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活的教育
2015年8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攝制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強嗎?——中國式教育》上映。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5名中國教師在英國的故事,他們用中國式教學法在一所英國中學執(zhí)教,引發(fā)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不適應,展現(xiàn)了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巨大差異。節(jié)目一經(jīng)播出,便引起中、英兩國民眾和主流媒體的廣泛熱議。
同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英國,在訪問孔子學院的致辭中,習近平特意提到了這部引發(fā)激烈討論的紀錄片作品。他說:“中國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讓他們多玩一玩?!?/p>
習近平遠隔重洋的這句話,其實說出了一個很嚴肅的教育問題。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然而,秉承“嚴師出高徒”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能否更好地讓孩子全面發(fā)展,讓孩子能高高興興地多玩一會呢?
“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在當下中國甚為流行。于是,一些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便通過各種培訓班給孩子超前灌輸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
但是,透過所謂“素質(zhì)教育”的光環(huán),人們不能不遺憾地看到,天真無邪的幼兒轉(zhuǎn)戰(zhàn)于一個個的輔導班,在懵懂無知的年齡段,就無奈地站在激烈競爭的跑道上。
顧明遠(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現(xiàn)在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去,好像就是學知識,過早地學知識,而沒有注意培養(yǎng)他的生活情趣,以及同其他兒童之間交往的一種能力和習慣。
陳慧霞(河南南樂縣金兆幼兒園園長):因為家長有時候可能也是被中小學的以及考大學的分數(shù)局限,他們也感覺到幼兒教育,你應該要去給他學一些知識,因為他要分數(shù)。
孩子們失去玩樂的童年,已經(jīng)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系統(tǒng)性問題。如何讓孩子充分地釋放天性,同時又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整個教育系統(tǒng)和家長們所面臨的共同困境。這種困境不僅僅存在于小學和中學教育領域,甚至打著“幼小銜接”的旗號,滲透到了學前教育的方方面面。
20世紀初,中國的幼兒教育就面臨著相似的問題:幼兒整天待在幼兒園室內(nèi),在狹小的空間里,每天就是聽課、學習,忙于完成教師安排的作業(yè),“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幼兒教育與孩子的生活嚴重脫節(jié)。
雪·安·赫什(《早期兒童課程》):我曾嘗試教我的孩子讀書;他給我的卻是一臉的不解的糊涂;我曾嘗試教我的孩子識字;他卻常常是兩耳不聞。絕望中,我試圖不聞不問;我該怎樣教育這個孩子?我疾呼。他放在我手中的是一把鑰匙,“來吧,”他說,“與我一同玩耍?!?/p>
這是美國幼教專家雪·安·赫什的一首詩。關于教育,家長的期望與孩子的需求之間隔著一扇門,只有找到合適的鑰匙,才能打開這扇門。陳鶴琴經(jīng)過長期的教育研究和實踐,找了這把“鑰匙”——“活教育”。
陳慶:他的活教育的發(fā)展,應該說是從他最初進行教育實踐、教育研究就開始了。他在南京的這一個時間段,是活教育孕育的第一個階段。然后1928年到上海以后,又是活教育孕育的第二個階段。然后到江西去的時候是1939年底、1940年初,到江西去的這段時間,是活教育誕生的階段。
1940年初,陳鶴琴接到江西省教育廳廳長程柏廬的邀請,去江西辦學。他毅然放棄了在重慶擔任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司長的機會,冒著抗日的戰(zhàn)火與硝煙前往江西。臨行前,他對中山學校校長楊寅初說:“我將回江西照此理想辦一所學?!保皩嶒灮罱逃?。
