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錢學森之問”的思想起源
“錢學森之問”是錢學森晚年系統(tǒng)思考教育問題,尤其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問題的一次“吶喊”?!板X學森之問”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各種求解法相繼而生。其實,錢學森早在交通大學讀書時便思考過教育問題,并且公開發(fā)表己見。而為他提供思考空間的,就是他“每天必去的地方”:圖書館。
“每天必去的地方”
圖書館藏書量是衡量大學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交通大學圖書館建成于1918年,樓高三層,面積近3000平方米。當年建成便投入使用,為學子讀書與學習提供了舒適環(huán)境。至今,這所中西結合式的建筑仍矗立在交通大學徐匯校區(qū),見證了交通大學近百年的發(fā)展歷程。
民國時期的交通大學雖是一所以工科為主,兼及理科、管理的大學,但學校圖書館藏書范圍不限于理、工、管等專業(yè),還收藏了大量文、史、哲等方面的書籍,共計有各類中西藏書7.5萬冊,以及各類報刊近千種。
錢學森讀小學和中學時就養(yǎng)成了“泡圖書館”的習慣,他到交通大學讀書后,圖書館幾乎成了每天必去之地。圖書館每天早上8:45開館,晚上9:45閉館。只要沒有課程安排,錢學森都會去圖書館。他后來回憶說:
那時上海交大圖書館在校門右側紅樓,是我每天必去的地方。一是讀報,二是看書。當時學校訂了許多報紙,有國民黨辦的,也有進步人士辦的。國民黨的報紙“太臭”,我是不讀的。對圖書,特別是科技書,那真是如饑似渴,什么科目的書都看。(1)
錢學森在圖書館讀書不帶任何功利目的,“什么科目的書都看”,且“如饑似渴”。從這段回憶,可以感受到大學時代的錢學森對于獲取知識的渴望,同時也能想象到每天在圖書館埋頭讀書的青年錢學森的形象。水力學老師金愨經(jīng)常在圖書館里看到錢學森,他說錢學森在校時“總是在圖書館里鉆研、攻讀,掌握了課堂上沒講過的知識,他深深懂得學海無涯,攫取知識務求淵博”。
后來,錢學森自己也承認說:“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圖書館和資料館,就沒有今天的錢學森。”正是在圖書館里漫無目的的閱讀過程中,錢學森不僅養(yǎng)成了自律的學習習慣,同時還培養(yǎng)了善于思考的科學精神和敢于批判的思辨精神。無形之中,他逐漸對教育問題產(chǎn)生興趣,并從“受教育”角度對當時的教育問題提出異議,敢于發(fā)聲。

圖2-10 交通大學圖書館
敢于對教材內容提出異議
眾所周知,教材是知識的官方認證,教材內容的正確性是無疑的。但錢學森在一次閱讀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一份教材中存在著兩處錯誤。這兩處錯誤并非明顯的印刷錯誤或內容錯誤,而是“邏輯”錯誤。
1931年11月30日,錢學森照例來到圖書館閱覽室讀書。他拿起一本新刊《浙江教育行政周刊》(第三卷第十二號)閱讀,當看到署名“浙省立六中附小”的文章《抗日救國中心教材舉例》時便覺得該文存在問題。隨后,錢學森便寫了一封信件寄給雜志社主編。《抗日救國中心教材舉例》一文是浙江省立六中附小針對如何抗日救國,就國語科、算術科、社會科、自然科和音樂科的教材問題舉出的例子。錢學森發(fā)現(xiàn)《社會科教材例》所刊之《日本出兵侵占東三省的原因》及《自然科教材例》兩篇中存在著“隱性”錯誤。
《日本出兵侵占東三省的原因》認為,日本侵占東三省的原因是想向東三省遷移人口,垂涎東三省豐富的物質資源,尤其是糧食資源,最后達到“開拓新大陸”的目的。隨后文章對日本人口問題和糧食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歸納起來,就是因為日本人口迅速增加,急需向外移民,而美國、澳洲等地排斥黃種人。同時,日本國內山岳居多,又常遭地震火山侵襲,全國耕地不及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人口增長速度超過糧食產(chǎn)量增速,當“他們看見我們東三省的豆類、麥類等農(nóng)產(chǎn)物出產(chǎn)很多,所以他們便樂于侵略了”。
但錢學森覺得這種分析存在邏輯問題,于是他從圖書館里找來《日本年鑒》仔細核對數(shù)據(jù),并分析1897年至1922年日本每人每年稻谷、甘薯、麥、豆等糧食的平均產(chǎn)量,最后得出結論:
日本之糧食生產(chǎn),遠超過其人口之增加,故日本人無糧食問題,即日人無人口問題。而謂人口問題、糧食問題,完全為日本預備侵略之國際宣傳耳。
由此可見錢學森洞察力的敏銳,一針見血地揭穿了日本侵略者的本質。不僅如此,錢學森還發(fā)現(xiàn)《自然科教材例》提到飛機部件的技術名詞時有兩處錯誤。他指出錯誤所在,同時還畫了一幅“飛機之尾部”示意圖:
研究欄第十六頁下方,第四行有:“藉蒸汽力而旋轉”一句,似亦有錯誤;蓋今日飛機之發(fā)動機,全依汽油及空氣混合之爆炸力為動力也。
同頁第六行之“后端制一舵,以司上下左右”,此說亦欠正確,蓋通常飛機之一尾部,有舵、鰭、水平平衡器,及升降器四部(附圖),為飛機之主要操縱裝置,此外尚有副翼(Aileron)。

錢學森手繪“飛機之尾部”圖
當雜志社主編孫茀侯收到信件后,看到錢學森“引各項詳實統(tǒng)計與學理實物作證”,“深佩錢君讀書之精細”,于是將其刊登在雜志“讀者論壇”欄目。恰如其言,此種精細讀書是錢學森嚴謹學風的體現(xiàn),是一位科學家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這充分反映出錢學森“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獨立思考精神,及其背后對教育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如其在信中所言:“用陳鄙見,以獻一得之愚,幸賜刊載,俾資研究;并希教界先進,有以教我也!”
