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西游長安與北游燕趙(722—733)

高適岑參詩選評 作者:陳鐵民 撰


一、西游長安與北游燕趙(722—733)

高適(703?—765),字達夫,《舊唐書》本傳說他是“渤海蓨人”。渤??ど娍h是漢代的建置,《舊唐書》實際是以郡望相稱,至于他的真正籍貫,現(xiàn)在已很難考知了。

高適的祖父高偘(侃),是高宗時的名將,立有戰(zhàn)功,官左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正三品),遼東道、隴右道持節(jié)大總管,封平原郡公,食邑二千戶;父親崇文,“位終韶州長史”。出身于這樣的家庭,高適少時有學書學劍的良好條件,而且非常自負,雄心勃勃,自以為獲取公卿的高位,指日可待。根據(jù)高適的出身條件,當時擺在他面前的入仕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科舉入仕,二是門蔭入仕。殷璠稱高適“恥預??啤保褪钦f不屑于走考進士、明經(jīng)的常道,但于“所以待非常之才”的制科之途,也不拒絕走。唐代制度規(guī)定,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可由門蔭入仕,根據(jù)祖父的官位,高適是擁有門蔭特權的。以門蔭入仕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學館,二是直接以門蔭入仕。通過學館就是先充當弘文館、崇文館或國子學、太學的學生,而后入仕,高適的伯父崇德的長子高琛,走的就是這一條路:“年十有六,以門子補弘文生,居三歲而參涇州軍事?!保ā陡哞∧怪尽罚┖胛酿^、崇文館取皇帝、皇后近親子弟及京官職事三品以上子孫入學,因?qū)W生“資蔭全高”,故在學業(yè)上對他們的要求較低,“粗通文義”即可通過考試,而通過考試后一般就能授官,所以這是一條快速的入仕之路;但是,由于弘文、崇文生的員額很少(兩者合計只有五十名),朝廷也不允許貴官的所有子孫都通過此途入仕,譬如規(guī)定職事二品以上,“一蔭聽二人選”,而身任京官職事正三品官的高偘,只能“一蔭一人”,即只許有一個子孫充當弘文、崇文生,此種幸運既然已被高琛獲得(他大約是高家的長房長孫),高適自然也就不可能再走此路。然而,高適仍有資格充當國子學的學生。唐國子學學生三百人,以文武官三品以上子孫為之。當時對國子生學業(yè)的要求,比起對弘文、崇文生的要求要高得多,國子生一般需要經(jīng)過四五年的刻苦學習,方能通過考試。而考試通過后,入仕的途徑依然有二:一是參加進士、明經(jīng)試,及第者可以進階授職;二是參加吏部銓選,但不一定能立即授官。對于這一條通過國子學入仕的路,高適沒有表現(xiàn)出興趣。

高適少時客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南),學書學劍;二十歲的時候(約開元十年),西游長安,首探仕路?!秳e韋參軍》說:“二十解書劍,西游長安城。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阻到匝再n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歸來洛陽無負郭,東過梁宋非吾土?!笨磥?,詩人想走的仕路是:經(jīng)人舉薦受到天子的召見和賞識,不多時即獲取公卿的高位,一飛沖天。年輕的詩人涉世未深,想得天真,結(jié)果自然是美夢破滅。此時他若想返回去再走入國子學的路,已無可能(國子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但仍有另一條直接以門蔭入仕的路擺在面前。這就是根據(jù)資蔭高低,先充當秩品不等的皇帝或太子的侍衛(wèi),經(jīng)五至八年執(zhí)勤期滿,再參加吏部的銓選而授官。不過經(jīng)銓選哪年哪月方得以授官,往往沒有準譜,走此路的人中,就有一些累歷銓選,終未得一官,至死仍是個“吏部常選”的倒霉蛋。高適對走這一條路同樣不感興趣,于是便自長安又回到了宋州。高適之所以不愿走考進士、明經(jīng)和以門蔭入仕的常道,可能是由于恃才自負和希望快速入仕。

首探仕路失敗,對高適的打擊很大,但也使他的頭腦變得清醒,觀察社會的目光透出冷峻,而且也并沒有能使他放棄追求和失去自信。《田家春望》說:“可嘆無知己,高陽一酒徒?!笔б庵腥砸栽騽钸M獻奪取天下之計的酈食其自比,足見壯心不已。

從長安返回后約近十年,高適一直居于宋州,一面從事農(nóng)耕,一面孜孜攻讀;他讀書不限于儒家的經(jīng)籍,對史書及諸子百家尤廣泛涉獵?!杜f唐書》本傳稱高適“喜言王霸大略”,在他的詩中也每每提到“縱橫謨”、“經(jīng)濟策”、“濟時略”等,說明平治天下的方略,乃詩人著重鉆研的學問。

高適的祖父雖是達官,但到了高適的青年時代家道已衰落。開元名相姚崇曾說:“比見諸達官身亡以后,子孫既失覆蔭,多至貧寒?!保ā杜f唐書·姚崇傳》)高家也未能擺脫此種命運,高適的父親僅官至韶州長史(正六品上),堂兄高琛雖入仕很早,卻也只官至郡佐,《舊唐書》本傳說:“(高適)不事生業(yè),家貧……以求丐取給。”看來,詩人把希望都寄托在出仕上,把精力都用在為出仕作準備上,以至于使本已敗落的家業(yè)愈益敗落,只能仰賴朋友的接濟度日。

開元十九年(731)秋,高適從宋州出發(fā),北游燕趙。這說明詩人想走從戎入幕而登仕途的道路。唐代制度規(guī)定,邊帥可以自辟佐吏,所以從戎入幕也就成為士人仕進的一條途徑。高適的祖父曾任邊帥,自己又鉆研過安邊的策略,所以走這一條路是適宜的。他所選擇的游邊時地也頗合宜——當時契丹首領可突于勾結(jié)突厥,屢犯幽薊一帶,東北邊地正值用人之秋。然而他在幽薊前后約兩年,卻一直沒有謀取到入幕的機會,“逢時事多謬,失路心彌折”,最后只有失望地離開幽薊南返。

高適胸懷大志,性情狂放不羈,但眼睛卻始終注視著社會現(xiàn)實。這個階段兩次求仕的失敗,加深了他對現(xiàn)實的認識,增廣了他的社會閱歷和生活體驗,使得他這個階段寫作的詩歌,大都具有充實、深刻的社會內(nèi)容。宏大的抱負、狂放的性情和失路的遭遇,又使得他這個階段的詩歌,具有一種慷慨悲壯的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