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閱讀和理解《牡丹亭》

“翔宇論壇”百期精選(2009—2017) 作者:


如何閱讀和理解《牡丹亭》

主講人 / 許建中(2013年9月26日)

[主講人簡介]許建中,1957年生,山東海陽人,文學博士,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近10年來,其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古代文學文獻的整理研究和學術理論研究兩個方面,近年來致力于從民間戲文到文人傳奇歷史發(fā)展的專題研究。

80年代初,淮陰我就來過多次,參加全省師專的古代文學調(diào)研室的學術交流的活動,和這邊的很多老先生我都很熟。這個地方,現(xiàn)在不敢輕易來。因為這邊人文薈萃、大家輩出,這邊有我很多老哥和兄弟,所以不敢來,來了也不敢講。一條錯,處處是錯,這個就不好了。所以這次能再次到淮陰師院來確實很高興,在淮師,中文系力量是非常的強,而且現(xiàn)在發(fā)展的勢頭也非常得好,這是我們非常高興的一個事情。

今天過來講一部名著,我們搞古代文學,文學名著通常都有超越時空的藝術魅力。對于名著的研究往往能推進對于文學史的研究,這既是文學史該做的一項基本工作,也具有推進學術研究的標桿性意義。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以《牡丹亭》為例,來做一個具體分析。

大家都讀過《牡丹亭》吧,我覺得對名著的閱讀依然應是我們學生,包括我們當老師的一個最基本的工作,應該要經(jīng)常地讀?!赌档ねぁ肥且徊棵麆?,在文學史、戲劇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影響。

那么問題就來了,今天和當下,我們應該怎樣來閱讀《牡丹亭》?這是一個問題。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在研究的過程當中有一個悖論。這個悖論我認為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這個悖論最早是由洪昇(《長生殿》的作者)提出來的。洪昇當時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牡丹亭》最精彩的部分是在杜麗娘的死生之際,《驚夢》、《尋夢》、《診祟》、《寫真》、《悼殤》五出,是杜麗娘由生到死,下面五出《魂游》、《幽媾》、《歡撓》、《冥誓》、《回生》則是由死到生,這是《牡丹亭》最精彩的部分。我們來看《牡丹亭》的劇本,應當說洪昇把握到了《牡丹亭》的藝術設計和藝術精髓。今天我們評論和研究《牡丹亭》重點應在死生之際,從生到死,從死返生,評論強調(diào)這個地方,文學史也強調(diào)了這個地方。但是,《牡丹亭》有55出。杜麗娘由死返生是在第三十五出,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我們認為《牡丹亭》是一部偉大的作品,那么后面20出呢?如果認準洪昇定論的話,那么后面20出難道就是一個尾巴嗎?這個尾巴太長了,有20出。如果55出的作品有20出的結尾的話,那這還是一部杰出偉大的作品嗎?這就形成《牡丹亭》在閱讀研究過程中的悖論,實際上也是我們今天閱讀理解《牡丹亭》的一個比較困難的地方:《牡丹亭》的情節(jié)結構和思想結構有沒有完整統(tǒng)一性?

這個問題我在90年代中葉曾經(jīng)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我認為《牡丹亭》是一部完整的杰作,我們對它的認識應該在洪昇的判斷基礎上繼續(xù)走下去。到了21世紀初,在全國第四屆戲劇節(jié)上面,江西的贛劇團匯報表演了《還魂以后》。我看過以后覺得很高興,它改編了《牡丹亭》的后20出,講杜麗娘活過來了又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那么可見對于《牡丹亭》,無論是我們做學問的、做學術研究的還是做藝術表演的,大家都越來越重視后半段。白先勇的青春版的《牡丹亭》是全版,他也沒有刪除后半段,連續(xù)表演三個晚上,最后一晚就是回生以后。

