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生在水鄉(xiāng)書香家庭
李濟平,原名李維選,1908年出生于江蘇省江陰縣的一個書香家庭。父親李厚齋是清末秀才,飽讀詩書,民國時期在本縣勵實中學任教。李濟平在家中排行老二,哥哥李維達在中學做過教師,后擔任過民國政府外交部文書等職。在那個社會動蕩、多數(shù)人上不起學的年代,李濟平的家庭可以算是地地道道的書香門第,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為李濟平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李濟平的家鄉(xiāng)江陰城枕山負水,襟帶三吳,地處江尾海頭、長江咽喉,東接張家港,南臨無錫,西連常州,北對靖江。這里氣候適宜,物產(chǎn)豐饒,自古便是有名的魚米之鄉(xiāng),農(nóng)業(yè)、商業(yè)、手工業(yè)繁榮,經(jīng)濟發(fā)達。南朝時期,船只可以直接由長江駛?cè)氤莾?nèi),港口更是與南至蘇州、浙江,北到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qū)直接通航。隋唐時期,隨著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國內(nèi)外大量商賈隨船到此開展貿(mào)易,江陰成為當時大江南北交通和貨運的重要港埠,并于南宋時設立了市舶司(相當于現(xiàn)在的海關(guān))。明清時期,江南地區(qū)出現(xiàn)的紡織業(yè)成為國內(nèi)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而江陰生產(chǎn)的雷溝大布,日產(chǎn)量接近萬匹,遠銷南洋、西洋。
商貿(mào)的高度發(fā)展,吸引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與江陰結(jié)緣。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曾任江陰縣丞、縣尉,常常置酒待客,詩詞唱和,文雅風流;寫下《楓橋夜泊》的詩人張繼,也曾造訪春申君祠并題詩紀念;杜牧、蘇軾先后以《芙蓉湖》《芙蓉城》為題,歌頌江陰美景;湯顯祖、顧炎武、趙翼等名家來到江陰,也不吝筆墨,紛紛寫詩撰文,對江陰山水大加贊美。
看似溫婉恬靜的江陰城,卻不乏金戈鐵馬的豪邁。自五代十國起,江陰就是江防重鎮(zhèn)。南唐在此首設江陰軍,北宋、南宋基本沿襲這一制度,韓世忠、岳飛、辛棄疾等著名軍事家均曾在江陰駐扎、辦公。在明清更迭之際,江陰城里孝悌節(jié)義的故事更是不勝枚舉。1645年,江陰闔城百姓竭力反抗清政府“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的殘酷政策,面對清軍24萬大軍壓境、200多門大炮齊發(fā)的困境,堅守孤城整整81天。戰(zhàn)斗結(jié)束后,城內(nèi)僅有53人幸存,充分體現(xiàn)了江陰人民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生于斯長于斯的李濟平后來走上革命道路,或許也是受到了這片熱土忠骨英魂的感召!
1908年3月,在江陰城中街北鎖巷的一棟小屋子里,李濟平的出生給李家?guī)砹诵碌臍g樂,父親李厚齋興奮地翻遍詩書,想要為孩子取一個獨特而又意義深遠的名字。他閱盡藏書,最終起名為李維選?!熬S”字,引申義為準則、綱紀、關(guān)鍵,《管子》稱“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后漢書·陳蕃傳》云“人君者,攝天地之政,秉四海之維”,均取了“維”的引申義;“選”字,取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為挑選、選拔的含義。李厚齋為孩子起這樣一個名字,是期盼孩子將來能成為制定國家規(guī)則的佼佼者,也希望孩子能保持高尚出眾的品格。李家雖不甚寬裕,但和睦齊心的家庭氛圍讓幼年的李濟平得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20世紀初的中國,處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之下,國家積貧積弱,百姓饑寒交迫,“救亡圖存”的吶喊聲響徹中國大地。1905年,孫中山等人在日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揭開了中國反封建斗爭的嶄新一頁。