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多元的經典文本
《水滸傳》是中國古代小說的經典名著,有豐厚復雜的思想內涵,因此,對它的多方面的認識價值、文化意蘊,有多元的解讀和闡釋。下面我們介紹各種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可能有助于我們開闊視野,深入思考。
一 驚世駭俗的洞見
《水滸傳》有值得珍視的思想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它一反封建社會的專制思想,發(fā)出“亂自上作”“造反有理”的驚世駭俗的呼聲。晚清一位文人眷秋說:“世之讀水滸者,多喜其痛快淋漓,為能盡豪放之致。《水滸》之敘事雄快,令人讀之塊磊俱消,自是其長處。然《水滸》之能冠古今諸作者,正不在此,實以其思想之偉大,見地之超遠,為古今人所不能及也。吾國數千年來,行專制之政,壓抑民志,視為故常?!┠外帜霜毮芷瞥Ч帕曀?,甘冒不韙,以廟庭為非,而崇拜草野之英杰,此其魄力思想,真足令小儒咋舌。”《水滸傳》“無惡不歸朝廷,無美不歸綠林”,深刻揭示了“亂自上作”的社會現實,公然宣揚“造反有理”、聚眾起義的行動,唱起了反抗者的頌歌,振聾發(fā)聵,石破天驚。
高俅始終作為奸臣的代表人物出現,是貫串全書的一根黑線。這個小流氓靠踢球爬上高位,在朝廷和蔡京、童貫、楊戩等勾結,在徽宗這個昏君的縱容下,狼狽為奸,把持朝政。小說中出現的地方要員多是他們的親戚、朋黨。其中青州知府慕容彥達是徽宗皇帝慕容貴妃之兄,“倚托妹子的勢要,在青州橫行,殘害良民,欺惘僚友,無所不為”;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中書為報泰山蔡京提攜之恩,在大名府大肆搜刮貨財,為丈人送“生辰綱”;蔡京第九個兒子蔡德章是江州知府,“那人為官貪濫,作事驕奢。為之江州是個錢糧浩大去處,抑且人廣物盛,因此太師特地教他來做個知府”。蔡京的門人華州賀太守強奪畫匠王義的女兒為妾,又把王義“刺配遠惡軍州”;高俅的叔伯兄弟高唐州知府高廉,靠他哥哥的權勢橫行霸道,他的妻舅殷天賜又仗他姐夫之權勢,竟敢強占世襲貴族柴皇城的花園。金圣嘆的回評:“夫一高俅乃有百高廉,而一一高廉各有百殷直閣,然則少亦不下千殷直閣矣。是千殷直閣也者,每一人又各自養(yǎng)其狐群狗黨二三百人,然則普天之下,其又復有寧宇乎哉?”誠如他所說,遍布各地的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如張都監(jiān)、蔣門神、毛太公、西門慶、鄭屠以至陸謙、富安、管營、差撥、董超、薛霸之流,他們形成一個從上到下的殘酷的統(tǒng)治網。在這樣的黑暗社會里,貪贓枉法,民不聊生。如知縣受賄,就可以不受理武松對西門慶的控告;陸謙、李固能夠買通押解的公人在路上殺害“犯人”;監(jiān)獄里,不給管營、差撥送錢,就打你一百殺威棒,“將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官軍下鄉(xiāng),橫行無忌,禍害百姓,把老百姓家養(yǎng)的豬羊雞鵝一掃而空。這樣的社會現實就使反抗專制統(tǒng)治的行動具有正義性和廣泛性。“撞破天羅歸水滸,掀開地網上梁山”“官逼民反”“逼上梁山”,梁山好漢聚義,成為“替天行道”的正義之師!
其次,塑造非凡的英雄形象,歌頌鋤強誅暴、勇于抗爭的民族精神。梁山好漢多是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如打魚為生的阮氏三雄,打獵為生的解氏兄弟,小吏宋江、戴宗、朱仝、雷橫,市井游民武松、劉唐、楊林、石秀、白勝、時遷,小牢卒、小家仆李逵、燕青,一些占山為王的小土匪如朱武、陳達、楊春、周通之類,還有中下層的軍官魯智深、林沖、楊志等。當然還有被裹挾到梁山的如盧俊義、關勝、呼延灼等。但梁山好漢的主體是在過去文學作品中沒有地位的小人物,而在《水滸傳》里卻成為英雄,成為作品的主人公。這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梁山好漢是一群敢于與封建官府對抗的英雄豪杰。他們扶困濟貧,見義勇為,“義膽包天,忠肝蓋地”。魯智深“拳打鎮(zhèn)關西”“大鬧野豬林”,林沖“風雪山神廟”“雪夜上梁山”,武松“景陽岡打虎”“斗殺西門慶”,這些膾炙人口的英雄事跡;“智取生辰綱”“江州劫法場”“三打祝家莊”“智取大名府”“兩贏童貫”“三敗高俅”,這些耳熟能詳的傳奇故事。無論是魯智深、林沖、武松那樣的個人反抗,還是攻打城池、對抗圍剿的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梁山好漢為受盡欺壓的平民百姓抒發(fā)了滿腔怨恨之情,表達了渴望公平正義的強烈愿望,集中體現了我們民族鋤強誅暴的道德觀念和不畏強權、勇于抗爭的陽剛之氣?!端疂G傳》之所以令千千萬萬讀者愛不釋手,世世代代永久傳頌,就在于它塑造的傳奇英雄和宣揚的民族精神。
第三,歌頌“等貴賤,均貧富”的社會理想。它寫的是“八方共域,異姓一家”,他們中有柴進、關勝、盧俊義等“帝子神孫,富豪將吏”,也有如阮氏三雄,解珍、解寶,朱貴、曹正這樣的“獵戶漁人,屠兒劊子,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他們中有的儒雅風流,有的純樸粗魯,“認性同居”“何嘗相礙”;有的文筆精通,有的武藝高強;有的能日行千里,有的能飛檐走壁,“各有偏長,真是隨才器使”。每個人物都是英雄,但任何個體又離不開英雄的群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長,但在集體中都能和睦相處,各顯所長。各個人的出身經歷不同,但在集體中都能平等相待,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親如一家?!端疂G傳》創(chuàng)造了梁山泊這個理想的小社會,寄托了古代人民烏托邦的夢想。

袁無涯本“智取生辰綱”

容與堂本“梁山泊好漢劫法場”
二 多元解讀的主題
《水滸傳》的成書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其思想內涵極為豐富龐雜。歷代評論者處于不同的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之中,對其詮釋也必然帶有各自時代的特征。其實,即使是同時代的研究者,由于其價值取向與研究理論及方法等不同,對同一作品所進行的闡釋,也就會各有側重。
(一)“誨盜”說和“忠義”說
在明代中葉,即嘉靖、萬歷年間《水滸傳》逐漸開始流行,這樣一部宣揚“官逼民反”“造反有理”的小說,在封建統(tǒng)治者看來當然是倡亂誨盜,不利于統(tǒng)治;在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文人看來,也是越軌的異端邪說。官方的辦法就是禁毀。明崇禎年間,有官員奏請禁毀,因為此書“以破城劫獄為能事,以殺人放火為豪舉——此賊書也”。于是圣旨下,“大張榜示,凡坊間家藏《水滸傳》并原版,盡令速行燒毀,不許隱匿?!鼻宕矊以饨麣АR恍┪娜?,也認為《水滸傳》是誨盜之書,連明代著名的“公安派”領袖袁中道都說:“《水滸》,崇之則誨盜?!敝劣谙裼崛f春這樣的文人,更是力主“強盜說”,他說:“殺人放火也叫忠義;打家劫舍也叫忠義;戕官拒捕、攻城陷邑也叫忠義……總而言之,既是忠義,必不做強盜;既是強盜,必不算忠義。”還寫了一部《蕩寇志》與《水滸傳》對抗,妄圖抵消《水滸傳》的影響。隨著時代進步,中國結束了封建帝制,民主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讓誨盜說基本上銷聲匿跡了。沒想到,這幾年又沉渣泛起,竟然有人又倡誨盜說,寫了一首《水龍吟·我評水滸》:
堪稱天下奇書,四成杜撰三分造。常人誤讀,書生誤解,專家誤導。啥叫英雄?誰是豪杰?是非顛倒!嘆古今往事,云遮霧罩,真面目,誰知曉?
