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觀潮與聚焦:中國文學新生態(tài) 作者:李林榮 著


自序

按照教科書上的某種觀點,作為社會行業(yè)而存在的文學,可以分成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研究兩支。文學創(chuàng)作依著體裁,又可以歸類為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而文學研究,則包括文學批評、文學史和文學理論三個層次。二十多年前,當我開始攻讀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當代文學方向的研究生時,面對的專業(yè)主干課程,大多都以文學史命名,心里想的,卻是從此走進文壇,深扎其中,追蹤創(chuàng)作,推動潮流,躋身文學批評家的行列。

時光飛去,歲月流逝,帶著一邊總覺得應該更直接、更經常地致力文學批評,一邊又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對文學史的勘察、探究也實在是必不可少的糾結,如今,我自己已成了一名專門講授文學史課的老教員。而且,還每每把這種糾結當成正面的要求,號召給一屆一屆的學生?;蛟S,這糾結只不過是從教科書定義里的文學史和文學批評、文學理論三分的概念框架衍生出來的,簡明抽象,卻并非事實的原狀和全貌。待在高校院墻內、學科叢林中,知識、技能與思想、眼界,常常下意識地陷入壁壘森嚴、疆域分明的局限。文學史的知識庫存漫無涯際,文學理論的前沿陣線寬廣無邊,文學批評需要應對的作品、現(xiàn)象和問題也層出不窮。而個人的心力、時間終歸有限,面臨多重的無邊無涯和無窮無盡,必須進行取舍抉擇。

想想我的老師一輩的學院派批評家,即使在高校學科體制還不像現(xiàn)在這么講求繁文縟節(jié)和量化指標的年代,也大都自覺、主動地保持著與作家和文壇拉開一定距離的冷峻姿態(tài)。同時,在并不那么急于搶抓第一時間反應先機的、偶爾為之的文學批評寫作中,他們也總是把批評的出發(fā)點和歸結點穩(wěn)穩(wěn)地確立于文學史的梳理和構筑。這既可以看成職業(yè)習慣使然,也可以看成專業(yè)認知上的一種清醒自覺和鎮(zhèn)定自持。

收在這本書里的五十篇長短不一的小文,就是近年我在文學批評和文學史、文學理論之間循著職業(yè)上的慣性和專業(yè)認知上的自覺,所做的一番表達。書中四輯的主題——文壇潮流、當代作品、經典文本、文學現(xiàn)象,大體涵蓋了我認為文學批評應該同等予以關注的幾個方面。看多了像流水一樣隨物賦形、像裁縫一樣量體裁衣的廣告式或撫慰式的所謂批評,我感到:與其一味埋怨和責怪操持這路批評的寫作者心態(tài)過于圓滑、立場過于鄉(xiāng)愿,不如多問一問與此不同的另一路文學批評為什么顯得那么匱乏、那么無力。遏止或減少圓滑和鄉(xiāng)愿的批評,單靠圓滑者和鄉(xiāng)愿者回心轉意,根本無濟于事。只有不看人臉色、不迎合市面行情,憑硬碰硬的知識和經得住拷問的體驗來說話的批評,多多興起來,真的轉機才會出現(xiàn)。也唯有在從文學史和文學理論出發(fā),最終又回到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的文學批評中,那些見木不見林、以局部和個案代替全部和整體的方法迷誤,才會被根除。

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文學氣息、文學氛圍和文學能量的形成或積聚,向來是由自多源,而不是源出一孔。新進的創(chuàng)作只占其一,具體的文本也僅為眾多類型之一。當下文學場的能量源里,占更大比重的仍是經典文本和經典作家。它們在學校、在書店和圖書館、在課程和學科體系里,都被列入古籍、文獻和史料范疇,仿佛已封閉于久遠的往昔、停駐于故紙堆,但在現(xiàn)實的社會心理和文化土壤上,它們時時處處都依然在生根發(fā)芽、抽枝長葉、開花結果。其蓬勃的活力和氣勢,往往超過很多新人新作。這之中,除了創(chuàng)作,也有文學理念和文學思想的傳統(tǒng)。

在這本書內外,我曾以不同的方式反復表示過:社會文化分工和社會生活全局的深刻變遷,已經不再需要今天的文學批評像以往那樣發(fā)揮單純針對創(chuàng)作文本的優(yōu)劣評估和成敗仲裁。大面積分眾、分層的讀者,無主名、無主體的市場,隨時隨地都在以比批評話語更直觀的形式更直接地關聯(lián)著名利回報的途徑,顯現(xiàn)、反饋出這類信息和數據。置身這一時代境遇,文學批評不獨立也得獨立,因為客觀上它已失去了必須要依傍它或它必須去依傍的對象。文學批評這時能夠做和應該做的,不是在原地坐等舊時的依傍者復歸或新的依傍者來臨,而是堅定勇敢地走向社會深處,到和文學創(chuàng)作以至其他早就具備了精準及物功能的人文藝術和社科學術的理論話語接近的方位上,同他們大膽地對話,從中學習和增長自己獨特的介入現(xiàn)實、影響現(xiàn)實、給現(xiàn)實貢獻一份精神營養(yǎng)和知識資源的能力。

為此,文學批評不僅需要逐漸擴展起一種前所未有的、既深且廣的跨學科邊界的知識吞吐能力,還需要加強和豐富面向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理論以及更多領域的一種闡釋整合能力。不用說,這些能力自然最終都得落實、展現(xiàn)在文學批評的語體和文體的更新上。在這本書里,我還遠遠沒有做到這一步。但正像那句老話所說,“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盡管力有未逮,這本書每一頁的字里行間,卻也隱含著步步向前的愿望。

2017年11月6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