陳慶:這所學校,實際上就是他在南京、在上海,都不能實現(xiàn)的一個想法,就是辦培養(yǎng)幼稚教師的一個學校。他要辦一個幼稚園老師的學校。然后這個學校,他要用一個新的教育方法,用活教育的方法,來培養(yǎng)教師,讓有活教育思想的教師培養(yǎng)活的兒童。
1940年,年近半百的陳鶴琴在這片“滿目松林,遍地野草”的山巒,江西泰和縣文江村大嶺山,僅用2.5萬元就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所公立幼稚師范學?!魇×嶒炗字蓭煼秾W校。
陳鶴琴為學校設計的?;帐且恢患t色的小獅子。他常常對學生說:“我們的幼師,就像一頭覺醒的小獅子。”
戰(zhàn)火中的國家,滿目瘡痍。自封為“老獅子”的陳鶴琴,帶領全校師生開山建校、蓋屋建舍、拓荒筑路、尋找水源、種菜做飯,邊教學邊勞動。
陳秀云:工人農(nóng)民,都是他的老師,他向他們學很多東西,本來他也不會,他就學會了自己設計房子,科學地設計這些。結果呢,他在那用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一個學校。
柯小衛(wèi):過去的一些老師,跟他的一些骨干,就來到了江西,跟他辦學,成為他最早的一批老師。
陳一飛:江西的學生來自幾個方面,一個是從戰(zhàn)區(qū),當時逃難,他們的女孩子逃到江西內(nèi)地來的。第二種是江西當?shù)赜幸恍┡⒆?,因為家庭封建,要做童養(yǎng)媳,甚至要叫他們婚姻買賣,因此脫離了家庭,跑到了學校里面來的。還有一部分是正常的小學、初中畢業(yè),升入到高一屆的學生,都是女孩子。
在學生的印象里,那個穿著工裝褲、白襯衫,滿臉紅光、精神抖擻的老頑童,總是帶著大家又唱又做。當年,陳鶴琴在江西幼師的學生樓鳴燕至今仍記得,老校長陳鶴琴的那份童心與灑脫。
樓鳴燕:我是一個小兵丁,噠噠噠,向前進,你是一個小兵丁,跟我前進。拍拍手,踏踏腳,一二三,三二一,我們都是小兵丁,勇敢前進……
1943年2月,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被批準改為國立幼稚師范學校,增設幼稚師范專修科,培養(yǎng)幼教高級師資和研究人才。此時,國立幼師包括??撇?、師范部、小學部、幼稚園、嬰兒園等5部分,另附設國民教育實驗區(qū),初步形成一個完整的幼稚師范教育體系。
正是在這里,陳鶴琴奠定了中國幼師教育的基礎,并正式確立了他的“活教育”理論。
陳鶴琴:把一本教科書攤開來,遮住了兒童的兩只眼睛,兒童所看見的世界,不過是一本六寸高八寸闊的書本世界而已。一天到晚要兒童在這個渺小的書本世界里面去求知識,去求學問。我批判只有知識,沒有“人”的舊教育,把“做人”作為教育的首要目標和基本任務。
陳一飛:那個時候他歸納出了三點,第一,做人,做中國人,做現(xiàn)代中國人,這是目的論;第二,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這是課程論;第三,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是他的方法論。這個時候,經(jīng)過在江西4年的實踐,他終于把三點概括出來,提煉上升到活教育。
1943年,國立幼稚師范學校建立不久,日軍就開始侵入江西,幼師的學生能夠安心讀書的環(huán)境沒有了,生命隨時受到威脅。1944年3月,陳鶴琴帶領全校200多名女生逃難到贛州;1945年1月,日軍侵入贛州,國立幼稚師范學校再次被迫遷徙。
柯小衛(wèi):政府撥下來的搬遷的款項,只有一張支票,遲遲不能兌現(xiàn),他就拿著這個支票,找到了當時的專員。專員說,你和夫人趕緊帶著孩子坐飛機走吧,學生和學校遣散了就行了。他非常地生氣,他說我這200多個女兒,我走了她們怎么辦?他很生氣,把門一摔就走了,
陳一飛:我爸爸講,我是一頭駱駝,我要背著你們度過這最困難的歲月,把你們帶到幸福的路中。
肖皓林(陳鶴琴學生):校長要去借船,船老大不肯借,后來校長講我有兩百多個女兒。那個船長聽得奇怪,你怎么有這么多女兒,校長把帶我們逃難的事情講給船老大聽,船老大也非常感動,就答應借船。
陳慶:他到處去募捐,去找錢,把學生帶到一個新的地方。然后新的地方剛到?jīng)]多少時間,侵華日軍又過來了,然后再遷徙。
肖皓林:我們從梅林到贛州再到于都,再到寧都。都是步行,歷程有四五百里路,經(jīng)過一個多月,才在廣昌饒家堡定下來。我們有的時候一天要走60里路,從早到晚。
陳慶:在這個遷徙過程當中,他還繼續(xù)他的活教育的實踐,繼續(xù)他的教育理想的實踐。所以,這些學生就叫他校長媽媽,感情非常深。
肖皓林:晚上睡人的地方就是泥地,鋪點稻草,就這樣休息下來。但是我們不覺得苦,我們覺得有了校長帶我們逃難,什么苦都不在話下。
自1940年起,陳鶴琴輾轉(zhuǎn)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和上海幼稚師范學校,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培養(yǎng)出366名幼師畢業(yè)生。這些學生如星星之火,灑向全國各地,成為當時中國幼兒教育的骨干,有力地推動了幼教事業(yè)中國化、科學化的發(fā)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教育部任命陳鶴琴為南京師范學院院長,同時分管幼教系。
