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葛,別名野葛、雞齊、鹿藿等。粗壯藤本,多生于潮濕的山地、丘陵或密林中。除新疆、青海及西藏外,我國(guó)南北各地均有分布。莖基部木質(zhì),塊狀根粗厚,花紫紅色。覃本是指延長(zhǎng)之意,葛覃意指葛藤藤蔓之長(zhǎng)。它的莖皮纖維可以用來織布、造紙、造繩、制鞋等,塊根提取的淀粉(葛粉)可用于解酒。根、藤、葉、果實(shí)等均可入藥。葛生長(zhǎng)快,防風(fēng)固沙,具有治理沙漠化的作用。
《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
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
是刈是濩,為為绤,服之無。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澣我衣。
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別錄》:葛根生汶山川谷,五月采根,曝干。
《詩經(jīng)·齊風(fēng)·南山》:葛屨五兩,冠雙止。
《本草綱目》:葛有野生,有家種。其蔓延長(zhǎng),取治可作绤。其根外紫內(nèi)白,長(zhǎng)者七八尺。其葉有三尖,如楓葉而長(zhǎng),面青背淡。其花成穗,累累相綴,紅紫色。其莢如小黃豆莢,亦有毛。其子綠色,扁扁如鹽梅子核,生嚼腥氣,八九月采之。
《毛傳》:葛屨,服之賤者。冠,服之尊者。
《史記·太史公自序》:夏日葛衣,冬日鹿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