胡作非為強盜,上梁山,替天行道?殺人放火,無情無義,不忠不孝。禍害平民,進攻州縣,除良安暴。掃前人腐見,撥開云霧,顯它原貌。
明代后期杰出的啟蒙思想家李贄提出“忠義”說,他在《忠義水滸傳序》中闡述了《水滸傳》乃作者“發(fā)憤之作”,如同太史公稱“《說難》《孤憤》,圣賢發(fā)憤之所作”一樣。作者為什么發(fā)憤呢?因為“宋室不兢,冠屨倒施,大賢處下,不肖處上”,使北宋王朝衰亡。施耐庵、羅貫中想到北宋的徽宗、欽宗被金人俘虜,“則稱大破遼以泄其憤”;想到南宋王朝茍安江南,“則稱滅方臘以泄其憤”。那么誰是泄憤者?“則前日嘯聚水滸之強人也,欲不謂之忠義不可也”,他們是具有忠義的“泄憤者”。其次,“忠義何以歸水滸也”?是因為大力大賢的人沒有出路,導致了“驅天下大力大賢而盡納之水滸”;“水滸之眾,皆大力大賢有忠有義之人”,而宋江更是“忠義之烈也”。第三,強調《水滸傳》“不可不讀”,特別是“有國者”,就是一國之君和為官者如宰相、兵部、督府等必須讀。這樣君主才知道要舉賢任仁,不可重用奸臣;為官者,才知道必須心系民生,為百姓著想。
李贄的這篇序第一次把《水滸傳》中的“強人”與“忠義”聯系起來,也是第一次把《水滸傳》的思想性質抬高到儒家倫理價值的特定高度,即給予《水滸傳》以“忠義”的金字招牌,使它具有或獲得了進入主流社會視野的名分。
李贄觀點影響很大,贊成他意見的不少。如余象斗評林本《水滸志傳》卷首《題水滸傳敘》否定了認為宋江等是“民之賊也,國之蠹也”的看法,認為“盡心于為國之謂忠,事宜在濟民之謂義”,他聯系宋朝史實是因為“當是時,宋德衰微,乾綱不攬,官箴失措,下民咨咨,山谷嗷嗷”,所以才出現了《水滸傳》中的宋江等“英雄豪杰,憤國治之不平,憫民庶之失所,乃崛起山東”“彼蓋強者鋤之,弱者扶之,富者削之,貧者周之,冤屈者起而伸之,囚困者斧而出之”“有為國之忠,有濟民之義”。
激烈反對李贄忠義說的是金圣嘆。金批《水滸傳》是很有價值的,尤其是在藝術方面,把中國古代小說理論批評推向成熟,作出巨大貢獻。許多學者對金圣嘆這個在文學史、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進行了深入研究,有不少專著和文章,讀者可以去研讀。我們在這里主要介紹他對《水滸傳》的解讀:
先說“腰斬水滸”,以“驚噩夢”作結的問題。他把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滸傳》“腰斬”成七十回本,終止于梁山泊英雄聚義,而將受招安及以后情節(jié)全部刪去。然后編了一個盧俊義“驚噩夢”作結,名《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所謂“驚噩夢”是盧俊義在大聚義時,喝得大醉,夜里做了一個噩夢,夢見他被一個自稱嵇康的人捉去,宋江等用苦肉計救他,一齊自縛投案,請求招安,被嵇康斥罵一頓,全部處斬。盧俊義夢中驚醒,“微微閃開眼看堂上時,卻有一個牌額大書‘天下太平’四個青字?!睆乃囆g角度看,“腰斬水滸”刪除冗弱的后半部,保存了精彩的前七十回,正如鄭振鐸所說:金本《水滸傳》“打倒了、湮沒了”明代一切流行的版本,“使世間不知有《水滸傳》全書者幾三百年”。但金圣嘆寫“驚噩夢”這個尾巴的目的,是要表示只有把這些造反的梁山好漢斬盡殺絕,才能“天下太平”。
其次,他非常憤慨地痛斥了“忠義”說,認為給予《水滸傳》忠義之名者即是“勸”盜,即鼓勵盜賊,是將國家置于無忠義之境地。他反對李贄稱宋江為“忠義之烈”的觀點,斥為“村學究見識”,認為“《水滸傳》獨惡宋江,亦是殲厥其渠魁之意”。
這樣說來,金圣嘆就是把《水滸傳》看作“強盜書”了。其實不然,他對《水滸傳》情有獨鐘,把評改《水滸傳》作為畢生的事業(yè),把《水滸傳》和《莊子》《離騷》《史記》《杜詩》并列,稱為“第五才子書”,抬高到與儒家經典同等的地位;他熱情歌頌魯智深、李逵、武松等人物是“天人”“活佛”;他高度贊揚《水滸傳》的藝術成就,認為“天下文章無出其右”。對此,陳洪先生作了精辟的解釋:“這種矛盾心態(tài)在晚明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些帶有或多或少異端傾向的讀書人,莫不陷于類似的矛盾中。如李卓吾盛贊現實中的強盜林道乾及《水滸》中的‘強盜’,但最終還是要他們歸順朝廷,成為‘忠義’之士。馮夢龍有‘民何以堪!無怪乎其化為盜賊矣’之論,卻又痛斥闖王義軍。凌濛初寫過‘盜賊有英豪’的詩句,卻又親自率眾與義軍血戰(zhàn)。若再深入一層來看,這與儒學在實踐層面上暴露出的內在矛盾直接相關:從‘仁’學出發(fā),苛政當反,小民當恤;從‘禮’制出發(fā),倫常不可犯,名分不可違。因此,以儒學為評判社會問題基本武器的金圣嘆們,自然不可能跳出自我矛盾的泥淖了”。
才華橫溢的怪杰金圣嘆與封建統(tǒng)治者以及封建保守的文人有著根本的區(qū)別。
(二)“農民起義”說
明清時代對《水滸傳》的解讀主要是“誨盜”說和“忠義”說,晚清有所謂“社會主義小說”等說法但影響不大。新中國成立后,對《水滸傳》給予很高的評價,被稱為“農民革命的偉大史詩”,這種觀點長期居于主流的支配地位。在“文化革命”中又被認為是宣揚投降主義的作品,這兩種意見雖針鋒相對,但都肯定了《水滸傳》是寫農民起義的作品。
當時“農民起義”說權威的論述是:“以描寫北宋末年的一次農民起義為主題,以宋江等英雄人物為長篇的主干,全面地描寫了中國中世紀時期的黑暗統(tǒng)治,尤其是深刻地描寫了農民階級反抗封建統(tǒng)治者的革命斗爭,熱情地歌頌了農民起義的勝利,塑造了百十個農民英雄人物”。
近年來有不少學者提出質疑,甚至持否定的意見。其理由是:
1.《水滸》所寫的梁山好漢,幾乎沒有一個是農民。陶宗旺是“莊家田戶出身”,可算是農民,可是他在《水滸傳》里是個湊數的小人物,不能作為義軍的代表;李逵雖然出身于貧雇農,但本人已是獄卒,身上游民氣十足,無論經濟地位、生活習慣、思想意識都與農民有很大不同。而且書里還有鄙視農民的描寫,如雷橫到勾欄聽戲,白秀英向他討賞錢,雷橫那天忘帶錢,白玉喬挖苦道:“我兒,你自沒眼,不看城里人,村里人,只顧向他討甚么?”還罵雷橫是“三家村使牛的”。

袁無涯本“枷打白秀英”
2. 梁山泊的好漢們只為“自己快活”,沒有代表農民利益,沒有提出對土地的要求。有的學者說:“梁山泊的‘好漢們’,包括李逵在內,多次提到‘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快活’生活。這樣的強盜,實質上大都是沒有一點兒民族自尊心、只想到自己的糊涂蛋子強盜!”有的說:“他們的目的只是為了自己‘一世快活而已,絲毫沒有為了貧苦大眾的打算?!?/p>
3. 認為梁山義軍沒有“劫富濟貧”;內部也不平等;領袖人物成為“腰纏萬貫”的財主,腐化變質。
他們說梁山泊沒有“劫富濟貧”,舉出晁蓋上梁山后第一次“打劫”,得來的財物頭領們分一份,小嘍啰們分一份,算出他們之間的比例是1∶60。于是由此類推,得出結論是宋江等人是“腰纏萬貫”的財主。有的學者為了說明梁山泊并不平等,舉出楊雄、石秀上山后,晁蓋就給分了房子,“每人撥十個小嘍啰伏侍。《紅樓夢》中尤二姐一家主子三口人,也只有四個仆人、丫鬟侍候”。
4. 梁山泊沒有提出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自己政權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兩條:沒有提出土地要求;沒有打倒皇帝奪取政權的目標。
(三)“為市民寫心”說
1975年就有學者提出“市民”說,80年代以后得到更充分的闡釋。他們認為《水滸》展現了市民社會的廣闊場景,是反映市民社會空前盛況的文學作品;活躍在書里的是廣大市民群眾,“官逼民反”中的“民”,不是農民而是市民;作品表達了市民的憎與愛,“替天行道”并非代表農民利益的旗幟;梁山泊發(fā)動的戰(zhàn)爭不是農民革命戰(zhàn)爭。有學者指出:“無論從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或作品的藝術效果看,《水滸》都不曾把梁山泊聚義寫成真正的農民起義。只不過是借農民起義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從而把它寫成了表現市民階級的利益和愿望的、基本上是以綠林豪俠為主體的小說”。
對“市民”說,也有不同意見。有學者認為“市民”說是套用了中世紀歐洲“市民階級”的概念,中國的“市民階級”要到明代中后期才初具規(guī)模,在《水滸》里不存在一個獨立的“市民階級”;用“市民社會”代替封建社會,用市民思想取代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是不妥的。