受同盟會影響,1909年,柳亞子、高旭、陳去病等人在蘇州成立了南社,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有重大影響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文化團體。南社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大力支持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氣節(jié),反對清王朝的腐朽統(tǒng)治,為辛亥革命做了重要的輿論準備,在知識分子間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腐朽沒落的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1912年10月,卸任總統(tǒng)后的孫中山受臨時政府委托,擔任全國鐵路總辦。10月19日,在陳去病的陪同下,孫中山乘剛剛從江南制造局下水不久的“聯(lián)鯨”號軍艦,由上海逆流而行,路過江陰。下午2時,“聯(lián)鯨”號軍艦平安到達江陰黃山港。在檢閱過黃山炮臺后,孫中山應江陰國民黨員和社會賢達的邀請,進城發(fā)表演講。入城時已接近傍晚,但這絲毫不妨礙熱情的民眾爭相前來一睹孫先生風采,江陰的主干道上堵得水泄不通,李厚齋一家也在其中。在演講中,孫中山指出,江陰重點發(fā)展應先是路,以連接鄰縣火車。他還具體分析筑造公路的各項有利條件,認為公路的投資經(jīng)濟合理,運輸不受線路限制,速度較快,容易成功。最后,孫中山先生以一番熱誠的勉勵和期望結(jié)束了演講:“諸君既要想法替江陰的交通生色,不如筑一條馬路,做成了全國的一條模范馬路,給大家做個榜樣,叫全國的文明,從江陰發(fā)起,這就是兄弟今天對于諸君最大的希望?!痹捯粢宦?,全場歡聲雷動,掌聲經(jīng)久不息。第二天,孫中山的演講稿就在全國不少報紙上發(fā)表出來。受孫中山的影響,20世紀20年代始,江陰、無錫等地率先建造起錫澄、澄常、澄虞等公路,對于民國時期的交通、經(jīng)濟建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也為江陰城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1925年10月,為悼念孫中山先生,南菁中學、勵實中學學生會聯(lián)合在江陰中山公園建立孫中山先生紀念塔,銘記孫中山對國家的不朽殊勛和對江陰發(fā)展的貢獻。
演講結(jié)束后,孫中山、陳去病和黃興等一行人乘坐“聯(lián)鯨”號離開江陰,前往鎮(zhèn)江繼續(xù)進行考察。在江陰的整個歡迎儀式,從檢閱到演講、用餐,隆重而又節(jié)儉,得到了孫中山的高度贊揚。事后,國民黨蘇州支部長陳陶遺轉(zhuǎn)述孫中山的話說:“江陰人不鋪張,不浪費,最為合意?!庇仔〉睦顫疆敃r和兄長一起,全程站在父親李厚齋的身邊,目睹了隆重盛大的歡迎過程。年幼的他并不知道孫中山是誰、做過什么事情、講了什么內(nèi)容,但從大人們虔誠、興奮、激動的表情中,他能感覺到這位偉人在舉手投足間散發(fā)的巨大感染力和展示出的堅定意志?!白杂伞薄懊裰鳌薄捌降取薄霸旄H袊钡仍~語第一次進入他的腦海,這場演講成為他人生中第一次愛國主義啟蒙教育。
江陰孫中山先生紀念塔
身為教師,李厚齋十分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工作之余,他常常給李濟平講授《三字經(jīng)》《千字文》等傳統(tǒng)孩童啟蒙讀物。小濟平安靜好學,記憶力強,不久就對這些內(nèi)容背誦如流,這讓李厚齋十分驚喜,也對小濟平寄予了厚望。轉(zhuǎn)眼間,七歲的李濟平到了該上學的年齡。李厚齋綜合比較各方面要素,為兒子精心挑選了學校。1915年,李濟平進入了離家?guī)装倜走h的輔延小學學習。
輔延小學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校址在大巷湯宅,1904年遷于三公祠和祠右側(cè)的何孝烈祠內(nèi)。早在光緒七年(1881),三公祠內(nèi)就創(chuàng)辦了“三公祠文社”,定期召集童生訓練考試科目。光緒末年,清朝廢止沿用了千余年的科舉制度,江陰城鄉(xiāng)各地的書院、義塾及文社,均先后改辦成學堂。熱心于興辦新式教育的開明士紳吳汀鷺、祝丹卿、王希玉、章慰農(nóng)等人,于光緒三十年(1904)立定協(xié)議:將前一年設在大巷湯宅內(nèi)的輔延兩等學堂,遷設于三公祠和祠右側(cè)的何孝烈祠內(nèi)。學校占地面積共9882. 