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顧城和詩(代序)

顧城的詩 作者:顧城 著


顧城和詩(代序)

顧工

“爸爸,爸爸,我又想出來一首詩……”8歲的兒子顧城,每天從西直門小學(xué)放學(xué)回家,就沿著曲曲折折的樓梯、長長的甬道奔跑著,推開房門撲到我的面前。小小的心臟在劇烈地跳動。他大喘著氣把他的詩背給我聽——是塔松和雨珠的故事;是云朵和土地的對話;是瓢蟲和螞蟻的私語……

我凝視著他深藏夢幻的瞳仁,時驚時喜時憂——8歲的瞳仁中也有憂患嗎?是小白兔似的憂愁,還是小松鼠似的憂慮?……他背誦完他的“詩”,也常常凝視,凝視在雨云下忙于搬家的螞蟻;在護(hù)城河里游動的蝌蚪和魚苗;在屋檐下筑窩的燕子……“文革”初期,有人在我們樓窗下馬路對面的墻上,刷了條大標(biāo)語,不知是貼反了,還是貼錯了,馬上被眾多的路人圍攏來,死死地纏住,揪住,按下頭,用腳踢……顧城起初是從窗扇的縫隙向外看,后來他恐懼了,臉色慘白,再不向窗外多看一眼,他越來越想躲開紛爭,躲開喧囂的激越的聲音,只想去那只有天籟的世界。

有這樣的世界嗎?當(dāng)一輛卡車把我們抄家后的家具,連人一同載走的時候,在12歲的小顧城眼里,流露著迷惘也流露著喜悅——我們?nèi)沂遣皇钦谶w移,遷移到一個天籟世界?!渤海荒灘上棲落著大群大群水鳥,翅膀時時拍擊那像泥捏似的村落……

我被部隊(duì)農(nóng)場分配去養(yǎng)豬。我每天和兒子一起拌豬飼料,燒豬食。那土灶的柴火燒紅不透明的早晨,映著我們灰暗的臉。兒子借著灶口閃爍不定的火花,翻看著一本借來的唐詩,他抬起有星云流動的大眼睛說:“爸爸,我和你對詩好嗎?你有首詩叫《黃浦江畔》,我想對首《渤海灘頭》;你昨天寫一首叫《沼澤里的魚》,我想對首《中槍彈的雁》……”我深深感動:世界上已經(jīng)沒人再讀我的詩了,而他卻記得。于是,父子倆真的對起詩來。……把每首即興寫的詩,都丟進(jìn)火里。我倆說:“火焰是我們詩歌唯一的讀者?!?/p>

喂豬是我們父子流放生涯中最大的樂趣。在沒有散盡的寒霧中,把一大桶一大桶熱氣騰騰的豬食,倒進(jìn)豬圈,倒進(jìn)豬槽,看著那些饑餓得要發(fā)瘋的豬來爭食,實(shí)在太激奮了。兒子給每頭豬取了個名字:“老病號”、“老祖宗”、“八百羅漢”、“餓死鬼”……真的,由于缺糧缺飼料,每頭豬都餓得脊骨突露,嘴尖毛長;有的竟相互撕咬,你噬它的耳朵,它啃你的尾巴……

飼料危機(jī)是最大的經(jīng)濟(jì)危機(jī),我們只有打開豬圈去放牧。幾十頭毛色不同、性格各異的豬,在海灘邊,在濰河旁,咕咕噥噥、呼哧呼哧地咀嚼著野草和沒有挖盡的紅薯根、蘿卜葉……中午,初夏的陽光已經(jīng)有些溫暖,我和兒子就跳進(jìn)這即將入海的水流里,盡情浸沒和撲騰……沒有人,只有云和鳥和太陽,還有遠(yuǎn)遠(yuǎn)的草地上正在覓食的豬。草有些綠了,更綠了——盛夏來到。赤裸裸、水淋淋的兒子伏在沙灘上曬暖。他的手指伸進(jìn)沙礫中寫詩:“太陽烘著地球,像烤一塊面包……”

是的,我們是多么需要一塊面包!