與“市民”說相近的是游民說。什么是游民?相關研究指出中國古代是宗法社會,脫離了社會正常秩序和宗法家族組織,沒有穩(wěn)定收入和固定居所的人們都可稱為游民?!端疂G傳》里游民最多,約占一半。游民掙扎在社會的最底層,為了生存他們往往會使用各種手段以獲取生活資料。財富金錢是他們的經濟訴求,劫富濟貧是獲取財富的手段,如晁蓋以“十萬貫金珠”為誘餌,鼓動阮氏三雄等劫取“生辰綱”;“發(fā)跡變泰”是他們的政治訴求,他們希望“一刀一槍搏個封妻蔭子”。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喜好舞槍弄棒;不近女色但嗜食貪杯;好交朋友,仗義疏財。他們的道德觀念是“講義氣”,這種義氣要求好漢們要“吉兇相救,患難相扶”,同時帶有濃厚的幫派意識。他們還有赤裸裸的暴力傾向?!端疂G傳》是游民說給游民聽的故事,其內容是講述游民的奮斗、成功與失敗的故事,其中所表達的思想也主要是游民的思想意識,反映了游民的好惡。它的思想價值主要是反映了過去思想史很少研究的游民的思想和生活,他們的話語體系,如“造反有理”(犯上作亂)、好漢、義氣、“逼上梁山”“不義之財,取之何礙”“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緞;成甕吃酒,大塊吃肉”等?!端疂G》的獨特話語系統(tǒng)表達的是敢于通過武裝力量爭取自己利益的游民的思想,應該在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這個話語系統(tǒng)不僅為后世造反者所認同,也為其他階層的人們所理解。
它以市民(包括游民)為主體,為“市井細民寫心”,而且是第一部用口語寫作的長篇小說,在文學史、思想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四)“忠奸斗爭”說
有學者提出“忠奸斗爭”說,認為貫穿《水滸》全書的并不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和斗爭;而是忠與奸的矛盾和斗爭;它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并不是‘官逼民反’,而是‘替天行道’;它所著力歌頌的理想人物并不是方臘那樣的農民起義英雄,而是宋江那樣的忠義之士?!靶≌f中所描寫的梁山泊的英雄作為人民群眾反奸抗暴的中堅力量,和蔡、高、童、楊等權奸、貪官的矛盾沖突,鮮明地貫串全書始末”,成為全書一條主線。而宋江就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全忠仗義的典型形象,當時人民群眾理想中反奸抗暴的英雄”。忠奸斗爭貫穿了《水滸傳》全書。
與忠奸斗爭說相近的還有“亂世忠義”說。研究者認為:“《水滸傳》里的梁山好漢在作者心目中是‘亂世忠義’的形象;《水滸傳》所宣揚的忠義思想是愛國主義思想與民主主義思想的結合;《水滸傳》的主題是頌揚忠義,鞭撻奸佞,憧憬好皇帝;《水滸傳》作者作此書的目的是想總結北宋滅亡的原因,并為后來者戒。”
三 忠義內核的合奏
對《水滸傳》的解讀,如上面所說,有忠義說、農民起義說、市民說、游民說、忠奸斗爭說等等,這幾種觀點都包含著合理的成分,都從某個側面反映了小說豐富復雜的思想。
我們分析《水滸傳》的思想內容,離不開三個基本事實:一是《水滸傳》確是以宋江反抗朝廷的起義為題材,廣大人民群眾參與了創(chuàng)作;二是水滸故事長期在都市中流傳,由市井說書藝人、戲曲藝人孕育而成;三是它由封建社會里進步的知識分子施耐庵等人在民間文學基礎上加工創(chuàng)作而成,成書之后又經過不少文人的修飾加工。我們分析這部小說的思想內容應該考慮它成書過程的復雜性,不同的思想和感情滲透其中,都有所表現。
我們先來看看農民起義說。中國古代發(fā)生過無數次農民起義,特別是離《水滸傳》成書較近的唐代的黃巢起義,元代的紅巾軍起義,兩宋之交的宗宋反元的“忠義軍”等;有關這些起義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為說書藝人、戲曲作家所熟知,也必然投射到施耐庵等作家的腦海里,因此,他才會寫下:“敢笑黃巢不丈夫”“直教紅巾名姓傳千古,青史功勛播萬年”這樣的詩句。
不過,古代小說寫農民起義的極少,且不成功。寫北宋王則起義的《平妖傳》、寫明初唐賽兒起義的《女仙外史》、寫白蓮教的《歸蓮夢》等都不成功。因而,以宋江起義為題材的《水滸傳》實在是彌足珍貴的。
《水滸傳》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會現實,李逵等人還喊出“殺到東京,奪了鳥位”“要與大宋皇帝作個對頭”的呼聲,它反映了農民革命從分散、自發(fā)的反抗發(fā)展到有組織的、大規(guī)模的武裝斗爭的歷史進程。他們建立了強大的根據地,歷史上的農民義軍多是采取流動的方式打擊官軍,所以被稱為“流寇”,而晁蓋、宋江卻在梁山建立起各種設施比較齊全的后方基地:他們不是散兵游勇,而是組織嚴密,分工細致,頭領各司其職的隊伍。有馬軍、步軍、水軍、情報通訊、后勤供應等部門,類似一支正規(guī)軍。他們有多種作戰(zhàn)方式,如有攻打大城市大名府、青州那樣大規(guī)模的長途奔襲;或像兩贏童貫、三敗高俅那樣在根據地展開“反圍剿”保衛(wèi)戰(zhàn);有設伏打援,有里應外合,全面地反映了我國農民戰(zhàn)爭的基本形式,沉重打擊了封建朝廷?!稗和輧龋昂髷[數千只戰(zhàn)艦艨艟;水滸寨中,左右列百十個英雄好漢。攪擾得道君皇帝,盤龍椅上魂驚,丹鳳樓中膽裂”。如果能讓皇帝“盤龍椅上魂驚,丹鳳樓中膽裂”的武裝斗爭,還不算農民起義,那歷史還有農民起義嗎?同時,梁山義軍沒有不斷擴大根據地,而是打一塊丟一塊,這正是我國農民戰(zhàn)爭中常見的保守主義。作品也寫到這支隊伍魚龍混雜,有些惡霸、地痞、強盜、小偷等也混跡其間,某些英雄人物過度的復仇情緒和嗜殺行為,也很真實反映了歷史上農民起義的實際情況,表現了農民起義的落后性和破壞性。作品還描寫了梁山義軍后來忠義思想占上風而接受招安,征遼、征方臘,梁山好漢傷亡殆盡,宋江、李逵、吳用、花榮魂聚蓼兒洼?!扒Ч呸ね萋裼竦?,落花啼鳥總關愁”,真實地反映了農民革命失敗的悲劇,從客觀上說明投降是沒有出路的。從以上幾個方面,雖然作者主觀上并不理解農民起義,想把梁山泊的義軍寫成忠義之師,但在客觀上《水滸傳》的確是一部反映農民起義的作品。
否定《水滸傳》是反映農民起義的作品有如下的理由:
首先是說《水滸傳》沒有幾個農民,怎么算是農民起義?其實,中國歷次農民革命其領袖人物多不是農民。隋末瓦崗寨起義的翟讓是洛陽的“法曹”(和宋江差不多的小吏),李密是北周大官李弼的后代,當過楊玄感的參謀;唐黃巢出身販鹽的富商家庭,本人是落第的舉子;北宋的李順、王小波是販茶的商人;南宋的鐘相是巫教教主,就拿書中寫到的方臘來說吧,雖有他是農民的說法,但多數人認為他是一個漆園主。梁山泊一百零八將雖然沒有幾個農民,但這只是領袖和骨干,梁山義軍有千軍萬馬,沒有農民就沒有那么大的隊伍,有詩為證:“農夫背上添心號,漁父舟中插認旗”,說明參加者主要是農民和漁民。更重要的是它把歷史上一次并不出色的起義寫得波瀾壯闊,具有排山倒海之勢,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是少有的。
第二,梁山好漢只想過“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快活”生活,“絲毫沒有為了貧苦大眾的打算”。其實“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正是掙扎在饑餓線上老百姓樸實的愿望,富貴之家的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才不想“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呢,他們追求的是飲食的精致化。對于八百年前參加起義的貧苦百姓來說,《水滸傳》這樣的描寫不是很真實嗎?難道要喊出“解放全人類”的口號才算是農民起義?
有的論者認為,梁山泊沒有代表農民利益,沒有提出對土地的要求。農民起義一般都是自發(fā),而不是自覺的;還不曾自覺到把封建制度作為一種社會制度來反抗;農民起義大多沒有提出土地問題。宋代鐘相起義提出過“等貴賤,均貧富”的口號,但并不是要求平分土地,而主要體現了農民對人身和財產地位的不平等,對賦役負擔不均的不滿;只有農民起義最高水平的太平天國,才提出土地問題,公布了《天朝田畝制》,這是《水滸傳》成書三百多年后的事了,況且還沒有真正實行,甚至后來由于急需錢糧不得不支持地主收租。
第三,認為梁山義軍沒有“劫富濟貧”,內部也不平等,領袖人物成為“腰纏萬貫”的財主,腐化變質。
的確,在農民起義軍里,不可能一律平等,必然有等級,財產頭領多分、嘍啰少分,而且許多農民起義領袖腐敗變質。陳勝、黃巢、李自成、洪秀全概莫能外。但是,梁山泊的領袖人物沒有一個腐化墮落的。他們沒有買田置地,沒有娶妾蓄婢,即使上山前要搶民女做“壓寨夫人”的周通、王矮虎等,上山后也沒有再犯;“李逵負荊”的故事,在于證明搶奪民女絕非梁山好漢所為;時遷上山前是個“飛檐走壁,跳籬騙馬”的小賊,還在祝家莊偷吃小店的報曉雞,但上山之后他的偷盜本領用于到徐寧家“偷甲”“火燒翠云樓”等為義軍建功立業(yè)的事件,而再沒有為自己去盜竊。所以,《水滸傳》所描寫的農民起義領袖勝過以往,實際上是把他們理想化了。
有的學者為了說明梁山泊并不平等,說楊雄、石秀上山后,晁蓋就給每人撥十個小嘍啰伏侍。要求農民起義軍內部絕對平等,合理嗎?請問在現代軍隊里哪個軍官沒有勤務兵(或叫通信員)?難道農民起義軍的將領必須自己做飯、喂馬才算是農民起義軍嗎?