到底怎么理解《牡丹亭》?我覺得首先應該理解《牡丹亭》的整體結構,《牡丹亭》是一部生旦戲,主角是杜麗娘和柳夢梅,它的主題是表現(xiàn)愛情。第一出到第六出是引子,正式的藝術表演是從第七出開始的,大致上,正式展開的有三大段。第一部分是第七出到第二十出,就是杜麗娘由生到死。在這個過程當中,這一段的主角無可爭議的是杜麗娘,著重表現(xiàn)杜麗娘在規(guī)定情境中的苦悶與對實現(xiàn)愛情的渴望。杜麗娘的死,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殉情,這種內(nèi)心的追求不能實現(xiàn),從《尋夢》這樣的劇目我們可以看出,她內(nèi)心沒辦法實現(xiàn)自己的追求,只能抑郁而終。第二部分,是第二十一出到第三十九出,是柳夢梅的喚死返生(由死返生的主角是杜麗娘),柳夢梅是持主動態(tài)度的,他表現(xiàn)的是湯顯祖在《牡丹亭》題詞當中那句“死三年矣,復能溟漠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第三大段,是從第四十出到第五十三出,這一段的主角是柳夢梅和杜寶。到第五十五出是《圓嫁》。仔細分理下《牡丹亭》的結構,它的結構非常的特殊:首先,它沒有一個中心事件;其次,它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是它有一個貫穿的東西,那就是情理沖突。它由三大板塊共同構成,是折疊式的,主觀意圖非常強烈。《牡丹亭》不僅僅是講述了一個愛情故事,而且孕育了作者的深刻思想。這樣我們就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牡丹亭》的確是一部完整的杰作。

我們分析了《牡丹亭》是怎么寫的,現(xiàn)在再來看《牡丹亭》寫了什么。我們說它有一個貫穿的東西是情理沖突,情理沖突在三大段中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是不同的。第一部分主要表現(xiàn)的是封建禮教和人情、人性的矛盾,杜麗娘的矛盾對立面是她生活的冷酷環(huán)境,她的物質(zhì)生活是不錯的,冷酷是對于情感生活而言的。第二部分寫人性和人情的偉大,過去也有把《牡丹亭》歸結為浪漫主義杰作,主要是因為第二部分。愛情強烈的力量可以超越生和死,打通陰間和陽間的聯(lián)絡。在第二節(jié)表現(xiàn)由鬼返生,是真情的呼喚。第三部分的主角是杜寶和柳夢梅,是一個丈人和他不承認的女婿之間的沖突,表現(xiàn)的是人性、人情與“善意的惡行”的矛盾。杜寶不是壞人,“善意的惡行”指的是好人出于道德上的意愿,卻導致了十分惡劣的后果。柳夢梅斗爭的不是杜寶,而是杜寶秉持的那種觀念。

杜麗娘是一個《娜拉回來了》的藝術典型,中國版的。這一種對于社會的、生活的體驗,這樣一種深刻性,往往是我們常人難以達到的。這是很現(xiàn)實的,生活的情理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情緒激動,一走,情緒過掉,你將如何生存?對于杜麗娘來說,活過來之后怎么生活?我們看到,她依然在社會傳統(tǒng)禮教的規(guī)范下活著。所以對于整部《牡丹亭》,在把握杜麗娘形象時,千萬不要簡單地說,杜麗娘是一個反禮教的女英雄諸如此類的話。如果要說,僅僅在第一部分她是這樣的,而在第三部分則是回歸了。這是要特別注意的。

第二個要講的是杜寶,如何看待杜寶?應該說,對于杜寶這樣的一個形象的認識,原來也一直難以把握準確。我原來更多看到的是,在亞里士多德《詩學》中,他提到“善意的惡行”這個概念,我覺得用這個概念來理解杜寶,可能更加合適。杜寶不相信杜麗娘能復活,所以認定柳夢梅是盜墓賊,盜墓賊是要被判刑的。見到自己已經(jīng)死掉的女兒,他堅決地不承認,認為是鬼。人有追求自由和愛情的權利,尤其是他的女兒,他對此是否定的,他秉持的是封建禮教。我們講情理沖突,他的封建禮教是受到批判的一個地方。在日常生活中壞人惡行我們比較好判斷,而善行做出惡事卻不好判斷。那么杜寶這樣的一個人物,也是具有深刻的社會性的。

我們從整個節(jié)奏來看,《牡丹亭》是一部具有深刻性思想的偉大作品,它有一個整體結構,是一個精心布局的有機性的、完整的一個框架。那么我們的基本判斷就是:我們可以對《牡丹亭》中的人物、《牡丹亭》中的不同段落有自我的認識和評價,甚至有一些偏好,但是就這部作品整體來講,我們不能割裂作品,不能夠斷章取義,否則會影響我們對這部作品全面的把握,也有負于作者對整個社會深刻的洞察和對各種人物深刻的表現(xiàn)。那么,我們簡單地將《牡丹亭》梳理以后,這種對文學史經(jīng)典名作的閱讀和理解,往往有一個方法論的意義。

