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活課程
我是一個小兵丁,噠噠噠,向前進。你是一個小兵丁,跟我前進。拍拍手,踏踏腳,一二三,三二一……
這首兒歌名叫“小兵丁”,由陳鶴琴親自改編作詞,也是他最喜歡表演的一個歌舞節(jié)目。幾十年來,不知有多少孩子唱著這首歌長大,也不知有多少學生看過自己的校長﹑院長的表演后成為幼教園丁,他們將歌曲,連同陳鶴琴的兒童教育理念一起代代傳承下來。
20世紀初的中國,軍閥割據(jù),連年混戰(zhàn),整個社會都處在風雨飄搖中,教育更是百廢待興。雖然已經(jīng)有了幼兒教育機構,但是幼稚園的教育體系和課程設置都非?;靵y。
柯小衛(wèi):這個時候我們中國幼兒園非常落后,剛開始幼兒園完全是學日本的,后來由于外國的傳教士進入中國,很多國外的幼兒教育的方法、幼兒教育的教材,包括師資,包括一些宗教化的傾向,進入我們中國各大城市的幼兒園。
祝士媛:當時中國很多幼兒園不是日本式的就是西方式的。孩子看的書是外國的圖畫書,吃的點心是洋點心,每天生活什么的好多都是宗教式的,還要祈禱。幼兒園也很少,那些幼兒園很多都是教會辦的,或者是私人辦的,國家辦的幼兒園很少。
此時,有一人站出來說:這種教育方式大抵抄外國人的課程,“抄來抄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來”,這個人就是陳鶴琴。
在陳鶴琴看來,中國的幼稚園普遍存在四種弊?。阂皇莾和c環(huán)境接觸太少,在室內活動的時間太多;二是課程設置不外乎圖書、折紙、游戲、唱歌等,功課太簡單;三是一般都采用團體教授法,不考慮兒童的個性需求;四是幼兒教育沒有具體目標,收效不大。
陳慶:在陳一鳴快3歲的時候,他就覺得要進幼兒園了,他在自己的庭院里辦了鼓樓幼稚園,這個時候(國立)東南大學,后來又給他了一些支持和資助,后來再擴建,成為(國立)東南大學的一個實驗點。
在發(fā)達國家,兒童研究都有特設的實驗場所,幼稚園就是研究學齡前兒童的場所。因此,創(chuàng)建一所新型的、中國式的幼稚園,作為新教育思想和主張的實驗園地,無疑是解決問題最直接的途徑。
1923年,陳一鳴三歲,陳鶴琴在自家的宅院里創(chuàng)辦了一所幼兒園,取名為南京鼓樓幼稚園,陳鶴琴自己擔任園長。幼稚園的教學場地就是他家的客廳和院子,最初的學生總共只有12人,都是國立東南大學教授的子女,他們對陳鶴琴給予了充分的信任,愿意讓孩子參與到他的幼教實驗當中去,陳鶴琴的長子陳一鳴也在其中。
陳虹:鼓樓幼稚園最大的特色就是,他帶著孩子們,成天到外面去,利用周邊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條件,包括菜場啊,郵局啊,帶著孩子們去認識,帶著他們去參加各種各樣的遠足活動啊,去登山啊,去捕捉昆蟲啊,去寫生啊,去戶外做很多很多活動。
陳鶴琴親自布置園地,種植花卉,添置了秋千、搖船、搖馬、沙盤等運動器具,又訂制課桌椅。園地布置成草坪,四周種上冬青,儼然是個小公園。幼稚園每周至少三次組織兒童們到野外活動,在大自然中開展教育。
柯小衛(wèi):他在白天陪著小朋友在草地上玩耍、追逐,晚上回來以后,在星光下,再去研究今天白天的這種課程,再去研究問題,研究第二天做什么,再編寫教材,等等,做了大量的這種開拓性的工作。
在這個中國最早的幼教試驗基地,陳鶴琴和他的團隊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探索,課程實驗也經(jīng)歷了三個主要時期,分別是散漫期、論理組織期和中心制期。
柯小衛(wèi):陳鶴琴當時實際上也實驗了很多的教學法,包括游戲教學法、土法教學法、圖畫教學法。他重視藝術活動,重視課程的開發(fā)、課程的設置,創(chuàng)造了單元教學法這樣一種模式。提倡孩子們到戶外活動,廣泛地接觸自然,積累更充分的經(jīng)驗,在做中學,在實踐中學,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學習。