梁山泊有沒有“劫富濟貧”,他們奪來的財產和糧食到哪里去了?他們奪來的財產和糧食主要是供山寨的需要?!氨R未動,糧草先行?!惫佘娛强空娂Z,“先于各路差官供送糧草,沿途交割”,但是官軍還是要搶劫,“一處處動撣便害百姓”。而農民軍沒有人給他們供應糧草,他們本身也處在緊張、艱苦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不可能進行農業(yè)生產。解決吃飯問題只能靠打下一個城鎮(zhèn),打開官府的糧倉,或“吃大戶”,奪取地主富豪的糧食。在保證軍隊需要之余,分一點給百姓,賑濟災民。這就是農民起義的真實情況。《水滸傳》對此有如實的描寫。打下青州,“宋江急急傳令,休教殘害百姓,且收倉庫錢糧”“天明,計點在城百姓被火燒之家,給散糧米救濟。把府庫金帛,倉廒米糧,裝載五六百車”運回山寨去。打下祝家莊,“所有各家,賜糧米一擔”“把祝家莊多余糧米,盡數裝載上車”,“得糧五千萬擔”。
歷史上農民起義失敗,除了腐敗之外,內訌、互相殘殺是重要原因,如太平天國的“楊韋事變”。而作者是把梁山泊理想化了,寫成一個用“義”作為紐帶建立起來的平等社會。梁山泊內部沒有壓迫、沒有歧視,沒有懲罰過一個人,哪怕是小嘍啰。正如宋江所說:“我自從上梁山泊以來,大小兄弟,不曾壞過一個。”只有到受招安,準備出發(fā)征遼時,官員克扣朝廷賞賜的酒肉,引起宋江部下不滿,一個小卒殺了貪官,宋江被迫“陳橋驛滴淚斬小卒”。這時已經離開梁山泊的樂土,到了奸臣當道的黑暗世界了。
第四,梁山泊沒有提出打倒皇帝、建立政權的要求,因此,不是農民起義。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有這樣幾種結局:被統(tǒng)治階級武力鎮(zhèn)壓,起義失敗,這是多數;投降,這在農民起義中是時常發(fā)生的,如唐王仙芝,就曾和尚君長一起向朝廷“請罪”,后來被鎮(zhèn)壓。南宋楊幺起義隊伍中,王佐叛變,導致楊幺起義失??;張獻忠起義,投降,再起義,多次反復。有的起義成功,建立新王朝,如朱元璋,雖然后來當了皇帝,但沒有人否認他是農民起義?!端疂G傳》是受招安,然后征遼、征方臘,但這不是否定它的起義性質的理由。

容與堂本“呼保義滴淚斬小卒”
第五,《水滸傳》寫到戰(zhàn)爭的殘酷,梁山義軍打入大名府時“被殺死五千多人,受傷者不計其數”;梁山好漢復仇時濫殺無辜,如武松“血濺鴛鴦樓”等,這也是農民起義的真實寫照。作者沒有譴責,反而作為英雄行為來歌頌,因此,在現在,特別對青少年是有負面影響的。
有的朋友完全否定農民起義說,他們一方面貶低農民起義,指出它的許多局限和錯誤,甚至認為它不但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而是破壞社會的力量;另一方面又用極高的標準來要求《水滸傳》和它所描寫的英雄人物,用超過農民起義可能達到的要求來批判《水滸傳》。這就成了《水滸傳》研究中的一個悖論。
綜上所述,《水滸傳》的確是一部在客觀上反映和描寫了農民起義的作品,當然,它反映和描寫得并不完全正確和真實。
市民說或游民說也是有道理的。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到宋元時代,城市經濟有了巨大發(fā)展,市民階層迅速壯大,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市民社會,包括商人、手工藝者、小攤小販、干苦力活的如挑夫,甚至小偷、妓女、乞丐等等。一方面,市民與農民不同,他們離開了土地,從事手工業(yè)生產、商業(yè)活動或在城市出賣勞動力,他們受到的壓迫是城市里的官僚衙吏而不是封建地主,因此,他們有著不同于農民的生活特點和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市民階層還沒有獨立的政治要求,他們雖不滿封建統(tǒng)治,同情農民起義,但還不可能組織獨立的市民斗爭,更不可能舉行大規(guī)模的市民起義;只有到了明中葉以后,資本主義萌芽日益茁壯成長,市民階層有了獨立的政治要求,才可能出現像蘇州市民罷工、罷市那樣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斗爭。水滸故事長期在城市流傳,在瓦舍勾欄中說唱、演出,市民群眾和藝人是水滸故事的主要創(chuàng)作者,也是聽眾、觀眾。他們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影響他們對水滸故事的言說。他們不熟悉農村生活,也不真正了解農民,他們是用市井細民的眼光來觀察農民起義的。因此,在他們的渲染與修飾下,梁山義軍雖然還保留某些農民起義的特點,但它實際上是被市民觀點改造過的一次農民起義,小說中更多的是對市民生活的描寫,也反映了市民的心聲。
首先表現在《水滸傳》描寫的不是廣大農村而是一個市井社會。在作者筆下,既看不見田野莊稼,也看不見男耕女織,看不見農村的日常生活和農業(yè)勞動,而只有酒樓妓院,開茶館、賣炊餅之類,是一幅色彩斑斕的市井社會生活的畫卷。小說里看不見地主惡霸的地租剝削和高利盤剝,也看不見農村的災荒,農民生活的艱辛,甚至沒有一個起義英雄是因地主的剝削壓迫揭竿而起的。相反,在封建專制制度下,金錢不能有地位和權力,權力可以有地位和金錢。城市里權臣官僚有權力,使無權無勢的老百姓深受迫害,甚至像盧俊義這樣的大財主,有錢但無權,一樣受迫害。《水滸傳》里的官逼民反,官是封建官僚,而不是農村地主惡霸;民是市井百姓(包括一部分富商地主、下層官吏),而不是農民。
其次,《水滸傳》里的許多人物,沒有農民的氣質,而具有江湖豪俠的品格。眾多英雄人物中也沒有真正的農民,大都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這是說書藝人們所熟悉的對象。這些人物沒有對土地的眷戀,而熱衷于闖蕩江湖;沒有農民的勤儉節(jié)約,而是“散漫使錢”,揮金如土;沒有農民的拘謹保守,而是廣交朋友,招攬英雄;沒有農民的老實質樸,而是沾染了不少江湖社會習氣。在瓦舍勾欄中流傳著的是他們亦俠亦盜的故事??傊?,與其說《水滸傳》里的人物是農民英雄,不如說是江湖豪俠。
第三,《水滸傳》里宣揚的是以俠義為核心的市民道德觀。這在小說里主要表現為對社會公正的向往;表現為見義勇為、扶困濟危、恩怨分明、快意恩仇等道德原則;也表現為敢說敢為、表里如一的人格精神。水滸英雄大都是這些道德觀的體現者。同時,在他們的身上也存在著打家劫舍、使性逞氣的江湖陋習。所以,人們把《水滸傳》看作我國長篇俠義小說的開山祖,是有道理的。
再看“忠奸斗爭”說。施耐庵等人是封建社會里的進步文人,他們并不理解也不贊成農民起義,并沒有把梁山泊起義理解為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的階級斗爭,而是看作“善與惡”“義與不義”“忠與奸”的斗爭。因此,小說中忠奸斗爭貫穿了全書,竭力歌頌忠義思想,把它寫成了忠義思想的頌歌。在以下三個問題上,表現尤為突出。
首先是對方臘起義的態(tài)度。本來,從客觀上說,宋江梁山泊起義與方臘睦州起義是一樣性質的造反行為??墒?,作者以對皇帝的態(tài)度,作為區(qū)別忠臣義士與亂臣賊子的標志:如果被奸臣逼迫,不得不反,“暫居水泊”,但始終忠心不忘朝廷,最終接受招安,并為朝廷掃蕩“外夷內寇”,對這樣的起義者可不作亂臣賊子論。如果攻城略地,奪取天下,志在推翻朝廷,南面稱王,改元建制,那么就是大逆不道的叛逆。所以,方臘被視為十惡不赦,要千刀萬剮;宋江卻被稱為“一生忠義”,封侯建祠:“宋江重賞升官日,方臘當刑受剮時?!?/p>
其次是表現在作者對梁山泊義軍結局的處理上?!白怨艡嗉楹χ伊迹蝗葜伊x立家邦”,作者把“奸臣誤國”作為梁山泊事業(yè)衰亡的原因,使小說結尾部分彌漫著忠臣被害的悲涼氣氛。給讀者留下的教訓無非是“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時人若把功名戀,只怕功名不到頭”“早知鴆毒埋黃壤,學取鴟夷范蠡船”等等。征遼途中,羅真人勸宋江說:“得意濃時,便當退步。切勿久戀富貴?!毖嗲嘤庙n信等功臣被誅的史實,勸盧俊義要隱跡埋名、以終天年。但是,宋江、盧俊義因為要忠心報國,不肯急流勇退,終于被害。相反,李俊聽從費保等人勸告,避難海外;燕青、戴宗、阮小七、柴進、李應等都辭卻功名,消極退隱,結果得以善終。李俊等人的命運和宋江的結局不是形成鮮明的對照嗎?作者一方面清醒地看到奸臣未除,忠臣義士沒有前途,寫出了悲劇結局;另一方面,又不肯違背忠君思想,只好讓宋江視死如歸,忠心不改;而皇帝呢,也不辜負忠臣,為宋江封侯建祠,為全書留下了一條虛幻的光明的尾巴。
魯迅曾指出:“至于宋江服毒的一層,乃明初加入的,明太祖統(tǒng)一天下之后,疑忌功臣,橫行殺戮,善終的很不多,人民為對于被害之功臣表同情起見,就加上宋江服毒成神之事去。——這也就是事實上缺陷者,小說使他團圓的老例?!濒斞高@段話,一語道破了《水滸傳》表現忠奸斗爭的實質。
起初流傳的水滸故事既有農民革命思想的閃光,又有市民階層感情的滲透。施耐庵等又用忠奸斗爭的思想作為主線對它進行了加工改造,《水滸傳》的主題思想呈現出多元融合的趨勢,我們既要看到施耐庵等人表現忠奸斗爭的創(chuàng)作意圖,又要看到作品實際展示了歌頌農民起義的客觀意義;既要看到忠奸斗爭的思想是貫穿全書的中心線索,又要看到串連在這一條線索上的英雄人物小傳和相對獨立的故事,有著農民革命思想和市民道德理想的閃光。所以,我們認為《水滸傳》的思想內容是農民階級、市民階層和封建社會進步知識分子思想的多層次融合,是既矛盾又統(tǒng)一的藝術整體。但忠義思想是主調,是以忠義為基調的合奏曲。因此,它的書名是《忠義水滸傳》。
四 見仁見智的焦點
(一)招安悲劇
如何看待“宋公明全伙受招安”,是《水滸傳》研究中爭議較多的重要問題。
在梁山泊事業(yè)鼎盛時為什么要受招安?為什么受招安后,不但沒有高官厚祿,反而受到殘害以致滅亡?那么,作者究竟是贊成受招安,還是反對受招安?
