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角色
文_唐慧忠
有這樣一位父親,他是一所重點大學中文系的教授。他剛3歲半的兒子得了病,經(jīng)醫(yī)院檢查后,孩子患的是一種嚴重的腎病,不久,腎病又轉(zhuǎn)為嚴重的尿毒癥,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第一次動手術(shù),需要各項費用6萬元。這還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那時,他的工資是每月二百多元。
為了給孩子治病,他在教學之余,特地買了一輛二手三輪小貨車,趁星期天的時候,到冷飲市場批發(fā)了一些冰棍,然后,推著小三輪在校園里四處叫賣。畢竟做了大半輩子的文化人,而今要與集市里“引車賣漿者流”一樣沿路賣冰棍,剛開始時,心頭不免有點斯文掃地的疙瘩,每當熟悉的同事或?qū)W生走來時,他都羞得直想鉆地縫。
更叫人難堪的是,他還常被一些不知情的群眾誤解。有一次,一位年輕的母親領著孩子在他那兒買了根冰棍,在轉(zhuǎn)身離去時,那年輕的女人突然現(xiàn)場教育孩子說:“你若不好好讀書,將來就會像他一樣,只能賣冰棍!”聽了這樣的話,他的心里一陣陣絞痛,但為了給孩子治病,他不得不低下頭來,拋棄文化人的清高,去忍受和適應這種小販生活。
第一個月下來,他掙的錢相當于他一年的工資,可以支付兒子半個月的透析費了。他終于看到了一線曙光,那是兒子生的希望啊。后來,他干脆提前離休,在校園里開了一家小賣部。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老燕為雛燕銜泥做窩一樣,用自己的辛勞,為身患絕癥的兒子壘起了一道生命的防護墻。
如今,他已年逾古稀,為兒子操勞得兩鬢霜白,背脊彎曲。由于過度勞累,自己也落下了一身病。本該是頤養(yǎng)天年的時候了,也從沒好好地休息過一天。近二十年來,他為兒子的病花去了各種治療費用共計一百五十萬元。這些錢,除了他那微薄的離休工資外,都是他為兒子賣冰棍,一元一元地吆喝出來的。
和他兒子得同樣病的許多病友,都一個個先后去世了,唯有他兒子,還活得好好的,如今大學畢業(yè)了。連主治的醫(yī)生都不得不驚嘆這是一個奇跡。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個奇跡是這位父親用常人難以企及的毅力和決心創(chuàng)造的。
當記者采訪這位父親,問他從一所重點大學里一位堂堂正正的教授,淪落到一個如同販夫走卒的小店主,內(nèi)心有何感受時,他只輕描淡寫地對記者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只是在盡一個做父親的責任。面對孩子,我的身份已經(jīng)變得無足輕重了,即便我不是一個所謂的知識分子,而只是肩扛鋤頭在田間勞作的一介草夫,在孩子生病后,命運只賦予了我一個角色——那就是父親?!?/p>
在他眼里,父親這角色,不需要過多華麗的言語去粉飾,有的,只是無怨無悔、無欲無求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