7平方米,其中基建面積2327平方米,操場面積4740平方米。當時由章奉三出任校長,王希玉任教師。學校采用新式辦學理念,有校旗、校訓、?;?。校旗采用了芙蓉寶劍的形狀,校訓是“崇實耐勞”,校花則選用了江陰常見的木棉花。次年又由吳汀鷺、吳達臣等人籌款建樓房一幢,上下共計8間,作為教室;另外又建了平房8間,作為宿舍。光緒三十二年(1906),受靖江紳士委托,學校附設了師范速成班,又在大巷袁氏祠堂內(nèi)另設輔延女校,由章養(yǎng)吾負責校務,開設古文、經(jīng)書、四則算術(shù)等科目,學生數(shù)量比較少,年齡都在20歲以上。宣統(tǒng)二年(1910),在饗堂前建設室內(nèi)操場。宣統(tǒng)三年(1911)因同學增多,吳汀鷺又籌款于三公祠北“前湖”的南面建教室7間,于舊舍的南面建宿舍7間,并購置標本、儀器及圖書等。成立輔延高等小學堂總計耗時9年,花費了大約1萬銀圓,這筆錢,公家出了30%,通過借貸籌集了30%,剩下的40%和平日里的學校支出都由校董和教員籌墊募集。
輔延小學是當時江陰公認的設備完善的新型學校,學制一開始確定為九年,即初小五年、高小四年,初小男女合班,高小分班。1912年,按照教育部規(guī)定的新學制,初小部改名為“市立第一初等小學?!?,學制為四年,按照傳統(tǒng)習俗春季開學;高小部改名為“江陰第二高等小學校”,學制為三年,仿照歐美學制秋季開學。因此,初小學生在四年畢業(yè)后,須再讀半年補習班,然后才能入高小學習,實際上小學要讀七年半。
20世紀初,一股新鮮的革命之風吹進中國。受俄國十月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江陰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和青年學生中傳播革命思想,組織進步社團,成為江陰革命的先鋒。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fā)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在全國反帝反封建群眾運動的推動下,江陰愛國師生紛紛走上街頭,演講游行,張貼標語,宣傳抵制日貨,要求嚴懲賣國賊。在當時革命潮流的影響下,江陰的孫遜群(即孫選)等一批青年知識分子率先行動起來。1919年6月,孫遜群等人組織占文橋、袁家橋、巫山小學等校的愛國教師成立抵制日貨稽查隊,臂戴紅袖章,在一些路口和渡河要道處檢查日貨,防止小商販將洋油、洋皂、洋火和洋紗等流入集市,號召百姓“不做亡國奴,不用東洋貨”。1920年農(nóng)歷三月初,孫遜群等人在君巫路風起亭以及張家港截得59桶洋油(火油)、166捆洋紗等洋貨,將其當眾燒毀。還在上小學的李濟平,當時對這些行為還比較懵懂,甚至不確定這些事合不合法,但是近距離目睹愛國運動熱潮,他的內(nèi)心受到了很大震撼,他開始認識到國家衰弱、百姓貧苦是帝國主義侵略和政府腐敗無能造成的,漸漸萌生了對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憤恨不滿,也對帶頭組織運動的那群人有了莫名的好感和向往。
李濟平在家庭氛圍的影響下,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讀書上。課堂上他總是專注地聆聽老師講的每一句話,課后他總是一絲不茍地完成作業(yè),因此常常成為老師表揚的對象。那時,小學畢業(yè)實行的是會考制度,輔延小學每屆學生的總成績都名列第一,為了鼓勵其他學校,江陰教育局特意制定了一條政策:如果一所學校能連續(xù)三年奪魁,就準許該校學生免于參加會考。就這樣,李濟平從這所歷史悠久、學習氛圍濃厚的學校,以優(yōu)異的成績順利畢業(yè)。1922年,他考進了父親任教的勵實中學繼續(xù)學習。
勵實中學的前身為光緒三十二年(1906)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創(chuàng)辦的勵實學堂。宣統(tǒng)二年(1910),美國人潘雅谷捐建三層洋房,增設初中部。一年后,其妻捐建兩層洋房兩座,實行男女分校,男校為勵實中學,女校為輔實中學,校長均為美國人。除教會資助外,學校大部分支出都通過各界捐募或收取學費。學校對學生思想管制甚嚴,開設宗教課程,規(guī)定學生必須參加宗教活動,校內(nèi)不準掛中國國旗。
