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讀書的精神

聽錢鐘書講文學(xué) 作者:李莫謙 著


三、讀書的精神

章節(jié)提示:

對傳統(tǒng)的繼承是在肯定與否定的兩極之間展開的。它根源于人的天性,作為一種能思考的生物,人的每一刻也許都在追問“是”或者“不是”,人生多半是在自我肯定和自我懷疑的矛盾組合中度過。知識積淀同樣受這一矛盾的支配,因此,人們在讀書的時候,應(yīng)該具有懷疑的精神,不斷追問“是什么”,“為什么”這樣的問題。

錢鐘書治學(xué),就是本著辨?zhèn)吻笳娴木瘛<词故悄切┮殉啥ㄕ摰氖挛?,也是從不輕易相信的。典籍高冊、歷史文獻,概念名理,這些都要經(jīng)過他深思明辨的心靈透鏡的檢驗。書不可盡信,這是錢鐘書的一個讀書原則,因為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或者其他原因,歷史上常有很多言不由衷的書,盡信書往往會鬧出笑話。

同樣地,歷史也不能盡信。雖然有事實作為依據(jù),但語言卻容易失真。古人史識淺薄,不懂得區(qū)分真幻,存疑傳信,記事時往往體會人情,揣摩情境,不自覺地運用想像、虛構(gòu),還以為理所當(dāng)然。歷史,不知不覺地就走到小說的道路上去了。錢鐘書辨析了“詩”與史的關(guān)系。指明古人有詩心而缺史德,與其說“古詩即史”,毋寧說“古史即詩”。歷史,總是人的精神心理蛻變留下的痕跡,從此意義上講,不僅史書是史,一切典籍都是歷史。只憑具體的歷史事跡不足以認(rèn)識歷史,要多方參考,繞到史書的背后體會歷史精神。

名教傳統(tǒng)在歷史中根深蒂固。但人們常常將名和實分離,概念、名份成了人的心理負(fù)擔(dān)。錢鐘書深感世間事物多有名無實,提出無論讀書還是治學(xué)都不要“只求正名,渾忘責(zé)實”,不要盡信名而忽視了實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