幾年后,我們被允許回城,回北京——由于林彪在溫都爾汗的荒野上爆炸,我們這些被迫害者就有了點(diǎn)兒希望。車輪又把我們?nèi)規(guī)Щ匦D(zhuǎn)著許多車輪的社會。此時,和豬和海洋、天空一起生活了幾年的兒子,已長成真正的英俊少年,他從寂寥、壯闊的生活中,帶回幾盒在草棵中采集的昆蟲標(biāo)本和兩冊自寫自編的詩集;一冊自由體,名《無名的小花》;一冊格律體,名《白云夢》。隨后,生活就給他上緊了發(fā)條。他比時鐘更緊張,更匆忙。他去街道服務(wù)所里干活,篩石灰、拉大鋸、刨樹根、刷油漆、爬到樓頂去刮頂棚鐵銹、在高溫熔爐旁拌糖漿……他狂熱地勞動著,好像真正成了枚萬能螺絲釘。

一個生日又一個生日,都在惱人的轟響聲中過去……他開始看書。正好,我們當(dāng)年被抄走的書籍,零零散散地發(fā)還點(diǎn)兒,總算有點(diǎn)兒書了。顧城的狂熱于是轉(zhuǎn)了方向,沒日沒夜地沉浸在越堆越高的書中。他把過去細(xì)看過的兩大本《辭海》重新掃描;他讀所有的詩歌、小說、哲學(xué)、科學(xué)、政治經(jīng)濟(jì)學(xué)……他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像復(fù)印機(jī)似的,常常一個通宵就能翻完厚厚的一疊。

他還自學(xué)繪畫……

他室內(nèi)的燈光幾乎是徹夜不熄的。夢幻,分不清月光和陽光,時時在伴隨著他,縈繞著他。白晝午睡和黎明欲來沒來時,是他寫詩的最好時刻。兒子寫詩似乎很少伏在桌案上,而是在枕邊放個小本、放支圓珠筆,迷迷蒙蒙中幻化出來飛舞出來的形影、景象、演繹、思緒……組合成一個個詞匯、一個個語句,他的手便摸著筆,摸著黑(寫時常常是不睜眼的)涂記下來。有時,摸到筆摸不到小本本,他就把句子勾畫到枕邊的墻壁上——他睡的墻頭總是涂滿了詩,還有許多用漫畫筆法畫的小人小狗小豬……他那后來傳誦一時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就是在這樣的迷蒙中,幻化中,受積聚到一定程度的靈感的迸發(fā)沖擊,涂寫到墻上去的——猶如云層激發(fā)出雷電……

顧城開始了他的投稿生涯。在這方面他好像也有點(diǎn)兒朦朧。他并不研究每個刊物的用稿標(biāo)準(zhǔn),只是把那些大大小小刊物的名字事先寫好信封,一大疊,用的時候,就把詩稿自上而下順序一裝,碰到誰就是誰,從《人民文學(xué)》到縣辦刊物,一律平等。

我們家的門常被敲響,一些青年帶來了他們的崇敬與爭論。顧城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同他們討論他的《遠(yuǎn)和近》、《弧線》等等;最后實(shí)在應(yīng)接不暇,便寫文給報(bào)刊集中解說。那個時候,“朦朧”是讓人難解又興奮的事,我們家也常常爭論探討。奇怪的是,我那不朦朧的詩卻從來不引起爭論,總是在報(bào)刊較為舒適的位置上安憩。

關(guān)于顧城詩的爭論時起時伏,最后漸漸平息下來。顧城在南方過了一年,接著結(jié)婚,然后回北京過了一段比較平靜的日子。他睡醒來便去種絲瓜、扁豆,有時去講課。他越來越能講,也越來越沉默。我倆常常應(yīng)邀去各個院校講課,我講過去的事,他也講過去的事。我講的是戰(zhàn)爭、烽火、布滿尸體的山谷、哭泣的村莊;他講的卻是文化大革命,那些寂寞危險的日子,他所愛的鳥,他所夢想的人和各種昆蟲的故事……

他總是看著遠(yuǎn)處講話,說他要在山上筑一座小城,安一門金屬的大炮,養(yǎng)一些兔子,“我是一個王子/心是我的王國……”“藍(lán)海洋在四周微笑/欣賞著暴雨的舞蹈……”所有聽的人都很安靜,被他帶進(jìn)了一個童話世界,只有他一個人還在向前走著,好像在繼續(xù)他兒時未完成的游戲……

后來他真的走了。1987年去德國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jié),又去了英國、法國、美國、瑞典……走進(jìn)一個個詩歌的盛會,推開一所所大學(xué)的門扇(我怎么也不明白,他這個小學(xué)生是怎么變成一個大學(xué)研究員的)。他在那些國家的課堂里、講臺上,依舊穿著淺灰色的中山服,眼睛向遠(yuǎn)處看著,講中國古老的文學(xué)和哲學(xué),還有最新的詩……

顧城從誕生、學(xué)語到最后,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夢,有時是遠(yuǎn)古的神明,有時是黎明的鳥叫。從他的詩里,我依舊可以聽到他從走廊盡頭跑過來的腳步聲,他推開門,他推開門,推開一重重厚重的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