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jié) 詩的押韻

詩詞格律與創(chuàng)作 作者:夏方進 著


第二節(jié)
詩的押韻

押韻,亦作壓韻。詩歌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聲韻節(jié)奏之美,而且便于吟誦記憶。

一、什么是韻

所謂“韻”,指字的拼音韻母所發(fā)之音?!稘h語拼音方案》韻母是三十五個,加上拼寫規(guī)則中的-i、er、ê,共三十八個。詩歌講的韻與韻母不完全相同。韻母由單個元音充當?shù)慕袉雾嵞?,由兩個或三個元音充當?shù)慕袕晚嵞?,韻母含鼻音的叫鼻韻母。單韻母直接作韻,而復韻母或鼻韻母就要看韻頭、韻腹和韻尾。

充當韻頭的只有i、u、ü三個高元音。韻腹一般由主要元音a、o、e、ê充當,i、u、ü、-i、er也可以作韻腹。如:

詩歌講的韻主要是指韻頭后面的部分,凡韻腹相同或者相近的(如有韻尾,韻尾也要相同),都屬于同一個韻。韻頭、韻腹、韻尾三者俱全的,不計韻頭。如: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這首詩押的是“an”韻:煙yān,川chuān,天tiān。川的韻頭“u”和天的韻頭“i”不算為韻。

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叫“同韻字”。寫詩使用同韻字叫“押韻”。詩的押韻,均在句末,所以稱為“韻腳”。

二、怎樣押韻

近體詩的押韻非常嚴格。每首詩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首句入韻的,必須按首句末字之韻一押到底;首句不入韻的,必須按第二句末字之韻一押到底。也就是說,詩的第一句或第二句就決定了本首詩的用韻。

近體詩押平聲韻為正體正格。

押韻的位置,不論五言、七言,一般都是逢雙句押韻。近體詩每兩句為一聯(lián),上句為出句(上聯(lián)),下句為對句(下聯(lián)),押韻指每聯(lián)的下聯(lián)末尾一字。律詩是第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第二、四句押韻。

首句也可入韻,稱首句入韻。五言律詩和絕句,首句通常不入韻,是正格;入韻是變格。七言律詩和絕句,首句通常入韻,是正格;不入韻是變格。

總之,近體詩逢雙句押韻,首句可起韻,也可以不起韻。

三、聲韻避忌

1.不能湊韻、疊韻或同義押韻。

“湊韻”,是指為了押韻,所用之字與全句之意不協(xié)調、不通順,勉強湊合成句。

“疊韻”即“重韻”,指同一個字在一首詩里作兩次韻腳。

“同義押韻”,是指同韻而又同義之字,在一首詩里作韻腳。如“憂”和“愁”、“芳”和“香”等。

2.不能出韻,首句可借韻。

近體詩的韻腳,要用同一韻部的字。作詩押錯了韻,叫“出韻”或“落韻”,這是不允許的。如果首句用韻,可以通押鄰韻之字,稱“借韻”(參見本節(jié)鄰韻部分),但其他句概不能借韻。

在特定條件下,律詩的用韻也可有變通,有兩種格式:

一是進退格,又稱進退韻。即在首句不入韻的八句四韻律詩中,第二、六句押甲韻,第四、八句押乙韻,甲、乙兩韻為鄰韻。

二是轆轤格,又稱雙入雙出。即在首句不入韻的八句四韻律詩中,第二、四句押甲韻,第六、八句押乙韻,甲、乙兩韻為鄰韻。

3.韻外避忌

以上說的是押韻的避忌,韻外有些地方也需注意:

一是避“上尾”。一首詩中,幾個出句末尾的仄聲字,最好避免同聲相連。如律詩中的一、三、五、七句,相近兩句的末尾字不要都用上聲,或者都用去聲、入聲。四個出句的末尾字,最好上、去、入聲都有,至少不要連用兩個同聲調的字。如果同聲連用,就叫“上尾”。在這一點上,倘若內容與形式相抵,可以不計,唐宋詩中已有先例。