祝士媛:我們那時候每禮拜有一天去幼兒園見習,當時見習的幼兒園基本上都是用陳鶴琴先生的這個單元教學法。當然這種名稱有很多,又叫中心制課程,又叫單元教學,又叫整個教學法。所以,我們當時接觸單元教學很早,也看得比較真實,我挺欣賞他那個課程標準。
經(jīng)歷了兒童自發(fā)活動、教師預定活動和有必要預備的兒童自發(fā)活動這三個發(fā)展階段的發(fā)展后,陳鶴琴認為最后一個時期最為成熟、合理,經(jīng)試行認為是適用的,涉及課程、教法、幼兒習慣及設備與玩具等諸多方面,但他用力最大、影響最深的還是課程實驗。
柯小衛(wèi):他們的理想像種子一樣,在一個實驗室里培養(yǎng)出精良的種子,撒向廣闊的大田。這是他的科學教育的一個階段。他在鼓樓幼稚園進行大量的課程的實驗。整個實驗,也是經(jīng)過了不同的階段,經(jīng)過曲折,他不斷地摸索。怎么樣才能達到他們的教育目標,怎么樣能使孩子們在自由的狀態(tài)下,受到真正的教育?
鼓樓幼稚園實現(xiàn)了陳鶴琴“建筑中國化的幼稚園園舍,改造西洋的玩具使之中國化,創(chuàng)造中國幼稚園的全部活動”的教育初衷。它的教學模式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并于兩年后正式對外招生。
陳虹:他們一邊做實驗,一邊總結,同時把鼓樓幼稚園作為一個他自己叫作種子田、試驗田,他把這里所做的成功的經(jīng)驗,及時地推廣開去。
1925年,南京鼓樓幼稚園擴建為“國立東南大學教育科實驗幼稚園”,成為中國最早的幼稚教育實驗中心。
兩年后的1927年,陳鶴琴先生主持編制了《幼稚生應有的習慣和技能表》,從習慣、技能、社交、游戲、表達等方面,詳細地梳理了正確的兒童習慣,為中國幼稚園教育的評估工作奠定了基礎。
1927年之后,鼓樓幼稚園的課程實驗迅速推及南京乃至全國。1928年,在陳鶴琴的主持下,鼓樓幼稚園實驗參與人員和有關專業(yè)人員共同擬定了《幼稚園課程暫行標準》。
1929年,這個暫行標準經(jīng)國民政府教育部中小學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審查通過并頒發(fā)全國,作為全國幼稚童課程的范本。經(jīng)一段時間試行后,1932年10月,教育部將其作為正式的《幼稚園課程標準》公布,成為中國幼教史上的第一個課程標準。
此外,鼓樓幼稚園在教具、教材、教法等方面的試驗結果,也成為國民政府教育部1932年頒布的《幼稚園課程標準》的基礎??梢?,陳鶴琴用力之深、成果之重。
這個圖表,是當年鼓樓幼稚園秋季的單元教學計劃??梢钥闯觯缭?0多年前,陳鶴琴就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幼稚園課程設置,而這些課程,在今天的幼兒園教學設計中,依然在延續(xù)。
老師:最近有沒有聽你們的爸爸、媽媽跟你們說起我們廣州花都區(qū)有一個美食節(jié)?
小朋友1:那個美食節(jié)就是把一些東西做成很好吃的東西一起分享。
老師:有一句話叫作“食在廣州”,什么意思?
小朋友2:就是做美食只有廣州能做得出來。
老師:哦?美食只有廣州能做得出來。有一種食材是可以做出很多很多好吃的東西,誰知道?我們幼兒園也有種。你說。
小朋友3:香芋。
老師:香芋,還有沒有人有不同的看法?你說。
小朋友4:辣椒。
老師:辣椒。好,你呢?
小朋友5:香芋。
老師:香芋。好,彤彤你覺得呢?
小朋友6:青椒。
老師:青椒。
小朋友7:香芋。
老師:香芋。點點。
小朋友8:玉米。
老師:玉米。哇,各種各樣的。今天老師會帶小朋友們一起去挖一些香芋來制作美食。期待嗎?