勵實中學嚴厲的校規(guī)沒有束縛住學生的革命熱情,在江陰的革命史上,勵實中學也曾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后,勵實中學的青年學生為喚起民眾,積極參加抵制與查抄日貨行動,曾到南門輪船碼頭扣留數(shù)船日紗,并毫不畏懼地與奸商及其幫兇進行斗爭,最終使奸商們屈服。這次查抄日貨所得的罰款,一部分后來成為孫中山先生紀念塔的建設資金。勵實中學早期畢業(yè)的學生中,涌現(xiàn)出錢振標、胡山源、朱士嘉等革命志士,他們或多次領導工人農(nóng)民暴動,或在新文化運動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或廣泛傳播革命思想,成為江陰革命斗爭的先驅(qū)和杰出代表。
錢振標
朱士嘉
胡山源
胡山源晚年回到江陰一中(前身為勵實學堂)
勵實中學濃厚的革命氣息給李濟平的成長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外人眼里,李濟平是個只知道埋頭苦讀的“書蟲”,平時少言寡語,既不喜歡與別人一同玩耍,也不太參加體育活動,但他一直在默默關(guān)心著時勢變化。在學校開設的課程中,他最喜歡的是國文和歷史課。對于《史記》《資治通鑒》《戰(zhàn)國策》等史書,他幾乎是爛熟于胸。他常常把史書中的社會發(fā)展變遷情況與現(xiàn)實的社會情形進行對比,并結(jié)合新文化運動后出現(xiàn)的一些思潮進行自己的人生思考。得益于平時堅持不懈地觀察思考,他比周圍的同學多了份沉穩(wěn),看待問題也更加成熟。他寫的文章不光文采好,而且善于說理,被老師表揚為遠超同齡人水平,也常常作為范文讀給同學們學習。
李濟平臨近初中畢業(yè)時,一件舉國關(guān)注的事件發(fā)生了。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內(nèi)外棉七廠資本家借口棉紗存量不足,故意關(guān)閉工廠,停發(fā)工人工資。工人顧正紅帶領群眾沖進廠內(nèi),與資本家理論,要求復工和開工資。日本資本家非但不允,而且向工人開槍射擊,打死顧正紅,打傷工人10余人。事件發(fā)生后,中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發(fā)出多號通告,指示各地黨組織號召工會、農(nóng)會、學會等社會團體一致援助上海工人的罷工斗爭,在全國范圍發(fā)動一場反日大運動。5月30日上午,上海各大、中學校學生2000余人,分散到公共租界各馬路散發(fā)反帝傳單,進行宣傳和游行示威,又有100多人被拘捕在南京路的老閘捕房。數(shù)千名憤怒的群眾聚集在老閘捕房門口,要求立即釋放被捕學生。早有準備的英國巡捕開槍射擊,當場打死13人,重傷數(shù)十人,逮捕150余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慘案發(fā)生后,舉國憤慨,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和推動下,反帝愛國主義運動的熱潮迅速席卷全國。消息傳到江陰,江陰各界紛紛罷工、罷課、罷市,勵實中學、南菁中學等學校聯(lián)合致電省署,強烈要求他們向上海租界工部局提出強烈抗議,要求釋放被捕學生、工人,撫恤被害者家屬,懲辦指使者及開槍兇手,賠償各項損失,收回租界。
6月4日,勵實、南菁、縣立師范、輔延、輔實女中、縣一女校等各校師生共同走上街頭,組織游行演講,抗議英、日帝國主義的血腥暴行。李濟平和同學們一起走在群情激昂的游行隊伍里,隨千百人一起振臂高呼,號召群眾抵制洋貨、購買國貨、為死難烈士募捐。
6月30日上午,江陰各界聯(lián)合會召集5000余人,在公共體育場公祭五卅慘案遇難烈士。中國孤星社宣傳部長張罄佛(又名張慶孚,中共黨員,上海大學生)發(fā)表了演講,演講悲壯激昂,淚隨聲下。李濟平在人群中受到強烈感染,熱淚盈眶,他回想起兒時見到的孫中山先生在江陰城熱情講演的情形,又想起了小學時旁觀過的五四學生運動,而今天,自己也親身參與到反帝愛國運動中,融入為國家民族吶喊的洪流中,他的思想得到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實踐的洗禮。他深深感到,光讀書而不參加社會實踐,是無法真正找到改變社會現(xiàn)狀的道路的,也無法拯救深受壓迫的中華民族和勞苦大眾。這一天,各機關(guān)、學校、工廠等一律罷業(yè)、罷課、停宴、停止娛樂,各報休刊一日,以示哀悼,一時間反帝愛國的熱情空前高漲。
五卅運動
不久,李濟平從勵實中學畢業(yè)了。雖然在父親就職的學校讀書可以省下一部分費用,但對于李家這樣并不富裕的家庭,要供養(yǎng)兩個孩子繼續(xù)深造,也是有心無力。李濟平非常清楚家里的窘境,主動向父親提出不再繼續(xù)讀書,直接工作補貼家用。通過親戚的介紹,李濟平來到了東大街安利橋?qū)γ娴奶煺戮I布店做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