二是避重字。近體詩出現(xiàn)“疊韻”是不允許的,而不在韻腳的其他字,一般也不能重復。一首詩,字數(shù)有限,應當盡量避免出現(xiàn)相同的字,尤其是律詩。當然,有些地方為了強調或特殊原因,出現(xiàn)重復也是有的。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保ɡ畎住兜墙鹆犋P凰臺》)

三是避非韻句入韻。非韻句即詩中每聯(lián)的出句(除首句入韻)。一首詩中,每聯(lián)的對句都是押韻的,如果在出句的末字也用了該詩的韻,雖然平仄聲調不一,但閱讀起來就影響了聲律的美感,給人一種“順口溜”的感覺。如果這些出句的末字遠離該詩之韻,讀起來則更加具有節(jié)奏感。因此,非韻句末字應當避開該詩之韻,即便鄰韻也以避開為好。

四、詩韻

作詩所押的韻或所依據(jù)的韻書叫詩韻。將同韻的字分別編成若干部屬的字典叫“韻書”。在韻書中,同韻字集在一起的若干部叫“韻部”,如平水韻有一百零六個韻部。每一韻部中取一個字作代表叫“韻目”,如“一東”、“二冬”、“三江”、“四支”。寫詩押韻,就是指韻腳要用同一韻部的字。

1.《平水韻》

《平水韻》是南宋時期編纂的韻書。此前韻書,隋有《切韻》,唐有《唐韻》;至宋有《廣韻》、《禮部韻略》等?!镀剿崱肥窃凇抖Y部韻略》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原為金代官韻書,元明清以來,科舉考試詩賦,文人作近體詩,都以此為依據(jù),沿用至今。平水是舊平陽府城(今山西臨汾)別稱,因刊行于此,故名。

平水韻共一百零六韻。上、下平聲各十五韻(平聲字分為兩卷,“上平聲”指上卷,“下平聲”指下卷);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

上平聲

下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

2.《詩韻新編》

作為探討試驗,1965年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1978年、1984年兩次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訂,1989年10月第二版。該書歸現(xiàn)代漢語為十八個韻部,其中七類可以通押,使用較為方便。該書仍舊保留了入聲字。

十八韻如下:

一麻a、ua、ia。

二波o、uo。

三歌e。

四皆ie、ue。

五支i(屬聲母zh、ch、sh、z、c、s,與七齊有別)。

六兒er。

七齊i(屬聲母b、p、m、f、d、t、n、l、j、q、x、y,與五支有別)。

八微ei、ui。

九開ai、uai。

十姑u。

十一魚v。

十二侯ou、iu。

十三豪ao。

十四寒a(chǎn)n、ian、uan。

十五痕en、in、un、vn。

十六唐ang、uang、iang。

十七庚eng、ing。

十八東ong、iong。

以上十八韻的通押情況是:

陰陽上去聲四類

波歌、支兒齊、魚姑、東庚。

入聲三類

麻波歌皆(開口呼音素收音的)

支齊(齊齒呼音素收音的);

魚姑(合口呼音素收音的)

另外,也有人主張,八個入聲韻部可全部通押。

3.《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

近幾年,《中華詩詞》編輯部組織力量,致力于聲韻改革研究,對詩詞界使用的各種詩韻簡表進行了分析、比較和歸納,經(jīng)過集體反復研討,整理出了《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

《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的韻部劃分以普通話、《新華字典》的注音為讀音依據(jù),將漢語拼音的三十五個韻母,劃分為十四個韻部。每個韻部中,發(fā)音為陰平、陽平的字即為平聲字,發(fā)音為上聲、去聲的字即為仄聲字。入聲字不再區(qū)分,分別派入所屬的韻部之中。用入聲韻的詞牌,用新韻時改用仄聲。對于多音字,根據(jù)不同讀音,分別歸屬相應韻部。

十四韻如下:

一麻a、ia、ua。

二波o、e、uo.