小朋友們:期待。
地處嶺南的廣州,有著豐富的物產(chǎn)和美食。廣州樂新幼兒園就將這些優(yōu)勢與幼兒園課程相結合,開設了“食在廣州”的課程。
老師帶領孩子們在幼兒園里種了香芋、辣椒、玉米等農(nóng)作物。讓孩子們親自播種、澆灌、采摘,通過自己的勞動,把農(nóng)作物變成美味可口的食物。
小朋友1:哇,蝸牛。我找到一個蝸牛。
小朋友2:我剛剛也找到一個蝸牛。
小朋友3:我們兩個一起努力就挖到了一個。
小朋友4:我挖到兩個。
老師:還有一個呀?
小朋友5:還有一個小的。
老師:還有一個小的呀?
小朋友6:哎呀,那么小一個那么快就吃光啦。
徐穎(廣州樂新幼兒園園長):我們在挖香芋的過程當中,他們發(fā)現(xiàn)了蚯蚓,發(fā)現(xiàn)了甲蟲,并且老師及時地關注到了他們的好奇心,及時地引導了孩子。蚯蚓為什么會在土里面呢?小朋友在這一場隨機教育當中,滿滿地收獲了他的知識量,同時也保持住了他對每一個好奇事物的好奇心,以及他們的探索欲望。
陳鶴琴:兒童凡對于一切新的東西就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與新的東西想接近,一接近那就略曉得這個東西的性質了。假使兒童與新的境地相接觸愈多,他的知識必愈廣,雖然好奇心所得的知識,一時不發(fā)生什么效力,但后來于實用上很關緊要的。
陳鶴琴:陳鶴琴認為,好奇心能夠使兒童獲得關于事物新的認知,這種認知對于兒童日后的發(fā)展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因此,家長和老師應該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探索新的事物。
汪麗(南京太平巷幼兒園園長):幼兒園應該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呢?幼兒園應該是一個好玩的地方。為什么呢?因為按陳鶴琴先生的教育思想來說,他認為兒童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好玩的,孩子天生就是好玩的,所以幼兒園就應該是好玩的。
南京太平巷幼兒園里有一個小小的種植園,種植著小麥、油菜、蠶豆等農(nóng)作物。寒來暑往,孩子們精心呵護著幼小的菜苗,每隔幾天,就會跑來測量并記錄油菜的高度,感受著成長的喜悅。
汪麗:在那個油菜的底下,你們會看到有一個棍子綁著,也有很多的小紙片,還有小彩條,會看到3月14日,這顆油菜多高了,到了3月17日有多高了,到3月24日有多高了。
2015年,南京開通第一條現(xiàn)代有軌電車線路,對這個“新生事物”,在城市道路上和汽車一起奔跑的龐然大物,孩子們充滿了好奇。于是,南京市鶴琴幼兒園專門設計了一堂有軌電車主題課,帶著孩子們乘坐有軌電車,感受快樂,講述知識。
孩子乘車紀實:
小朋友1:我看到一條蛇。
小朋友2:老師,又變紅啦。
乘坐結束后,孩子們根據(jù)自己的所見所聞,一起動手,制作了一輛有軌電車。
張?。暇┦喧Q琴幼兒園園長):實際上這就是把真實的生活,和孩子想象的游戲的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豐富了他們游戲的體驗。孩子們對生活的興趣,在游戲的過程當中,也得到了增強。
深圳,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居民的商品經(jīng)濟意識普遍較強。為了幫助孩子建立起對商品和交易的認知,深圳裕錦幼兒園就組織孩子去超市購物。幼兒園大班的孩子被分成A、B兩組,每組的組長從老師手中領到50元人民幣,進行購物比賽,看哪一組能用有限的錢買到最多的商品。
孩子們在超市購物
小朋友1:看一下鉛筆盒和作業(yè)本。哪一個更便宜就買哪一個。
小朋友2:哇,這個是6塊。
小朋友3:這個不要。
小朋友4:要。
小朋友5:不要了。
小朋友6:而且不能超支。我買了七塊九的。我把那個七塊九的拿出去。對不起。
因為沒能有效地控制好購物預算,A組因為超支而輸?shù)袅吮荣?,組長委屈地哭了。
小朋友7:我只買了兩個而已。
小朋友8:都是你們!