據《宋史》等記載,宋江等確實是投降朝廷:民間流傳的故事,如《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宋江統(tǒng)帥三十六將,往朝東岳……朝廷無其奈何,只得出榜招諭宋江等。……后遣宋江平方臘有功,封節(jié)度使”。所以,他寫宋江受招安是于史有據的。
受招安與宋元時期的時代背景有關。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漢族人民奮起反抗,有的是為保衛(wèi)身家性命和宗族鄉(xiāng)里而組織起來,“不從敵國,結寨自保”;有的是“頭扎紅巾,嘯聚山林”的“紅巾軍”,他們是由原來占山為王的“盜匪”和潰敗流散的官軍組成的。總之這些稱為“忠義軍”“紅巾軍”的民間武裝活躍在抗金的戰(zhàn)場上,他們的口號是“殺敵報國”“誓殺金賊,不負趙王”,甚至有的在臉頰刺上“盡忠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岳飛把招撫“兩河忠義”作為自己的復國方略?!爸伊x軍”“紅巾軍”的事跡在瓦舍勾欄中成為“說公案”“說鐵騎兒”的熱門話題,《水滸傳》吸收了這些故事,梁山好漢也是“忠義人”“紅巾軍”。他們的打扮:“人人都帶茜紅巾,個個齊穿緋衲襖”;他們的旗幟:“滿地紅旗飄火焰,半空赤幟耀霞光”;他們的事業(yè):“直教紅巾名姓傳千古,青史功勛播萬年”。宋江帶領梁山好漢受招安,歸順報國,抵抗外敵是原因之一。在梁山泊重陽節(jié)的菊花會上,宋江的《滿江紅》道出了受招安,抗外敵的心聲:“統(tǒng)豺虎,御邊幅。號令明,軍威肅。中心愿平虜,保民安國。日月常懸忠烈膽,風塵障卻奸邪目。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p>

容與堂本“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接受招安是梁山好漢的愿望。宋江有濃厚的忠君孝親思想,他經過曲折之路,不得已上了梁山,但他始終身在江湖,心在朝廷,希望得到招安,為朝廷建功立業(yè),榮宗耀祖,青史留名。他勸徐寧上山聚義說:“見今宋江暫居水泊,專待朝廷招安,盡忠竭力報國,非敢貪財好殺,行不仁不義之事,萬望觀察憐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痹跒殛松w報了仇后,宋江對眾兄弟說:“他時歸順朝廷,建功立業(yè),官爵升遷,能使弟兄們盡生光彩。”“一槍一刀,搏個封妻蔭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边@是許多水滸好漢的共同愿望,也是他們接受招安的思想基礎。即使是出身低微,如阮氏三雄,他們有很強的造反精神,當初他們羨慕梁山好漢,還表示:“若是有識我們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焙髞硭麄円舱J為受招安為國出力是正確的,阮小二在征方臘時犧牲,宋江悲痛不已,阮小五、小七反來勸宋江:“我哥哥今日為國家大事折了性命,也強似死在梁山泊埋沒了名目?!敝劣谝恍┍緛砭褪枪佘妼㈩I,或像盧俊義、李應這樣的富豪莊主對招安當然更是擁護,在他們看來,落草為寇,終非了局;接受招安,得個官職,回歸社會才是正道。在梁山內部也有不同聲音,其一是吳用,他并不反對招安,但不主張主動爭取招安,要有條件接受招安。在接受招安前,“一兩陣殺得他人亡馬倒,片甲不回,夢里也怕,那時卻再商量。”他是希望抬高身價,爭取在更有利的條件下接受招安。不贊成接受招安的,只有李逵、武松和魯智深。李逵一直是要“殺到東京,奪了鳥位”,其目的是想當大將軍,在那里“快活”,他曾騙母親說“鐵牛如今做了官”。他雖然一時反對,但后來也順從了宋江,因為想當大官就要走受招安的路。在全傳本里李逵從征田虎,夢見老娘,哭著對老娘說:“鐵牛今日受了招安,真?zhèn)€做了官。”武松在和宋江分別,準備投奔二龍山時,他對宋江說:“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彼麨槭裁醋兞??可能是他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后,清醒地看到統(tǒng)治者的險惡,深知招安未必有好結果。正像魯智深所說:“滿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聰”,就像他穿的衣服,染成黑色的了,怎么也不可能洗成白的了,“招安不濟事”。這些反對的意見在宋江的義氣感召下,也沒有堅持,因為他們也存在接受招安的思想基礎。走接受招安的路是絕大多數人的共識。
《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羅貫中的身世缺乏資料,我們不夠了解,但可以肯定他們是下層的知識分子,是不得志的文人,他們對“大賢處下,不肖處上”的不公正的社會滿腹怨恨;對奸臣當權,貪官污吏橫行,切齒痛恨;對宋王朝腐敗無能,終于亡于異族的歷史教訓悲痛感慨,所以對傳說的水滸英雄心生仰慕之情,把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寄托在他們身上,但是作者畢竟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雖然對現實不滿,但并不主張“僭號稱王”,還是希望“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
作者是在民間文學積累的基礎上,用忠義思想貫穿全書,他要歌頌忠義思想,要把宋江塑造成忠義英雄,所以作者把宋江受招安看作天經地義的事情。對宋江等人來說,因奸臣當道,“蒙蔽圣聰”,不得已“暫居水泊”,后來皇帝醒悟,重用義士,所以宋江等“欣遇明主”,以接受招安顯示忠誠。對皇帝來說,招安梁山義軍,“皇家始慶得人”,可以借以掃蕩“外夷內寇”。因此梁山泊合伙受招安是作為“普天同慶”的盛事來描寫的。梁山義軍以“順天”“護國”兩面大旗為前導,在東京接受皇帝的檢閱。在作者看來,他們接受招安,既是“順天”,又為了“護國”,而不是投降。
《水滸傳》寫宋江和梁山義軍造反后接受招安,于史有據,又融入了在金兵南侵背景下的“忠義軍”抗金報國的情感;也符合梁山絕大多數好漢封妻蔭子、光宗耀祖、青史留名的心愿,更重要的是符合作者和屈居下層、懷才不遇的文人的心態(tài),所以《水滸傳》必然要寫梁山泊全伙受招安,這是唯一的,沒有別的選擇。
既然如此,那么為什么又要把梁山泊受招安的結局寫得很慘,好漢們死傷大半,宋江、盧俊義兩個總頭領還被毒死?因為作者有清醒的頭腦,深知封建朝廷的黑暗腐敗、沉疴痼疾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煞曜罡星今已矣,讒臣賊相尚依然”。更重要的是作者“身在元,心在宋,雖生元日,實憤宋事”。在宋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希望能像岳飛所建議的那樣,招募這些被“逼上梁山”的“忠義人”參加抗金,“河北響應,一戰(zhàn)而中原復矣!”但岳飛被害,希望成了泡影,導致南宋覆滅。作者寫梁山泊受招安后的悲慘結局,正是要昭示這樣的歷史教訓:奸臣未除,英雄被害,國將不國!明清時代的評論家讀懂了,明汪道昆在萬歷十七年(1589)托名天都外臣寫的《水滸傳敘》中道:“如傳所稱吳軍師善運籌,公孫道人明占候,柴王孫廣結納,三婦能擐甲冑作娘子軍,盧俊義以下,俱鷙發(fā)梟雄,跳梁跋扈。而江以一人主之,始終如一。夫以一人而能主眾人,此一人者,必非庸眾人也。使國家募之而起,令當七校之隊,受偏師之寄,縱不敢望髯將軍,韓忠武,梁夫人,劉、岳二武穆,何渠不若李全、楊氏輩乎?”他說宋江率領的梁山好漢們,如果國家能招募他們,他們就能配合主力軍打擊敵人,雖然不一定能像關羽、韓世忠、梁紅玉、劉锜、岳飛那樣,但至少也能像李全夫妻的紅襖軍那樣成為抗金義軍。他又說:“余原其初,不過以小罪犯有司,為庸吏所迫,無以自明。既蒿目君側之奸,拊膺以憤。而又審華夷之分,不肯右遼而左
金,如酈瓊、王性之逆。”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梁山這些人原來不過是犯了小罪,但是被昏庸的官吏所迫,他們無法洗雪自己的冤屈,又看到皇帝身邊的奸臣,非常憤怒,但是他們不愿意像酈瓊、王性(這兩人曾被宗澤、劉光世收編,參加抗金,后降金)那樣投降金人。明末鐘惺(或是托名)《水滸序》曰:“世無李逵、吳用,令哈赤猖獗遼東!每誦《秋風》,思猛士,為之狂呼叫絕。安得張、韓、岳、劉五六輩,掃清遼、蜀妖風,剪滅此而后朝食也”。明末努爾哈赤建立的政權在遼東崛起,在民族危機面前,序作者“思猛士”,希望能有李逵、吳用這樣的梁山好漢來挽救民族的危機。我們所引的兩篇序,都說明在民族危亡之際,奸臣當道,在梁山義軍受招安后,沒有信任依靠他們反而加以迫害,這就是宋朝滅亡的教訓。
(二)俠義文化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系統(tǒng)中,存在著兩個文化子系統(tǒng),即上層文化與民間文化。這兩個子系統(tǒng)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是背反的性質,有的又帶著很微妙的貫通關系。儒和俠是中國文化精神的兩個主要載體。有學者指出:“如果說中國知識分子的靈魂中都隱隱約約地深藏著儒的影子,那么,中國民間社會平民百姓的內心深處則忽隱忽顯地閃動著俠的影子?!?/p>
中國社會里的俠經過了一個歷史發(fā)展的過程,揭示了中國上層文化與民間文化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先秦“士”階層的文武分途,分化出一個儒士階層,他們成為上層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而“士”階層中未分化出去的武士,仍保持著上古的尚武傳統(tǒng),不斷汲取民間營養(yǎng),成為萌芽狀態(tài)的俠士。面對當時社會的混亂,儒士階層主張恢復夏商周的政治秩序和禮樂文化,而俠士深受墨家思想影響,主張以行俠的方式去破壞和改變現存秩序?!澳近h,多為俠以武犯禁”。他們提倡“摩頂放踵,以利天下。赴湯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即使從頭頂到腳跟都擦傷了,只要對大眾有利,也心甘情愿地去做;即使碰到了危險,仍然勇往直前,絕對不肯倒退。這就是俠義精神。到了漢代,官方不再允許在統(tǒng)治的間隙里有另外一種強勁的勢力存在。隨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墨家就慢慢轉入了地下活動。而這時俠一部分成為“豪俠”,他們立氣勢,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強于世,與俠的精神背道而馳,變質為地方上的惡勢力;另一部分則仍在民間,發(fā)展著俠義精神。到了魏晉時代,俠仍是分流的,一部分進入上層社會,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武將”;一部分則流入下層,成為“綠林”好漢。唐代上層社會崇尚游俠之風,俠的特質如俠義思想、復仇意識和尚武精神被閹割,俠也轉化為非俠;但俠的主流仍在民間流動,武俠成為社會上一支活躍的力量。俠的分流現象,自兩漢始,至魏晉日趨激烈,到隋唐已臻極端。上層社會的游俠完全喪失俠義精神,而民間的武俠則仍然在發(fā)展。到了宋代,統(tǒng)治者實行崇文抑武政策,加之北宋后期,內憂外患,民不聊生;而城市經濟發(fā)展,形成了一個市民社會,涌現了許多江湖人。他們大多屬于脫離土地和農業(yè)、從事某種職業(yè)或活動、憑借江湖謀生的江湖人,他們既有合法的謀食者,但也有亡命江湖,甚至嘯聚山林的,他們成為綠林好漢。