“這是幾句忍不住要說的話”
錢學森性格中有一種豪爽之氣,有時對待某些問題會毫不客氣地給予批評,敢于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他在交通大學時就有過一次“這是幾句忍不住要說的話”的感慨。究竟何事會讓年輕的錢學森“忍不住”要說呢?
錢學森不是那種“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人,他對當時的教育現(xiàn)象有著極為熱切的關注。他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普遍存在著如下情況:
現(xiàn)在都說一般學生平均成績不良,我總以為是對于功課從來沒有徹底了解的緣故。讀書的時候,只知道應付考試,不求書籍中之真意義。譬如:讀完了幾何學而根本不知道幾何學的立足點何在,公理及推出定理之關系,以及所用推理方法對于結果之關系。因為根本不明白這些基本的東西,所以做出來的解答,往往會引用了未知的定理,或引用了題斷而變成了循環(huán)論證。
他對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進行分析后,認為:“我想其主要原因,為教師的失職,及學生頭腦訓練之不足?!彪S后,他又展開具體分析,說:
這真是可嘆的事,中國自廢私塾以來,教學的外形是變化了很多——不,直可以說是追上了世界上的先進國。但是教學生的方法,總是不管學生懂不懂,而一味地注射,很少能注意到養(yǎng)成其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要知道,堆積式的知識,其價值決不如有條理、敏銳的頭腦。
緊隨其后,錢學森“對癥下藥”,提出培養(yǎng)“敏銳的頭腦”的措施。
第一,應當從幼年或小學時代訓練,“教師應該努力將玄學式的論斷方法,模糊的意識,自學生頭腦中排去”,使學生能夠明白事物的規(guī)律性和因果關系。
第二,教學內容應當與時俱進,其理由是:“在今日世界工業(yè)高速度進步之下,我想必須注意到一時一刻,簡直一分一秒的進展。不如此的話,你無論如何不能在學生面前描出一幅正確的、有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文化的圖畫。”錢學森還向教育界建議,應當將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前沿知識及時地傳授給學生,主要包括:
(一)生鐵的大量生產(chǎn)完成,馬丁煉鋼法成功;最近又有專煉精鋼的電熱法。
(二)煤的機器采掘法完成,生產(chǎn)能力增加。
(三)蒸汽汽輪機完成,蒸汽機效率、能力增加,及鍋爐燃燒改良,用煤大為節(jié)省。
(四)內燃機完成,自動車、飛機因此方有可靠、適宜的原動機。
(五)輕金屬工業(yè),即鋁、鎂工業(yè)成立,高速度交通得賴以建立。
(六)化學工業(yè)進步,于是肥料、染料,及其他天然的限制解除。
(七)大規(guī)模的生產(chǎn)方法,即垂直的,及橫的托拉斯,及最近的“康平”的組織完成,生產(chǎn)的效能、經(jīng)濟,大為改善。
(八)冶金工業(yè)進步,有特殊性質的合金鋼,如鎳鋼、鉻鋼、錳鋼、鉻鎳鋼,及錳黃銅、鋁黃銅的發(fā)現(xiàn)。
然而,錢學森發(fā)現(xiàn)教育界普遍存在的“卻是一些不合實際,脫離實際的舊時代的古董”。尤其是教師很少能夠與時俱進地講解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前沿,如此“又如何能令學生了解今日龐大的工業(yè)呢”?
思索再三,錢學森決定將這種現(xiàn)象逐一列出并分析原因,寫成《這是幾句忍不住要說的話》后投給浙江省教育廳師資進修通訊研究部主辦的《進修半月刊》。雜志社收到文章后經(jīng)過審稿,決定錄用并將其刊登于1932年第2卷第12期上。錢學森在文章中還提出以當下的教育現(xiàn)狀,如何才能實現(xiàn)孫中山提出的“迎頭趕上先進各國”的夢想。可以認為,這句發(fā)自肺腑之言與他晚年提出的“錢學森之問”旨意略同。
(1) 《圖書館與錢學森》,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RW-錢學森-19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