但是,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孩子們都在游戲中增強了對購物的認知,培養(yǎng)起團隊合作的意識。
譚艷(深圳特蕾新教育集團幼兒園總園長):我們說幼兒獲得經(jīng)驗的途徑有兩條,一條是孩子的直接經(jīng)驗,還有一條是孩子的間接經(jīng)驗。我們在教育的過程當中,一般會提倡老師盡可能多地使用直接經(jīng)驗,讓孩子獲得感知和體驗。
陳鶴琴說,大自然、大社會是孩子們最好的教材。幼兒園的環(huán)境,就是課程的中心。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好地在大自然中成長,浙江上虞鶴琴幼兒園在園內建起一個小農(nóng)場,農(nóng)場里養(yǎng)殖著多種小動物,還有百草園,成為孩子們接觸大自然的一個重要場所。在這里,孩子們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自然哲理中,慢慢領悟出更多知識。
趙秀紅:我們把自然搬進幼兒園,所以園內堆起了小山坡,種植了大片的草地,還有果園、樹林、竹林、農(nóng)場,可以說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可以讓孩子在這個變化無窮、色彩斑斕的自然環(huán)境當中,進行生活、實踐、勞動、學習,讓他有一個真實的體驗、真實的感受。
許雯:比如說我們春天桃花開了,孩子們會在桃花樹下面開展“桃樹下的小白兔”這樣的戶外活動,搖一搖桃花,下桃花雨了,他們會感受到花瓣落下來的那種千姿百態(tài)、婀娜多姿的感覺。然后呢,撐開雨傘,把桃花瓣收集起來,做一些藝術的創(chuàng)作活動。
陳鶴琴主張把幼稚園的課程打成一片,成為有系統(tǒng)的組織,并于1951年提出了“五指活動”課程體系:將兒童教育課程內容劃分為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和語文活動5個方面。
陳慶:兒童的生活是完整的,不能把它割裂,就像一個手有5個指頭,它是兒童的各個方面,然后用一個手掌把它們連起來,兒童的生活就像一個手掌,把各方面聯(lián)系起來。
汪麗:要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去讓孩子做事情,做他喜歡做的事情,做有意義的事情,對他發(fā)展來說是有意義的事情。
章紅(長沙市諾貝爾搖籃教育集團副總經(jīng)理):他非常強調對兒童的尊重,以兒童為出發(fā)點,以兒童為起點的這樣一種教育。那么,在這種基礎上,他就能夠很好地去適應兒童的需求,來找到兒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2001年,中國頒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將幼兒園教育內容劃分為健康、社會、科學、藝術、語言5個領域,分別對應了“五指活動”,與陳鶴琴先生50年前提出的課程結構模式僅“語文”變“語言”一字之差。
申玉容(北京市朝陽區(qū)光明幼兒園園長):我們在整個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也特別深地感受到,《綱要》和《指南》有很多的核心思想,源于我們陳先生的教育思想。
侯莉敏:幼兒園的課程,就是兒童在跟自然和社會的有意接觸中,通過有意經(jīng)驗的汲取,來獲取學習的內容,來獲取成長。這就是我們課程最主要的內涵,也是我們當下,在經(jīng)驗課程、多活動課程的構建過程中,陳先生給我們的一個指引。
以陳鶴琴為代表的現(xiàn)代幼兒教育家開辟了中國化幼兒教育之路,而在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的背景下,這條路的開辟卻異常地艱辛,正所謂“披荊斬棘”。
1952年8月,在南京師范學院擔任院長的陳鶴琴,主動要求將私立南京鼓樓幼稚園捐給國家。然而,陳鶴琴和鼓樓幼稚園,和孩子們的情感卻難以割舍。在他生命最后的歲月中,每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陳鶴琴都是在鼓樓幼兒園度過的。
陳鶴琴:鼓樓幼稚園的辦學宗旨、教學內容、課程、教學方法、設備,一切的一切以中國兒童為對象,以“中國化”為目的、為起點、為歸宿。
繼南京鼓樓幼稚園后,陳鶴琴繼而在南京市幼稚園及燕子磯、曉莊等鄉(xiāng)村進行幼稚園實驗,又在上海進行幼教實驗,并最終奠定了中國幼教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框架。
陳鶴琴留下的教育遺產(chǎn)有至今依然鮮活的文本,更有不畏艱難的實踐精神,崇高的為民族、為國家的奉獻精神。
掃一掃
觀看第三集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