1953年,經(jīng)陳鶴琴提議,南京師范學院成立附屬幼兒師范學校,還相繼成立附屬幼兒園和小學、兒童教育研究室、玩具研究室及玩具工廠,形成產(chǎn)、教、學、研一體化的“幼兒師資”培養(yǎng)體系,使“活教育”思想在幼兒師資培養(yǎng)中扎根、發(fā)芽,開創(chuàng)了幼兒師范教育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發(fā)展戰(zhàn)略。
為了通俗地說明活教育的教學特點,使自己的心理學、教學法主張更加具體和普及,陳鶴琴總結出活教育的17條具體的教學原則。
原則一,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原則二,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原則三,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原則四,鼓勵兒童去發(fā)現(xiàn)他自己的世界;原則五,積極的鼓勵勝于消極的制裁;原則六,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原則七,比較教學法;原則八,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原則九,積極的暗示勝于消極的命令;原則十,替代教學法;原則十一,注意環(huán)境、利用環(huán)境;原則十二,分組學習,共同研究;原則十三,教學游戲化;原則十四,教學故事化;原則十五,教師教教師;原則十六,兒童教兒童;原則十七,精密觀察。
在陳鶴琴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活教育的17條原則是核心部分。
陳鶴琴:這一原則,可以說是脫胎于杜威博士當年在芝加哥所主張的“寓教于做”,不但是要在“做”中學,還要在“做”中教,不但要“做”中教與學,還要不斷地在“做”中爭取進步。
改革開放后,教育部新制定的《幼兒園教育綱要》,2012年,由教育部制定頒發(fā)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就與陳鶴琴先生活教育的17條教學原則的很多精神是一致的。
深圳海灣幼兒園秉承陳鶴琴活教育思想為辦學指導,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鼓勵兒童去發(fā)現(xiàn)他們自己的世界。
劉幸云(深圳海灣幼兒園園長):我們幼兒園做了一些活動,比如說做各式各樣的饅頭,讓小朋友在參與、制作和分享的過程中,體會真正的生活,讓孩子直接去體驗操作的過程。
深圳海灣幼兒園還將體育與藝術教育相結合,開創(chuàng)了籃球小將課程,采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們在放松的游戲當中既鍛煉身體,又獲得了藝術的熏陶。
劉幸云:陳鶴琴先生指出,課程的教材源于大自然、大社會。孩子們的知識是來自直接經(jīng)驗,教孩子們直接體驗自然的一個活動,利用大自然的環(huán)境去體驗、去操作,小朋友在參與的過程當中,會體驗到團隊之間的合作和幫助,還有組織和分享。
有別于傳統(tǒng)的“死教育”,“活教育”強調(diào)教育和生活現(xiàn)實、社會現(xiàn)實緊密相聯(lián)。所處地域、文化背景、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一,對幼兒的成長發(fā)展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
在中國西南邊陲云南的施甸縣,舊城鄉(xiāng)中心幼兒園如同一朵散發(fā)著誘人芬芳的蓓蕾。這里地處偏遠山區(qū),教學資源有限,師資力量不足,可當人們走進這所山村幼兒園,就會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天地。
孩子們推著小推車,滾著鐵環(huán),打著陀螺,玩著這些師生、家長一起制作,他們父輩、祖輩就玩過的土玩具,在玩中學做人,在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文化的感受中愛長輩、愛家鄉(xiāng)、愛自然。
平日里,老師們還經(jīng)常帶領幼兒走進山野、小樹林,去撿松果,撿樹葉,帶回教室一起涂染。孩子們會自己描述松樹的葉子細細的、長長的,像媽媽的頭發(fā),像香香的面條……各種奇思妙想,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讓山里的孩子發(fā)現(xiàn)了大自然的珍美。陳鶴琴的活教育理念,在這里處處體現(xiàn)出對兒童的尊重,對兒童作為學習主體的維護。
除了活教育的17條教學原則,陳鶴琴還提出了管理兒童的13條訓育原則。原則一,從小到大;原則二,從人治到法治;原則三,從法治到心理;原則四,從對立到一體;原則五,從不覺到自覺;原則六,從被動到自動;原則七,從自我到互助;原則八,從知到行;原則九,從形式到精神;原則十,從分家到合一;原則十一,從隔閡到聯(lián)系;原則十二,從消極到積極;原則十三,從“空口說教”到“以身作則”。