在閱讀和欣賞古代文學作品時,我們會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還是要認真地讀作品。我們現(xiàn)在有很多的人,熱心于文化,熱心于外在種種的新方法,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對這種現(xiàn)象做把握,這個當然需要,但作為我們研究者來講,尤其是作為我們古代文學的愛好者、學習者來講,閱讀作品在任何時候都是第一位、最基礎的工作,沒有對作品的閱讀和把握,其他的東西都是空中樓閣,懸浮不定。第二,在閱讀的基礎上,如果要對它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理解和思考的話,我覺得要繼承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自我認真閱讀的基礎之上,來反思、驗證一些基本的認識。應該說,包括《牡丹亭》在內(nèi),今天對許多經(jīng)典作品的研究都已經(jīng)不少了,太多了,你根本讀不過來。那么我們今天應該怎么來弄?我們需要了解主要的觀點、主要的論證,要批判什么東西。就是說你對于人物的把握,對于故事情節(jié)的分析和我對作品的閱讀理解、閱讀感受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那么到底是我的感受錯了,還是你的理解錯了?那么就要深入追究這個問題。所以,有的前輩講,《牡丹亭》非常偉大,就是尾巴太長了,是這樣么?如果說尾巴太長,那第三部分就是贅筆,要拿掉,是這樣么?所以我們還是要讀作品,在讀作品的基礎之上,來反思這樣的觀點,通過這樣的基本判斷,會形成自己的認識。第三,我們還應該在歷史發(fā)展的基礎之上,來深化對作品的評論、認識。我們現(xiàn)在學的是文學史,一方面我們來研讀《牡丹亭》,但是我們更要在文學史的背景下看《牡丹亭》,來看到它的偉大和它的歷史性的局限。因為中國古代禮教的關系,因此中國古代愛情之類的文學作品是不太發(fā)達的,發(fā)達的是婚姻類的作品,愛情是男女,婚姻是家庭,我們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更多是家庭婚姻題材?,F(xiàn)在可數(shù)的幾部,《西廂記》算一部,《玉簪記》、《嬌紅記》算一部,《牡丹亭》在兩種之間。實際上他們最后是私下已經(jīng)結合,是獲得社會認可、公證的過程中所生發(fā)的矛盾。那么我們講《西廂記》,《西廂記》關鍵的部分是白馬解圍,對于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一方面作者認為愛情是非常美好的,一方面他必須為愛情加上一件道德的外衣,為什么說白馬解圍是《西廂記》的中心事件(這是金圣嘆講的,然后李漁又強調(diào)重復,這個是對的)?《西廂記》中以前的一部分都是白馬解圍的鋪墊,之后的部分,都是以白馬解圍為基礎來展開的。因此老夫人的悔婚是不道德的,崔鶯鶯的私下結合是道德的。為什么?一個人講話必須有信譽,所以在《西廂記》中,作者必須給崔張二人的愛情一個合法的、合乎道德的解釋,這個解釋就是白馬解圍。到了《牡丹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不需要了,不需要任何的道德的解釋,追求愛情就是人的天然的權利,不需要道德。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然的愛情在劇中的發(fā)展是遭遇嚴酷的,盡管血緣關系溫情脈脈,但是依然在道德情感底下那么冰冷。而為什么第二部分,杜麗娘可以由此翻身?是愛情的力量,愛情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這是《牡丹亭》的偉大之處。當然有人把它和明代中葉的思想解放結合在一起,這是對的,但是要強調(diào),湯顯祖是啟蒙主義思想中的一位旗手,他不僅僅是這個思想的追隨者,他更是一個鼓吹者。在明中葉以后,幾乎所有的傳奇作品都在歌頌愛情,但是它們的描寫是不能夠和《牡丹亭》相比的,因為《牡丹亭》是先行者,而它們是追隨者。因此我們在給《牡丹亭》以后的文學作品定位的時候,要有一個清醒的歷史感。但是,《牡丹亭》也有歷史的局限,《牡丹亭》對于愛情的歌頌,是浪漫的、理想化的,一旦回歸到現(xiàn)實,必然會出現(xiàn)第三段:杜麗娘好的回歸,對于現(xiàn)實的愛情生活的描繪。在愛情題材的文學作品中,我們覺得最為深刻的是《紅樓夢》中寶玉與黛玉的愛情,為什么賈寶玉在大觀園中偏偏鐘情于林黛玉?寶黛的愛情意義在于,愛情有一個現(xiàn)實的基礎,相知才能相愛,愛情都是有限制的,這是有規(guī)定的,在愛情的觀念發(fā)展過程當中,《紅樓夢》的愛情觀念是這樣一種表現(xiàn)?;剡^頭再看,《牡丹亭》是積極的、浪漫的,但我們又看到,它是縹緲的、虛幻的。再進一步來講,杜寶那些話是不對的,人死了三年才能活,據(jù)今天的物理規(guī)律,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假死,假死也不可能埋三年,那也不能的,餓也被餓死了,那么這就是一種浪漫的想象,與我們一般的常識是不相符的。而《紅樓夢》給我們描繪的是真實的、現(xiàn)實的場景當中當時男女的愛情,而且揭示了這樣一種愛情背后的價值與意義,所以《紅樓夢》超越了明末清初才子佳人那樣的小說。在才子佳人小說中,郎才女貌是對門當戶對觀念的一種超越,因為郎才女貌是愛情當事人的一種自由的選擇,而門當戶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一種,是外在的,對當事人有所制約。郎才女貌在當時已經(jīng)是轉化與進步,而到了《紅樓夢》中,連郎才女貌都不要了,講自主相愛。這樣的一種愛情是真實的,是社會生活的。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我們再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一方面,《牡丹亭》是積極的、浪漫的,有著思想自由的深刻性,以及對于封建禮教的批判;另外一方面,它的理想是空洞的,相比之下,《紅樓夢》更具社會現(xiàn)實性。

