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jié) 希臘化時代的文學翻譯及其意義

外國文學經(jīng)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第二卷)古代卷(上) 作者:吳笛 著


第三節(jié)
希臘化時代的文學翻譯及其意義

從公元前323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去世,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托勒密王朝統(tǒng)治下的埃及,這一時期被西方史學界稱為希臘化時代(The Hellenistic Age)。亞歷山大國王去世后,帝國分裂,陸續(xù)形成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希臘化國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以埃及為中心的托勒密王國、以巴比倫為中心的塞琉西王國和以馬其頓為中心的馬其頓王國。從公元前229年起,羅馬不斷向地中海東部地區(qū)擴張,利用希臘化諸國的各種矛盾,必要時訴諸戰(zhàn)爭,對其進行削弱,先后消滅馬其頓、塞琉西和托勒密王國,逐步使各希臘化地區(qū)并入羅馬。直到公元前146年,羅馬帝國徹底征服迦太基和希臘,將統(tǒng)治范圍逐步擴大到地中海西部沿岸等一些地區(qū)。

希臘化這一歷史時代的重要意義,在19世紀以前是被忽略的,常常被認為是希臘輝煌文明的終結(jié)。19世紀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格羅特在長達12卷的《希臘史》(1846—1856)的序言中寫到:“亞歷山大之后,希臘的政治活動變得狹窄,而且墮落了——再也吸引不了讀者,或者說再也不是世界的主宰了……整個來說,從公元前300年起,到羅馬吞并希臘這段時間,其本身并沒有多少意思,其價值充其量不過是有助于我們理解先前幾個世紀的歷史罷了?!?sup>[1]

其實,這一時期的重要意義在于文化交流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所以,從文化影響的意義上來說,這一時期不是古希臘文明的衰落,而是古希臘文明的向外輻射。尤其是它對古羅馬的影響,顯得格外重要。因為這一時期也是古羅馬文學誕生和發(fā)展初期,其政治以及文化的發(fā)展對羅馬有持續(xù)而久遠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又通過羅馬一直延續(xù)到近代西方世界。

所以說,希臘化時代的開始,與古羅馬文學的興起是同步的?!皩οED文化的接觸和了解給羅馬人原先落后的文化和閉塞的思想意識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出現(xiàn)了對更高的文學生活方式的追求。豐富而發(fā)達的希臘文化成為羅馬人普遍追求的榜樣,開始了羅馬文化的希臘化過程?!?sup>[2]古羅馬詩人賀拉斯曾經(jīng)敏銳地說過,希臘被羅馬征服,但它反過來又用自己發(fā)達的文化征服了羅馬。羅馬作家在廣泛摹仿和吸收希臘文學成就的同時,根據(jù)本民族的特點和現(xiàn)實需要,進行改造和融合,從而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獨具特色的文學。

古羅馬文學的興起,與古羅馬學者對古希臘文學的熱情翻譯密切相關(guān),甚至可以說,古羅馬文學是從對古希臘文學的翻譯開始的。最初的古羅馬作家,便是翻譯家。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也是從文學翻譯開始的。

李維烏斯·安德羅尼庫斯(Livius Andronicus,前284—前204),就是當時的一位重要的翻譯家,其文學活動也主要是翻譯活動。在創(chuàng)作方面,他是“第一位用拉丁語寫作的作家”[3],而且被譽為“古羅馬第一位詩人”[4]。

他曾經(jīng)從事教育活動。為了教學需要,他將荷馬史詩中的《奧德修紀》從古希臘文翻譯成拉丁文,書名也是從古希臘文“ΟΔΥΣΣΕΙΑ”按字母相應(yīng)譯為“ODISSIA”。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部24卷的長詩拉丁文譯本并沒有流傳下來,所存的只有一些片斷,共約46行,而且也不集中,是分散在多達17卷中的零星詩句。不過,從這僅存的46行詩句中,大致可以看出他并沒有統(tǒng)一的翻譯主張或始終一貫的翻譯風格。根據(jù)需要,有的詩句他逐字翻譯,對原文極為忠實;有的詩句則采用近似意譯的方法,對原文做了較大的刪節(jié)或改動。

如在《奧德修紀》第1卷的片斷中,拉丁語譯文對古希臘語原文的翻譯非常忠實:

……

Virum mihi,Camena,insece versutum……

這句詩,從語法結(jié)構(gòu)到各個詞語的選擇,都與原文嚴格對應(yīng),只有女神名稱發(fā)生了變換。楊憲益先生從古希臘文直接翻譯的中文本譯為:“女神啊,給我說那足智多謀的英雄……”[5]盡管中文此處是“女神”,但是在希臘語原文和拉丁語譯文中,卻是不同的女神。古希臘語原文中的“ σα”是希臘神話中的文藝女神“繆斯”,而拉丁語譯文則改為“Camena”,即羅馬神話中的泉水女神“卡墨娜”。

安德羅尼庫斯的文學翻譯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在他之前,美索不達米亞人和埃及人曾經(jīng)從事過翻譯活動,但是所翻譯的主要是法律文本和宗教文本,在他之前還沒有人翻譯過文學作品。作為文學翻譯的第一人,他特別注重文學翻譯的藝術(shù)特性。無論采用何種翻譯手法,他都堅持將藝術(shù)特性放在首要位置。

安德羅尼庫斯還翻譯和改編了一些希臘戲劇,并在羅馬舞臺進行演出。但是,他所翻譯和改編的那些劇本現(xiàn)在基本上已經(jīng)失傳,僅有零星的片斷流傳下來。

翻譯和改編希臘戲劇供羅馬舞臺演出的還有格納烏斯·奈維烏斯(Gnaeus Naevius,約前270—前201),他翻譯和改編的希臘悲劇中有五部與特洛伊戰(zhàn)爭傳說有關(guān)。同樣,奈維烏斯所翻譯和改編的希臘戲劇劇本也沒有流傳下來。

他們所翻譯和改編的希臘悲劇劇本盡管沒有流傳下來,但是,他們的翻譯活動對當時羅馬文學的影響是難以抹煞的。他們的戲劇翻譯活動同樣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正是他們的對希臘戲劇的譯介,促使了羅馬戲劇的形成。

[1] 轉(zhuǎn)引自M.M.Austin,The Hellenistic World from Alexander to the Roman Conques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Ⅶ。

[2] 王煥生:《古羅馬文學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頁。

[3] Ivy Livingston,A Linguistic Commentary on Livius Andronicus,New York:Routledge,2004,p.xi.

[4] H.J.Rose,A Handbook of Latin Literatur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Death of St.Augustine,London:Methuen,1954,p.21.

[5] 荷馬:《奧德修紀》,楊憲益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