《水滸傳》毫無疑問屬于民間文化。對此有的稱為江湖文化,有的稱為俠義文化,有的則認為是綠林文化。
《水滸傳》給我們展示了市井社會里豐富多彩的江湖人物。普通的非梁山好漢系列的江湖人,這些人的身份類別駁雜,主要有如下幾種:
落難賣唱的金翠蓮父女;勾欄唱院本的白秀英父女;賣炊餅的武大郎,賣糟腌的唐牛兒,賣水果的鄆哥;開茶坊的王婆,開小飯館的李小二;街頭混混牛二;恃強欺弱、稱霸一方的生鐵佛崔道成、飛天藥叉丘小乙;牛頭山上的綠林草賊王江、董海;截道的假李逵李鬼;槍棒教師洪教頭;江湖術士李助、喬道清;相撲手任原……《水滸傳》中的這些普通的非梁山好漢系列的江湖人,多是以小人物的面目出現的,他們是梁山好漢的陪襯,也是社會環(huán)境的有機構成部分,在水滸故事發(fā)展中具有促進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他們混跡社會,求得生存下去的機會。
《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有的一出場就身在江湖,有的是生活發(fā)生變遷或者個人遭遇危機而由此進入江湖,如林沖等。這里主要有:占山為王的朱武、陳達、楊春、周通、燕順;開黑店的菜園子張青夫婦;賣膏藥的李忠;江湖術士公孫勝;做水路私商的李俊、張橫;小偷時遷;行醫(yī)的安道全;盜賣馬匹的段景??;自幼混跡江湖的赤發(fā)鬼劉唐等。他們最終匯聚梁山泊成為一股強大的武裝勢力,而且他們多是江湖中的強者,大多具有勇力、智慧和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更有追慕江湖義氣的共同價值取向。他們在江湖上不僅要獲得立足生存之處,還要追求人生的終極價值——得到社會的認可,過上“快活”的生活。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說明,把“水滸文化”稱為“江湖文化”可能太泛了一點,因為江湖人物并不都是梁山好漢;稱為“綠林文化”好像太窄一點,像魯智深還沒當綠林好漢,還在當提轄時就是俠義英雄。所以,我還是稱《水滸傳》的文化為俠義文化。
《水滸傳》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民間文化、俠義文化的典范?!度龂萘x》是史書與講史結合的產物。它雖然有深厚的民間文化基礎,但史書畢竟為作品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史書中貫穿的儒家文化觀念影響是非常強大的,因此,它是以儒家文化為主調,體現在對諸葛亮、劉備的仁義思想、入世思想、忠君思想的歌頌上,也體現在對曹操的“篡漢”陰謀及實行霸道等的揭露與批判上。當然,其中也滲透著市民文化的因子,如對“桃園三結義”的歌頌,就體現了市民階層向往平等的君臣關系?!端疂G傳》中也有儒家思想的影響,如對宋江忠孝思想和受招安的歌頌等等。但其主調則是俠義文化。作者對整個梁山義軍,是作為一個俠義集團來頌揚的,不論其中人物的出身地位如何不同,他們都是俠義之士,因此,他們能憑借義氣緊緊地團結在一起。
他們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壯舉。如魯智深路見不平,為金翠蓮而打死惡霸鄭屠;李逵見柴進叔侄被欺侮,打死殷天賜;史進見畫匠王義女兒被搶,王義還被發(fā)配遠惡軍州,就冒險到華州刺殺賀太守。
他們仗義疏財,劫富濟貧。對個人的謂之仗義疏財,如宋江經?!吧⑹┕撞乃庰D,濟人貧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所以被稱為救濟萬物的及時雨。柴進“專一招接天下往來好漢,三五十個養(yǎng)在家中”,林沖、武松、宋江都得到他熱情接待及錢財衣物的資助。梁山義軍對貧苦百姓的救助則謂之劫富濟貧。如打破祝家莊后,各家賜糧米一擔;打下東昌府,就開倉濟民;攻陷東平府后,“將太守家私,俵散居民”。
他們只要意氣相投,就結為兄弟,體現下層民眾“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理想。少華山強人陳達被史進捉了,朱武、楊春使苦計義氣相救,說三人“雖不及關、張、劉備的義氣,其心則同”,而史進也認為“他們直恁義氣”而放還了陳達,并成為好友;宋江“擔著血海似的干系”私放晁蓋;朱仝為義氣,先后故意放走宋江、雷橫;魯智深、林沖“惺惺相惜”,結為生死之交,林沖發(fā)配,魯智深千里相隨,在野豬林千鈞一發(fā)之際救下林沖性命。
他們快意恩仇,如武松為報兄長無辜被害之仇,殺了西門慶、潘金蓮;為雪張都監(jiān)陷害之仇,“血濺鴛鴦樓”;宋江為報黃文炳陷害之仇,不僅讓李逵割了黃文炳,還殺了他家四五十口。這些也反映了俠義文化中落后殘忍的一面。
有的學者說《水滸傳》亦俠亦盜,這是有根據的。但是應該看到《水滸傳》的可貴之處,它逐漸把盜變成俠,那些打家劫舍的周通、王矮虎等,開人肉饅頭店的張青夫婦、李立等,橫行地方的惡霸穆氏兄弟等等都從盜提升成俠義英雄,他們上梁山后,再沒有劣跡,成為紀律嚴明的義軍中的一員。
《水滸傳》把我國歷史悠久的俠加以升華,把梁山好漢這個俠義集團演化為一支起義軍,使俠客們樸素的政治愿望、扶困濟危的俠義思想、表里如一的人格規(guī)范,與反抗封建統(tǒng)治的斗爭緊密聯系起來。應該說,《水滸傳》體現了中國古代俠義傳統(tǒng)發(fā)展的最高形態(tài),是中國民間文化最杰出、最精彩的體現。
(三)宗教神靈
中國不像歐洲歷史上發(fā)生過多次宗教戰(zhàn)爭,中國沒有宗教戰(zhàn)爭,農民起義或盜俠武裝從來不為宗教而戰(zhàn),卻往往打著宗教的旗號,都是神道設教,用天神的道理,用迷信的手段來動員和號召群眾。他們都不是正規(guī)的宗教,而是利用宗教,把它們改造成為我所用的五花八門的教派教義。從陳勝、吳廣到太平天國都是如此。
《水滸傳》也與宗教結緣。用天罡地煞轉世,九天玄女“法旨”,高僧偈語來神化梁山好漢,利用天書、神諭把聚嘯山林的造反行為說成是“替天行道”,使其具有合法性,涂上神秘色彩。再通過天降石碣天文,排定座次,建立穩(wěn)定的領導集團,避免內部矛盾。接受招安,征遼平方臘后,梁山英雄消亡殆盡,最后“魂聚蓼兒洼”,天罡地煞重歸天界,這是封建時代民間武裝與宗教結緣的一次完整的藝術描寫,在政治文化史上有一定意義。
我們通過《水滸傳》與宗教結緣的具體描寫來分析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文化心態(tài)。
第一,梁山英雄天界-人間-天界三段人生旅程。
作品一開始就寫一次齋醮活動?!皬?zhí)鞄熎盱烈?,洪太尉誤走妖魔”。當石板掘起,一道黑氣從地穴中沖出,在“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黑氣”是“魔君”,“金光”是“天神”。這就是天罡地煞,即道教的北斗叢星,三十六天罡維天之正,七十二地煞鎮(zhèn)地之平。天罡地煞在道教里既是驅魔的神將,又是兇神,亦魔亦神。這天罡地煞降在人間,就使“水滸寨中屯節(jié)俠,梁山泊內聚英雄”。從貪官污吏立場看是擾亂天下的“魔君”,從受壓迫的百姓看來是替天行道的“天神”。
天罡地煞是奉天命下凡,所以他們合當聚義。書里常常出現“天上罡星來聚會,人間地煞得相逢”,以此來聚集梁山泊的隊伍。而有些官軍的軍官歸順義軍實在很勉強,呼延灼、索超、韓滔等都是因為“本是天罡之數自然湊合,降了宋江”“也是七十二地煞之數,自然義氣相投”;有的人參加義軍也沒有什么緣由,于是就用天罡地煞聚會來解釋。如為了寫宋江要報仇,薛永帶了一個在黃文炳家干過活的侯健來帶路,他沒有什么原因要參加義軍,只因為“那人也是一座地煞星之數,自然義氣相投”。

容與堂本“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散到四面八方去的百十道“金光”,經過不同的人生道路,“眾虎同心歸水泊”,梁山泊英雄聚會。作品再一次把天罡地煞展示出來。宋江設羅天大醮,“報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做醮七天,到第七天的三更,天降石碣。何道士辨認出上面的蝌蚪文字。石碣“頂上皆有星辰南北二斗”,側首一邊有“替天行道”四字,一邊有“忠義雙全”四字,下面是天罡地煞一百零八位好漢的名字,完整地寫出每個人的星名、綽號、姓名,天罡地煞轉世到了人間,像照了個英雄聚會的團體照。
在“全伙受招安”,征遼、平方臘后,宋江在睦州設羅天大醮,這是作品里寫的第三次齋醮,追念陣亡將士。從此結束了“替天行道”的使命,重返天界。遺憾的是這一次寫得很潦草,沒有給人留下較深的印象。陣亡、病故、退隱、被害。但是作者還是留下一點虛妄的安慰。徽宗在梁山泊建廟宇,“黃金殿上,塑宋公明等三十六員天罡正將;兩廊之內,列朱武為頭七十二座地煞將軍”“天罡盡已歸天界,地煞還應入地中。千古為神皆廟食,萬年青史播英雄”。
天罡地煞即梁山好漢,經過天界-人間-天界這一類似“天人合一”的結構模式,使全書結構圓通完整。
李卓吾認為“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是利用“石碣受天文”的神話搞安定內部,鞏固領導地位的花招。他有一段精彩的評論:
梁山泊如李逵、武松、魯智深那一班,都是莽男子漢,不以鬼神之事愚弄他,如何得他死心搭地?妙哉!吳用石碣天文之計,真是神出鬼沒,不由他眾人不同心一意也?;騿枺骸昂我砸姷檬菂怯弥嫞俊痹唬骸把垡姷檬捵屓螘?,金大堅任刻,做成一碣,埋之地下,公孫勝作法掘將起來,以愚他眾人?!痹唬骸斑@個,何道士恐怕不知?”卓吾老子笑曰:“既有黃金五十兩,人人都是何道士了。不然,何七日之后,定要懇求上蒼,務要拜求報應哉?”