陳鶴琴:只圖教師的便利,只要博得社會的歡心,不顧兒童的本身,那是一條教育上極危險的路,我們不肯做的。
縱觀陳鶴琴提出的這13條訓育原則,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nèi)涵,不同程度地揭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體現(xiàn)出對幼兒教育工作者社會擔當?shù)纳羁陶J識,以及以“做人”為目的的鮮明的價值取向。
陳慶:他把學生應該學的,應該了解的,都讓老師要去深造,讓老師有一個大的發(fā)展。所以,在暑期的時候,他要開很多專題,讓老師根據(jù)這些專題來學習,讓老師不僅學自己本專業(yè)的東西,還要學得更深、更廣,其他的旁類都要學,讓老師有一個全面的發(fā)展。
唐淑:在他的心目當中,永遠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從研究中國兒童的心理開始,進而研究兒童的家庭教育,又研究機構的教育、幼兒園的教育,以后又研究幼兒園老師的教育培養(yǎng)。當然,他后來還涉及特殊兒童的教育。我認為在他眼里,兒童就是一切,他是以一顆童心來研究兒童的教育。
“一切為兒童”,陳鶴琴以崇高的獻身精神一生在愛學生,愛兒童。他“為國家盡瘁,為人類服務”,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陳虹:包括他生命的最后6年,他每一個“六一”都是跟孩子們一起,在幼兒園度過的。有一年,我記得,第二天就是兒童節(jié),天很不好。奶奶說,明天要下大雨了,下雨了,我們不能去幼兒園了,不方便。那時候他因為腦血栓,雙腿已經(jīng)不能行走了,坐在輪椅上了,他就很著急,他說:下雨?下刀子我也要去。
1982年年底,友人潘菽、高覺敷等前往醫(yī)院探視病危的陳鶴琴,彌留之際的陳鶴琴已不能說話,但他還是要來了筆,用顫抖的手寫下了9個字——“我愛兒童,兒童也愛我?!?/p>
1982年12月30日下午,陳鶴琴與世長辭,享年90歲。陳鶴琴為中國兒童教育奉獻了一生。
柳斌:陳鶴琴先生是在理論和實踐的高度上,建立了中國的、現(xiàn)代的、科學的、系統(tǒng)的幼兒教育理論和方法體系,因而他為中國的現(xiàn)代的科學而系統(tǒng)的幼兒教育、幼兒師范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楊定華:陳鶴琴先生的教育思想源于杜威,高于杜威,源于美國,高于美國。陳鶴琴師從美國,但他沒有盲目師從,而是終生致力于探索中國兒童教育之路。
陳鶴琴推進了中國幼兒教育的中國化、科學化。他是“中國的福祿貝爾”“兒童教育的圣人”。
陳鶴琴,中國偉大的幼兒教育之父。陳鶴琴的教育思想影響著中國幼兒教育的昨天、今天,也將繼續(xù)為中國幼兒教育的未來服務。
解放孩子們的手吧,讓他們盡情去玩;解放孩子們的腳吧,讓他們到處去跑;解放孩子們的腦吧,讓他們自由去想。
江西幼師校歌
幼師!幼師!前進的幼師!做中教,做中學,隨做隨習。活教材,活學生,活的教師。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工作室。還要有手腦并用,文武合一。建設我們的新國家,教導我們的小天使。幼師,幼師,前進的幼師……
掃一掃
觀看第五集紀錄片
《陳鶴琴》紀錄片創(chuàng)作團隊名單
總監(jiān)制 胡敏強 陳國祥
總策劃 康 寧
總統(tǒng)籌 潘百齊
總協(xié)調(diào) 虞永平
策 劃 虞永平
監(jiān) 制 沈國芳
統(tǒng) 籌 張 鵬
顧 問 唐 淑 王振宇 陳 虹
出品人 陳國祥 郭小娜
總 編 導 吳建寧
執(zhí)行總編導 歐陽斌
編 導 張 偉(第一集) 湯 炎(第二集)
黎一笑(第三集) 吳瑱輝(第四集)
王 彥(第五集)
學術稿總撰稿 虞永平 吳建寧
學術稿撰稿 張慧和 高謙民 邱學青 張 俊
原晉霞 孔起英 宋 坤 何 潔
張 晗 李 敏 臧蓓蕾
電視稿總撰稿 仇蓓蓓
電視稿撰稿 湯 炎 黎一笑
總攝影 歐陽斌
攝 影 湯 炎 王天佑 華寧致 王 彥 吳瑱輝
責任編輯 張 婷 王天佑 曾夢瑊 黃怡婷
特 效 方 坤
解 說 張 朋
音樂編輯 周小明
總 制 片 唐 亮
制 片 譚 艷 韓元元 趙美卿 劉辛云
徐紅莉 徐 穎 張 媛 龐明俊
特別鳴謝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
技術支持 江蘇九澤星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南京天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南京師范大學跨界融合創(chuàng)意創(chuàng)作院
承制
南京師范大學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
中國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會
深圳特蕾新教育集團有限公司
出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