的閱歷里找到相似的困境,得到準確的指引。然而迷茫其實是人生的一個常態(tài),就像那些注定會出現(xiàn)在你生命里的起起落落一樣,沒有一條絕對正確的真理之路,每個人對幸福的追求,都是一步一個腳印默默蹚出來的。
而正處于迷茫期的你們,請時刻警醒那些擲地有聲、言之鑿鑿的成功理論。人在順境的時候,總是對成功的內(nèi)在歸因抱有盲目的自信,那些順境中的人總是把成功的原因歸結(jié)于自身的天賦、聰明、勤奮和自我選擇,而忽視掉有關(guān)“運氣”的那一部分外因。這種幸存者偏差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那些在激烈的競爭中存活下來的企業(yè)成為傳奇,就其經(jīng)營理論著書立說,供后來者仿效、膜拜。而事實上很多采取相同策略的企業(yè)卻在時代的洪流中被吞噬,假如有人仔細探究,會發(fā)現(xiàn)他們失敗的方法跟那些“傳奇”其實如出一轍。
BBC耗時49年完成的一部紀錄片《窮人與富人的人生七年》血淋淋地揭示了出身階級對于一個人貧富懸殊的影響。當富人們指責“窮人窮是因為不努力”的時候,卻沒有深究當他們在優(yōu)渥的環(huán)境里精進的時候,那些底層的人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用于生存。美國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在1998年開始了一場著名的生存實驗,為了體驗窮人的生活,她用1000美元作為啟動資金,杜絕任何朋友的資助,試圖在底層人生中拼出一條血路。然而事實卻證明,作為底層工作者,她因為疲于應(yīng)付生存所需花了太多時間,無力做任何其他的事情,每天只是在重復(fù)地做同樣的工作。窮人不是不努力,而是他們的努力不能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帶來不了更重要的資源。貧窮不是罪孽,而是一種不幸。
我說這些,并不是試圖抹消那些立志成為“更好的自己”的上進心,而是想說,成功或者幸福有時候是需要運氣的。所以當我們試圖從別人的文章、經(jīng)驗里獲取成功的指引,以應(yīng)對惶惶不安的內(nèi)心時,更需要甄別的膽量和智慧。
有讀者給我留言說,《愿所有相遇,都恰逢其時》里的文章缺乏明確的觀點和積極的態(tài)度,無法指導(dǎo)他們的人生。而我寫下這些文章的初衷,本不是為了給人指引,而是我對一個時期生活的反思和感悟,是我面對人生的逆境如何自處的回答。人生是流動的,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階段會得出不同的答案。我從沒想過要寫出百年留存的真理,而我的一小段人生被同樣遭遇低潮、失意、困惑、不安的你們看到了,能帶來片刻的撫慰,一種似曾相識的理解,一種“也有人在經(jīng)歷我所經(jīng)歷的困難,我并不孤單”的感同身受,便是一個寫作者和一個閱讀者,最美好的緣分。
這種相遇,沒有早一點,也沒有晚一點,總是那么恰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