宋江在“天書”揭曉之后說:“鄙猥小吏,原來上應星魁。眾多弟兄,也原來都是一會之人。今者上天顯應,合當聚義。今已數足,上蒼分定位數,為大小二等。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眾頭領各守其位,各休爭執(zhí),不可逆了天言?!贝_實暴露了排座次的用心,一是他當領袖,是“上應星魁”,二是各人上山有先后,功勞有大小,本領有高低,但都要“各守其位,各休爭執(zhí)”。宋江是不打自招,暴露了“排座次”的目的。
金圣嘆把第七十回之后受招安和征遼平方臘等都刪掉,加了一個“盧俊義驚噩夢”作結。他不同意“天降石碣”是宋江、吳用搗鬼的說法,他指出“天降石碣”在藝術結構上的意義:“重將一百八人姓名一一排列出來,為一部七十回書點睛結穴耳。蓋始之以石碣,終之以石碣者,是此書大開闔;為事則有七十回,為人則有一百單八者,是此書大眼節(jié)?!?/p>
第二,通過天書、神諭、偈語等規(guī)定了梁山泊的政治路線,預言他們的人生道路。
九天玄女是中國上古神話中傳授過兵法的女神,傳說她曾幫助黃帝打敗蚩尤,后經道教的推崇,成為一個深諳軍事韜略、法術神通的正義女神。在水滸故事流傳的過程中,九天玄女授天書就出現在《大宋宣和遺事》里,天書上寫了:“破國因山木,刀兵用水工。一朝充將領,海內聳威風”的詩句(《水滸傳》里是蔡京告訴蔡九知府街市流傳的童謠,后兩句改為“縱橫三十六,播亂在山東”),有“天書付天罡院三十六員猛將,使‘呼保義’宋江為帥,廣行忠義,殄滅奸邪”的法旨,并附了三十六將的姓名。到《水滸傳》,在宋江上山的時候,九天玄女召見宋江,鄭重地向他宣布法旨:“汝可替天行道,為主全忠仗義,為臣輔國安民。去邪歸正,他日功成果滿,作為上卿。”還有天言:“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兇。北幽南至睦,兩處見奇功。”九天玄女成為梁山泊的精神領袖,規(guī)定了他們的政治路線,“替天行道”“全忠仗義”“輔國安民”。他們不是打家劫舍的盜匪,而是“替天行道”的義軍,他們不是叛亂造反而是“全忠仗義”“輔國安民”?!坝鏊拗刂叵玻旮卟皇莾础鳖A告了他們大敗高俅,帶來了轉機,為招安創(chuàng)造了條件;遇到宿元景先是鬧了華州,救出魯智深、史進,更重要的是宿太尉讓他們實現了“全伙受招安”的愿望。接著就是征遼平方臘,“北幽南至睦,兩處見奇功”。
九天玄女還是梁山泊的保護神。當梁山泊義軍遇到危險時,或占卜,或看天書,得到神諭就轉危為安。如宋江征遼,被兀顏統(tǒng)軍設混天象陣所阻,夢見九天玄女教他用相生相克之法破了陣,“大遼國主拱手歸降”。

評林本“智深拜辭眾長老”
作品里還有不少偈語,預言人物的命運。魯智深大鬧五臺山,智真長老讓他投奔東京大相國寺時,贈他的偈語是:“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預示他在東京遇林沖,落草二龍山,同心歸水泊,止于宋江旗下,奔上梁山泊的英雄經歷。征遼歸來,魯智深、宋江到五臺山拜謁智真長老,長老又贈他四句偈語:“逢夏而擒,遇臘而執(zhí);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闭鞣脚D回來,在杭州六和寺聽到錢塘江潮信,想起師父的偈語,當下大悟,“‘逢夏而擒’,俺萬松林活捉夏侯成,‘遇臘而執(zhí)’,俺又生擒方臘;今日正應了‘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合當圓寂”,沐浴后坐化。
宋江征遼路過薊州,隨公孫勝到九宮縣二仙山參拜羅真人。羅真人預言宋江:“生當封侯,死當廟食”“只是將軍一生命薄,不得全美”“得意濃時便當退步,勿以久戀富貴”。宋江和魯智深到五臺山,智真長老寫下四句偈語:“當風雁影翻,東闕不團圓。只眼功勞足,雙林福壽全”。真人、長老法語、偈語都預言了宋江的結局。
第三,《水滸傳》對宗教只是利用,并沒有寫宗教之間的斗爭。
魯迅分析對小說有顯著影響的宗教思想狀況時說:“當時的思想,是極模糊的。在小說中所寫的邪正,并非儒和佛,或道和佛,或儒釋道和白蓮教,單不過是含胡的彼此之爭,我就總括起來給他們一個名目,叫做神魔小說?!濒斞甘轻槍ι衲≌f說的,其實古代各類型的小說情況大致相同。在《水滸傳》里德行很高的既有佛教的智真長老,也有道教的羅真人;梁山好漢里既有道教的公孫勝、樊瑞;也有佛教的花和尚和武行者;壞蛋中有魯智深在瓦罐寺遇到的一僧生鐵佛崔道成,也有一道飛天夜叉丘小乙;武松殺了霸占婦女的惡道王道人,石秀殺了勾引潘巧云的淫僧裴如海。不過在宋江故事發(fā)生的宋徽宗時期,道教非常盛行;在《水滸傳》成書的過程中道教也始終有廣泛影響,因此,《水滸傳》里道教的人物更重要,作用更大一些,如張?zhí)鞄?、九天玄女以及公孫勝的法術等。
(四)暴力血腥
《水滸傳》里有不少血腥、暴力描寫,甚至吃人肉、開人肉饅頭店等等。近來有人把《水滸傳》斷為鼓吹“暴力崇拜”“造成心靈災難的壞書”,李逵等是“殺人魔王”。《水滸傳》里的殘暴、血腥描寫客觀存在,回避不了。問題是為什么讀者在讀《水滸傳》時并不覺得恐怖,為什么魯智深、武松、李逵等人物還是中國老百姓最喜愛的英雄人物?我們應該揭示矛盾,解決矛盾,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要有歷史觀點,不能離開當時的歷史語境。
人類處在野蠻時代,由于生產力極度低下,發(fā)生過食人現象,這不奇怪,但令人吃驚的是到了生產力已經比較發(fā)達的時代,這種現象仍然存在。這在史書和野史筆記里都有記載。為什么會發(fā)生食人現象?一是因為戰(zhàn)亂、災荒。如《三國志》不但董卓治下有“人民饑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的記載,就連歷史上一向“弘毅寬厚”的劉備,在自己的屬地上也曾經發(fā)生過人吃人的慘狀:“備軍在廣陵,饑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焙鬂h以后這類記載較少,但到了唐末五代又很多,一直到宋元時代都不斷發(fā)生。如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楊行密包圍廣陵,城中沒有食物,連草根樹皮都拿來吃,大半人餓死。軍人把百姓抓來,像殺豬殺羊一樣,把人殺了吃,“積骸流血,滿于坊市”。莊綽《雞肋編》載:“自靖康丙午歲,金狄亂華,六七年間,山東、京西、淮南等路,荊榛千里,斗米至數十千,且不可得。盜賊、官兵以致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之價,賤于犬豕。”在戰(zhàn)亂中,武將、悍卒等嗜食人肉。萇從簡“好食人肉,所至多潛捕民間小兒以食”。五代時趙思綰“好食人肝,嘗面剖而膾之,膾盡,人猶未死;又好以酒吞人膽,謂人曰‘吞此千枚,則膽無敵矣’。自倡亂至敗,凡食人肝六十六”。二是復仇。在古代復仇是神圣的義務,大多為血親復仇,復仇的極致行動即是生啖仇人之肉。如《宋史·張藏英傳》說張藏英父母為孫居道所害,當時他還小,到長大后擒仇人,“設父母位,陳酒肴,縛居道于前,號泣鞭之,臠其肉,經三日,刳其心以祭”。這樣殘酷的行為,不但沒有受到譴責,反而得到贊揚,稱其為孝子。三,與“割股療親”這種文化陋俗有關。割股療親是唐代盛行的一種新奇風俗。《新唐書》卷一九五《孝友傳》記載,唐玄宗開元時陳藏器著《本草拾遺》,謂人肉可以治病,于是民間就有“割股療親”的說法。有位歷史學家認為陳藏器的人肉方藥來自古代印度方藥,即與印度佛教寓言中有關人肉人血為方藥和佛教舍身之說有關系。
說書人、戲曲家從史書及民間傳說里,都可以看到、聽到這些故事,他們把它作為草莽英雄復仇的憤怒心情和魯莽性格的表現,作為吸引聽眾、觀眾的獵奇故事。
在詩文中人們表現對敵人憤怒心情和復仇決心時也常用“千刀萬剮”“碎尸萬段”之類的語言來表現,最典型的如岳飛在《滿江紅》里的“饑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但這些都沒有具體描寫,而在敘事作品里就有血腥場面的描寫。在文言小說中有很多吃人肉的描寫,如宋代《開河記》記隋麻叔謀吃小孩;《夷堅志》中《建昌道店》《京師浴堂》都寫到宋代開黑店、賣人肉的事。元雜劇里也比比皆是,如楊顯之《酷寒亭》里的宋彬要把奸夫高成“剔髓挑筋,摘膽挖心”,秦簡夫《趙禮讓肥》里的馬武每一天要一副人的心肝做醒酒湯,而宋彬和馬武都是英雄人物,只是暫時“落草為寇”。水滸戲里這類描寫也不少,如《魯智深喜賞黃花峪》里魯智深唱:“叵奈無徒歹禽獸,摘心肝扭下這驢頭,與俺那梁山泊宋公明為案酒?!痹谠挶尽端嗡墓篝[禁魂張》里寫趙正到侯興的人肉饅頭店里的情節(jié)與武松在十字坡孫二娘店里的情節(jié)十分相似;《西湖三塔記》里取人心肝的描寫也與《水滸傳》燕順要取宋江的心肝做醒酒湯一樣,在當時是藝人們傳說的綠林好漢的“英雄行為”,《水滸傳》無疑也受此影響。
