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孫洙,字臨西,一字芩西,號蘅塘,晚號退士,世稱蘅塘退士,江蘇無錫人。早年入京師國子監(jiān)學習,乾隆九年(1744年)中舉,乾隆十一年(1746年)出任江蘇上元縣學教諭。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以后歷任順天府大城縣知縣、直隸盧龍縣知縣、山東鄒平縣知縣、江寧府學教授等職。在任知縣期間,孫洙深入民間訪問疾苦,視百姓如家人父子,每當卸任之時,百姓攀轅哭泣,為他送行。直至告老還鄉(xiāng),仍兩袖清風。
孫洙鑒于當時通行詩歌選本《千家詩》“工拙莫辨”,因此決定編輯一部唐詩選集取而代之。在繼室徐蘭英的協助下,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編成《唐詩三百首》,以“蘅塘退士”署名。
唐朝承接隋朝,歷經將近三百年,無論文治武功,還是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可以說是中國數千年封建社會的巔峰,曾出現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封建社會最鼎盛時期,也曾有“安史之亂”“涇原兵變”等民不聊生的悲慘境況。單從文學而言,中國是詩的國度,唐朝是中國詩歌的巔峰,是中國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代,云蒸霞蔚,名家輩出。詩歌是當時文學的最高代表,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學堅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亮麗的風景線。唐詩與宋詞、元曲并稱,題材寬泛,眾體兼?zhèn)?,格調高雅,是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奇跡,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歷朝歷代的文人都視唐詩為圭臬,奉唐人為典范。
早在唐代,流傳的唐詩選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種,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現了各種不同類型和版本的唐詩選本,眾多選本中,以孫洙的《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風行海內,老幼皆宜,雅俗共賞。
唐詩數量極多,清代康熙年間編訂的《全唐詩》,收錄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而此書中仍有不少遺漏。自然如此巨量的詩句,常人難以全讀。此后,沈德潛以《全唐詩》為藍本,編選《唐詩別裁》,收錄詩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難以全讀。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p>
孫洙以《唐詩別裁》為藍本,編選《唐詩三百首》,收錄詩三百一十首,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唐詩普及讀本?!短圃娙偈住饭策x入唐代詩人七十七位,總計三百一十首詩,包括五言古詩、樂府、七言古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等。詩人選擇上,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都有入選,展現了唐詩各個時期的精髓之作。
《唐詩三百首》以成功務實的編法、簡易適中的篇幅、通俗大眾的觀點、入選的精美詩歌打動著讀者,成為兒童最成功的啟蒙教材、了解中國文化的模范讀本。
本書在對孫洙的選本加以注釋、語譯、賞析之外,還對許多作品進行了“對照閱讀”,或是從格律入手,或是從義理解說,使讀者既能深入理解,又能拓展閱讀,使讀者學詩時沒有偏頗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