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人生正當時:無論到何處,總有人惦念
武術老師馬永奎
周長風
1992年10月,我們結識了濟南無線電六廠退休工人陳慶云,交談中得知,他的外祖父即是老舍在濟南時的武術老師,名叫馬永奎。
在陳慶云家里,我們見到了1934年老舍贈送馬永奎的一把折扇,上用略帶魏碑意味的小隸書寫其隨馬永奎習武的經(jīng)過。經(jīng)仔細鑒定,確屬老舍親筆佚文,十分珍貴?,F(xiàn)加以標點,照錄如下:
去夏患背痛,動轉甚艱。勤于為文,竟日伏案,蹇為病根。十年前曾習太極與劍術,以就食四方,遂復棄忘。及病發(fā),謀之至友陶君子謙,謂“健身之術莫若勤于運動,而個人運動莫善于拳術”,遂薦馬子元先生,魯之名家也。初習太極,以活腰腳,繼以練步,重義潭腿,查拳、洪拳、六路短拳等,藉廣趣味,兼及槍劍與對擊,多外間鮮見之技。一歲終,已得廿余套。每日展起自習半時許,體熱汗下,食欲漸增,精神亦旺。子元先生教授有方,由淺入深,不求急效,亦弗吝所長,良可感也。端陽又近矣,書扇以贈。書法向非所長,久乏練習,全無是處,藉示激感耳。二十三年
端節(jié)前三日書奉。
子元先生正教
舒舍予
折扇另一面為當時山東大名鼎鼎的山水畫家關友聲所繪潑墨山水,上題“空山新雨后,峭壁掛飛泉。子元先生正之”。老舍與關友聲乃好朋友,想來是老舍請關友聲畫此,以贈馬永奎的。
關于文中提到的陶子謙,查不到任何文字資料。據(jù)對濟南掌故知之甚詳?shù)膹堉蓮]先生講,陶當時似在司法界供職,亦擅拳術,并著有一本拳術方面的書,書前有曾任國民黨行政院秘書長褚民誼的題詞。我曾寫信給老舍的公子、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副館長舒乙先生,請他詢問令堂。他回信說:“關于陶先生也所知甚少?!庇终f:“母親知道馬師傅,但回憶不起更多的事。”
馬永奎,字子元,回族,濟南人,生于1893年,自幼習武,后入山東冠縣人楊鴻修門下,得楊氏查拳真?zhèn)?,其槍術尤為超群,有“山東一桿槍”之美譽。
馬永奎的徒弟、濟南市京劇團武生演員馬文寬對筆者講,其師用的槍豎起約兩人高,槍桿有茶碗口粗細,使起來稱得上神出鬼沒,這桿槍至今仍為其后人珍藏。馬永奎名重一時,所以外地來濟南演出的京劇武生演員大都同他謀面以請教。據(jù)說,蓋叫天曾與之就《武松打店》里的甩攮子進行過切磋。山東著名京劇武生袁金凱是他的入室弟子。
當時,馬永奎集中教授眾多徒弟,而對老舍則親臨其在南新街的寓所個別傳授。1933年底,老舍在《一九三四年計劃》一文中寫道:“提到身體,我在四月里忽患背痛,痛得翻不了身,許多日子也不能‘鯉魚打挺’。缺乏運動啊。籃球足球,我干不了,除非有意結束這一輩子。于是想起了練拳。原先我就會不少刀槍劍戟——自然只是擺樣子,并不能去廝殺一陣。從五月十四開始又練拳,雖不免近似義和團,可是真能運動運動。因為打拳,所以起得很早;起得早,就要睡得早;這半年來,精神確是不壞,現(xiàn)在已能一氣練下四五趟拳來。”上面一段可以與題扇文互相印證,互為補充。
贈折扇的這一年秋天,老舍離開濟南去青島山東大學任教,將沙發(fā)、方凳等家具留給馬永奎(方凳今日尚存),并贈送一方端硯和一只大象形香爐。馬永奎帶徒弟前往火車站送行。
到青島后,老舍仍堅持習武,書房里也設著兵器架。他每天差不多總是7點起床,漱洗過后便到院中去打拳,遇上雨或雪,就在屋里練練小拳。練上幾趟,臉上微紅,背上見汗,感到渾身舒坦,于是收起架勢,又去澆花。1936年農(nóng)歷除夕,在山東大學辭舊迎新晚會上,他還登臺獻藝,表演一套槍法,博得師生員工滿堂喝彩。