以上這些情況在民間作為獵奇的故事來吸引聽眾和讀者。而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現代社會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人道主義思潮興起,環(huán)保意識增強,不要說吃人肉,就是虐待動物都是不允許的。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吃人肉等行為,是不可思議的。龐樸先生說:“文化是什么?任何文化都是人把自己一步一步地變得更像人的一種行為和過程。文化追求的最終目的,都在于一個‘人’字……把人變成人、化成人就是文化。”我們對古代作品的評論不能離開當時的歷史語境。
其次,不能用現代人的道德觀念代替審美評價。
朱光潛先生在《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一文中說:
比如園里那一棵古松,無論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說它是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家,三人同時來看這棵古松。我們三人可以說同時都“知覺”到這一棵樹,可是三人所“知覺”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你脫離不了你的木商的心習,你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幾多錢的木料。我也脫離不了我的植物學家的心習,我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我們的朋友——畫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我們三人的反應態(tài)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盤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樣去買它,砍它,運它。我把它歸到某類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樹的異點,思量它何以活得這樣老。我們的朋友卻不這樣東想西想,他只在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的蒼翠的顏色,它的盤屈如龍蛇的線紋以及它的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
這里講的是真、善、美的三元論,不是一元論,雖然真、善、美之間有一定的聯系,但審美是超越功利的善和客觀的真的。如果我們不是簡單化地看待善惡問題,不是用道德評價代替審美評價,不是脫離了當時的歷史語境,我們就會理解武松“血濺鴛鴦樓”的行為,因為張都監(jiān)等人太可惡了,他們不但陷害武松,把他投入監(jiān)獄,“刺配恩州牢城”,還不罷休,還派蔣門神的徒弟和押解的公人在飛云浦殺他。讀者從武松報仇行為中發(fā)泄久久積壓在他們胸中對社會黑暗和貪官惡霸的憤恨,感到痛快淋漓。在這樣“善”的基礎上,從審美的角度,從塑造傳奇英雄形象的要求來看,是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把武松極端冷靜,甚至冷酷的性格,非常形象、非常深刻地展示出來。
第三,《水滸傳》的一些恐怖、殘暴的描寫沒有引起讀者的反感,還因為它把這些描寫喜劇化、戲謔化、公式化了。
李逵很野蠻,亂殺人,甚至吃人肉,為什么李贄、金圣嘆等人說他是“上上人物”“梁山泊第一尊活佛”,老百姓也非常喜歡他?就是因為作者把他塑造成一個性格粗豪而又風趣橫生的喜劇形象。
他的言行必然具有荒謬背理的性質,必然是夸張和歪曲的,這樣才能滑稽可笑。在笑聲中歌頌他的天真無邪,也批評他的粗魯野蠻。我們在分析李逵時應該注意到這個特點。例如,他說的一些豪言壯語,就不能作為他具有反對皇權,主張用農民革命奪取政權的思想的例證。李卓吾、金圣嘆和其他評論者都是以“趣話”來看待的,并沒有指責他“犯上作亂”。至于李逵對待普通百姓的所謂兇狠,也不必苛責,只不過是作者為了逗笑而夸大他的粗魯而已。因此,歷來《水滸傳》的讀者和評論家,也從沒產生過李逵虐待、壓迫老百姓的誤解。
“拳打鎮(zhèn)關西”,被認為是違反法度的,三拳把人打死,太殘暴太野蠻。其實這段描寫就是高度喜劇化、戲謔化的。魯達先是戲弄鄭屠:要十斤精肉,不要半點肥的;要十斤肥的,不要半點瘦肉;要十斤骨頭,不要半點肉。用戲弄鄭屠的辦法拖延時間,讓金老父女走遠。讀者讀來不覺恐怖,而覺可笑。用的語言也充滿了調侃、戲謔的色彩。如魯達“把兩包臊子劈面打將去,卻似下了一陣的‘肉雨’”。金圣嘆說:“肉雨二字,千古奇文?!痹瑹o涯本評語:“肉雨二字,俗而典,莽而趣?!贝蜞嵧廊鑼懀巧拾邤?,妙趣橫生。把一場暴力沖突,變成了一幕喜劇。難怪金圣嘆評論:“眼根色塵,真正奇文?!比菖c堂的批語是:“好文章,好文章,令人手舞足蹈?!痹瑹o涯本的眉批說:“莊子寫風,枚生寫濤,此寫老拳,皆文字中絕妙畫手。”讀者在欣賞這篇奇文時,眉飛色舞,拍案叫絕,早把“違法”“殘暴”之類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孫二娘的人肉饅頭店,恐怖嗎?實際上作者是把恐怖的人肉饅頭店變成了男女調情的風月場。武松看出這是個黑店時,調戲孫二娘,問“你家丈夫怎地不見?”“我的丈夫出外做客未回?!薄绊サ貢r,你獨有一個須冷落?!薄皩O二娘笑著尋思道:‘這賊配軍卻不是作死,倒來戲弄老娘!’”孫二娘就說:“客官,休要取笑。再吃幾碗了,去后面樹下乘涼。要歇,便在我家安歇不妨。”后來武松裝醉,伙計抬不動,孫二娘脫了衫,解了裙,赤膊著來抬,被武松“當胸摟住”“壓在婦人身上”。正如金圣嘆所說:
前篇寫武松殺嫂,可謂天崩地塌,鳥駭獸竄之事矣。入此回,真是強弩之末,勢不可穿魯縞之時,斯固百江郎莫不閣筆坐愁,摩腹吟嘆者也。……于是便隨手將十字坡遇張青一案,翻騰踢倒,先請出孫二娘來。寫孫二娘便加出無數笑字,寫武松便幻出無數風話,于是讀者但覺峰回谷轉,又來到一處勝地。而殊不知作者正故意要將頂天立地、戴發(fā)噙齒之武二,忽變作迎奸賣俏、不識人倫之豬狗。上文何等雷轟電激,此處何等展眼招眉;上文武二活是景陽岡上大蟲,此處武二活是暮雪房中嫂嫂。到得后幅,便一發(fā)盡興寫出“當胸摟住,壓在身上”八字來,正是前后穿射,斜飛反撲。不圖無心又得此一番奇筆也。
金圣嘆認為這段描寫,起了調節(jié)作品氣氛,多側面表現武松性格的作用。
《水滸傳》中人肉饅頭店的描寫是公式化的。如宋江的遭遇,成為一個公式:入險境——等死時說出自己姓名或被人認出——眾人拜服。清風山:宋江被抓——要把他的心肝做醒酒湯——“可惜宋江死在這里”——燕順等三人“納頭便拜”(第三十二回)。揭陽嶺人肉饅頭店李立麻翻宋江——準備做人肉饅頭——李俊從押解他的公文看出是宋江——李俊、李立等四人“納頭便拜”(第三十六回)。潯陽江上:宋江上賊船——張橫要殺宋江——李俊趕來,認出宋江——張橫等“納頭便拜”(第三十七回)。武松在十字坡情況基本相同:入險境,有被做人肉饅頭的危險——自己識破——說出姓名——張青“納頭便拜”(第二十七回)。有學者指出:“說書體小說,出現情節(jié)套路化,關目雷同化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p>
寫人肉饅頭店等一是為了制造緊張氣氛,讓讀者為他們的命運擔心;二是為了說明宋江、武松在江湖上崇高的威信;三是通過這樣的情節(jié),讓宋江等結識一批好漢,以便后來“眾虎同心歸水泊”。
袁無涯評本引陳繼儒的話說:“天上無雷霆,則人間無俠客?!弊髡哒J為殺人等對綠林好漢來說是家常便飯,無足為奇。所以,對殺人等輕描淡寫,好像是好漢們的日常生活,而對通奸事更感興趣,寫二潘的奸情寫得眉飛色舞。所以,對人肉饅頭店的描寫是千篇一律的,都是“將大塊好肉,切做黃牛肉賣,零碎小肉,做餡子包饅頭”這么幾句,沒有感染力。
無可諱言,《水滸傳》里有些描寫沒有化丑為美,表現了野蠻、嗜血的傾向,如梁山好漢江州劫法場之后,去抓黃文炳,還吃他的肉等,畫蛇添足,不但表現了梁山泊好漢的野蠻,在藝術上也是失敗的。
這些問題的出現是不奇怪的,因為《水滸傳》是在民間說話的基礎上由作家加工創(chuàng)造而成的,它反映中國底層百姓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也反映說話藝術的特殊要求,如鄭振鐸所說:“說書家是唯恐其故事之不離奇,不激昂的;若一落于平庸,便不會聳動顧客的聽聞。所以他們最喜取用奇異不測的故事,驚駭可喜的傳說,且更故以危辭峻語,來增高描敘的趣味。”美國學者沃爾特·翁在《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一書中也說:“對暴力的熱心描繪常常是口傳故事的顯著特征?!嗦懵愕谋┝υ谠S多史詩和其他口語樣式里處于核心的位置,在早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仍有大量遺存,到了后期的文學敘事里才逐漸退居邊緣?!笨梢娺@是口頭文學中的普遍現象,中西作品概莫能外。幾百年前的作家不可能具有現代人的人道主義思想,我們不能苛求于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