三皆ie、üe。

四開ai、uai。

五微ei、ui。

六豪ao、iao。

七尤ou、iu。

八寒a(chǎn)n、ian、uan、üan。

九文en、in、un、ün。

十唐ang、iang、uang。

十一庚eng、ing、ong、iong。

十二齊i、er、ü。

十三支-i(零韻母)。

十四姑u。

以上介紹的三種詩韻(見本書附錄),普遍公認的是平水韻,而對新韻則存有不同看法。筆者認為,閱讀古典詩詞,自然要以平水韻、詞韻而論;但今人創(chuàng)作詩詞,使用新韻未嘗不可。只是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在一首詩詞中,只能依一種韻書用韻,不可兩種或者多種混用。

五、鄰韻

鄰韻指韻書的韻部中,讀音相近的韻部。平水韻一百零六個韻部的鄰韻情況如下:

平上去三聲十五類

在平聲中,歌、麻、蒸、尤、侵等五個韻部無鄰韻;在上聲中,哿、馬、有、寢等四個韻部無鄰韻;在去聲中,個、祃、宥、沁等四個韻部無鄰韻。

以上第六、七類可以通用。蒸韻的上、去聲分別歸入迥、徑兩韻。

“半”的意思,是指該韻部的一部分字。上平十三元從“元”到“諼”,這一部分字與“寒刪先”為鄰韻;后一部分字與“真文”為鄰韻。上聲十三阮,自“阮”至“堰”,這一部分字與“旱潸銑”為鄰韻;后一部分字與“軫吻”為鄰韻。去聲十四愿,自“愿”至“圈”,這一部分字與“翰諫霰”為鄰韻;后一部分字與“震問”為鄰韻。

入聲八類:

以上八類中,職、緝兩個韻部無鄰韻。第三、四類可以通用。

寫古體詩,同類即鄰韻一般可以通押,但平仄不能通韻。在仄聲韻中,上、去、入三聲一般是單用,上、去聲有時也可以通押。

寫近體詩,首句起韻可借韻,就是指鄰韻即同類之中相借,如: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的這首絕句《清明》,韻用上平十三元(魂、村),首句入韻借鄰韻上平十二文(紛)。

六、寬韻、窄韻、和韻、限韻

寬韻、窄韻是根據(jù)各韻部字數(shù)多少大體劃分的,并無明確界限。通常把韻部中字數(shù)較多的稱為寬韻,如上平一東、四支、七虞、十一真,下平一先、七陽、八庚、十一尤等;把韻部中字數(shù)較少的稱為窄韻,如上平五微、十二文、十五刪,下平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鹽等。

還有的韻部字數(shù)很少,如上平三江、九佳,下平三肴、十五咸等,稱為險韻。

這種劃分,是就平水韻三十個平聲韻部說的。近體詩是押平聲韻的,而且用韻甚嚴,每首詩的韻腳只能從一個韻部中選字,所以說寫詩用寬韻,選字空間就大些;反之,余地就小些。但是,從實際情況看,除了限韻作詩,往往不是先選好了韻再作詩,而是先有句再酌韻,在這個基礎上盡量從寬韻;有時因得佳句不忍舍之,也就無法選韻。其實,具體到某一情境,有的韻部字數(shù)雖不多,但卻非常適用;相反,有的韻部字數(shù)雖不少,但卻很難選字。

仄聲韻部一般只用于古體詩,古體詩可以鄰韻通押,沒必要作寬、窄之分。

和韻,指根據(jù)別人先寫成的詩的詩韻或自己前一首詩的詩韻寫詩,即相互唱和酬答。有次韻、用韻、依韻、疊韻等:

次韻,又稱步韻,是限用前詩韻字,韻字次序不變;

用韻,是限用前詩韻字,韻字先后次序可變;

依韻,是依照前詩韻部押韻,但不一定采用相同韻字;

疊韻,是依照自己前詩用過的韻字及次序,再作一首或數(shù)首,即自唱自和。

還有一種詩,不要求步韻、用韻或依韻,但與前詩相關;有的在詩題中寫“和”、“酬”、“讀”、“答”等字,也有的不寫,但因為是針對前詩寫的,所以也是和詩。

古人和韻寫詩,尤其是詩人之間的相互酬答和唱,是常有之事;有時甚至即興賦詩,口占而出;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如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歐陽修《戲答元珍》等。在和韻的幾種形式中,次韻詩比較常見。

限韻,指規(guī)定作詩必須押某韻或必須用某韻中某幾字。古代科舉考試,往往限韻作詩。民間作為娛樂,文人墨客相聚,有的也采用這種方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