1937年夏,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日軍陸戰(zhàn)隊隨時可能攻占青島,我方亦可能拆毀膠濟鐵路以阻敵進攻。為了避免陷于死地,8月,老舍重返齊魯大學,行前將刀槍劍戟全都忍痛扔下。11月,日本侵略軍逼近濟南,老舍毅然離開妻小,只身奔赴武漢參加抗戰(zhàn)。陳慶云講,他曾見過老舍走后給馬永奎的來信,上面說坐火車一路上沒有座位,多虧了跟子元先生習武,得以身強體健,才支撐了下來,否則早累趴了。這段記憶與老舍《八方風雨》里的記述是大致相符的。陳慶云還講,原先家中珍藏多封老舍信札,俱失散了,已無處尋覓。
最近,我查到1937年3月2日濟南《中報》上刊登的一篇關于老舍的文章,其中寫道:“在濟南的時候,他跟著一位練國術的走江湖朋友很認真地學過很久摸魚式似的太極拳?!瘪R永奎新中國成立前當過保鏢闖蕩江湖,新中國成立后,先是在街頭綴鞋,后到鑄字機廠當工人,空懷絕技卻毫無用武之地,偶爾也義務向青年人傳授幾套招數(shù)。曾有人聽到他不無自豪地說:“老舍還是我的徒弟哪!”在社會大變動時期,有人被推上浪峰,有人被拋入波谷,時勢造就了英雄,也往往毀滅了英才。從歷史的眼光看,這是令人嘆息又無可奈何的事。馬永奎于80年代初去世。
隨馬永奎習武后,老舍心得頗多,遂萌生了創(chuàng)作欲望,想寫一部十幾萬字的長篇武俠小說。他寫題扇文的這年春天,將大體構思告訴了上海主編《良友文學叢書》的趙家璧,“內(nèi)中的主角是兩位鏢客,行俠仗義,替天行道,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可是到末了都死于手槍之下”。趙家璧很感興趣,表示愿意把它放入?yún)矔小5角鄭u后,老舍在寒假開始寫作,并擬名為《二拳師》。寫成五六千字,因開學而暫時擱筆。1935年春天,老舍在一本刊物上看到一個短篇小說,所寫的事兒竟與《二拳師》的構思很相近,便不愿再寫了。但是老舍終究難以徹底割舍用小說反映濟南習武見聞與感受的愿望,于1936年抽取素材中最好的一段,寫成了短篇小說《斷魂槍》。其中塑造的“神槍沙子龍”,明顯有著馬永奎的身影;而從沙子龍這名字,人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三國演義》里橫槍躍馬、百戰(zhàn)百勝的常山趙子龍。這無疑蘊含著老舍對馬永奎的莫大尊敬。老舍自己也很喜愛《斷魂槍》,對其中刻畫的沙子龍、沙子龍的徒弟王三勝、查拳高手孫老者三個人物,他曾說道:“他們的一切都在我心中想過了許多回,所以他們都能立得住?!?/p>
1940年老舍在重慶受回教救國協(xié)會的委托,與宋之的合作編寫了四幕抗日話劇《國家至上》,主要塑造了一位“名馳冀魯,識與不識咸師稱之”的回族老拳師張老師(自稱張二)的形象。這個戲由馬彥祥執(zhí)導,魏鶴齡、張瑞芳等主演,在渝上演多次,甚為成功,后又到香港、西安、蘭州、昆明等地演出,均得到回族同胞熱烈歡迎。老舍《三年寫作自述》中明確地說道:“劇中的張老師是我在濟南交往四五年的一位回教拳師的化身?!?/p>
順便說一句,《國家至上》中有個人物金四把,名字似乎很怪。清朝末年,濟南有位名聲赫赫的武術高手,也是回民,人稱金三把式,民間流傳許多他的傳奇故事。老舍跟馬永奎習武時肯定聽說過。或許金四把的起名即源于此。
胡絜青說:“老舍生前時常懷念山東,一直想去山東看望老朋友們,因為忙,可又一直未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