當然,《牡丹亭》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可以有不同的觀點,但是任何意見都不能夠脫離文本,因為文本是我們唯一依附的對象。

我在講的過程中,可能有的地方講得不對,我們可以來討論,如果同學們有什么想法,我們可以互動交流。

許芳紅(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許先生,我想請教一個問題,我對戲曲研究較少,但是談到《牡丹亭》,人們就會問,在《牡丹亭》和《西廂記》中,杜麗娘和崔鶯鶯她們的愛情究竟有多少是情的成分,還有多少是性的成分?她們的愛情好像不純粹是精神上的。古代女子太封閉,但是人性的東西那么的強烈,所以她們究竟是不是那么愛張生和柳夢梅?崔鶯鶯在佛殿碰到張生,然后臨去就秋波一轉,然后張生來一個自我介紹,然后崔鶯鶯就委身于張生。而杜麗娘更離奇,她根本就沒見過柳夢梅,只是做了一個春夢,就這樣有了一個虛幻的白馬王子。我的問題不是一個學術的探討,更偏向于人性的探討。

許建中:這是一個社會學的題目,因為一定的生活情景當中的這個人物,比如說《水滸傳》中的武松和《金瓶梅》中的武松,盡管都叫武松,但絕對是兩個形象,絕不能搞混。今天社會發(fā)展了,女孩子們非常的幸福,可以讀書交友,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是自由的?;剡^頭看崔鶯鶯和杜麗娘,她們在物質(zhì)方面,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精神方面,尤其在交往,在兩性關系上面,她們連一個年輕的男人都見不到,這種情況一直到《紅樓夢》的大觀園都是這樣:小姑娘不能拋頭露面,只能在出嫁的那天見到丈夫。所以在這個層面來說,她們當然需要和異性的交往。因為人性自然就和性聯(lián)系在一起,性情,情和性是自然的,是一個生理基礎,這個就像講人,必然是將他的動物性作為基礎,人到了一定的心理年齡,他必然有一個心理沖動、性的沖動。但我們今天更強調(diào),人是高級的、是社會的,不光要有性,還要有情。問題在古代,女子沒有性,光要有情是沒有的。所以崔鶯鶯和杜麗娘有對性的渴望是必然的、正常的,尤其古代的那種社會,人們要比今天早熟,所以以性作為情的基礎這是一種必然。所以杜麗娘、柳夢梅都有性幻覺,當然《牡丹亭》作為經(jīng)典作品,我們著重看杜麗娘的情感中細微的變化。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寫出經(jīng)典女性人物形象的都是男性作家,而且他們都能夠將女性心理細微的變化用雅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這是我們今天所達不到的,但我們要懂得——進得去還能出得來,像林黛玉那樣的,進去就出不來了,如果不出來,你就會比較細膩,抗打擊能力差。那么我們就要學習,來保持陽光的心態(tài)。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